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 必有鄰,有道德的人,不會被孤立

2021-01-09 禪文修

文/禪文修

生活中你會發現,有些人他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到一呼百應,有很多人願意配合他;但有另外一部分人,無論他做什麼都沒有人願意配合他,所以他覺得自己被孤立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孔子在《論語》中說過一句話:「德不孤 必有鄰」。就是一個道德修養特別高的人,他是不會被孤立的。所以我們即便現在被孤立了,只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修為,當我們得到提升的時候,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出現在你身邊。

01

有人說:「我在一個團隊中被孤立了;我在一個家庭當中值被孤立了;我在朋友之間被孤立了」,想想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沒有德行,因為你從來沒有主動的想要去幫助過別人,甚至還做到了視而不見, 所以你被孤立是正常的。

老話講:「十步之內必有芳草」,你不要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人,總是孤芳自賞,總是覺得自己最好,周圍的人都不理解我,要知道,真正的好人不會孤單。

「德不孤 必有鄰」這個「鄰」就是親近的意思,如果你是一個有德行的人,一定不孤單,也不會被孤立,一定會有人來親近於你,你有多大的德行就會有多少人來親近你。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聲相應,必定同氣相求」。人們都在尋找同類,你如果是一個有德之人,自然就有有德之人向你靠攏,你就發現滿世界都是好人;反過來,你若發現滿世界都是壞人,這個世界已經沒有好人了,那就糟糕了,原因就是,你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壞人。

你之所以是一個不成功的人,本質上不是沒有機會,而是你沒有德行、沒有本事,所以你周圍都聚集著無能的人,使你把握不住機會、也看不見機會。當你覺得這個社會上的人都是壞人,本質上你是一個壞人,你把這些人都吸引在了你的周圍。

當你覺得這個社會上都是好人,本質上你也是一個好人,你把優秀的人都吸引到了你的周圍。這就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做好自己,自然就會有人支持你,這就是「德不孤,必有鄰」。

02

《論語》中講的:「德不孤 必有鄰」,還告訴我們 ,不要因為沒有人支持就放棄做正確的決定,因為只有你做正確的事情,就一定會找到志同道合知音。

生活中,很多人會因為自己朋友少,或者沒有朋友而焦慮,鬱鬱寡歡,見到那些:今天有酒友一起喝酒;明天有牌友一起打牌;後天有釣友一起垂釣;隔天又有驢友一起遠行的人就非常羨慕,覺得別人的生活世界豐富多彩,而自己的生活面卻狹窄到可憐。

如果你真的朋友少或者沒有朋友,你要明白這反而是一件好事,因為那些天天主動或被動參加各種活動的人,他們的精力被分散到四分五裂,想靜下來做點自己的喜歡的事情都很難。要知道,當一個人的精力被過多分散的時候,平庸就開始了。

而你不一樣,可以不被打擾的專注於自己的事情,我們常說:「心在哪裡收穫就在哪裡」。專注是卓越的開始,如果在你的領域專注十年、二十年,那麼你就會從默默無聞到優秀、從優秀再到卓越。這個時候你會獲得大眾的認同,又何患無友呢。

相關焦點

  • 讀論語:裡仁第四·德不孤,必有鄰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孔子說:有德就不孤單,一定會有同伴。】一談到道、德、仁,總感覺高大上,似乎遙不可及,孔子說有德就不孤單,一定有同行的人。在我看來,先不管德的高低,一個人說話做事,其親人、朋友、甚至是社交軟體上的陌生人當中,一定會有人支持和理解,就像發朋友圈,只要不是狂言亂語,說話在理,做事合理,總有朋友點讚。
  • 人有德,必有福;人無德,必有災
    古人說:小勝靠智,大勝靠德。一噸的小聰明也比不上一兩的德行與厚道。一個人名位再高,財富再多,但是如果人品不行,德行敗壞,遲早會遭殃。1德薄而財厚,財必移其位林語堂先生在《有不為齋隨筆》中曾經寫道:「金錢能使卑下的人身敗名裂,而使高尚的人膽壯心雄。」
  • 人無德,必有災
    德薄而財厚,財必移其位古人云:「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禍;善行善德而受磨難,多有後福。」一個人得到了和自己品德不相符的財富,只會讓這些財富壓垮自己。因為沒有品德的人,在過多或者來得容易的財富面前,會迷失自己的心智,讓欲望吞噬自己。
  • 道德經:善,可積福;德,能聚財
    1 善,可積福 《道德經》有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老天不會偏袒任何人,卻從不虧待善良的人。 一切善因必有善果,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一個人最大的福氣,莫過於擁有一顆善良的心。 偶爾做件善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不泯滅善良的初心。 種福得福不易,因此更要珍惜。
  • 道德經第51章:萬物皆有德,而人卻沒有德,人怎麼才能厚德載物呢
    在上一章裡,老子講述了人類的生與死所遵循的自然規律,所得出的結論是有十分之三的人不遵循養生之道,由於自身的肆意妄為,使本來應該長壽的生命卻變得短命而夭亡,這是非常可惜的。在老子看來,這十分之三的人之所以生生之厚,不遵循自然規律,跟自己的巧智和欲望是分不開的。相反,看似並不具有智慧的萬物,卻能夠遵道而貴德,做到生生不息,這是非常值得人類借鑑和學習的。
  • 茶室禪語之妙:寥寥幾字,大有乾坤
    簡單有格調的茶室,都會掛上一副禪語字畫作裝飾。茶室主人的審美趣味也可從此處窺見一斑。今天我們選取了一些禪意書掛,附部分釋義參考,可供品讀。一字:寂 空 圓 無 靜 閒 真 默寂:本意是指靜默,沒有聲響,也指孤單,冷冷清清。佛教中,寂是清淨心,人心若永遠清淨,便決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不會被外面境界汙染。
  • 《易經》:德不配位,必有禍端
    《易經》:德不配位,必有禍端。現在的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思維,都想一步登天。從來沒有想過去付出去學習,只是一味地想得到回報。整天幻想著當老闆,幻想著創業一炮而紅,走上人生巔峰。其實所有的妄念,都是災禍的根源,不但達不到目的,還讓自己遭致不少痛苦。
  • 人有德,必有福!
    有德,就是有品,有德,受人歡迎。一個有德行的人,一定是品行端正的,肯定是德高望重的,能贏得別人的敬仰,能獲取他人的信任。一個不講德行的人,再富裕,也沒人喜歡,再優秀,也沒人珍惜,再成功,也沒人陪伴。走到哪都不受歡迎,做什麼都沒人相助。做人,以德為貴,厚德才能承載萬物。做人,以德報怨,德行可以化解誤會。做人,以德服人,有德才能深得人心。
  • 怎樣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德」
    它生養了天地萬物有巨大的功勞,卻從不彰顯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只是默默無聞地工作,以至於很多人連它的存在都不知道。這種默默無聞地工作而不彰顯自己,不求什麼回報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老子講,能繼承「道」這種精神的人,就稱之為有「德」。
  • 修身-欲立功,必以德先
    修身-欲立功,必以德先 上古的時候沒有官職三代以下,財物逐漸地豐富了,倉庫中有了多餘的糧食。棚子裡有了多餘的畜生,有了私產。百姓開始推舉有才能的人。設立機關官職,用禮儀來教化他們,用法律來威嚇他們。 官,就是管。權,就是秤。用來設定獎賞,懲罰。接受訴訟。評判對錯,分辨善惡。約束奸邪。消除淫亂,通過管理,約束,引導,教化,評定,來到達公平。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殃失」,值得深思的為人處世之道
    對於我們普通人也是,其中的易經智慧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易經:"厚德載物,福祿在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值得深思的為人處世之道「厚德載物,福祿在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易經》裡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一個人只有順應事物發展規律工作學習生活才能承載萬物,獲得富貴福祿,若是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則災殃就來了。所以人想要福報,就要修德,什麼叫修德?
  • 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是什麼意思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這句話最早是出自風水古籍《雪心賦》中,這句話其實是對於陰陽的基本概念的總結。
  • 道德經教你報怨以德,疏解情緒還十分正能量
    人活著活著,什麼事也會發生,當我們在這複雜的社會中生活,就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即使一個人脾氣再好,性格再溫順,也難免會有受人欺負或不如意的時候。那麼我們面對這些情況,心中產生了幽怨甚至仇恨情緒時,應該怎麼做呢?殺人犯法,做小人之事不齒,一帶而過心裡又不痛快,看看老子是怎麼做的。
  • 命由天定,福靠己修,一個人有多大德,就有多大福!
    《道德經》講:「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上天並不會偏袒任何人,但會眷顧善良的人。春秋時期,秦穆公走丟了一匹馬,被岐山的老百姓抓到,殺了吃掉了。當地官吏很快抓到這些人,但是秦穆公卻沒有懲罰他們,反而請他們喝酒。他說,如果吃了馬肉如果不喝酒,就會傷害身體。 後來,秦穆公攻打晉國的時候,被敵人包圍,百姓聽說秦穆公被包圍,紛紛拿起武器,為秦穆公拼死作戰,來報答食馬飲酒的恩德。
  • 人有德必有福,我們要跟有德的人學習
    全世界有70億人,那70億人剛好我們兩個坐在一起,機率是多少?算算看,那個機率很小很小。再來,機率還不是這麼算,怎麼說呢?全世界的生命有多少,亞馬遜河的螞蟻總數都不知道是人類的幾倍。那請問大家,全世界的雞是人類的幾倍呀?全世界的動物是人類的幾倍?那不好算。
  • 廣東人每天必上的一課:公民道德素質
    [開欄語] 五年時間,並不足以讓滄海變桑田;但五年時間,已足夠讓廣東邁出不平凡的一步。這五年,廣東逐漸走上科學、發展、和諧的快車道。 這五年,廣東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並開始轉入科學發展軌道,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碩果纍纍,民主法制建設穩步推進。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楊萬裡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