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德必有福,我們要跟有德的人學習

2021-01-07 人文傳媒網

關注我們

我們跟有德的人學習,跟經典學習,得力的程度是由我們自己的態度決定。一開始我們知道這個緣很難得很難得,這個時候珍惜就是聽了一句,就要去做一句,這個才是珍惜。

比如我們一起坐在同一排,甚至同住一個寢室,請問大家這個緣分的機率等於多少?我們大家都學過機率、數學,等於幾分之幾?你看我們那個數學都是用在數學考卷上,都沒有用在我們人生的感受上。全世界有70億人,那70億人剛好我們兩個坐在一起,機率是多少?算算看,那個機率很小很小。

再來,機率還不是這麼算,怎麼說呢?全世界的生命有多少,亞馬遜河的螞蟻總數都不知道是人類的幾倍。

那請問大家,全世界的雞是人類的幾倍呀?全世界的動物是人類的幾倍?那不好算。

我有一陣子專門在研究昆蟲跟樹木花草,還照了很多幻燈片,什麼臺灣藍雀,臺灣欒樹,因為我教自然科,得豐富知識,可以跟孩子引導嘛。

所以,所有的生命都算的話,那我們這一生都是當人,太難太難了,又一起遇到,又一起學習聖賢教誨,難中之難,太難得的緣分了!人體會到這個難得了,那種彼此的珍惜,彼此互相成就感的心就出來了。

人很多的感情,不是人家給你講,你就能接受的,都是自己的心真正體悟到了,自自然然這個心境就付諸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中了。

人家就可以從我們的一個眼神、一個言語當中,體會到我們的誠心啊!那這個誠心一起來,「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個誠心現前了,就能體會到,就像大舜,他住在哪裡,「一年成聚」,很多人都跑過來跟他做鄰居了。

「一年成聚」,大舜住兩年,「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第二年住下來,聚過來的人就好像一個縣城一樣,三年就好像一個都市一樣多的人。道德之所在,天下人歸心,叫「得道者多助」。

聖賢人做得到,我們做不做得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肯做了就一定做得到。這句話誰說的?顏回夫子說的,後來孟子把它發揚光大。為什麼顏回有成就?從這句話我們聽出學部了啊,顏夫子他時時都是有這樣的心境,「有為者亦若是」,是可以做得到的,他時時都有這個信心,不懷疑古聖先賢的教誨,「有為者亦若是」。這樣的德行,後代要承傳。承先啟後,舜王的德行風範,我們這一代的子孫再傳五千年。

一個人進進退退,很多退步在哪?不相信自己,耗了半天。所以學習首先要信任自己,信任聖賢人講的,絕對不會騙我們。所以我們要不懷疑,確實要有「有為者亦如是」這樣的信心。我們也效法顏夫子他對孔子講的話都不懷疑,所以他才叫好學,他才有這麼高的成就,這都是心境決定的。

而顏回聽孔子教誨,他都是點頭,連一句反對或者一句疑惑都沒有。孔子講,我跟顏回講一天的話,「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看起來,奇怪了,怎麼點頭點一到,到底聽懂還是沒聽懂?「退而省其私」,私底下看看,哎,顏回到底有沒有聽懂?「亦足以發」,哎喲,他怎麼......給他講的不只聽懂了,還做,做完了還給人引導。哎呀,「回也,不愚!」

顏回這個態度跟誰學的?跟孔子學的。孔子可以聽一個《文王操》聽到聽飯都忘了,然後可以感受得到這個歌曲所歌頌的人的道德情操,孔子都領納在心中。

你看他那個誠心到什麼程度?孔子講出他修學的態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對古聖先賢的信心,而且不摻雜自己的想法、看法,所以他「述而不作」,不是我說的,都是古聖先王從性德裡流露出來的智慧,我們只是把它承傳下來。所以這個「述而不作」是真重要,「信而好古」是關鍵。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51章:萬物皆有德,而人卻沒有德,人怎麼才能厚德載物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51章,這一章主要是講道和德生養萬物的歷程以及萬物尊道貴德的原因。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人無德,必有災
    德薄而財厚,財必移其位古人云:「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禍;善行善德而受磨難,多有後福。」一個人得到了和自己品德不相符的財富,只會讓這些財富壓垮自己。因為沒有品德的人,在過多或者來得容易的財富面前,會迷失自己的心智,讓欲望吞噬自己。
  • 人有德,必有福;人無德,必有災
    古人說:小勝靠智,大勝靠德。一噸的小聰明也比不上一兩的德行與厚道。一個人名位再高,財富再多,但是如果人品不行,德行敗壞,遲早會遭殃。1德薄而財厚,財必移其位林語堂先生在《有不為齋隨筆》中曾經寫道:「金錢能使卑下的人身敗名裂,而使高尚的人膽壯心雄。」
  • 人有德,必有福!
    有德,就是有品,有德,受人歡迎。一個有德行的人,一定是品行端正的,肯定是德高望重的,能贏得別人的敬仰,能獲取他人的信任。一個不講德行的人,再富裕,也沒人喜歡,再優秀,也沒人珍惜,再成功,也沒人陪伴。走到哪都不受歡迎,做什麼都沒人相助。做人,以德為貴,厚德才能承載萬物。做人,以德報怨,德行可以化解誤會。做人,以德服人,有德才能深得人心。
  • 有多少人學習畫畫,是跟我一樣的
    在我們這個尷尬的年紀,才開始學習畫畫,是何等的不容易。每天清晨起床,我會迅速地把該做的事情全部做完,就連買菜我都會挑就近的商場去買,哪怕菜比其他超市要貴幾毛,也懶得走那二裡路去挑便宜點的,就是為了能節省時間,對照著自己精心挑好的素材對照著繪畫。
  • 學習《易經》對人有什麼好處?
    《易經》在古時候用於佔卜、測吉兇、行兵打仗,那我們現代人學習它又有什麼好處呢?唐太宗的宰相曾說:「不讀《易》不可為將相。」孔子在《周易·文言傳》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 德不孤 必有鄰,有道德的人,不會被孤立
    老話講:「十步之內必有芳草」,你不要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人,總是孤芳自賞,總是覺得自己最好,周圍的人都不理解我,要知道,真正的好人不會孤單。「德不孤 必有鄰」這個「鄰」就是親近的意思,如果你是一個有德行的人,一定不孤單,也不會被孤立,一定會有人來親近於你,你有多大的德行就會有多少人來親近你。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聲相應,必定同氣相求」。
  • 蔣介石寧用「有德」之人,可惜這個「德」卻用偏了
    「德才兼備」者是上品, 退而求其次則寧用「有德無才」不用「有才無德」, 按他的邏輯, 「有德無才」頂多誤事, 而「有才無德」卻是要壞事。這個「德」主要是對「領袖」的絕對忠誠和絕對服從。
  •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楊萬裡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 有德無才難成事,有才無德辦壞事
    「何謂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魯哀公問孔子:「什麼叫做才智完備呢?」孔子說:「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能與不肖、低毀與稱譽,饑渴、寒、暑,這些都是事物的變化,都是自然規律的運行;日夜更替於我們白面前,而人的智慧卻不能窺見它們的起始。因此它們都不足以攪亂本性白諧和,也不足以侵擾人們的心靈。
  • 天道:老實本分的人,更要有翻臉不認人的底氣,生活跟工作更順心
    電視劇中還有一個可以跟丁元英「相提並論」的人,就是他的女朋友芮小丹,芮小丹是唯一一個可以跟丁元英平等對話的人,兩個人擁有相似的靈魂,擁有不相上下的智慧。也正是因為芮小丹能夠跟丁元英說得上話,所以有不少人想要通過她跟丁元英搭上關係,所以求她辦事的人很多,對於如何拒絕別人這件事,芮小丹很有自己的一套。
  • 玉禾田佳木斯用人精選,有德者事既成
    玉禾田佳木斯的人才招聘也是經過嚴謹的審核,按照五湖四海,廣納人才;公平競爭,人盡其才的理念,招募人才,同時將德才並舉,以德為先;敬業為本,奮勇當先作為人才觀,將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才無德,限制錄用;無德無才,堅決不用作為標準,審核人才。
  • 《易經》:德不配位,必有禍端
    文章由【國學人生】原創,品讀《易經》智慧,學習古人文化。《易經》:德不配位,必有禍端。現在的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思維,都想一步登天。從來沒有想過去付出去學習,只是一味地想得到回報。整天幻想著當老闆,幻想著創業一炮而紅,走上人生巔峰。其實所有的妄念,都是災禍的根源,不但達不到目的,還讓自己遭致不少痛苦。
  • 八大守護神之翡翠普賢菩薩,生肖龍跟蛇的人一定要看!
    八大本命佛我們已經陸陸續續地快要介紹完了,今天我們來介紹屬龍跟蛇生肖的人的本命佛——普賢菩薩。八大守護神之翡翠普賢菩薩,生肖龍跟蛇的人一定要看!普賢菩薩也被稱作遍吉菩薩和三曼多跋陀羅,是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與行德,示現於一切諸佛剎土。它跟與象徵著智德和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是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普賢菩薩騎象,文殊菩薩騎獅,代表著理智相即,行證相應。另外,普賢菩薩還跟毗盧遮那如來和文殊菩薩一起被尊稱為華嚴三聖,普賢菩薩是代表一切菩薩行德本體。
  •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無「德」之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 老子為什麼說有「德」之人像持有借據的聖人,而無「德」之人像掌管稅收的人呢?
  • 淨空法師:阿彌陀佛跟我們是什麼關係,本來就是同一個自性本體
    《華嚴經》上釋迦牟尼佛說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本自具足的,佛歸納這三大類就全包括了。你看,第一個是智慧;第二個是德能,神通道力是屬於德能,六種神通具足,大乘經上講的三明六通;相好就是整個宇宙,全宇宙都是自性變現的。後頭有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從哪裡來的?不現的時候本自具足,遇到緣,現出來就是整個宇宙。這個要知道,整個宇宙包括諸佛菩薩的剎土。
  • 易經的八卦是怎麼形成的,學習易經跟悟性有關係嗎,答案出人意料
    易經是我們中華文化的著名典籍,是人生智慧的集合。學習易經,我們可以掌握人生的哲理,可以趨吉避兇。有的人說易經很難,甚至有的人說易經是迷信,說這些話的朋友,其實反而去整體談著西方的星座和塔羅牌,這是不是捨本逐末呢?學會易經可以安身立命,那麼學習易經需要悟性嗎,易經的八卦卦象是什麼那麼今天我將帶領大家,一起學習易經的奧秘。首先我們來講一講八卦是怎樣對應到自然界的八種現象。
  • 離卦「黃離元吉,得中道也」,告訴我們要堅守正道、要有中正之德
    在古代,有五行五位和顏色相配之說:東方為木,青色。南方為火,紅色。西方為金,白色。北方為水,黑色。居中間者為土,黃色。土(黃色)居中,最為尊貴。離卦六二居中守正,就是黃色(尊貴)的附麗,如此自然吉祥了。再則,「黃離」二字,黃居中代表尊貴,離為火,代表光明、文明,文明而不失尊貴,當然是最為吉祥了。
  • 什麼樣的人可以趨吉避兇,易經給我們什麼啟示
    沒行動之前,很理性,一開始行動就容易情緒化,不理智,也容易忘記了人做事要憑良心。如果是這樣的人,那麼就不容易趨吉避兇了,而是自作自受。六爻從下往上給我們什麼啟示八卦由三爻構成,六十四卦由六爻構成,為什麼我們畫卦要從最底下的一爻開始畫起呢,或者說為什麼最底下的那一爻為第一爻呢?我們今天的閱讀習慣是從左往右,從上到下;古人的是從上往下,從右往左。
  • 知恩感恩方心暖,有德有品受人敬!
    人在世上走一遭,可以不識字,但不能不識人,可以沒有錢,但不能沒徳。樹高千尺不忘根,人若輝煌莫忘本。處心積慮,虛情假意的人,交不到真心朋友。人與人交往,先看人,後品心,重在有情有義,貴在知恩感恩!人在落魄時,才知道誰的手最暖;情在吵架時,才明白誰的心最軟。窮時,借錢給你的人,是你的恩人;難時,力挺你的人,是你的貴人。苦時,若能同舟共濟;病時,何愁端茶倒水。人,到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你什麼都不是時,真心真意喜歡你的人;你什麼都不懂時,全心全意指點你的人。心不能負,情不能蒙,事不能騙!知恩感恩方心暖,有德有品受人敬,得人心者得天下,頂天立地好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