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裡仁第四·德不孤,必有鄰

2021-01-09 一言書谷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說:有德就不孤單,一定會有同伴。】

一談到道、德、仁,總感覺高大上,似乎遙不可及,孔子說有德就不孤單,一定有同行的人。在我看來,先不管德的高低,一個人說話做事,其親人、朋友、甚至是社交軟體上的陌生人當中,一定會有人支持和理解,就像發朋友圈,只要不是狂言亂語,說話在理,做事合理,總有朋友點讚。如果自己永遠和親人、朋友統一不了觀點,問題可能就是自己了,畢竟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孔子、老子、王陽明這些人,不光不孤單,而且其德行、德言被傳承幾百上千年,有的人說現在談這些早就過時沒用,我想說持這種觀點有些過於自我和片面。孔子所處社會是奴隸時代,到了封建時代,即使朝代更迭,孔子、老子這些有德之人依舊被作為先師來學習,如果沒有價值,難道後世幾千年裡所有人都是傻瓜大笨蛋嗎?封建社會比奴隸社會進步,現代社會自然比封建社會進步,不過這些進步主要在工具層面,人性一直沒變,甚至人還保持著猿人時期的屬性,比如領地之爭、資源之爭。雖說沒有皇帝一統天下,但是工作中上下級之間有時候和被統治、奴隸又有什麼區別呢?皇權看似一人說了算,但治理國家依舊要講理講法,現代社會的自由也依舊是在律法和管制之下相對擁有,不可能肆無忌憚。

回到人是相互依存的根本問題上來,修德會使人與人處在恰當的關係中,比惡、暴力更符合社會準則,而人心向善,向美,也就不會孤單。

喜歡請關注、點讚、轉發,筆者在此拜謝!

相關焦點

  • 德不孤 必有鄰,有道德的人,不會被孤立
    孔子在《論語》中說過一句話:「德不孤 必有鄰」。就是一個道德修養特別高的人,他是不會被孤立的。所以我們即便現在被孤立了,只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修為,當我們得到提升的時候,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出現在你身邊。01有人說:「我在一個團隊中被孤立了;我在一個家庭當中值被孤立了;我在朋友之間被孤立了」,想想是為什麼呢?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切問近思:以古學之法重讀《論語》大概可以說,《論語》是先秦諸子中最容易讀進去的一部典籍。
  • 怎樣讀經典 《論語》
    因此閱讀《論語》,特別是真正讀懂《論語》,非常重要。作為經書的一種,閱讀《論語》必須遵循閱讀經書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在這方面,清代考據家兼思想家戴震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他在《與是仲明論學書》的信中說:「僕自少時家貧,不獲親師,聞聖人之中有孔子者,定六經示後之人,求其一經,啟而讀之,茫茫然無覺。尋思之久,計於心曰: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
  • 《論語》:「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什麼意思,你讀懂了嗎?
    「君子德風,小人德草」,這句話原文出自《論語·顏淵》,在這一篇裡,季康子同學向孔子老師請教了三個問題,都是問政方面的道理,原文如下: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管理專家告訴你:這樣讀論語最有用
    《論語》則是儒家文化的經典,是集孔子思想大成的一部語錄體的著作。正因為是語錄體,是孔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真實記錄,所以讀這部書,實際就是在和孔子對話和交流,更能真實感受孔子的思想。當然,由於年代的久遠,現在的年輕人在閱讀和理解可能感到很困難。宋朝宰相趙普說過,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中國自隋唐有科舉以來,學子讀的基本是孔子的書。
  • 《論語》很短,才11705字,道理卻很深
    《論語》其實不難讀,才11705個字,也就相當於一版報紙那麼多,都不用翻篇就讀完了。道理卻很深,學懂弄通後可以受益終身。但是現代人卻很難把《論語》讀完,所以也就造成了關鍵知識點的缺失。那麼都知道《論語》是本經典之書,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沒有讀呢?我看問題的關鍵是,大家都認為越是經典越難讀,所以就望而卻步了。
  • 南懷瑾:孩子讀書,先讀大學,再讀中庸,接著讀論語,最後讀孟子
    現在都曉得古代人教《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百家姓》等等,其實不一定,像《千字文》等等還是很普通的,是孩子為先學會認字來讀的。真正準備讀書的,還不一定從《三字經》、《千字文》開始。而是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宋朝所編的"四書"入手。
  • 論語:「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何意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宋代的朱熹對此評價很高,認為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南懷瑾解讀論語時,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認為這裡的「學」,不僅僅指書籍上的知識,還包括為人處世的道理。
  • 先《大學》後《論語》,讀完《孟子》讀《中庸》,四書這樣讀
    所謂四書,分別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所謂「五經」,對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四書五經」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歷代都將其視為成功成人成才的思想源泉,毫不誇張地說,沒有讀過「四書五經」不足以了解中國歷史,更無法真正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 錢穆:《論語》應該這麼讀丨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一部《論語》,中國人讀了幾千年但,讀《論語》究竟有什麼用?《論語》究竟應該怎麼讀?國學大師錢穆為您解答。凡關心吾中華民族之生命前途,必連帶關心及於吾民族文化之傳統。凡關心吾民族文化傳統者,又必關心及於吾古聖先師之孔子。若使中國人,只要有讀中學的程度,每人到60歲,都讀《論語》40遍到100遍,那都成聖人之徒,那時的社會也會徹底變樣子。
  • 《喪家狗——我讀〈論語〉》:
    用「憤青心態」來描述李零的精神狀況是不準確的。李零主張:「批評是要懷有極大敬意的,是要存寬仁深厚知心的。」    《喪家狗——我讀〈論語〉》一書可謂是「孔子熱」裡的一副清醒劑。李零始終沒有脫離文本,他在訓詁考據上花了很大功夫,對歷代的註疏進行敲擊追問,以消解對《論語》的過度闡釋。
  • 錢遜先生國學周「讀論語,學做人」講座摘要
    2014年8月16日國學周第一天,錢遜老師在開幕式後簡短的致辭之後就展開了「讀論語,學做人」的講座。  錢遜老師是著名國學大家錢穆之子,早年研究馬列主義,1982年之後專攻中國思想史,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學、中國古代人生哲學。
  • 《論語》與紫微鬥數
    《論語》是儒家四書之一,是儒家最著名的經典,是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寶典,沒有之一!《論語》字字珠璣,句句金玉,具永不磨滅的價值,深刻地影響了自古至今中華民族一代代人的思想與風俗習慣!而紫微鬥數是一種古老傳統的命理佔卜術數,似與《論語》風馬牛不相及!
  • 女孩名字大全:10個才貌雙全的論語女寶名字,不染世俗
    從漢代開始就有了「文論語,武周易」的說法,那是因為《論語》中有很多彰顯文化內涵、又文雅智慧的詞語,這些詩詞歌賦中不缺乏適合寶寶起名的字眼,同時可以讓名字不僅寓意好,還有著文雅氣度。 一、《論語》中才貌雙全的女寶名字1. 然書出自《論語》: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取名「然書」寓意孩子知識豐富,學識文博,文化修養高等美好內涵。
  • 讀《論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讀《論語》有感(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張恩恩這是大約2009年前後的一篇舊文,一共有二十章,今分為兩部分來獻醜,真誠期待各位讀者的批評指正。序 《論語》博大精深,自非我輩所解。然常讀之,亦有所想,故摘每章一節,且以私見述之。自知淺薄,胡言亂語,不成體統。
  • 「六經皆史」說《論語》
    《論語》作為流傳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至深。從古到今,對《論語》的注釋解讀就沒斷過,相關文本數以百千計。在今天國內「讀經熱」、「國學熱」的背景下,坊間關於《論語》的圖書也日漸增多,北大學者李零的《喪家狗——我讀〈論語〉》是眼下最受關注的一種。說一百人心中有一百種《論語》讀法或許並不為過,比較這些不同讀法,應當是件有趣味也有價值的事情。
  • 我讀《論語》—《學而篇》之九:「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續)
    即:第一個「賢」字應當解釋為「尊敬」、「尊重」,第二個「賢」字應當解釋為「賢德」或「賢人」,最後的「色」字應當解釋為「美色、容貌」。最後就剩下「易」字當如何解釋了。今天,咱們借用楊逢彬老師《論語新注新譯》一書中介紹的「審句例」的方法,來解釋「易」字在這裡的含義。什麼叫「審句例」?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後世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沒有不讀儒家經典的,中國士紳階層就是用這些儒家經典裡的思想來治理這個國家、治理天下的。儒家經典主要是四書五經,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包括《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而《論語》是四書五經之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 起名字大全女孩:出自論語中的起名
    名字出自:《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以德】 男孩名字。德是道德,品德,信念,恩惠。名字意蘊:品行端正,有思想有道德,言行合一,正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