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友清理烈士遺物,發現2個寫了姓名的信封,一個父親,一個母親

2021-01-18 戰旗視界

雲南西疇縣城不遠的花果山烈士陵園,青松翠柏,昂然挺立,如同一個個鋼鐵戰士,守衛著祖國的西南邊疆。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走來一支隊伍。他們剛從戰場下來,個個徵塵未洗,領頭的人,是11軍31師師長廖錫龍。

廖師長逐祭奠烈士,在立著「馬平烈士之墓」的墓碑前,他脫帽致哀,臉上淚水滾落。他在馬平烈士墓前,特意栽種了一顆從者陰山移來的青松,永遠懷念這位年輕的英雄。

【收復者陰山後,西疇縣城邊的花果山烈士墓園,11軍31師師長廖錫龍(左)沉痛泣送收復者陰山犧牲的烈士。在馬平烈士墓前,廖師長非常動情,淚流滿面,幾度哽咽(艾宗升攝)】

1962年11月,馬平出生於貴州貴陽一個幹部家庭,父親是一名老軍人。受父親影響,馬平從小欽佩嶽飛、霍去病等英雄人物,崇尚在烈火硝煙中視死如歸的勇士,他立下宏願:「只要有戰爭,我一定要成為戴勳章的英雄。」

1979年,馬平高中畢業,考入昆明陸軍學校。在校期間,他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學習訓練,經過三年的鍛造,成為一名真正的軍人。

1982年7月,馬平分配到31師93團5連任排長。1984年部隊奉命參加「兩山」作戰前,馬平剛好回家探親了。他剛回家三天,母親便收到了部隊通知歸隊的電報,但母親念子心切,希望兒子能在家裡多住一些天,就悄悄地把電報藏了起來。馬平後來才得知電報被母親扣了,又急又氣,平生第一次對母親發了火,吼道:「這是軍事行動,是要誤大事的!」隨即,他立即收拾行李,連夜出發趕往部隊。

馬平歸隊後,隨即赴南疆參戰。部隊在途中組織休息時,他看到有名老兵衣衫不整,還在路邊解手。他生氣地批評道:「你給我站住,把軍裝穿好!」老兵卻不服:「啥子這麼兇哦,這是路上行軍嘛,哪有那麼多講究嘛!」馬平很生氣,罵道:「扯淡,這個樣子還像軍人嗎?」老兵一聽,也火了:「你幹嘛罵人?排長了不起啊?」

指導員聞訊趕來,當場批評了老兵,把他倆勸開。隨後,指導員跟馬平講了管兵帶兵的一些方法和體會,馬平聽了指導員一番話,很受觸動。晚上,他找到那名老兵,說自己不該罵人。老兵也向排長道歉,說自己確實軍容不好、行為不當。

馬平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同時也是個爭強好勝的人。在邊境地區備戰期間,廖師長下團檢查各級的作戰方案,問得特別細。輪到馬平發言時,他一連使用了幾個「因為、所以、然後」等用語。廖師長一向講究雷厲風行、乾脆利落,聽了這種語言,很不高興,打斷了他的發言:「停下停下,你哪個學校畢業的?」

馬平倒也不慌,答:「昆明陸軍學校。」廖師長有點懷疑:「學軍事的?」馬平回答說是。

廖師長毫不留情地批評:「打仗不是寫詩歌,做文章,慢條斯理的,要有軍事幹部的樣子!」他要求各級幹部說話辦事特別是作戰指揮,必須果斷乾脆,不能含含糊糊,優柔寡斷。

當著全團幹部的面,馬平挨了批,這是很大的打擊。他隨即請求再次匯報,廖師長說:「好,你準備好,三天之後我再重點抽查你馬平。」

【1984年4月,31師師長廖錫龍(站立者)在作戰會上進行沙盤推演】

而另一個排長在發言匯報時,也挨了師長的批評,當場抹了淚。師長一看,更是不留情面:「要是能把敵人哭倒的話,那我們就不用打仗流血了!都去哭個夠!有能耐的,回去重新準備,下次補及格。我有言在先,誰要下次通不過,我就撤誰的職!」

馬平冷靜下來,仔細思考認為,有的連隊準備的作戰方案有30多套,而自己確實準備不充分,語言組織也不好。他回到連隊,和骨幹們一起圍著沙盤討論,反覆予以完善。

3天後,他制訂了更加翔實的作戰方案。廖師長再次聽取匯報時,特別關注馬平的發言。馬平站了起來,發言條理清晰,見解獨到,乾淨利落,廖師長聽得很認真,露出讚賞的笑容。看到這個年輕的排長眼睛裡布滿血絲,廖師長知道是下了功夫的,對馬平特別予以表揚。

4月2日,炮兵對越軍開始炮擊,馬平所在連隊受命擔任炮兵陣地警戒任務。4月的雲南邊疆,晝夜溫差大。白天,戰士們被烈日曬得頭昏眼花,夜晚寒氣逼人,條件十分艱苦。戰士們蹲在貓耳洞裡,為了不暴露目標,一天只能吃一頓熱飯。叢林裡蚊蟲多,戰士們身上叮了大包,也必須強忍疼癢。馬平以身作則,始終堅守在戰位。

越軍在邊境地區埋設的竹籤和地雷陣

戰鬥發起前,馬平帶著4班長黃玉林和通信員高仁久,前往前沿偵察地形,發現濃密的草叢中埋著了很多地雷和障礙物,雷區長達50多米。馬平帶著2名戰士,借著濃霧的掩護,排除了26顆地雷,為發起攻擊掃除了隱患,受到通令嘉獎。

4月30日凌晨,收復者陰山的戰鬥打響了,31師按照戰鬥部署,開始向盤踞者陰山的越軍發起進攻。馬平手握衝鋒鎗、身背指揮機,帶領全排迅速越過敵人鐵絲網、塹壕。越軍的炮火向我軍襲來,馬平和戰友們衝破敵人火力封鎖地段,迅速組織機槍、火箭筒壓制越軍火力,率先奪取了28號高地西北側。

【1984年9月4日,軍委授予馬平「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按照戰鬥計劃,攻佔這一高地後,應由1排主攻,馬平帶領的2排助攻26號高地。但由於敵人的炮火阻擋,1排被壓制住了,馬平向連長請戰:「連長,讓我們上!」得到連長的批准,2排成為主攻排。馬平帶領一個班和火箭筒手,實施中路突破。守衛26號高地的越軍見馬平帶人從背後包抄過來,嚇得驚慌失措、拼命逃竄。馬平和戰友們僅用9分鐘,就攻下了26號高地。

隨即,馬平再次請求攻打24號高地,再次得到連長批准,馬平和副連長張國平帶領4班衝向高地。高地上有越軍一個加強班防守,見我軍衝了上來,試圖負隅頑抗,馬平眼疾手快,首先開火,將2名越軍擊斃。戰士們奮勇衝上,越軍落荒而逃。我軍迅速控制了高地,截斷了兩個高地越軍潰逃之路。

這時,馬平已經帶領二排連續攻克了3個高地,逐漸逼近越軍柴山堡營部老巢。這裡背靠23號高地,連接者陰山主峰,南接53號高地,位置十分重要。越軍還在這裡儲存了大量彈藥和軍用物資,構設了多重防禦體系,攻打難度很大。

馬平與副連長張國平一起觀察地形,現場調整了進攻方案。隨後,他端著衝鋒鎗一馬當先,帶著戰士們開始衝擊。當他和戰士們衝到離越軍不遠的公路轉彎處,他透過濃霧隱隱約約看見右側高地上有兩個山洞,提醒大家注意隱蔽。不出所料,馬平話音剛落,越軍的火箭彈便朝他們飛來。馬平當即命令3具火箭筒同時開火,將越軍火力點全部打啞了。

接近營部目標時,越軍發起了猛烈的火力反擊。馬平奪過一名戰士手中的火箭筒,迅速瞄準射擊,第一發擊中敵人的一間倉庫,第二發擊中敵人的營房,兩名越軍被當場炸死。馬平趁著這一時機,帶著戰士虎紹青衝向柴山堡越軍營部門口,端起衝鋒鎗向屋內掃射,接著閃身衝了進去。他腳步剛落,就一聲巨響,原來是越軍提前布設了地雷,地雷又引爆了屋內的炸藥,頓時濃煙滾滾,馬平和虎紹青兩人壯烈犧牲。戰友們隨即衝了過來,全殲越軍指揮所24人,俘虜1人。

【越軍布置在門後的詭雷,只要一開門,詭雷就會立即爆炸(資料照)】

馬平英勇戰鬥、壯烈犧牲的噩耗傳到指揮所,廖師長久久佇立。戰友們在清理馬平的遺物時,發現有兩個寫好地址和姓名的空信封,一個是給父親的,另一個是給母親的。

他想告訴父母什麼呢?

也許,他是想告訴母親,自己走的時候不該發火,想請媽媽原諒。也許,他是想告訴戎馬半生的父親,自己會不負期望,在戰場上當個好兵……

【馬平烈士的父親參加昆明軍區「兩山」作戰慶功大會】

相關焦點

  • 父親去世後母親失蹤,看到母親留下來的一個信封,我淚流滿面
    在我從小到大的記憶裡,我父母一直都是特別的恩愛,雖然是生活在農村,但父親從來不懼怕怕別人的目光,經常會在幹活之後怕母親太累,而背著母親回來,逢年過節的時候都會給母親寫一封情書,我們家有一個專門的箱子,裡面塞滿了,這些年父親對母親的愛意。母親曾經是小學學校裡的老師,從小我就覺得她身上有一種沉靜的氣質。
  • 父親去世前留下一個信封,讓兒子結婚後再看,打開後眾人傻了眼
    父親常在他耳邊念叨著:女兒富養,兒子窮養。而父親一直是這麼做的,強子穿的衣服基本都是檢表哥們不能穿的舊衣服。而妹妹蘭蘭穿的都是新衣服,天天被母親打扮得像一個小公主。強子對此很不服氣,甚至一度懷疑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妹妹才是。每當強子問起父親,為什麼要這樣對他的時候。父親總是會說,等你長大了你就會明白這是為你好。
  • 烈士二伯葬在哪了?父子找了幾十年,如今壹點助力終於有了眉目
    終於找到一條有價值的信息,蘇啟蘭烈士安葬地在河南。而隨後蘇軍提供的一份證明信,又將安葬地範圍進一步縮小了。一封證明信鎖定二伯犧牲地西平據蘇軍介紹,這封證明信是1976年父親為了找二伯父,找到他的戰友們回憶寫的。寫證明信的人名叫劉傳永,和蘇啟蘭烈士是一個村的近鄰。
  • 抗美援朝勝利63年志願軍烈士埋骨三八線軍事禁區
    ­  母親曾帶他去串門,看見鄰居家的小孩跟爸爸有說有鬧,他突然問:「別人都有爸爸,我爸呢?」在場的人都愣住了,母親哭了。康明被嚇得手足無措。那時他第一次知道:爸爸犧牲了。­  年稍長,康明逐漸接受了父親是烈士的事實,但他無法到父親的墳前祭拜。­  通過盒子裡的相片,通過母親的講述,父親在他心目中的形象,變得清晰立體起來。
  • 武警戰友在廣州殯儀館為烈士鄭益龍慶祝34歲生日
    殯儀館18號館為烈士鄭益龍慶祝34歲生日  「阿龍,弟兄們來給你過生日了」昨日上午,武警戰友在廣州殯儀館18號館為烈士鄭益龍慶祝34歲生日。肖雄 攝
  • 跨越10餘省,尋找烈士健在的父母:送去遠方兒子的問候
    「我的老母親現在都80多歲了,犧牲戰友的父母也很老了,再不去恐怕就見不到他們了。」肖鏗鳴說。這條「尋親」路,充滿著艱辛。當年,資料記載的烈士家庭地址,大多只具體到鄉鎮。時間過去30多年,如今要找尋烈士年邁的父母,猶如大海撈針。「再難也要堅持。」肖鏗鳴發動當年認識的所有戰友,一個個打電話到軍分區、人武部,尋求幫助。
  • 142座墓碑15年尋親記 老民警為烈士們帶回67個家庭
    最終確定,這裡並非一片野墳,而是有據可查的烈士墓群,抗美援朝回國的傷員死去後一個一個被抬到這片荒地裡,進行棺葬。  他拿著書去墓地裡,將書裡的烈士名單與墓碑上的銘文一一進行比對,用紅筆標出了每個名字所在的墓碑位置。其中有董存瑞的戰友王喜奎、羅盛教的戰友周興良等。
  • 廣州救人犧牲武警戰友為其在殯儀館過生日(圖)
    英雄生前戰友靈堂前含淚送祝福——靈堂內,6名戰友圍在一個生日蛋糕前,脫帽,對著遺像三鞠躬。他們的動作整齊統一,眼裡卻含著淚水。昨日,農曆正月廿七,是鄭益龍的陰曆生日。這一天也是他跳江救人犧牲後的第七天。上午,鄭益龍的戰友們在廣州殯儀館為他過了一個特別的生日。
  • 跨越10餘省,尋找烈士健在的父母——送去遠方兒子的問候
    又一個烈士紀念日到來,老兵肖鏗鳴再一次前來祭掃戰友。一如過去,他在每座烈士墓碑前擺上餅乾、水果和一瓶酒,點上香燭,緩緩將酒輕灑在墓碑前……    每一個動作都是那麼凝重,每一次邁步都是那麼沉重。肖鏗鳴坐在烈士鄭開雄的墓碑前喃喃自語:「開雄哥,你的老母親走了,我和戰友們替你送了她老人家最後一程……」    有風吹過,仿佛低回的哀樂。
  • 290個遺物故事,290次想念的聲音|百家故事
    江田還曾幫一位40歲病逝的男士整理遺物,發現他的賽馬板和小小的紅鉛筆,看到那些破破的紅鉛筆頭,逝者父親的臉上忽然變得有光彩了,「是啊,兒子很喜歡賽馬啊」,和她說起了許多和兒子的回憶——透過遺物,那個人的人生好像瞬間復活了。這次徵集,我們收到了290份回復。
  • 45年了,安丘籍烈士戴自強「回家」了,骨灰終被家屬認領
    10時整,運送烈士骨灰的車輛緩緩停靠,一名空軍儀仗禮兵手持烈士的遺像走在最前面,另一名禮兵雙手緊捧著骨灰盒,上面覆蓋著鮮豔的中國共產黨黨旗,這是烈士老部隊以最高的儀式送別戰友。「感恩家鄉人、尋親情難忘」「緬懷空軍英烈、尋找烈士親屬」,烈士的兩位妹妹、妹夫特地製作了多面錦旗,並代表全體親屬親手贈送給幫助尋親的軍地領導及空軍戰友們。「感謝家鄉親人們,感謝杭州軍地領導,感謝空軍戰友們,因為您們的不懈努力,積極尋找,讓我們知道了哥哥戴自強的下落,這是對我們家人最大的安慰。」
  • 信封格式錯誤無法投遞!寧大新生50多封家書被退
    寧波在線訊(記者邵巧宏通訊員郝曉帆褚晶君孫煜坤厲靜)  前不久,一位寧波父親寫給考上北大兒子的一封家書,刷爆了朋友圈。今年中秋節前,寧波大學的2907名大一新生,也忙著寫上了家書。  2907名學生,2907封滿載濃情的家書,中秋節前陸續從寧波寄出了。  算算時間,大多數家書應該能到家長手裡了。
  • 畢業季來了,親手做一個信封摺紙,給心儀的他寫封信吧!
    哈嘍,小夥伴們大家下午好,頭很大但是手很巧的大頭來交今天的作業了,今天的作業是信封摺紙系列作品。六月份是畢業離別的季節,學生們要結束一段旅程開始新的一段人生旅程了,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會很捨不得和同學老師分離,會相互贈送禮物留作紀念,其實在這種重要的時候自己親手製作的禮物會更加的有意義,小夥伴們可以自己嘗試製作信封,寫上自己真誠的祝福話語相贈給那些陪伴過自己一段美好時光的老師同學。
  • 尋找丁龍的真實身份(下)關鍵線索:家書和信封
    Hom)在清華大學講演時曾提到,「早年非英語國家的新移民入境時,美國移民局登記姓名的記錄常常出錯,有的以姓當名,有的以名為姓。這種情況反映出早期華人移民的一個令人深思反省的文化差異現象:這裡既有美國移民官員對非英文語系國家的文化沒有認識,對這類新移民的入境身份處理粗魯,糊塗,也有華人移民不了解移民程序,對移民過程中自己的姓名混亂也不知道或不關心。
  • 以國家名義,向烈士致敬——全國各地隆重舉行烈士紀念日活動
    新華社北京9月30日電題:以國家名義,向烈士致敬——全國各地隆重舉行烈士紀念日活動新華社記者惟有傳承先烈風骨,才能挺起民族的脊梁;惟有銘記先烈遺志,才有更加光明的未來。9月30日,在第四個烈士紀念日到來之際,全國各地隆重舉行紀念活動,以國家名義,向烈士致敬。
  • 教你用摺紙DIY一款精美的信封,父親節給爸爸寫封信吧!
    今天是父親節,爸爸是孩子的靠山,只要爸爸在,家中就沒有困難,所以我們一定要感謝自己的父親,今天你看望你的爸爸去了嗎?如果沒有,記得要寫封信感謝一下他啊,今天小編就教大家用摺紙來DIY一款精美的信封!準備一張A4大小的摺紙,並把摺紙的左右邊對摺一下,折出一條豎著的摺痕來,如圖把摺紙的左下角和右上角,分別折向摺紙的中間摺痕,折出兩個等腰直角三角形來,如圖把摺紙左上角和右下角的兩條邊,折向摺紙中間,折出一個平行四邊形來,如圖把摺紙右下角的邊,折向摺紙的中間摺痕,上下面重合在一起,如圖把摺紙左上角的邊,也按照同樣的方法摺疊,如圖
  • 那封從漢代寄出的信,「找」到信封了
    那封從漢代寄出的信,「找」到信封了——寧波首次出土簡牘類文物光明日報記者 曾毅 光明日報通訊員 幹杉杉「這是寧波地區考古發掘首次發現簡牘類文書!」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項目負責人許超激動地說道。
  • 信封只寫媽媽收 書信大賽:萬名學生不會"寫信"
        半島網7月24日訊(記者 徐江) 地址欄只寫著「媽媽收」,郵政編碼寫成了電話號碼……本市舉行的首屆青少年書信大賽,10萬多名參與活動的中小學生中,近一成學生寫的信封書寫格式不規範。今天,記者從市郵政局獲悉,大賽舉行至今,已經有萬餘封不合格信封被「卡」在了投遞中心。
  • 一首到韶山,寫盡了偉人毛澤東的小情大愛,令人敬仰
    可是最近幾年,我卻感悟到了一個致命的問題,對毛澤東的詩詞所包含的內在的東西參悟得太淺太少,根本只摸到了一點皮毛。《七律·到韶山》是中學時的一篇課文,這些年來,只簡單地接觸了一點創作時間和歷史背景,直譯了詩歌的內容,並沒有體會到深刻的意境和內涵,沒有體會到作者的內心世界。直到後來聽到了一篇《為有犧牲多鬥志》的朗誦,才真正讓我懂得了這首詩的大氣磅礴,甚至還有一點點孤獨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