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縣區教育】
羲裡媧鄉的教育「蝶變」
——秦安縣「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綜述
□新天水記者閆鎖田 通訊員楊樹弘
秦安古稱成紀,素有「羲裡媧鄉」之稱,這片古老的土地不僅孕育了秦安人民吃苦耐勞、勤勞樸實的精神,也傳承了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
「十三五」期間,秦安縣教育工作沐浴著改革發展的春風,緊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服務能力,全面提升教育質量,秦安教育發生新的蝶變,譜寫了一曲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輝煌樂章。
加大投入夯基礎
學校環境變靚了
秦安縣西川中學高中部2018年8月建成並投入使用,現有4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360人,教職工172人。學校建設總投資8987.9萬元,佔地89畝,校舍總建築面積2.58萬平方米。嶄新的教學樓、寬敞明亮的教室、整齊的行道樹、綠茵茵的塑膠操場和紅色環繞的跑道構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西川中學高中部的建設是秦安縣「十三五」期間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打造現代化學校的最好例證。
「十三五」期間,秦安縣共實施各類教育建設項目468個,項目總投資77147.39萬元,其中爭取國家各類投資61926.38萬元,落實縣級配套資金15221.02萬元,改擴建校舍建築面積221989.25平方米,購置各類教育教學設備11488.61萬元,為中小學建成計算機教室114間、錄播教室49間,各學校寬帶網絡「校校通」接入率達100%。
王灣學校是一所九年制學校,離縣城10公裡路,現有學生326人,寄宿生151人,2014年,學校辦起了學生食堂,師生分早晚都在食堂就餐,校長一日三餐都陪餐,保證學生吃得安全放心。
據了解,秦安縣「十三五」期間建成寄宿制學校29所,實施營養改善計劃項目的學校232所,惠及學生3.26萬人,其中食堂供餐學校60所,食堂供餐學生人數接近享受營養改善計劃學生總數的71.1%,全縣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城鄉統籌促均衡
教育條件改善了
秦安縣第三幼兒園是縣上為緩解城北片區幼兒入園學位緊張而新建成的幼兒園,2018年春季開園,現有小、中、大11個教學班,483名幼兒,如今已成為一所環境優美的高起點、高質量幼兒園。
秦安三幼的發展變化是秦安縣各類教育穩步協調發展的縮影。「十三五」期間,秦安縣優化幼兒園布局,全縣共建成257所行政村幼兒園,實現了有需求行政村(貧困村)幼兒園建設全覆蓋。
新建縣三幼、四幼,擴大城區幼兒園位供給,與此同時,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民辦幼兒園33所,提高了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構建了公辦民辦並舉、普惠為主、覆蓋城鄉、安全優質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全縣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5.32%,比「十二五」末淨增32.8個百分點。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秦安縣委、縣政府將義務教育經費足額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並逐年加大投入,2019年縣財政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落實縣級配套資金7067.2萬元,加強學校標準化建設,通過擴容增量等有效措施,城區中小學「大班額」問題得到逐步化解,2019年順利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省級驗收。
2015年起,秦安縣委、縣政府聘任縣四大組織領導和部門主要負責人擔任112所農村初中和小學名譽校長,先後為所幫扶學校辦實事180餘件,爭取各類資金1200餘萬元,用於校舍維修改造、校園綠化美化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不僅增強了所幫扶學校的「造血」功能,更確保了義務教育階段「一個也不能少」目標的實現。
高中階段教育協調發展。普通高中全面落實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走特色化發展之路,努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7.2%。職業學校基礎設施和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加強,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縣職專打造11個特色專業,專業基本覆蓋第一、二、三產業,年均各類技能培訓、鑑定9000餘人次,2020年12月被省教育廳創建為首批省級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被確立為省級重點專業。「十三五」期間,在全省中職生升學考試中縣職專二本累計上線194人,高職上線2363人,對口升學率達92.61%。
優化結構提素質
教師隊伍變強了
「十三五」期間,秦安縣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提升教育核心競爭力的重大舉措,全方位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通過實施特崗計劃、省民生實事項目、事業單位、三支一扶、定向中職生、人才引進等渠道共招聘引進教師1111人。教師待遇明顯提高,五年來評審高級職稱教師626人,中級職稱教師1504人,初級職稱教師1157人;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保證人均月補助標準不低於400元,按標準足額發放鄉村教師實施生活補助資金共計7441.64萬元,享受人數達1.97萬人次,穩定了農村教師隊伍。依託各類培訓項目,積極推進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全員培訓和素質提升工程,「十三五」期間,共培訓中小學(幼兒園)教師63007人(次)。
「我們把校長隊伍建設作為提升辦學水平的新引擎,全力推進百名中小學校長和後備幹部培養及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後備幹部人才庫,實施梯隊培養,先後調整60多所中小學的領導班子,選派108名年輕校長和後備幹部到天津市津南區跟崗掛職培訓研修,為校長隊伍輸入了新鮮『血液』。」縣委教育工委書記、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宋侃說。
深化改革創新路
管理體制變活了
深化農村教育改革是秦安縣委、縣政府破解鄉村教育困局的一大亮點,也是天水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塊「金牌」。「十三五」期間,該縣按照「整合資金、統籌建園、巡迴走教、資源共享」的總體思路,率先在隴城鎮建設集食宿、辦公、管理於一體的教育園區,變學生「走讀」為教師「走教」,創新「園區+走教」的管理模式,穩定了農村教師隊伍,鞏固了控輟保學成果,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破解了農村教育改革發展的難題,被譽為教育改革的「秦安樣本」,先後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中國教育報》等主流媒體報導,引起強烈反響。為進一步推廣隴城教育園區模式,秦安縣先後建成蓮花鎮、五營鎮、安伏鎮教育園區,大力提高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
在推廣教育園區經驗的基礎上,該縣又進一步探索「大學區」管理的機制,縣教育局配套制定了《秦安縣學區管理辦法》等8個子文件,進一步理順鎮域管理權限,實行鎮域內學校一體化管理,擴大基層學校辦學的自主權,打破了學區內中小學教師交流壁壘,優化了師資配置效益,建立完善了教師編制統籌配置和動態調整機制,為縣管校聘的推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多方聚力抓質量
教育顏值變高了
在推進全縣各類教育事業持續發展的實踐中,秦安縣教育局立足本縣教育實際,多方聚力,多措並舉,不斷構建提升教育質量的新樣態。
開展連片教研是該縣培育教育質量新的增長點。按照高中、初中、小學「橫向連片、縱向指導、分層推進、整體提升」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優秀學校的引領作用,選配17名學區專職教研員,高位學段學校對低位學段學校進行指導,形成了「縣-區域(學區)-學校」三級聯動的教研與教學質量管理格局,通過質量連片教研和學習交流活動,逐步縮小校際之間的差距,為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技競賽活動也成為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發力點。全縣中小學在國家、省、市各級各類科技競賽中參賽人數超過3200多人次,獲國家級獎項45人次、省級獎項52人次、市級獎項258人次。湧現了興國三小、橋南中學等一批青少年科技創新「明星學校」。
「近年來,我們學校推行『早讀、午寫、晚省』的學生自主學習模式,開展社團活動,發展學生特長,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激發學生進取心和學習動力,讓每一位學生的人生都出彩。」西川中學高中部校長宋平平說。
五年來,秦安縣教育教學質量逐年得到提升,普通高考二本上線率逐年上升,實現了「四連增」,高考上線人數穩居全市前列,五年來清華北大名校錄取8人。縣一中、縣五中和縣二中三所學校先後被評為省級特色實驗學校。
回顧過去,輝煌業績令人鼓舞;展望未來,宏偉藍圖催人奮進。下一個五年,秦安縣教育系統將以完善教育評價機制為指引,全面推進教育綜合改革,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建設美好幸福新秦安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