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由偏旁部首及筆畫組成,但是書論中的「筆畫」卻往往叫做「點畫」。如東漢蔡邕在《九勢》中說:「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執』謂深淺長短之類是也;『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
那麼,為什麼書論中的筆畫要叫做「點畫」呢?
這樣做可不只是為了復古顯擺,其中含有書法創作的重要規律!以計算機輸入法為例,為了便於漢字拼音的智能輸入,輸入法中往往把分數「三分之一」中的「分之」定性為一個詞。這樣做的目的是方便電腦智能聯想,快捷輸入。但是,很顯然「分之」在詞典中不能成為一個詞呀!這就是輸入法的獨立性所導致的電腦詞組與詞典詞組之間的差別。
同理,為了便於行筆,書法中的漢字結構及稱謂上,也產生了與文字學的許多差別,「點畫」的稱謂只是其中的之一。
舉例來說,為了識字寫字方便,人們往往要將漢字拆分,掌握一定的偏旁部首。但是書法中的「拆字」與識字中的「拆字」是不同的。前者不是將字拆為常見的偏旁部首,而是另有訣竅。比如,孫過庭將字的結構拆解為「使、轉」二字,「使」是直線,「轉」是曲線,於是真行草三體漢字,就都變成了以「使轉」來組字。書法家黃簡說:「使轉概念來之於草書,後成為組字的規則。真行草三體,都用使轉來組字。」
以「於」字為例,上面兩橫是「使」(直線),下面弧形的鉤是「轉」。黃簡說:「一使一轉,這就是書法家的思維。至於「於」字屬於什麼部首,那是文字學的思維。書法只看它是一使一轉。」
當然,「使」「轉」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所謂「使中有轉」,「轉中有使」,書法才能方圓兼施,動靜相宜,盡得其妙。通常認為楷書直線多,草書曲線多,二者差別最大。但孫過庭卻認為楷書和草書之間有著密切聯繫,他說:「真(楷書)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
所以,同樣是漢字,文字學中的漢字與書法中的漢字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的外在體現就是——對漢字結構的認識及稱謂差異。
為什麼書論中的筆畫要叫做「點畫」呢?這涉及另一個重要規律——「點是一字之規」,也就是說書法中的所有筆畫都可以看作是由「點」來演變成的!如「豎點」重似盤釘,形若短豎,它的延伸就能形成「豎畫」;「撇點」變頭曲抱,形若短撇,它的延伸就能形成「撇畫」;「斜點」向右下斜,形若瓜子,它的延伸就能形成「反捺」等等。
米芾的書法之所以「風檣陣馬,沉著痛快」,收放自如,就在於他懂得用「點」去控制筆鋒,調節鋒面,如「月」字的橫折,其實就是一個「點」畫的寫法。「點」畫是筆畫的起筆,也是任何筆畫轉向另一個筆畫的節點,它可以延伸出很多的可能。「點」勢完備,筆畫才能迅捷飽滿有力。
今天的許多書法教材,仍是從偏旁部首教起,似乎將偏旁部首寫好後,再將這些「分解動作」合為一體,就能寫出漂亮的書法。殊不知這樣仍是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而不是從書法規律的角度考慮問題,結果事倍功半,未能入書法之閫奧。要得書法三昧,還是要從書法本身去琢磨它固有的規律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