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熱愛生命嗎?生育題材紀錄片《生門》告訴你答案

2021-01-13 娛樂時尚志

我看生育題材紀錄片《生門》看到一半時哭得淚流滿面。我的感動之處與母親和孩子無關,只在中南醫院產科主任李家福醫生和產婦夏錦菊的幾句對話。

夏錦菊在產前有兇險性前置胎盤症狀,病勢危機。在剖宮產手術中,她兩度心臟停跳,幾乎是在最後關頭被大夫們生生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當觀眾再次見到她,是她從重症監護室轉回普通病房以後,而這也是李醫生時隔多天以後再次見到自己的這位患者。當時,李醫生表揚夏錦菊恢復得驚人的好,夏錦菊蓋著被子躺在床上,臉上照例洋溢著笑。影片記錄下了他們兩個人的談話:

李醫生說,醒過來第一天我去看她,她有微笑。ICU那個護士說,李主任,你的病人對你好好啊!你一過來看她,她那麼痛苦還在笑。

夏錦菊說,我恢復知覺的第一下子是你喊我,我就對你笑了一下。你說話反正我聽得見,我說沒說話我不記得。你就問我,夏錦菊,我就看著你,我還記得很清楚。你穿著一個麻色的西服,然後你就跟我說,想不想見寶寶。我可能就點頭還是怎麼的,我說想見。你說想見就要堅持下去,我又點頭。然後你又跟我說,你老公還是很愛你,昨天從廣州來看你。

李醫生說,這輩子我忘不了你,你也忘不了我。

就在夏錦菊絮絮地說著醒來以後你怎樣、我怎樣的時候,我的眼淚毫無徵兆地奪眶而出。和初次降臨到世界上來的新生兒一樣,在鬼門走過一遭的夏錦菊也仿佛又一次跨過了「生門」。重返人間時,她那麼脆弱、那麼敏感,無比清晰地記下了自己與另一個生命「第一次」相遇的全部印象,而這印象中只有簡單與純粹的愛,像詩一樣澄澈美好。從鏡頭中的側臉看上去,李醫生也為她的話而動容,也許正因此,他才會脫口說出一句「這輩子我忘不了你,你也忘不了我」。

看著夏錦菊此刻的笑容,又想起她手術前的笑容,作為一個旁觀者,我無法與她感同身受,更沒有資格為她代言,卻依然忍不住生出些以己度人的想法:

臨盆時丈夫忙著在廣州做生意,這也許並不意味著他不愛她。

在不影響健康的情況下,子宮的保留與否完全不是要緊事。

看著夏錦菊和她在醫院裡度過的分分秒秒,我甚至覺得在她的笑容裡,死亡也沒什麼大不了,如此,她才有足夠的能力來承擔另一個生命的降生。

兩個生命在宇宙中遇見,相濡以沫,再相忘於江湖,假使抵達不了人與人之間善意的最高境界,也足夠令人心生歡喜。夏錦菊與李家福如此,妻子與丈夫如此,父母與孩子也理應如此。

我不知道夏錦菊是一個怎樣的人,有著怎樣的人生,過著怎樣的生活,我只是作為一個他者在觀看她的時候,感受到了生命的豪情壯闊。

置身在這一維度裡,遠方的詩與此在的苟且合而為一。

不是其中的一樣不復存在,而是外人與當事者往往只選擇看見自己能看見的,視角的交換對所有人來說都太過艱難。一個人並沒有權力去批判另一個人的自由選擇,一個人也無法輕易成為能超越自身苦難的聖者。

除了夏錦菊的故事,《生門》裡的其他人都在講述著後者。

沒有5萬塊錢,你就要做好降低期望值的準備,孩子大人只保一個。

在她生活的環境裡,沒有兒子就要被別人笑話,所以哪怕此去千難萬險,也要豁出命去生一個男孩。

生出來的孩子有一定機率畸形,從收益最大化的角度想放棄他自然是值得,省得「人財兩空」。

這些,簡單嗎?純粹嗎?美嗎?

但是其他人能站出來指責他們做錯了嗎?或者說一個沒有錢,沒有好的生存環境的人就不該生孩子嗎?

對,沒有人有批判另一個人的權力。可是啊,我依然無比地希望,一個人把另一個人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原初動機是愛,哪怕從今以後山高水長,這份愛都能永不蒙塵。

陳為軍導演從來不憚於直面社會問題。這一次,他面對的問題太多太大了,遠非一人之力所能澄清,影片的結尾落在無比政治正確的母愛可能也是無奈之舉。好在《生門》是一部紀錄片,從某種程度上說,鏡頭中的真實遠比鏡頭組接成的作品複雜多義。至少應該感謝導演,讓我們與出現在影片裡的,素昧平生的他們遇見。

相關焦點

  • 醫療題材紀錄片《生門》的敘事研究
    摘要:近十年來,隨著人們對社會醫療狀況的關注程度日趨增加,中國醫療題材的紀錄片的數量和質量也在大幅提升。其中,2016年在東方衛視播出的13集紀錄片《生門》被譽為醫療紀錄片界的良心之作。
  • 《生門》一個關於中國女人生育的紀錄片
    《生門》是由北京中視文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陳為軍執導的紀錄片電影。陳為軍是中國著名的紀錄片導演,曾在國際上獲得多次的大獎,他拍攝的紀錄片都有一種純粹感,不夾雜自己私人感情在裡邊,只是將真實展現給每一個觀眾。該片聚焦每一個家庭都會面臨的生育問題,紀錄了4位遭遇極端情況的產婦及其家人在醫院生產過程中經歷的種種考驗。
  • 生門:一部關於生育的紀錄片
    我偶然觀看了一部關於生育的紀錄片,上映於2016年,名叫——《生門》。今日想將他分享給大家。整部片子肅穆大於歡樂。新生的喜悅伴隨著母親們的傷痛而來,那是一種有形又無形的痛。因為這種痛,母親,從她成為母親那一刻,便成為偉大的同義詞。生門,著眼於生,生的喜悅是春日的一抹綠色。生,經歷懷胎十月的風霜,才具備了它的力量。
  • 講述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紀錄片《生門》對準產科病房
    由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等擔任指導的大型劇集紀錄片《生門》21日起登陸東方衛視周播劇場,這部在武漢大學中南婦產科歷時6年製作完成的電視劇集,用冷峻的鏡頭語言直擊產科生命誕生殘酷而溫情的現場,大體量的直觀記錄將滾滾紅塵濃縮在小小的產科病房。
  • 紀錄片《生門》講述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本報訊(記者祖薇)陳為軍導演、陳梁監製的13集劇集式紀錄片《生門》,本周四起登陸東方衛視周播劇場,這部在武漢大學中南婦產科歷時6年製作完成的電視劇集,用鏡頭語言直擊產科生命誕生殘酷而溫情的現場,大體量的直觀記錄將滾滾紅塵濃縮在方寸的產科間。
  • 紀錄片《生門》聚焦婦產科
    圖片來自《生門》官方微博紀錄片《生門》聚焦婦產科生與死的較量,每一集都讓人飆淚一部紀錄片,採取周播的方式在晚間和電視劇同臺PK,戰績會如何?紀錄片《生門》目前已播出4集,首期節目就奪得同時段第二,目前已播出4集,口碑不斷攀升。
  • 《生門》製片人戴年文:「紀錄片本身就該掙錢」
    導讀:紀錄片難看又賠錢嗎?當《生門》紀實劇以紀錄片領域的「天價」賣給東方衛視時,製片人戴年文舒了一口氣,一是因為資金運轉活了,「沒賠錢」;二是他理想中的「商業模式」被證實可行,第二個故事又可以去拍了。文 | 多米高質量、好口碑的作品是紀錄片人不懈的追求,但長期以來,「紀錄片不賺錢」的說法似乎成為一道魔咒。
  • 電影《生門》出了紀錄片劇集版
    《生門》海報。  不少人估計還記得去年上映的高分紀錄電影《生門》,當時不僅看哭普通觀眾,也看哭了廣大醫護人員。昨晚起,劇集版《生門》登陸東方衛視周播劇場。這部在武漢大學中南婦產科歷時6年製作完成的13集電視劇集,用生猛的鏡頭語言直擊產科生命誕生殘酷而溫情的現場,直觀記錄將滾滾紅塵濃縮在方寸產科。揚子晚報記者孔小平  該紀錄片由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國家計生委衛生計生文化推廣平臺擔任指導單位,紀錄電影版的導演陳為軍繼續擔任導演。作為執導過《好死不如賴活著》、《請為我投票》的紀錄片導演,陳為軍是國內最接近奧斯卡的導演之一。
  • 這幾部醫療題材紀錄片為何能拿到豆瓣高評分?
    隨著疫情來襲,憑藉真實的一線畫面感與鮮為人知的醫療背後故事,醫療題材紀錄片作品也深受大眾關注,比如在豆瓣上的高分紀錄片《人間世》(9.6)、《生門》(9.5)、《中國醫生》(9.3)、《本草中國》第二季(8.8)、《生命緣·生命的禮物》第三季(8.0),這些作品有哪些創作共性?
  • 紀錄片《生門》:讓男人十月懷胎,他們會算計的
    陳為軍選擇拍攝生育話題,因為它沒那麼多文化障礙,而生育觀念變化也反映了社會變遷。(陳為軍供圖/圖)(本文首發於2017年1月12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讓男人十月懷胎,他們會算計的 紀錄片《生門》中的生育故事》)從兩千多年前的愷撒時代到現在,生育都同時與個人和社會密切相關。1969年,陳為軍出生時,媽媽沒找接生婆幫忙,幾乎獨自分娩。因為害怕流血把炕「搞汙染」,家人提前在地上鋪好一大片麥稈灰,陳為軍就生在灰上面。
  • 醫療紀錄片《生門》登陸衛視背後:談了四家只有一家願買
    「你可以不知道自己怎樣離世,但必須知道你如何來到這個世界。」這是紀錄片導演陳為軍在系列作品《生門》中提出的命題。2017年12月21日,以生育為題材的醫療類紀錄片《生門》在東方衛視晚間黃金檔開播。該片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產科為背景,通過40多個家庭和產婦的真實故事,向觀眾展示生命誕生過程中的殘酷和溫情。
  • 《生門》感動繼續 每個生命的誕生都是奇蹟
    去年12月16日電影《生門》上映盛譽空前,上周四同名劇集紀錄片登陸我臺螢屏,觀眾的反響依然熱烈,首播收視率便拿下了52城同時段第2位的好成績。了卻了電影精簡洗鍊、篇幅有限的遺憾,周播的電視劇集淋漓盡致地陳現了更多生命誕生的影像日記和感人故事。
  • 《生門》聚焦婦產科 每個孩子的誕生都是生命最好的禮遇
    原標題:每個孩子的誕生都是生命最好的禮遇 由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國家計生委衛生計生文化推廣平臺擔任指導單位,陳為軍導演、陳梁監製的大型劇集紀錄片《生門》,12月21日起將登陸東方衛視周播劇場,這部在武漢大學中南婦產科歷時6年製作完成的電視劇集,用生猛的鏡頭語言直擊產科生命誕生殘酷而溫情的現場
  • 《生門》——記錄了所有女性生育所經受的痛苦和折磨
    2018年,一部紀錄片以「黑馬」之姿闖入人們眼帘——《生門》。這部紀錄片,在豆瓣拿到9.4的高評,由導演陳為軍主導,記錄了女性生育中經歷的痛苦與折磨。導演以見證者的角度拍攝,明白女人由於生理,社會環境,傳統偏見以及進化論所帶來的處境。
  • 紀錄片《生門》:醫生和孕婦媽媽以及他們的家人的故事
    於是昨天晚上3分鐘熱度的強行拉著我媽把生門的第一集看了簡單的介紹一下 武漢的一個導演在武漢大學東南醫院產科長期蹲守,拍攝紀錄片,記錄醫生和孕婦媽媽以及他們的家人的故事。之前他們做了成一個2小時左右的紀錄片也叫做生門,這次是把素材重新整個做成了1小時一集的電視劇版本,一共13集。
  • 紀錄片《生門》聚焦產房內外「生與死」
    原標題:紀錄片《生門》聚焦產房內外「生與死」本報訊(記者 肖揚)將於12月16日上映的紀錄片《生門》昨日首映,今年賀歲檔雖然有《長城》等大片,但是同期也出現頗多優質文藝片和紀錄片,如《塔洛》、《我在故宮修文物》和《生門》。曾創作《好死不如賴活著》等紀錄片的導演陳為軍此次將鏡頭對準了產房。
  • 孕產紀錄片《生門》值得每一個人反思,婦產科見人性!
    所以今天,向各位推薦一部優秀的紀錄片《生門》:它將鏡頭聚焦婦產科,真實記錄下4位孕婦誕下新生命的過程,並展現了複雜的世間百態。《生門》--陳小鳳要生要養?錢夠不夠?這部《生門》紀錄片的主角都是來自平凡的家庭,面對生活他們都有著自己的苦衷。一對來自農村的貧困夫妻,陳小鳳因為中央型前置胎盤,還有糖尿病,又懷的是雙胞胎,孩子隨時可能早產,最少最少需要5萬塊錢的手術費。這些似乎聽著不是很大的問題,但是最大的問題是窮,家裡沒錢。
  • 《生門》詮釋"生命之重" 觀眾隨鏡頭見自己見眾生
    這是大型劇集紀錄片《生門》第一集裡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在這部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產科為背景的紀錄片裡,40多個家庭和產婦用各自不同的故事,講述生命誕生過程中的殘酷與溫情,也讓不同的觀眾看到了共鳴與力量。用導演陳為軍的話說,「從中國人對生育的態度,我們能看到更多民族根本的精神。」
  • 《生門》導演新作:值得被記錄的《城市夢》
    無論是豆瓣9.5分的《生門》,還是曾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單元的《請為我投票》。 而這部久違的新作《城市夢》 ,從2014年開始拍攝,直到今年7月,才正式登陸國內院線,但排片情況如同大多數同類型的紀錄片電影一樣,並不理想。為了能讓更多觀眾看到這部作品,該片已於9月14日起在騰訊視頻上線播出。
  • 《生門》中的感人時刻,一部看了以後感觸良多的婦產科真實紀錄片
    上篇《生門》文章原本該由四個故事組成,由於時間的問題,只寫了其中的兩個,這次將剩下的奉上。《生門》是由北京中視文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蘇寧環球傳媒有限公司出品,陳為軍執導的紀錄片電影。該片聚焦每一個家庭都會面臨的生育問題,紀錄了4位遭遇極端情況的產婦及其家人在醫院生產過程中經歷的種種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