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6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日前刊出專訪臺灣飲食文學家韓良露的文章。會吃能寫的臺灣飲食文學家韓良露,受訪分析臺灣地區美食無法在國際佔有一席的原因是因為不會說「國際語言」。她也談及與本地美食的味蕾驚豔,以及在臺灣創辦「南村落」的意義。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飲食文學重要作家韓良露,將飲食與文化相結合,把飲食文學寫得情趣盎然,多年來擁有眾多讀者。
作為臺灣公認的美食家與美食文學家,韓良露對飲食掌故與飲食文化一直特別好奇,她喜歡在旅行中藉由當地飲食,與各種不同的文化進行交流。
韓良露也愛分析及探討飲食趨勢,近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旗下的旅遊網站CNNGo公布由網友投票選出的全世界50大美食排行榜,在50名美食排行榜中,泰國的馬沙文咖喱(Massaman curry)不僅登上首位,而且泰國菜佔了榜上4項,除了第1名的馬沙文咖喱,還包括第8名的東炎湯、第10名的雞肉曼巴、第46名的青木瓜沙拉。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美食也榜上有名,分別以辣椒螃蟹與海南雞飯獲得第35名與第45名。臺灣美食因未入榜,引起臺灣人的驚訝,認為以臺灣小吃如蚵仔面線、牛肉麵、碗粿等小吃之美味,沒有上榜真是「奇怪」。新加坡海南雞飯上了世界50大美食排行榜。
可關於「世界50美食排行榜」,韓良露有不同看法,她說:「如果本土食物要獲得世人認同,要想以在地食物和世界溝通,那麼食物就不僅是本土、地道那麼簡單,除此之外,還得讓美食會說『國際語』。」
酒店食物未必好吃
在韓良露看來,「食物是一種語言」,她舉臺灣小吃為例說,許多臺灣小吃雖然很可口,但至今仍然很傳統,在味覺與口味上充滿在地色彩。她說:「打個比方說,這些食物會『說』華語,會說臺灣方言,但是,若臺灣食物要和世界溝通,這些食物就必須會說國際語。」
韓良露也認為,許多上了世界美食排行榜的美食,很多早已是全世界酒店系統中採用的區域美食代表,尤其亞洲國家的四五星酒店有「標準化的亞洲食物」,包括新加坡的海南雞飯和叻沙等。
她說:「酒店供應的食物,當地人不見得認為好吃,因為和當地人真正吃的,在口味與方式上並不完全一樣。大多數人愛吃自己城市的原汁原味,而酒店的食物為了讓旅客普遍上能接受,一般是經過調整及規格化,更多是按照西方旅客的口味,做出他們可接受的『異國美食』,也許在口味上不那麼地道,但這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可以與世界溝通,獲得認同。不僅是亞洲菜,義大利、法國也有許多傳統食物是外國人吃不慣的。」
握筆動筷 紙頰留香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多次到新加坡的韓良露,對新加坡食物十分熟悉,她以新加坡美食為例說,新加坡的許多酒店不但有供應本土食物,而且由於過去新加坡受西方殖民文化影響,所供應的食物已「規格化」,也為旅客所喜愛。
韓良露坦言自己情有獨鐘的新加坡叻沙,就是在酒店內初次邂逅。韓良露喜歡叻沙濃鬱獨特的風味,是她心目中新加坡美食的首選。其他如海南雞飯、咖喱魚頭、肉骨茶、福建蝦麵、辣椒螃蟹都列入她的味蕾記憶中。而她第一次吃叻沙始於1985年,在當時威信史丹福酒店2樓一家叫亭仔腳的咖啡座。那一次的味蕾驚豔,從此不能忘情,此後有機會來到新加坡,必定要大啖叻沙。
大多數新加坡酒店都供應的海南雞飯也在韓良露的味蕾記憶中佔有重要位置。多年前她曾經帶過電視新聞組員到新加坡採訪美食,去了海南雞飯專店瑞記。韓良露說:「在瑞記二樓的廚房中,我們看到一個很大的湯鍋中浸泡著幾十隻黃嫩油亮的雞,老闆說好吃的海南雞不是煮熟的,是浸熟的,也因此才會那麼滑嫩,同時一定要幾十隻雞一起浸,原雞浸了原汁才更夠味。」韓良露將海南雞飯吃出心得,她說:「我覺得海南雞飯不僅要雞肉好吃,而且雞飯要好,米粒一粒粒的,口感富彈性,粒粒入味,還有是蘸料要好,姜蒜汁、黑醬油、辣椒醬缺一不可。」
韓良露認為,本土食物能名揚海外,一定也和旅客的「觀光旅遊體驗」有關,例如來過新加坡的旅客,大都記得新加坡的「東海岸」,以及東海岸的辣椒螃蟹。
韓良露說:「一旦你喜歡某種食物之後,即便吃不到同樣好吃的,也會有某種滿足,有些味道會讓你迷戀。」
在韓良露看來,泰國食物之所以廣受世人喜歡,這和過去20年來號稱泰式料理第一品牌的藍象宮廷餐廳(Blue Elephant Royal Thai Cuisine)有關,藍象集團近年來在歐美到處開泰國餐館,推廣泰式料理有功;此外,目前世界各大超市也可以找到外賣泰國菜,如英國一些美食超市早在十幾年前就推出上榜的的四樣泰國美食。
韓良露說:「臺灣人覺得臺灣小吃很好吃,但世界有少餐館有有賣臺灣小吃或臺灣菜,即便臺灣當地酒店也很少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