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孩子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孩子聽話的時候像小天使,調皮搗蛋起來簡直是來追債的魔鬼。
旺盛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是孩子的本能,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難免會做出一些錯誤的行為。
面對孩子犯錯,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呢?
(一)三種常見教育雷區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常常會看到三種父母。
類型一:打到知道錯了為止!
「棍棒之下出孝子」是這類父母奉行的圭臬。
孩子犯錯了,先一頓打,「知道痛了才會記得這是錯的,才記得住教訓!」
前幾日,杭州一家長輔導兒子作業時,見兒子寫作業拖拉,心裡一急直接一巴掌甩過去。
這也是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犯錯時的第一反應。
心裡生氣,一著急,想讓孩子知道錯了馬上改正,反映在行為上就是打,讓痛代替教育。
這種方式雖然直接且見效快,卻後患無窮,往往對孩子身心都會造成傷害。
上面這位杭州家長,本意只想「嚇唬嚇唬」兒子,讓他趕緊寫作業,沒想到這巴掌卻導致孩子耳鼓膜穿孔,最終孩子左耳受傷,輕度聽力減退。
因為孩子犯錯而採取暴力手段,給孩子造成不可逆的身體損傷而後悔終生的父母實在太多。
11月,黑龍江一名12歲男孩因在手機店盜竊4部手機,父親得知後用電線和跳繩毆打近2個小時,男孩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有人可能說,我家孩子皮實、禁打,或者有人認為自己下手有分寸,不會出事。但他們卻忽略了「棍棒教育」對孩子心靈與成長的傷害。
一方面,孩子是父母的複印機,父母的行為往往深刻塑造著孩子的行為模式。
當父母生氣時習慣用「棍棒」解決問題,那孩子面對問題時很可能就只會用「拳頭」來擺平一切。
另一方面,犯錯時被打的陰影很可能會跟隨孩子一輩子,甚至導致孩子唯唯諾諾、孤僻膽小或者暴躁叛逆等性格問題。
類型二:用懲罰代替教育
這一類的父母,不再用暴力簡單解決孩子犯錯的問題,而是用批評和懲罰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嚴重後果。
「我不打你,但要你知道這樣做的後果很嚴重。」
近日,廣東佛山。深夜一父親把9歲的兒子硬拉到派出所。父親稱,兒子偷了家裡幾十元錢買零食和玩具,要求民警懲罰兒子。
最終在民警的勸導下,小男孩認識到了錯誤,並哭著向父親道歉,承諾不會再犯。
看起來這位父親的教育方式非常有效,既沒有傷害孩子的身體又讓孩子認識到錯誤。
但事實上,視頻中孩子顯然被嚇得不輕,哭得撕心裂肺,讓人不禁反思:父親在夜色中強硬地把孩子拉到警局,真的不會給孩子的成長留下陰影嗎?
同樣的「懲罰」也發生在安徽安慶。
當孩子抱怨「不想學習了,隨便做點什麼都可以」時,這位媽媽乾脆讓孩子在泔水桶裡撿麵條來體驗生活的苦。
不少教育專家贊成她的做法,認為適當的吃苦教育對於現在的小孩子來說很有必要。
這位媽媽的做法也確實達到了目的。視頻中,孩子一邊乾嘔著從泔水桶裡把麵條往籃子裡撿,一邊哭著說:「我不想幹了,不想撿了。」
能夠理解這位媽媽的想法,但是這樣的懲罰式「吃苦」是否太過極端?是否有更合理的「吃苦」教育?
懲罰本身不是目的,讓孩子認識到錯誤才是父母想要達到的效果。
想法是正確的,但做法卻有待商榷。
用懲罰的恐懼來逼迫孩子認識錯誤,給孩子留下的不僅是對錯誤的認知,更有可能帶來與父母間的隔閡。
類型三:放縱與維護
「他還小」「不是什麼大事兒」是這類爸媽在面對孩子犯錯時經常脫口而出的話。
這些話語背後,要麼是對孩子行為的不以為然,要麼是對孩子的極度溺愛。
前段時間,3歲的重慶九龍坡男孩辰辰,因為摳掉了幼兒園牆上的抹灰層被幼兒園勸退了。
起因是當幼兒園聯繫辰辰爸爸告訴他這件事時,他覺得這不是大事,便給老師轉了300元作賠償,被退回後,又和園長進行了電話溝通,結果雙方談崩了。
是因為嫌賠償少嗎?
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需要經濟賠償,而是希望家長能和孩子一起把摳壞的抹灰層刷好。
不難看出,在面對孩子犯錯時,辰辰爸爸不以為意,覺得自己出錢幫孩子處理後果就行。
而幼兒園希望的方式則是,通過讓家長與孩子親手修補的方式,教育孩子認識到錯誤並改正錯誤。
後者的處理方式明顯對孩子的成長更好。
當孩子犯錯時,如果都像辰辰爸爸一樣二話不說攬在自己身上,用錢了事,那麼孩子永遠不會意識到錯誤的後果,反而會仗著家長的兜底肆無忌憚地闖禍。
長此以往,當孩子最終犯下父母無法善後的錯誤後,後悔也來不及了。
(二)面對孩子犯錯到底該怎麼做?
以上三種應對方式,顯然都不對。
面對孩子犯錯,父母不應該棍棒相加,不應該一味懲罰,更不應該無視縱容。
事實上,孩子的每一次犯錯,都像是給父母的一道必答題。
在答題之前,我們都會分析這道題考的是什麼。
同理,對於這道題,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弄清楚孩子犯錯的原因。
上面提到的例子中,父親在夜裡把偷家裡錢的孩子強拉到派出所。試問,在這之前這位父親是否清楚孩子為什麼要偷錢?
是因為生活遇到什麼困難?還是想要博取父母關注?或者是養成了不良的習慣?
不針對孩子犯錯的原因採取相應的教育措施,就像答題時答非所問,自然收不到好的效果。
其次,在處理孩子犯錯時,不妨陪他承擔責任,教會他擔當。
暴力與懲罰雖然能讓孩子深刻地記住錯誤,但同時也會對孩子身心造成傷害。
想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將帶來嚴重後果,未必只有人為製造「後果」這一種手段。
寧波一位8歲男孩因貪玩,在乘坐電梯時將32層樓層鍵全按了個遍,媽媽發現後引導孩子認識錯誤,並要求他寫檢討書向鄰居們道歉。
這種恰到好處的「處罰」方式,既讓他為自己的錯誤承擔了責任,也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在哪兒。
最後,在教育孩子不要怎麼做的同時,一定要告訴他正確的做法。
教育本質在於引導。
不管我們用什麼方式去處理孩子犯錯的情況,目的都在於讓孩子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健康快樂地成長。
如果只是讓孩子記得這不能做,那不能做,那麼當孩子面對類似的情景時,只會茫然甚至於束手束腳,畏縮不前。
只有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應該怎麼做,才能慢慢引導他形成正確的三觀與思考行為模式,讓錯誤越來越少。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