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有春節開始,辦年貨就成了春節前的必須。雖然,那些年貨在古籍上的名字看了是非常陌生,但翻譯一下,就會發現,原來這些陌生的名詞對應的東西還是很熟悉的。有不少東西依然在我們今天的年貨清單裡。
宋代人的生活是公認的最風雅,最有品的慢生活。瞧瞧宋代人的年貨清單都有些什麼。
宋代的《武林舊事》裡有一節《歲晚節物》,羅列了一大堆年貨清單:臘藥、錦裝、新曆、諸般大小門神、桃符、鍾馗、春帖、天行貼兒、金彩、縷花、幡勝、饋歲盤盒、酒簷、羊腔、果子、五色紙錢、糝盆、百事吉、膠牙餳。瞧著這清單上的東西,好像一個都不認得,實際上嘛,沒那麼陌生的。
臘藥
「臘藥」是臘月初八那天製造的各種藥材,可供過年時浸泡「屠蘇酒」,所用藥材包括大黃、桔梗、防風、白朮、虎杖、烏頭、甘草、金銀花等。
這麼解釋好像還是有點陌生,畢竟現在已經不怎麼流行泡藥酒了。不過,這臘月初八,今天我們更多保留下來了兩種習俗:泡臘八蒜,喝臘八粥。
臘月初八,據說在這天加工的物品不受蟲蛀,保質期長,所以臘月初八是醃各種各樣東西的最佳日子。
醃「臘八蒜」的習俗,也是因為人們相信臘八醃菜不易腐敗。實踐證明,臘八節那天醃製的臘八蒜真的是非常非常的綠。
錦裝
這個比較熟悉。所謂的「錦裝」就是泛指衣服。《東京夢華錄》記載,大年初一的時候,即使再窮的老百姓,都會穿新衣。今天物質極大豐富,如果願意,可以天天穿新衣服。
新曆
這也比較熟悉,新曆書。宋代曆書由朝廷頒行,詳載一年節氣與吉兇宜忌。今天很多家庭也會有一本精美的檯曆,或者是月曆,或者是日曆。
當然,宋代的曆書是沒有公曆和農曆之分的。到了年尾,陪伴一年的舊曆法完成了歷史使命,新的曆書接檔。日子,又這麼一天一天的過去了。宋代時大臣們的曆書一向由皇帝賜給,民間則享受不到這一待遇,只有去市場上購買了。
門神、桃符、鍾馗、春帖這些,都是貼門上的種種。
門神,是司門守衛之神,按照傳統習俗,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今天很多農村家庭有貼門神的習俗。
桃符最早是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用途和門神差不多。鍾馗亦然。
春帖不是春聯,春聯是在除夕為辭舊歲迎新年張貼的,春帖子是為立春應景製作的。今天已經基本沒人會在立春時貼兩句詩在門上了,倒是春聯保留至今。成為春節必不可少的東西。
金彩
我們經常在描述喜慶場景時用上一個成語「張燈結彩」,這「結彩」和「金彩」差不多。是用絲綢和彩紙剪扎而成的長條狀裝飾物,除日那天懸掛在大門之上和廳堂正中。今天這種彩帶很多商場還用來做裝飾。
縷花、幡勝
太可惜了,現代人已經不時興在頭上插花帶朵了。古人可不是這樣,男男女女的飾品大多數都是戴在頭上的。
「縷花」是將綢布和彩紙剪成花朵形狀,過年時插在頭上。「幡勝」跟縷花相似,但不是花朵,而是用彩紙或布匹剪裁而成的蝴蝶、飛蛾、燕子、雄雞等動物造型,過年時也要插在頭上。用於加工幡勝的材料不僅僅包括綢布和彩紙,還有金屬材質。
據《夢粱錄》記載,每逢年尾,宋朝皇帝會賜給大臣金銀幡勝,供新年和立春時佩戴。看來,宋代官員們的福利不錯,年底統一發的年貨內容很是豐富。
饋歲盤盒
這是一種容器,一般為紅漆木盤,上面有蓋,蓋子上刻著「吉慶有餘」之類的吉祥話。宋人過年有饋歲習俗,也就是親朋好友之間互相饋送年禮,為了美觀,所送的年禮要用這種饋歲盤盒盛放。這種東西今天不大流行了,互贈年禮不如網上發紅包來得實惠省事。
不過,今天有一種叫「攢盒」的容器,很多人家過年還會用,某寶上大量提供,中式西式,各種材質,各種風格的全都有。擺上些糖果、蜜餞、堅果,很是熱鬧。
糝盆
這個,離今天的生活就遠了。「糝盆」就是炭火盆。除夕守歲,院子正中或者廳堂門口要放一個火盆,盆中貯炭,從吃年夜飯時燃著,要一直燒到天亮。
今天70年代之前的人可能還記得家中冬季必備的炭火盆,親朋好友圍坐在炭火盆前,閒話家常,借著炭火的餘熱烤熟的紅薯、土豆味道都極其香甜,那是記憶中冬日最溫暖妥帖的一幕。
宋代之前,除夕盛行「庭燎」,在院子裡的空地上燃起一堆明火,讓小孩子往火堆裡扔竹竿。燃燒的竹竿不停地爆開,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取驅邪添吉的意思。到了宋代,鞭炮已經成了尋常物,幹竹那點噼啪聲徹底的被鞭炮響取代。
今天,除夕燃炮的習俗依然延續了下來,尤其是子時迎新的那一掛鞭炮是必不可少的。
膠牙餳
這不是口香糖,也不是什麼腸子。「膠牙餳」就是半固態的麥芽糖,顏色焦黃,氣味芳香。這是小孩子守歲時必備的消夜零食。
這種零食也是我們兒時抵禦不住的誘惑,我們稱它做「麥芽糖稀」。濃稠的液體用小罐裝著聞一聞,一股甜甜的糖味,帶一點麥芽香。用兩根細竹籤挑出一團,一邊攪一邊舔,竹籤上的麥芽糖顏色會越攪越淺淡,有趣極了。
百事吉
這個點,我覺得是最雅致也最合適模仿的。
「百事吉」是宋朝人過年時在餐桌上擺放的一種利市:將柿子、橘子和柏枝放到同一個盤子裡,先將柏枝折斷,再依次掰開柿子和橘子,是為「柏柿橘」,寓意「百事吉」。
但是古代在寒冷的北方,柿子和橘子未必總能買到,於是聰明的商家又在過年時推出「百事吉結子」:在綢布上繡以柏枝、柿子、橘子,打成中國結,賣給老百姓。
到了吃年夜飯的時候,全家人一起解開這個結子,再掛到房梁上,同樣能獲得「百事吉」的好意頭。
今天滿大街的柿子和橘子,如果柏枝難得,那不妨變通一下,盤子裡擺兩個柿子,一個橘子,那就是「事事吉」,如果是個大橘子,就是「事事大吉」,重點是,要全家分享,「大團圓事事大吉」。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