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書勢|梁宇航
書法中,什麼是「勢」呢?如何發現並且學習呢?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如先看看什麼叫「勢」,總結一下的話無外乎以下幾點。
勢
疾徐
動靜
聚散
抑揚
進退
升沉
這幾個詞語都與「勢」有關,其實理解起來也很容易,比如「疾徐」就是一快一慢,如蝸牛爬行,懸鷹俯衝。其實這些詞語,都代表了一些自然景象,都是我們生活中日常看見的。
「勢」與物象
想理解書勢,首先要理解生活,文下形容詞,多源於生活,至於能懂多少,因人而異了。
在中國古代書論中,最早有筆勢概念的應該是李斯,就是小篆之祖。
李斯在談到用筆時說:
夫用筆法,先急回,後疾下,如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腳,若遊魚得水;舞筆,如景山興雲。或卷或舒,乍輕乍重。善深思之,理當自見矣
眾所周知李斯善篆書,所謂入筆藏鋒,為「急回」,然後行筆為「疾下」。
所注意的要點就是「鷹望」「鵬逝」
何為「鷹望」?
意思就是老鷹在天空盤旋,望著地面的獵物,那種準備下衝時的準備動作。
可以通俗地理解為:瞄準。
下一步呢?就是「嗖」的一下往地面扎。
這「嗖」的一下就是勢。
因為你看到老鷹盤旋長空,觀望獵物,那一定會俯衝。
這種留給我們的想像,就是「勢」。
比如貓捉老鼠,貓低腰,伸脖子注視盯著耗子的時候。
如果這是一張照片,是一個定格的畫面,那這個畫面給我們的感覺就是貓要「嗖」的一下竄出去。
這就是「勢」,雖是「靜態」,但是他傳達出來的是一種「動態」的感覺,此為「動靜」之勢。
書法就是一個定格的點畫組成的,如何把這種「勢」表達出來,就是書法最難的地方。
再如「鵬逝」,這就可以理解為,大鵬遠飛,這句話自然也有「勢」。
通俗解釋一下,你站在飛機屁股後邊,看著飛機屁股,感覺好大,但是當他加速直行起飛,就會逐漸變遠,變小。從一開始的「好大」逐漸變為「蚊子」大小。
這個感覺就是「中鋒」「快行筆」。
草書中「點畫之勢」
其點畫大概如這種
看懷素自敘帖就不難發現這兩點「勢」。
首先在「萬」字的草書中,可以看到由五部分組成,四個斷筆,一個連筆。
斷筆之間有長又短,方向各不一樣,但是都有呼應感,為何呢?
這就是筆勢,點畫之間的「顧盼」就是如「鷹望」一般,上個點畫望著下個點畫,如鷹望著兔子,雖然中間有距離,但是總有兔子入鷹腹的感覺,總覺得是一體的。
雖然各自方向不同,各幹各的,但是中間總有一種關聯。
雖然筆斷開,但是「勢」在,如鷹和兔子之間隔著長空,雖然沒連著,但就是感覺是一體的。
這就是勢。
點畫寫的活,有顧盼,雖然裡的散,但是也是一體的,這就是草書之妙。
草書,並非筆筆都連才叫「草」,筆斷意連是更高的一種表現方式,因為他比連要多了一層內容「斷」。
連時為一體,斷時若也想成一體,那就需要「勢」來給人以「聯想」。
再比如最後那個藍色的連筆,筆畫轉著圈的走,墨色由濃轉淡,筆畫逐漸由粗變細,此如「鵬逝」。
很多人學習古代書論,都不知道說的是啥,以為古人書論無用。
現在可知,是古書論真無用,還是看不懂?
通書論,則可以書論推及書法,懂書法,自然又可從用筆中見書論。
若二者皆不懂,如何能看懂?
古代名帖之所以成名,書論之所以流傳,肯定是到了一定高度,值得後人追摹學習,皆有暗合之處。
古人學書,都要從基礎學起,到一定高度之後必須漸近自然,這是中國傳統哲學「天人合一」的追求,哲學是使人明智的,在一樣的文化下,即使不同的行業,也都有同樣的追求。
再看這一行,為一筆書,但是藍色圈裡有斷筆,但墨色相合,此為「筆斷意連」。
懷素稱: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效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
懷素說自己的字如驚蛇入草,就看上圖紅線這一樣,不斷「拐彎」的地方,是不是跟蛇受驚了一樣亂「拐彎」尋求隱蔽一樣?
看這種速度,看這種圓轉,說「驚蛇入草」解釋簡直太合適。
筆勢和筆意在一定層面是相通的,有意才能生勢。這句話需要時間去理解,初學是分不清的,可以慢慢體會。
要先知道自己想表達什麼,才能表達出來。驚蛇入草是一種意,也是一種勢。
當然,上圖所講這種勢,只算一小點,算是輔助理解,書勢中還有筆勢有字勢,剛說的只算一小部分筆勢。
其實古人的比喻都源自生活,如理解生活之人,看書論與書法是很容易就看懂的,兩千年前的書論「鷹望鵬逝」現在還適用。
如折釵股,屋漏痕,也都是一種「意」「勢」
想要表現的時候是「意」,表現完成之後是「勢」。
如果看整體的話,通篇得XX之筆意,如看部分,又可說得XX之筆勢。
其實草書,何為好,何為壞,理解起來並不難,多看書論多思考就行。如果思考不出來,請反省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是不是有什麼不足。
如果有感悟還觀察不出來,那肯定是你太懶,手還沒到那個水平。
如按中國書論和書法的理解和思考來看,自學的話,有三四年就可以嘗試接觸古書論,這時候的水平如不足以支撐自己看書論,需要反省自己的學習狀態。
如有老師教學的話,大概兩年就可以略懂。
真如有學了十年八年不懂這些的,大有人在,其中少數人不以為意,只做愛好,大多數人都是太懶,寫的少,看的少,思考的也少。
其實古人寫字看書論,大概都是弱冠左右,甚至十四五歲就對自己學書的道路有了規劃,可見書論並不難。
只是現在的科技太發達,很少有人會留心生活。
剛才所說,如鷹望鵬逝,驚蛇入草,飛鳥出林,折釵股,屋漏痕,其實都是「自然」之象。
如折釵股,簡單理解為把鋼筋掰彎,這種「曲」中,就有「直」的勢,因為這種蘊含一種力量。
如看「勢」這個字,簡單理解為「執力」,有力為勢。這種感覺很神奇,折釵股就是一種「繃直」的力。
則屋漏痕,是下墜的「重力」,飛鳥出林,是一種弩發之力,再比如驚蛇入草,轉圈,拐彎,有一種牽引之力。
但是這幾種力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中鋒」,雨點下墜,是勻的,因為重力勻。飛鳥出林,鳥就是「中鋒」軌跡才是「線」,蛇也是有脊柱的,爬過的痕跡大概一樣粗。
如果有爬行軌跡不勻的蛇,也應該在非洲沙漠,屁股燙的跳著走,非本土貨。
當然,這些解釋都很通俗,但是理解起來,真的因人而異了。
有些人一輩子寫不了草書,並不是因為水平不夠,而是因為理解不了草書的妙處。
看古人書家,沒有一個是極其高雅出塵而且不沾塵事的主兒,即使如蘇軾董其昌這樣的大官,也都懂生活。
再比如古代皇帝,為何書法好的少?草書好的尤其少?因為很多民間的景象他看不到。
可有一個宋徽宗是千古之中草書最好的,還是個「玩物」的主兒。
永字八法中的「筆勢」
這次可以直視永字八法了,有人說永字八法是筆法,我向來是不同意的,因為這裡邊對筆畫的解釋,大多有「動態」的意味。
這就意味著這不簡簡單單是一個筆畫該怎麼寫,而是強帶每一筆的「質感」應該是什麼樣的。
再比如比較出名的衛夫人《筆陣圖》
橫如千裡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點如高山墜石,磕磕然如其蹦也。
撇如路斷犀象,折如百鈞弩發。
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奔雷。
其實這些就蘊含著點畫的「象」,也有蘊含著「勢」。
如高山墜石是「勢」,百鈞弩發也是一種勢,崩浪奔雷也是一種。
其中都有「力」的存在。
這種是「靜中有動」,還未下墜,但是感覺很危險,隨時都會下墜。
這就是「點」雖靜,但是有動態。
也可以理解為,山上掉下來的石頭,那種快,形狀各式各樣,然後啪嘰一下掉地上了。
意為毛筆啪嘰一下點在了紙上。
跟李斯說的其實一樣,「快」「準」之勢。
到了蔡邕《九勢》中則說:凡落筆結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與李斯「鷹望」一般。
蔡邕還說: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所謂自然之像,能生陰陽(昨天說過,陰陽為天地矛盾對比之總喻,此處指的就是疾徐,動靜等開篇所講的哪幾種勢態矛盾對比)
其實說筆勢的解釋,前人說的夠多,也夠準,根本都不用看到王羲之的書論,連其老師衛夫人的書論也都可以不看,就能理解。
即便到唐宋明清等一堆書法理論大家,解釋筆勢時,也不過如此。只不過比喻不同,但是基本原理都一樣,換湯不換藥。
但是後世理論之重要處就在於「時代感」,他們的解釋符合當時的「理解」,所以能讓更多人學習。
而且大體思路雖然一樣,但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理解,所以後世書論對筆勢的結論,依然可以借鑑。
至於到今人的解釋來說,勢就是「書法線條中蘊含著一種內在的力,而且我們能從中看到一種勢,這勢有一種不可逆轉的方向」
這句話算是一句正確的廢話,解釋的很對,不過對於古代書論來說,就是「廢話」。
但是,這更容易今人理解。
所以,換湯不換藥,還是很必要的。
他們的服務對象不是整個書法史,而是本時代的人。
以上是筆勢的解釋,是一些入門輔助理解的,沒有說的太深入。但是也不要覺得理解完這些形容詞,就算懂筆勢了。
「勢」會給人產生一種聯想,這個非常容易做到。
書法之所以難,難到每個時代都會有一些書法家說,這個時代「會寫字」的不過數人。
說真的,到了一定水平說這種話,就不是危言聳聽了。
上邊這中「勢」是非常簡單的,再往下深入一次是「筆勢的變換」,就是我常說王羲之的字常有有違習慣的地方。
此處就舉一個例子吧。
「筆勢」的順逆應用
就看這個「窺」字吧。
既然有「勢」,就會有「順勢」「逆勢」。
首先從最簡單的開始說,《書譜》中的這個「窺」字,就看其中「見」的變化,只有三筆,容易解釋些。
①,這三筆,前兩筆一個方向,第三筆平出,這是最常見的「見」的寫法,大多數人都會這麼寫。
②,第一筆順勢,第二筆突然反扣過來,成了逆勢,意味著寫的時候要加動作,第三筆上挑,比較隨意。
③,兩個順勢,一個向下,這個也很容易,難易程度和①一樣。
④,順,逆,下。難在第二筆的逆,是一個轉點。但是最難在第三筆向下,向下就意味著勢要下去了,和下一個字要產生呼應,下個字如果接不上,就斷「氣」了。 第三筆如是「平出」還是容易一些,畢竟不影響下個字,可重新開始布局。
⑤,看鋒的走向,有四個方向,這是米芾寫法,所謂八面出鋒,難處就在不斷變「勢態」。
勢分順逆,組合變化就非常難。
當然,變化也是熟練就可以掌握的,還有一點難處,在中間那個綠色圈裡。
「見」三筆,前兩筆順勢,但是第二筆撇下的時候回鋒了,而且第二筆的弧度是由順轉逆的,到最後收鋒上挑,戛然而止,所謂「勢盡而意無窮」說的就是這個。
如果當真以為書譜誰都可以學好,那孫過庭就不是最得右軍真傳的了。
很多人寫書譜都只看形,這不過是如初學走路一般,至於學馬拉松,跑酷,真是有很多的距離。
當然,書譜中並非字字如此精妙,但是精妙之處很多,足見功夫。
如果臨不出這種變化,也可見臨者功夫。
世人都說八面出鋒,其實學技法很容易。在書法中,技法向來是最容易的,最難得就是如何用。
書法技法,這些「勢」的組合變化應用,以「貫氣而自然」最難。
這不是一種努力就可以到達的高度,但是不努力練到達的機會都沒有。
「字勢」
先有筆勢,還有字勢,字勢只舉一個例子。因為字勢最簡單,最容易。
比如這個字,雖然有「歪」曲之勢,但是正的。
這就是字勢,主要說的就是重心。字歪,筆畫不正,但是整體重心穩。
這個就不多說,幾乎有幾年書法基礎的都懂。
「書勢」
還有一個就是「書勢」說的是章法。
這個也比較好理解,一筆書,筆畫連綿,雖有斷處但是「意連」,常有一瀉千裡之勢。
墨色由濃到淡再到枯,用筆從重到輕。
這個非常好理解。
對於章法的技巧來說,今天的國展照片解釋一切,非常全面。
總結
其實單單就「勢」的概念,是沒法深入的,因為隨便一說,一總結,都會有幾萬字。
《周易》中說「立象以盡意」
寫字一樣,勢不盡,則意無窮,給人的想像空間是非常大的,也說說明了勢和意也是相輔相成的概念。
但是總結來說,「書勢」可以理解為用書法(線條)描摹自然萬物形象之美,甚至說是以筆墨為工具來表達書者「心中的主觀意象」。
「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辭之所宣」
這句話大概是解釋了這種「勢」的感覺,因為開頭就已經說了,解釋容易,能得多少就因人而異了。
其實只需要很淺的書法基礎就能理解「勢」,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如果都理解了,便都不外行了。
書法接地氣之處並不在誰都可以學,沒門檻。而在於他就擺在那裡,誰都可以接觸可以理解,但是因人觀念不同,可以引發出不一樣的效果。
不知不覺寫了三個小時,實在不想再多寫了,與我預計的還差了大概百分之八十。
想的多,但是寫起來真麻煩。
所以言盡之處,大家權當「勢盡」之處吧,至於「意」盡不盡,因人而異了。此處省略幾萬字,希望大家能用心體會。
書法是「非言辭所宣」的藝術,我能做的向來不多,只是把心中想的寫出來一點。
至於別人能看懂與否,是決定不了的。
因為我懂這些雖不深奧,但是也看了多人書論,自己總結而來。
點個讚吧,加個關注,支持一下這三個小時的成果,畢竟要暑伏了,活著都困難,更別談思考寫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