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怎麼辦?這三個教育雷區可別再犯

2021-01-08 叮噹碼人工智慧教育

相信有孩子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孩子聽話的時候像小天使,調皮搗蛋起來簡直是來追債的魔鬼。

旺盛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是孩子的本能,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難免會做出一些錯誤的行為。

面對孩子犯錯,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呢?

(一)三種常見教育雷區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常常會看到三種父母。

類型一:打到知道錯了為止!

「棍棒之下出孝子」是這類父母奉行的圭臬。

孩子犯錯了,先一頓打,「知道痛了才會記得這是錯的,才記得住教訓!」

前幾日,杭州一家長輔導兒子作業時,見兒子寫作業拖拉,心裡一急直接一巴掌甩過去。

這也是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犯錯時的第一反應。

心裡生氣,一著急,想讓孩子知道錯了馬上改正,反映在行為上就是打,讓痛代替教育。

這種方式雖然直接且見效快,卻後患無窮,往往對孩子身心都會造成傷害。

上面這位杭州家長,本意只想「嚇唬嚇唬」兒子,讓他趕緊寫作業,沒想到這巴掌卻導致孩子耳鼓膜穿孔,最終孩子左耳受傷,輕度聽力減退。

因為孩子犯錯而採取暴力手段,給孩子造成不可逆的身體損傷而後悔終生的父母實在太多。

11月,黑龍江一名12歲男孩因在手機店盜竊4部手機,父親得知後用電線和跳繩毆打近2個小時,男孩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有人可能說,我家孩子皮實、禁打,或者有人認為自己下手有分寸,不會出事。但他們卻忽略了「棍棒教育」對孩子心靈與成長的傷害。

一方面,孩子是父母的複印機,父母的行為往往深刻塑造著孩子的行為模式。

當父母生氣時習慣用「棍棒」解決問題,那孩子面對問題時很可能就只會用「拳頭」來擺平一切。

另一方面,犯錯時被打的陰影很可能會跟隨孩子一輩子,甚至導致孩子唯唯諾諾、孤僻膽小或者暴躁叛逆等性格問題。

類型二:用懲罰代替教育

這一類的父母,不再用暴力簡單解決孩子犯錯的問題,而是用批評和懲罰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嚴重後果。

「我不打你,但要你知道這樣做的後果很嚴重。」

近日,廣東佛山。深夜一父親把9歲的兒子硬拉到派出所。父親稱,兒子偷了家裡幾十元錢買零食和玩具,要求民警懲罰兒子。

最終在民警的勸導下,小男孩認識到了錯誤,並哭著向父親道歉,承諾不會再犯。

看起來這位父親的教育方式非常有效,既沒有傷害孩子的身體又讓孩子認識到錯誤。

但事實上,視頻中孩子顯然被嚇得不輕,哭得撕心裂肺,讓人不禁反思:父親在夜色中強硬地把孩子拉到警局,真的不會給孩子的成長留下陰影嗎?

同樣的「懲罰」也發生在安徽安慶。

當孩子抱怨「不想學習了,隨便做點什麼都可以」時,這位媽媽乾脆讓孩子在泔水桶裡撿麵條來體驗生活的苦。

不少教育專家贊成她的做法,認為適當的吃苦教育對於現在的小孩子來說很有必要。

這位媽媽的做法也確實達到了目的。視頻中,孩子一邊乾嘔著從泔水桶裡把麵條往籃子裡撿,一邊哭著說:「我不想幹了,不想撿了。」

能夠理解這位媽媽的想法,但是這樣的懲罰式「吃苦」是否太過極端?是否有更合理的「吃苦」教育?

懲罰本身不是目的,讓孩子認識到錯誤才是父母想要達到的效果。

想法是正確的,但做法卻有待商榷。

用懲罰的恐懼來逼迫孩子認識錯誤,給孩子留下的不僅是對錯誤的認知,更有可能帶來與父母間的隔閡。

類型三:放縱與維護

「他還小」「不是什麼大事兒」是這類爸媽在面對孩子犯錯時經常脫口而出的話。

這些話語背後,要麼是對孩子行為的不以為然,要麼是對孩子的極度溺愛。

前段時間,3歲的重慶九龍坡男孩辰辰,因為摳掉了幼兒園牆上的抹灰層被幼兒園勸退了。

起因是當幼兒園聯繫辰辰爸爸告訴他這件事時,他覺得這不是大事,便給老師轉了300元作賠償,被退回後,又和園長進行了電話溝通,結果雙方談崩了。

是因為嫌賠償少嗎?

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需要經濟賠償,而是希望家長能和孩子一起把摳壞的抹灰層刷好。

不難看出,在面對孩子犯錯時,辰辰爸爸不以為意,覺得自己出錢幫孩子處理後果就行。

而幼兒園希望的方式則是,通過讓家長與孩子親手修補的方式,教育孩子認識到錯誤並改正錯誤。

後者的處理方式明顯對孩子的成長更好。

當孩子犯錯時,如果都像辰辰爸爸一樣二話不說攬在自己身上,用錢了事,那麼孩子永遠不會意識到錯誤的後果,反而會仗著家長的兜底肆無忌憚地闖禍。

長此以往,當孩子最終犯下父母無法善後的錯誤後,後悔也來不及了。

(二)面對孩子犯錯到底該怎麼做?

以上三種應對方式,顯然都不對。

面對孩子犯錯,父母不應該棍棒相加,不應該一味懲罰,更不應該無視縱容。

事實上,孩子的每一次犯錯,都像是給父母的一道必答題。

在答題之前,我們都會分析這道題考的是什麼。

同理,對於這道題,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弄清楚孩子犯錯的原因。

上面提到的例子中,父親在夜裡把偷家裡錢的孩子強拉到派出所。試問,在這之前這位父親是否清楚孩子為什麼要偷錢?

是因為生活遇到什麼困難?還是想要博取父母關注?或者是養成了不良的習慣?

不針對孩子犯錯的原因採取相應的教育措施,就像答題時答非所問,自然收不到好的效果。

其次,在處理孩子犯錯時,不妨陪他承擔責任,教會他擔當。

暴力與懲罰雖然能讓孩子深刻地記住錯誤,但同時也會對孩子身心造成傷害。

想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將帶來嚴重後果,未必只有人為製造「後果」這一種手段。

寧波一位8歲男孩因貪玩,在乘坐電梯時將32層樓層鍵全按了個遍,媽媽發現後引導孩子認識錯誤,並要求他寫檢討書向鄰居們道歉。

這種恰到好處的「處罰」方式,既讓他為自己的錯誤承擔了責任,也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在哪兒。

最後,在教育孩子不要怎麼做的同時,一定要告訴他正確的做法。

教育本質在於引導。

不管我們用什麼方式去處理孩子犯錯的情況,目的都在於讓孩子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健康快樂地成長。

如果只是讓孩子記得這不能做,那不能做,那麼當孩子面對類似的情景時,只會茫然甚至於束手束腳,畏縮不前。

只有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應該怎麼做,才能慢慢引導他形成正確的三觀與思考行為模式,讓錯誤越來越少。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鏟屎官這6種行為,對比熊傷害很深,寵主們可別再犯了
    比熊犬軟萌可愛,不少人的心都被比熊的外貌融化了,所以養比熊的人越來越多了,但是很多人會陷入養狗誤區,鏟屎官這6種行為,對比熊傷害很深,希望各位寵主們可別再犯了。
  • 孩子有自己個性,愛犯錯怎麼辦?退休老教師教你培養聰明寶寶
    不必追求完美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孩子也不例外,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孩子也一樣。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作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追求完美。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如:每當孩子犯錯之後,父母輕則一番痛心疾首地指責:「你這個孩子怎麼這樣啊?人家孩子都那麼乖,你卻怎麼老是教不好呢?小錯天天有,大錯常不斷,你真是個壞孩子啊!你真給父母丟臉啊!
  • 一盆「水煮魚」,要了一家三口的命:在上規矩的年紀,別溺愛孩子
    可是這回,那兩個男子,卻沒有再忍氣吞聲了,他們一把將孩子抓住,然後將孩子的頭按到了滾燙的水煮魚裡,剎那間,孩子慘烈的嚎哭了起來。男孩的父母趕忙過來幫忙,誰知那兩個男子又掏出了刀子,然後一刀刀地捅在了夫妻倆的身上。最終,一家三口,全都搶救無效身亡。
  • 孩子缺少耐心怎麼辦?別著急,三個方法幫助孩子培養耐心
    孩子缺少耐心怎麼辦?別著急,三個方法幫助孩子培養耐心說到耐心,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有很大的耐心,沒有孩子喜歡去等待。所謂的延遲等待也不是讓孩子無休止地去等待去期盼,這不是一種壓制孩子欲望的辦法,而是讓孩子克服眼前的困難情景,然後建立他們對事物的等待期盼心,從而讓他們再等待的過程中獲得長遠的利益,提高他們的能力範圍。
  • 這四個部位是孩子的「生命線」,就算再生氣,也不要打!
    這4個部位是孩子的「生命線」,再生氣也別打,真的會要命中國從古就流傳下了用棍棒教育孩子的傳統,也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一老話。,至今仍有許多家庭不斷地延續著這一傳統。但是又有多少父母願意打自己的孩子呢?正如這句話「打在兒身,痛在娘心」,沒有多少父母是以打孩子為樂趣的,往往都是孩子太過於調皮口頭說教已經不管用時,家長們才會開打。
  • 叛逆的孩子,從小牴觸父母這3種行為,長大容易學壞,現在糾正來得及
    你用直接命令、訓斥為孩子好?但孩子內心不是這麼想。「你一定要做好」,「不準哭!住嘴」,「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照我說的去做,別問沒有為什麼」等這些話很常見吧?現在孩子自我意識覺醒度很高,受到了學校、同學朋友、大環境的薰陶,內心並不接受家長這樣的教育模式。他們通常會用叛逆和拒絕溝通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做出抗議。
  • 打孩子這3個部位,容易把孩子「打廢」,附最佳「打娃攻略」
    打罵作為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家長在面對寶寶淘氣不聽話的時候都會忍不住打一頓。俗話說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實在不行就兩頓。雖然打孩子這種教育方法有點暴力,也有副作用,但你不可否認它在眾多教育手段中有著見效快、效果好的特點,多數家長都會在育兒過程中都會用上。
  • 孩子粗心,作業白做了,抓住千載難逢的教育良機問他三個問題
    誰家孩子不粗心?真正從小到大不用父母操心的孩子萬中無一。粗心犯錯這種事在咱們生活中屬於常見現象,家長們通常會怎麼處理呢?但很多家長只會輕描淡寫地說一句:「你在自己本子上再抄一遍不就完了嗎?有什麼可鬧的?」還有的家長沒等孩子情緒平復下來,就開始開啟「家庭百家講壇」,給孩子分析這都是他自己的錯,沒有哭的理由。殊不知,這些做法只會把親子關係搞砸。
  • 孩子犯錯後,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兩種態度造就孩子不同的性格
    文丨木棉媽媽前幾天看了一個新聞,有個小男孩兒在雪地裡找手機,一邊找,一邊哭,保安叔叔問他為什麼哭得那麼傷心?小男孩說:手機是我撿的,因為我撿了手機,這幾天我媽媽才高興點,要是讓媽媽知道我弄丟了,肯定要打的很厲害!
  • 丈夫稱他出軌是『激情犯錯』,求我原諒,可我接受不了,該怎麼辦
    婚姻諮詢: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和丈夫結婚14年,感情一直很穩定。我和丈夫的家庭條件很一般,父母都沒有正式工作,雖說條件一般,可他父母待我們很好,結婚時的婚房,他們也是拿了大半輩子的積蓄,幫我們付的首付。
  • 孩子犯錯就亂發脾氣?李玫瑾教授:孩子犯錯父母要裝作沒看見
    導語:隨著小寶寶的漸漸長大,家長們在安排好孩子的衣食住行的同時,更多的需要密切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同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要知道,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但是,批評與吼叫只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這時,家長要格外注意方式與方法:裝作沒看見孩子的錯誤,在正確的時機因勢利導,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 貓咪犯錯如何調教?主人一定要知道這3點!
    貓咪犯錯如何調教?主人一定要知道這3點!貓咪由於外表軟萌可愛,備受人們的喜歡。現在很多的人都開始養貓咪,而且養一隻貓咪比一隻狗狗省事多了。貓咪由於自身有潔癖,常常愛自己舔自己的毛,它自己會用貓砂,常常喜歡在固定的地方上廁所,不像狗狗一樣隨處大小便。
  •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 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經常吼孩子、吵罵孩子有關,孩子年紀小,對來自父母的指責和批評很多時候他們是害怕的,如果父母總是吼孩子、無端責罵孩子,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就會逼迫自己形成一種「討好型人格」去討父母歡心。在孩子看來,只有自己「懂事」了父母才會喜歡自己,也才不會吵罵自己。
  • 《無限可能》:擺脫「犯錯等於失敗」觀念,這三步就夠了
    作為世界級的大腦教練,吉姆·奎克總結自己二十多年培訓教育的經驗,寫成了《無限可能》一書,從思維、動力、方法三個層面,詳細解讀了如何開啟無限可能的人生模式。今天,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大家一起分享如何擺脫「犯錯等於失敗」的限制性信念,創造積極信念。
  •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不想害娃就收手
    文|好孕姐堂哥家的女兒也就七八歲的年紀,別看她很小,可是小丫頭卻很有眼色,有時候更是懂事得讓人心疼。「討好型人格」還會讓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時刻都穿著「盔甲」、戴著面具生活,因為活得很累,承受的壓力更大,這樣的孩子心理上往往也更容易出問題。而這些對孩子的傷害都是很大的,所以說當孩子表現出有「討好型人格」的傾向時,父母可別再盲目高興了,儘早意識到自己在育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且糾正,這樣才是真正對孩子好。
  • 如何正確的懲罰孩子,睿智燈塔教你10種懲罰孩子的方法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調皮不聽話,打罵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從表面上看,見效很快,但時間長了,這種做法不但不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會讓孩子心生叛逆,造成一些不良後果。那麼,家長如何正確的懲罰孩子,懲罰孩子的方法有哪些呢?最近鄰居家的天天又被媽媽揍了一頓,在別人眼裡,天天是個聰明可愛的男孩,可在媽媽眼裡,他卻是一個妥妥的搗蛋鬼。
  • 別讓孩子輕易說「對不起」
    關於道歉這件事,小知今天要為大家強調的是: 別讓孩子輕易就說出「對不起」。 有時候這聲簡單的「對不起」,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看到這,可能有的家長會疑惑不解,為什麼不讓孩子道歉呢?
  • 媽媽在三個方面越「敗家」,孩子將來越有出息,爸爸可別捨不得
    中華傳統美德的基礎一項就是勤儉持家,但是中國父母非常捨得給孩子花錢。曾有相關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家庭的教育支出平均佔據總支出的百分之三十,甚至有時會高達百分之六十。這一大部分錢,幾乎都是在學業上的開銷,家長們在生活中方面並沒有過於嬌慣孩子。但是有的媽媽十分捨得為孩子花錢,從吃到穿,從穿到玩,難免會被扣上「敗家」的帽子。
  • 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從孩子吃飯的狀態就可看出,別不信
    不過,育兒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裡會出現許多意外情況,有時父母認為正確的事情,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影響。所以,父母教育的方式是否正確,並不是父母決定的,而是通過外界他人看出來的,從一些簡單的地方就可以看出父母教育方式是否正確。
  • 博美犬犯錯後的「6大常見反應」,你家是哪種?
    博美犬現在最流行的小型犬之一,它的性格比較活潑、好動,是一個很討人喜歡的寵物狗,在飼養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那麼狗狗犯錯之後的常見反應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看你家博美是哪種?犯錯後的反應二:見苗頭不對,馬上撒嬌在博美犬犯錯之後,如果被主人發現了,當主人要發火的時候,它見苗頭不對,就會馬上撲到主人身上去撒嬌賣萌,各種花樣的哄主人開心,讓你抱抱它,摸摸它,仿佛就是再說「主人不要生氣嘛,好不好,生氣對身體不好哦。」這種狗狗,是很聰明的,可以看懂主人的心思,但該罰的還是要罰哦,這樣狗狗下次才不會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