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張雨茜、王少雷)近年來,安平縣圍繞「建設富美安平」,高揚「協同創新、綠色崛起」的主旋律,牢固樹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思想,始終把發展教育作為事關全局和長遠的戰略任務,自覺履職盡責,不斷加大投入,保障全縣教育協調、科學、健康發展。
優先謀劃教育發展戰略。該縣多次召開縣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和黨政聯席會,就教育投入、基礎建設、均衡發展、布局調整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決策;通過召開全縣教育工作會議、教師節大會,謀定發展思路,指明發展方向,表彰先進典型;制訂了《安平縣人民政府「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安平縣人民政府關於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安平縣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實施方案》《安平縣人民政府關於2017-2018年安平縣城區中小學、幼兒園布局調整規劃方案》《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工作方案》等文件,不斷加大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和支持力度。
惠民政策落地見效。截至目前,該縣共有10000餘名農村小學生享受到了一瓶奶、一個雞蛋的營養加餐。城區小學課後免費託管在城區學校全面實行,8800多名學生參加了免費託管,佔城區學生總數的60%,減輕了家長接送負擔。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中職教育學生資助政策實現全覆蓋。2019年春季,為160名本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落實資助資金11萬餘元;秋季,為204名本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落實資助金12萬餘元,同時為262名外地在安就讀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按標準落實了資助金,還為該縣在外地就讀的7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出具了落實教育扶貧政策函。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近年來,該縣教育工作以發展品質教育為指引,多方面推進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均衡保障機制明確問責機制,強化政府在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中的責任意識,嚴格對照要求評價各鄉鎮與相關責任部門的任務執行情況,並將評估結果作為考核領導幹部政績的重要方面。均衡入學機會,保障每個孩子公平入學,嚴格執行「劃片招生、就近入學」政策,同等對待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城市居民子女,共享教育資源。均衡辦學條件著力實施小學段布局調整,8個鄉鎮全部建成了規模寄宿制學校,減輕了農民負擔,整合優化了教育資源,得到了學生家長認可。均衡教師資源,農村教師待遇高於城區,每人每月享受農村補貼200至440元,同時,評職、評獎等均向農村一線教師傾斜;在校長的選配方面,始終堅持優先向薄弱學校傾斜,選派了11名校長進行了交流任職,學校之間交流教師527名,快速提高了農村和薄弱學校的辦學水平,逐步實現了城鄉學校均衡發展。
完善特殊教育。為保障殘疾兒童入學需求,該縣不斷加強特教學校建設,充分發揮其教學、培訓和指導中心的作用。因身體重大疾病無法到校學習的88名學生,全部由各學校老師送教上門,因人制宜,制訂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對不適宜網絡教學的殘疾兒童,該縣教育局安排各校教師在疫情結束後送教上門,進行補課。特教學生生均撥款均按照要求予以撥付,教師各項待遇全部得到落實。
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是目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方向,該縣以構建「三通兩平臺」為著力點,不斷加強學校硬體的配備,改造升級老舊多媒體教室260多個,所有學校實現了光纖寬帶接入,完成了縣一小、縣二中兩所教育信息化示範性學校建設。建設了全縣智慧教育指揮中心,實現了視頻會議、安全監控和互動教學等功能運用。21所學校接入視頻互動教學平臺,21所中小學配備了機器人教室,開展機器人教學。大子文鎮明德小學獲得全省中小學生創客競技類智慧機器人工程任務挑戰賽一等獎。
勵倡社會各界尊師重教。該縣注重因勢利導,鼓勵倡導社會各界人士尊師重教。京安集團、儒商協會、宋慶齡基金會等組織和個人制度化捐資助學,影響和帶動了一大批縣內企業家、愛心人士關心支持教育,社會力量助教勵學呈現主動化、常態化和規範化的發展態勢。四年來,由社會資本設立的素質教育基金、優秀學生獎金、貧困學子救助金等共計發放300餘萬元。
(責任編輯:丹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