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但是趙國經歷胡服騎射改革之後國力迅速提升。隨著兩國的戰略發展,最終兩國爆發了一場大規模戰爭,史稱「長平之戰」。因為先秦史料缺失,所以有關數據和事情經過都不清晰。比如為什麼會爆發戰爭?為什麼趙國會換將?趙括有多少人?
秦國戰略方向
秦國坐落在關中平原,地理上三面險阻,雖然有好處但是也限制了秦國對外擴張。秦國要想擴張,那就只能東出,但是東出的方向有一個龐然大物(晉國)。秦國和晉國之間有著非常複雜的關係,秦國和晉國戰鬥力相持平時,兩國親的和一家人一樣(秦晉之好)。但是一旦雙方的戰鬥力不在一個層次,那就要爆發戰爭。為什麼?因為秦國要想擴張那就必須打敗晉國。而秦國擴張帶來的後果就是晉國收縮,此消彼長終究會被踩在頭上,因此秦晉之間經常爆發戰爭。晉國解體之後事情也並沒有好轉,三晉仍舊對秦發動戰爭(河西之戰)。
秦孝公即位之後為了改變這種情況特意發布了《求賢令》,其目的就是想要使秦國變得強大起來(注釋1)。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開始強大起來,而「東出」的戰略目標越來越明確,其明顯標誌點就是商鞅收復河西。而秦國的戰略目標也慢慢清晰起來,其要點為:佔據河山之固-進而東出以制諸侯-最後成就帝王之業。秦孝公原本戰略還是挺好的,但是後續山東六國聯合伐秦,秦國的戰略目標也不得不修改。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吞併了巴蜀,秦國的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一片,進而對山東六國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壓迫形勢。
到秦武王時期秦國的戰略目標已經非常明確了,那就是:寡人(秦武王)欲容車通三州,窺周室,死不恨矣。這句話出自秦武王之口,很明顯秦國已經有了取代周室王天下的心了。秦昭襄王時期秦國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開始步步蠶食三晉,進而東出王天下。此時秦國的戰略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東出。所以說不存在什麼趙國放棄上黨就不會被打的說法,就算趙國放棄上黨也同樣會被打,只是早晚的問題罷了。
趙國的戰略方向
趙國是四戰之地,從建國開始就與鄰國頻繁發生領土衝突,但是趙國始終沒有明確戰略目標。北邊有遊牧民族,不好北伐;東出有齊國,齊國在當時還是響噹噹的大國,沒多大勝算;南下有魏國,魏國正是如日中天之時,顯然南下也不划算;西進有秦國,秦國有函谷關,騎兵去撞也不太現實。而周圍的國家陸續崛起,趙國也陷入一個非常尷尬的地步。為了避免被吞食,趙武靈王在國內掀起了「胡服騎射」改革。改革的結果就是趙國成為東方最強國,趙國進入巔峰時期。
趙武靈王時期趙國也對外擴張了,而且戰略目標傾向於吞秦。為什麼?因為在當時只有西進是最合適的,首先西進不會樹立太多的敵人而且很容易拉盟友(韓、魏兩國就是最好的盟友,尤其是魏國和秦國有世仇),最關鍵的是秦國關中農業非常發達正好可以彌補趙國的短板。可惜這個戰略目標只存在趙武靈王的心中,並沒有成為趙國的戰略目標,雖然趙國支持「五國抗秦」,但是趙惠文王卻和秦國修好,並且多次與秦王澠池相會。在趙惠文王執政十九年內趙國與諸國發生的大規模戰爭高達14次,但趙國的戰略目標始終沒有明確。
「胡服騎射」改革並不徹底,隨著時間的推移弊端慢慢顯現出來,貴族力量又開始壯大起來,進而導致官僚集團開始腐朽。趙孝成王對內並沒有進行深度改革,對外也並沒有明確戰略目標,秦趙之間爆發了長平之戰的時候趙孝成王依舊遊走在和談與戰爭的邊緣,以至於影響了戰爭的走向以及結局。而秦趙兩國的戰略也就導致了長平之戰的爆發,就算趙國放棄上黨仍舊會爆發大規模戰爭,也許有可能就是晉陽之戰或者邯鄲之戰。戰爭是必然的,只不過戰爭發生的地點或時間不是必然的罷了。
上黨之爭
上黨位於山西東南部,東部依太行山為界,西部依中條山為界,是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這塊高地非常重要,因為上黨決定了秦國和趙國誰擁有戰爭的主導權。要知道太行山脈蜿蜒曲折,只有一些峽谷小道可以穿行(太行八陘)。秦國如果佔領了上黨,那就可以居高臨下進攻邯鄲(趙國都城)。趙國如果佔領上黨,那秦國就威脅不到邯鄲,地緣政治也會因此得以改善。
因此秦國和趙國就圍繞上黨展開了爭奪,起初是秦國佔領了韓國的野王,切斷了上黨和韓國本土的聯繫,原本是向迫使上黨郡郡守投降,但是沒想到上黨郡郡守投降趙國了。有一個細節就是趙國圍繞著該不該接受上黨一事產生了爭議,平陽君主張不接受,原因是怕惹怒秦國,而平原君主張接受上黨,畢竟這個機會不多見。上黨對趙國十分重要,但是趙國卻仍舊在該不該接受上黨一事上產生爭議,可見趙國仍舊沒有一個戰略目標,對秦態度也比較模糊。
趙國換將原因
趙國接受上黨之後秦國對趙發動戰爭(公元前260年),起初趙國任命廉頗為將軍,而秦國任命王齕為將軍。
農曆四月:王齕發動進攻,趙軍擊傷秦國的偵察兵。
農曆六月:廉頗兵敗,秦軍攻破趙軍陣地,俘虜趙國四名尉官。
農曆七月:趙國高築圍牆,堅守不戰。秦軍發動強攻,俘虜兩名趙國尉官。
自此秦、趙開啟了長期對峙,秦軍急於破敵,但是趙軍堅守不出。
趙國初戰失利之後就想要議和,最初議和有兩種方案:一是去賄賂楚國和魏國,進而合縱功秦,迫使秦國議和;二是直接找秦國議和。趙國採取了第二種方案,直接去找秦國議和。秦國利用此機會告知天下秦、趙已經和解,但實際上秦國並沒有議和。隨後秦國派人去趙國施行反間計,引導流言並且造成秦國怕趙括的一種假象。原本趙國就想換將,但是時李牧還年輕、樂毅剛投奔不久,趙國手裡也沒什麼將軍可換的,最終趙王找到了趙括,並且以趙括為將。
針對趙國為什麼換將後世爭議還是很大的,很多人認為是趙王急於求盛所以換將,但事實上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長平之戰前秦國就擁有了關中平原、成都平原、漢江平原以及河東平原,這四大平原是重要產糧地,秦國的糧食產糧是遠遠強於趙國的,對此《史記·高祖本紀》記載:「秦國的富有是天下的十倍」,《漢書·地理志》記載:秦國的土地是天下的三分之一,人口卻不到天下的十分之三,而這裡的財富佔天下十分之六」。但是趙國就不一樣了,首先趙國的主要產糧地為太原盆地以及漳滏流域,耕地面積不如秦國。而且土地質量也不如秦國,《禹貢》曾經評價關中的土地為上上級,而冀州(趙國疆域就在冀州)的土地為中中級(注釋3)。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耕戰」就成了秦國國策,耕在戰之前,可見秦國有多重視農業。但是趙國卻重視商業,農業相對於要落後很多,比秦國差太遠了(注釋4)。趙國的耕地面積、耕地質量、耕地態度都不如秦國,所以糧食儲備不如秦國是必然現象。趙國唯一的優勢就是運送糧食的成本低,可是秦國河東一帶運糧的成本也低,關中一帶運糧也可以通過水運,這兩個地方運糧成本都不會太大,所以趙國的這個優勢也就不是很明顯了。
而且上面我們也說了,農曆七月時趙國的部隊在和秦國對峙,正常情況七月應該幹什麼?正常時期這個時間應該準備收割糧食了,但是趙國的大部隊還在和秦國對峙。莊稼怎麼辦?趙國本身儲備糧就不多,如果糧食收不上來,那麼冬天怎麼辦?明年開春怎麼辦?一旦爆發糧食危機,那麼趙國不戰自潰,豈不更倒黴?廉頗是個將軍只考慮作戰問題,但是趙王是個國君,他必須考慮這個問題的啊。趙國還曾嘗試去齊國借糧食,但是齊國拒絕了(注釋5),這不就是雪上加霜嗎?
堅守是肯定不行的,所以趙國只能打或者撤。如果現在撤了,那麼趙國就要把軍隊撤到太行山以東,然後據守太行八陘。但是這樣的話太行山以西的地方全部丟了,其中有趙氏的發祥地趙城和趙國起家地晉陽。趙國就算輸也不過是這種結果,更何況還沒打就要這麼大的損失,這是趙國不能接受的。撤退和固守都不行,那就只能進攻。進攻的方針確定之後就要選將,事實上選將沒什麼爭議,趙括為什麼能當將軍?不為其他,就單憑他姓趙足以。趙國改革並不徹底,宗親派和官僚派仍舊有鬥爭,而趙括就是宗親派的人。史書記載趙王選趙括為將的時候官僚派藺相如強烈反對,但是史書並沒有記載當時趙勝和趙豹的意見,如果是反對那麼就會寫在史書上,不寫在史書上那態度就是贊成或者默許。趙國換將是必然的,這是國力的原因,只不過換成趙括那就是廟堂之事了,也許是趙王相信趙括,也許是宗親派強力支持趙括,這個就很難說了。
長平之戰
趙國換將之後秦國也暗中換白起為將,白起讓部隊佯裝敗退,趙括不知秦國已經換將,所以就派部隊前去追擊。趙括追擊到秦國的營壘就再也不能前進一步,而白起則是派兩萬五千人突襲趙國部隊後方,然後切斷了趙國的退路以及趙國的糧道。隨後派五千人將趙國主力分割成兩半,並且派騎兵對此對趙軍發動攻擊。趙括多次突圍不利,最後被迫就地轉為防禦,然後以等待救援。秦昭王得知白起包圍趙括之後就親自前往河內郡,然後調遣全國十五歲以上的人全部集中到長平戰場,目的就是為了阻擊趙國的援軍。趙括因為斷糧四十六天,最終突圍不成反被射殺,趙軍隨後就投降了。投降之後白起將其全部坑殺,而白起坑殺四十萬人不僅震懾了山東六國,更是在歷史上留下濃厚的一筆。
但是當時的趙括真的有四十萬人嗎?當時趙國軍隊到底有多少人?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後世,我們先暫且分析一下。
雕陰之戰,秦國的史書記載斬首八萬人,但是魏國的史書記載秦國斬首四萬五(注釋6),這個數據就出現了問題。首先秦國是論人頭行賞的,那麼斬首八萬應該是實打實的八萬,但是魏國沒死那麼多人,你的人是殺誰的?很顯然,要麼就是秦國的史書記載誇大了事實,要麼就是秦軍拿百姓的頭充當魏軍的人頭。這一條記錄最起碼讓我們知道了,秦國斬首數據不實的事情是有例子的,所以長平之戰也有可能數據造假。
接下來分析一下當時趙括有多少人。
首先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人的記載最早見於《戰國策·秦策三·蔡澤見逐於趙章》,原句為:楚地持戟百萬,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再戰燒夷陵,南並蜀、漢,又越韓、魏攻強趙,北坑馬服,誅屠四十餘萬之眾,流血成川,沸聲若雷,使秦業帝。
蔡澤是燕國人,在燕國不受重用跑到了趙國,結果被趙國驅逐出境,最後跑到韓國然後到魏國,最後到秦國。在秦國的時候他和範雎對話,之後受到重用,但是後續因為被猜忌所以辭職了。一個被趙國驅逐出境的人,你指望著他說趙國的好話?蔡澤很有可能夾雜個人情感,然後誇大數據,所以蔡澤說的四十萬人不一定就是真的。
《史記》之前關於白起誅殺趙括四十萬人的記載只此一處,同時期《呂氏春秋》、《韓非子》都有記載長平之戰,但是並沒有記載白起坑殺四十萬人。《呂氏春秋》是秦國的相國呂不韋主持編纂的史書,但是並沒有記載坑殺四十萬人,也就是說秦國人不知道他們在長平之戰坑殺了趙國四十萬人。按照歷史界的規矩,孤證不可定案。所以《史記》記載的這段歷史並不一定就是真的,水分極大。這一點是讓我們跳出《史記》這個大坑,因為孤證不能定案。
《漢書·地理志》記載趙國舊地的人口為四五百萬人,但是這是在漢朝時期的數據,戰國時期肯定沒這麼多。目前史學界的主流觀點是戰國時期趙國人口在兩百萬到四百萬之間,最高也不過四百萬,按照五人一戶的標準算最多才80萬戶。《孫子兵法》曾記載:「凡興師十萬,出徵千裡,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處騷動,怠於通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七萬戶家庭養一萬軍隊,八十萬戶家庭也不過是養八萬人的軍隊,所以四十萬人這個說法根本站不住跟腳。而且田單對趙奢用兵就有意見,趙奢用兵「必負十萬、二十萬之眾」,這樣就會導致「便民不得耕作」,趙括四十萬人是這個的兩倍,二十萬人就讓民不得耕作了,四十萬人豈不是舉國拋荒?
王翦伐楚的時候空秦國甲士而專委與他,這才勉強六十萬人。要知道長平之戰時期秦國的人口已經佔天下十分之三了,到秦始皇時期秦國的地盤比之前還大,人口還多,這也才勉強湊了六十萬人。趙國是四戰之國,邊防壓力很大,所以不可能舉國之兵全部投入到長平戰場上,因此四十萬人的說法更站不住跟腳了。而且長平之戰時趙括被包圍之後還在等援兵,秦國河內郡十五歲以上的人全部去堵截援軍,這一點就證明了趙國是有援軍的,趙國並不是把軍隊全部交給趙括的。
而且白起用五千人就能把趙括軍隊一分為二,這很明顯就有漏洞。四十萬人是什麼概念?你用五千人能把這四十萬人分開?四十萬人一人一口唾沫都有可能把這五千人淹沒,用五千人分割四十萬人,吹牛都不敢這樣吹。史學家對於趙括四十萬人的說法是頗多質疑的,畢竟秦國相國呂不韋都不知道秦國有這麼輝煌的戰績,後世的說法的可信度能有多高?根據後世學者的考證,趙括的軍隊能有十萬人就不錯了,撐死也不到二十萬人,至於四十萬人的說法聽聽就好了。
注釋1:《史記·秦本紀第五》: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穆公之業,東復侵地。2:《史記·高祖本紀》記載:「秦富十倍於天下」《漢書·地理志》記載: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 然量其富, 居什六。」3:《禹貢》評價關中:「厥土為黃壤,厥田為上上」,而將趙國所在的冀州評為:「厥土為白壤,厥田為中中」4:《史記·貨殖列傳》就說,「齊、趙設智巧,仰機利」趙豹:秦用牛耕,不可與戰後世對趙國的評價:「商家錯於道,諸侯交於路。然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務本。田疇不修,家無鬥筲,鳴琴在室。」5:《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王建立六年,秦攻趙,······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6:《史記·秦本記》載:「俘其將龍賈,斬首八萬。」《史記·魏世家》記載:「秦敗我龍賈軍,斬首四萬五千。參考論文:尚耕著《國家大戰略視角下的長平之戰》陳文峰著《長平之戰趙國換將的重新考量》張廣志著《有關秦趙長平之戰的幾個問題》邵服民著《秦趙長平之戰趙國兵力質疑》舒詠梧著《「長平之戰活埋趙卒四十萬」質疑》參考文獻:靳生禾、謝鴻喜著《長平之戰》《史記》《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