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祠位於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區紗縠行南街,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為祠,祭祀三蘇,明末毀於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擬重建。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四川省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其父蘇洵取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意即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
蘇軾與蘇轍兄弟情深,二人從小在一起讀書,蘇轍小時候就向其兄蘇軾學習,未曾有一日相離,在寫作上也儘量學習其兄,文風亦頗見相似之處。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贊其「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
蘇軾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先後被派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湖州知州任上,因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而被新黨讒害,成為當時著名「烏臺詩案」。後因王安石講情,得以從輕發落,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蘇軾名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在密州任所時所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此詞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裡,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三蘇祠佔地104畝,是古典園林庭院,經數百年的營造,周圍紅牆環抱,綠水縈繞,荷池相通,古木扶疏,小橋頻架,堂館亭榭掩映在翠竹濃蔭之中,錯落有致,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
祠內兩側廂房中展示有三蘇生平及宦遊各地的遺蹟圖片與文字。蘇軾手跡刻石80多通,宋、明、清、民國碑約30通。除此而外,館內還收藏有上萬件有關三蘇的文獻資料和文物,是蜀中最負盛名的人文景觀。
三蘇祠因三蘇父子而享譽中外,一直以來都是文人墨客和廣大民眾拜祭聖賢的聚集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