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我們跟有德的人學習,跟經典學習,得力的程度是由我們自己的態度決定。一開始我們知道這個緣很難得很難得,這個時候珍惜就是聽了一句,就要去做一句,這個才是珍惜。
比如我們一起坐在同一排,甚至同住一個寢室,請問大家這個緣分的機率等於多少?我們大家都學過機率、數學,等於幾分之幾?你看我們那個數學都是用在數學考卷上,都沒有用在我們人生的感受上。全世界有70億人,那70億人剛好我們兩個坐在一起,機率是多少?算算看,那個機率很小很小。
再來,機率還不是這麼算,怎麼說呢?全世界的生命有多少,亞馬遜河的螞蟻總數都不知道是人類的幾倍。
那請問大家,全世界的雞是人類的幾倍呀?全世界的動物是人類的幾倍?那不好算。
我有一陣子專門在研究昆蟲跟樹木花草,還照了很多幻燈片,什麼臺灣藍雀,臺灣欒樹,因為我教自然科,得豐富知識,可以跟孩子引導嘛。
所以,所有的生命都算的話,那我們這一生都是當人,太難太難了,又一起遇到,又一起學習聖賢教誨,難中之難,太難得的緣分了!人體會到這個難得了,那種彼此的珍惜,彼此互相成就感的心就出來了。
人很多的感情,不是人家給你講,你就能接受的,都是自己的心真正體悟到了,自自然然這個心境就付諸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中了。
人家就可以從我們的一個眼神、一個言語當中,體會到我們的誠心啊!那這個誠心一起來,「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個誠心現前了,就能體會到,就像大舜,他住在哪裡,「一年成聚」,很多人都跑過來跟他做鄰居了。
「一年成聚」,大舜住兩年,「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第二年住下來,聚過來的人就好像一個縣城一樣,三年就好像一個都市一樣多的人。道德之所在,天下人歸心,叫「得道者多助」。
聖賢人做得到,我們做不做得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肯做了就一定做得到。這句話誰說的?顏回夫子說的,後來孟子把它發揚光大。為什麼顏回有成就?從這句話我們聽出學部了啊,顏夫子他時時都是有這樣的心境,「有為者亦若是」,是可以做得到的,他時時都有這個信心,不懷疑古聖先賢的教誨,「有為者亦若是」。這樣的德行,後代要承傳。承先啟後,舜王的德行風範,我們這一代的子孫再傳五千年。
一個人進進退退,很多退步在哪?不相信自己,耗了半天。所以學習首先要信任自己,信任聖賢人講的,絕對不會騙我們。所以我們要不懷疑,確實要有「有為者亦如是」這樣的信心。我們也效法顏夫子他對孔子講的話都不懷疑,所以他才叫好學,他才有這麼高的成就,這都是心境決定的。
而顏回聽孔子教誨,他都是點頭,連一句反對或者一句疑惑都沒有。孔子講,我跟顏回講一天的話,「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看起來,奇怪了,怎麼點頭點一到,到底聽懂還是沒聽懂?「退而省其私」,私底下看看,哎,顏回到底有沒有聽懂?「亦足以發」,哎喲,他怎麼......給他講的不只聽懂了,還做,做完了還給人引導。哎呀,「回也,不愚!」
顏回這個態度跟誰學的?跟孔子學的。孔子可以聽一個《文王操》聽到聽飯都忘了,然後可以感受得到這個歌曲所歌頌的人的道德情操,孔子都領納在心中。
你看他那個誠心到什麼程度?孔子講出他修學的態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對古聖先賢的信心,而且不摻雜自己的想法、看法,所以他「述而不作」,不是我說的,都是古聖先王從性德裡流露出來的智慧,我們只是把它承傳下來。所以這個「述而不作」是真重要,「信而好古」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