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詩人艾青(1910-1996),許多人已經遺忘了這個名字。
但說到這句詩,又似曾相識: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這是艾青在1938年11月寫下的詩歌《我愛這土地》,混雜著熱與血,映照了中華民族的危亡時代。
這首詩被收錄進2018年教育部審定的九年級上語文教材詩歌單元。
在詩裡,詩人化身為鳥,用鳥來代言自己對國家的痛與愛。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在鳥這個整體意象裡,詩人將感情潑灑進土地、河流、風、黎明、泥土,強烈地投射使整首詩歌出現的事物極具主觀色彩。
因此,我們看到的是複雜的景象:風是激怒的,黎明卻是溫柔的,土地被暴風雨所擊打,愛熱烈而深沉……
民國哲學家王國維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這在當代的詩歌中也是如此。
也只有以真正的生命寫出的詩歌,才會歷經時間的洗刷,在後人的唇齒留香。
詩人,因此得以為時代立言。
艾青運用諸多意象,構築自己的情感故鄉,並不是獨創。
早在700多年前,元朝的才子馬致遠就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元曲《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全是意象,全是詞語,卻毫無堆砌感,相反充滿了畫面感。
今天的流行歌曲裡,也出現了相同的手法,此中突出者當屬周杰倫與方文山的《上海1943》。
泛黃的春聯還殘留在牆上依稀可見幾個字歲歲平安在我沒回去過的老家米缸爺爺用楷書寫一個滿……
《上海1943》後來入選上海某小學教材,也是許多歌迷心中在外人聽來冷門卻極為精緻的一首神曲。
相關閱讀:
竟然是他!周杰倫在這兒遇見了700多年前的前輩
世間再無範特西,杰倫背後的小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