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門》感動繼續 每個生命的誕生都是奇蹟

2021-01-09 中國日報網

去年12月16日電影《生門》上映盛譽空前,上周四同名劇集紀錄片登陸我臺螢屏,觀眾的反響依然熱烈,首播收視率便拿下了52城同時段第2位的好成績。了卻了電影精簡洗鍊、篇幅有限的遺憾,周播的電視劇集淋漓盡致地陳現了更多生命誕生的影像日記和感人故事。

在第一集中,命懸一線的神秘產婦劉麗最終在警察的見證下獲得了及時的救助;術中兩次心跳驟停的夏錦菊堪堪與死神擦肩而過;婦產科男醫生董良波在生日的當天迎來了女兒的誕生……《生門》首集用簡白而真實的記錄將生命的殘酷與溫情娓娓道來。而在今晚播出的第二集中,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婦產科依然還在上演著生死時速,李家福和他的團隊就像是恪盡職守的守「門」人,繼續守衛著無數對母子的生命。

經濟困難遭遇複雜孕產死神面前如何艱難反轉

和電影版一樣,第二集一開始,導演就用鏡頭記錄了一個「真實到令人坐立不安」的故事——陳小鳳的故事。

從麻城市轉來的陳小鳳本身就是一個罹患糖尿病的高齡產婦,她孱弱的身體中孕育著兩個更加脆弱的生命,雪上加霜的是兩個孩子還是兇險的中央型前置胎盤。生命岌岌可危,而捉襟見肘的窘境更是直接將她和兩個未出世的孩子推向了命運的絕境……

不慎錯過的醫療保險,複雜遲緩的農村信貸,數額不菲的救治費用……生與死那麼近,這場與時間的暗戰,陳小鳳能否在死神面前艱難轉身,還不知曉性別的雙胞胎能否無恙安然,生死瞬間迫不得已時保大還是保小,孩子若是降生了又該何去何從,陳小鳳的丈夫會怎樣回答這些沉甸甸的叩問呢?

醫患衝突在所難免矛盾的出路怎麼選

聽說神無法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即使到了做媽媽的年齡,母親仍然是一個最溫暖的守護者,在第二集中,《生門》就記錄了這樣兩對母女。

年過半百的媽媽陪懷孕28周的女兒韓月到中南醫院婦產科做引產手術,危在旦夕的急診科病人突如其來,千鈞一髮之際,大量的醫療資源緊急傾斜,韓月的母親因不滿護士對女兒的怠慢,在醫院裡與醫生劍拔弩張地據理力爭,自覺無過的護士也寸步不讓。一時間矛盾愈演愈烈。

同病房的另一位產婦沒有被記錄姓名,而她的母親卻因為首次進產房的她潸然而淚,緊張得戰慄不安,不問孩子的性別,只求她能平安。

生命因繁衍得以延續,而芸芸眾生中每個生命的誕生都糾結著個人、家庭以及社會的彼此作用。產房的方寸之地更是映射出直觀的人性,情感與理智的對決,醫療資源的緊張,醫患雙方的訴求和無奈,制度與人情是否可以最終和解,只有經歷過的韓月母女才會懂其中的滋味。

母親的性命相賭才換來孩子的誕生,說母子的關係都是過命的交情一點都不為過。去年看過《生門》後不少影迷調侃,這部電影堪稱「挑戰中國女性生育欲望的傑作」。闊別一年,當年的影迷不少人已經做了母親。血色凝重中流動著脈脈溫情,直戳人心的痛感中有血脈相傳的溫熱,《生門》有不乏生猛的鏡頭語言,但其中也承載著積極陽光的正能量!

第一集近乎白描的震撼紀實,生死焦灼的緊張拉鋸讓不少觀眾從此「入坑」。本周,「要命」的病情實錄還在繼續,「拆彈專家」李家福仍將面對一個個新的挑戰,讓我們和他一起直面這些挑戰!

敬畏紀錄片所蘊含的真實的力量,從急救紀實真人秀《急診室故事》、醫療深度紀實片《人世間》到聚焦孕產的《生門》,東方衛視儼然形成了一條具有東方特色的「紀實帶」。這些高口碑的醫療題材紀錄片,用一個個真實的鏡頭構建了醫療類紀錄片的矩陣,東方衛視深厚的人文關懷和對於生命的敬畏必將引領時代風氣。

大型劇集紀錄片《生門》由陳為軍導演,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國家衛生計生委文化推廣平臺擔任指導單位,每周四晚22點震撼播出,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生門》聚焦婦產科 每個孩子的誕生都是生命最好的禮遇
    原標題:每個孩子的誕生都是生命最好的禮遇 由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國家計生委衛生計生文化推廣平臺擔任指導單位,陳為軍導演、陳梁監製的大型劇集紀錄片《生門》,12月21日起將登陸東方衛視周播劇場,這部在武漢大學中南婦產科歷時6年製作完成的電視劇集,用生猛的鏡頭語言直擊產科生命誕生殘酷而溫情的現場
  • 紀錄片《生門》講述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本報訊(記者祖薇)陳為軍導演、陳梁監製的13集劇集式紀錄片《生門》,本周四起登陸東方衛視周播劇場,這部在武漢大學中南婦產科歷時6年製作完成的電視劇集,用鏡頭語言直擊產科生命誕生殘酷而溫情的現場,大體量的直觀記錄將滾滾紅塵濃縮在方寸的產科間。
  • 講述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紀錄片《生門》對準產科病房
    由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等擔任指導的大型劇集紀錄片《生門》21日起登陸東方衛視周播劇場,這部在武漢大學中南婦產科歷時6年製作完成的電視劇集,用冷峻的鏡頭語言直擊產科生命誕生殘酷而溫情的現場,大體量的直觀記錄將滾滾紅塵濃縮在小小的產科病房。
  • 電影《生門》出了紀錄片劇集版
    《生門》海報。  不少人估計還記得去年上映的高分紀錄電影《生門》,當時不僅看哭普通觀眾,也看哭了廣大醫護人員。昨晚起,劇集版《生門》登陸東方衛視周播劇場。這部在武漢大學中南婦產科歷時6年製作完成的13集電視劇集,用生猛的鏡頭語言直擊產科生命誕生殘酷而溫情的現場,直觀記錄將滾滾紅塵濃縮在方寸產科。揚子晚報記者孔小平  該紀錄片由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國家計生委衛生計生文化推廣平臺擔任指導單位,紀錄電影版的導演陳為軍繼續擔任導演。作為執導過《好死不如賴活著》、《請為我投票》的紀錄片導演,陳為軍是國內最接近奧斯卡的導演之一。
  • 《生門》詮釋"生命之重" 觀眾隨鏡頭見自己見眾生
    這是大型劇集紀錄片《生門》第一集裡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在這部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產科為背景的紀錄片裡,40多個家庭和產婦用各自不同的故事,講述生命誕生過程中的殘酷與溫情,也讓不同的觀眾看到了共鳴與力量。用導演陳為軍的話說,「從中國人對生育的態度,我們能看到更多民族根本的精神。」
  • 電影《生門》下月公映 直擊高危產婦生產過程
    生命之門裡的生死時速——零差評好片《生門》下月公映,真實記錄震撼人心大河網訊 11月29日,由北京中視文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出品,唐德影視等發行的電影《生門》在鄭州奧斯卡曼哈頓影城舉行了「疼·愛」專場放映會。
  • 你熱愛生命嗎?生育題材紀錄片《生門》告訴你答案
    我看生育題材紀錄片《生門》看到一半時哭得淚流滿面。我的感動之處與母親和孩子無關,只在中南醫院產科主任李家福醫生和產婦夏錦菊的幾句對話。夏錦菊在產前有兇險性前置胎盤症狀,病勢危機。在剖宮產手術中,她兩度心臟停跳,幾乎是在最後關頭被大夫們生生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 《生門》一個關於中國女人生育的紀錄片
    《生門》是由北京中視文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陳為軍執導的紀錄片電影。陳為軍是中國著名的紀錄片導演,曾在國際上獲得多次的大獎,他拍攝的紀錄片都有一種純粹感,不夾雜自己私人感情在裡邊,只是將真實展現給每一個觀眾。該片聚焦每一個家庭都會面臨的生育問題,紀錄了4位遭遇極端情況的產婦及其家人在醫院生產過程中經歷的種種考驗。
  • 聚焦 寬仁新星|第4期 朱軼:做「生門」的守護者 用愛延續新生命
    [本期寬仁新星]朱軼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醫學博士,講師,中共黨員(門診時間:周四全天 渝中院區)危急重症搶救 速度就是生命作為婦產科醫生,肩上背負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的生命,還有一個家庭的期盼。對於大多數中國家庭來說,生孩子是一件喜悅的事情,因此很多都不能接受成功以外的結果。
  • 孕產紀錄片《生門》值得每一個人反思,婦產科見人性!
    所以今天,向各位推薦一部優秀的紀錄片《生門》:它將鏡頭聚焦婦產科,真實記錄下4位孕婦誕下新生命的過程,並展現了複雜的世間百態。《生門》--陳小鳳要生要養?錢夠不夠?這部《生門》紀錄片的主角都是來自平凡的家庭,面對生活他們都有著自己的苦衷。一對來自農村的貧困夫妻,陳小鳳因為中央型前置胎盤,還有糖尿病,又懷的是雙胞胎,孩子隨時可能早產,最少最少需要5萬塊錢的手術費。這些似乎聽著不是很大的問題,但是最大的問題是窮,家裡沒錢。
  • 紀錄片《生門》聚焦婦產科
    圖片來自《生門》官方微博紀錄片《生門》聚焦婦產科生與死的較量,每一集都讓人飆淚一部紀錄片,採取周播的方式在晚間和電視劇同臺PK,戰績會如何?紀錄片《生門》目前已播出4集,首期節目就奪得同時段第二,目前已播出4集,口碑不斷攀升。
  • 生門後續,張穎生了二胎淘寶不幹開了微博,當年的小朋友都長大了
    ,說實話,每一次看的都是熱淚盈眶的,真的是感到生門的可貴,以及作為醫生的職責,在生門的最後一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3年之後的變化,我們根據紀錄片中透漏出來的信息可以看到,他們拍攝的素材應該是2014年的。
  • 創下生命奇蹟的「無頭雞」,足足存活18個月,其不死之謎是什麼
    一般說來,在人類的認知中,頭是生物身體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說一個生物沒有頭的支撐,那它也一定會失去自己的生命。不過,任何事情都有例外,在美國地區曾經有過這樣一隻無頭雞,它的頭被砍掉了,儘管它沒有頭來支撐,但它卻活了18個月。當時,無頭雞的故事已成為許多人眼中的生命奇蹟,在研究無頭雞的過程中,專家們還發現了許多生物特有的秘密。那麼,無頭雞不死的秘訣到底來自哪裡?
  • 口碑紀實電影《生門》今日呈現
    去年,這是一部創造奇蹟而又令人倍感遺憾的電影。豆瓣網友方槍槍這樣評論——如果說《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碗雞湯的話,那《生門》就是一把手術刀:克制、冷靜、犀利,為觀眾展現了現實生活的殘酷,而在此之外,還有不經意一瞥的鋒刃柔光,讓這部片子不那麼冷血。《生門》電影評分高達8.5分,獲評2016年豆瓣最高分國產電影,貓眼評分則高達9.1分,對於一部紀實電影來說,這是難得的讚譽。
  • 《生門》——記錄了所有女性生育所經受的痛苦和折磨
    裡面有一句很經典的話:「都說生育是兩個人的事,是老公老婆的事情,其實不是。真正面對一切的,是女人。」《生門》「高度濃縮了滾滾紅塵」,它雖包羅世間萬象,但鏡頭裡的人從未沾染塵灰,拍出來的影片乾淨純粹。裡面沒有煽情,沒有編撰,只有直面生命本身的真實,也正是這份真實感動大眾。劇情的張力,天人交戰的人性掙扎,呈現而出的獨特視角與思考,感悟生命的真諦,給了我們不同以往的震撼感受。
  • 醫療題材紀錄片《生門》的敘事研究
    不同於《人間世》等其他醫療題材紀錄片,《生門》為最大限度地追求真實,採用了觀察模式進行敘事和創造。對醫療紀錄片而言,只有融入拍攝對象的生存環境、才能拍攝到最真實的東西。《生門》就以觀察模式為主,採用純寫實的拍攝手法將鮮活的人物直觀地呈現在鏡頭前,無論是面對抉擇不知進退的李雙雙、孤注一擲求子心切的曾憲春還是在手術臺上九死一生的夏錦菊,被拍攝對象都是以最真實的面貌出現。
  • 《喜喪》VS《生門》:新生到老死,不過向死而「生」貪生而「死」
    每個人的一生,有兩件事是絕對公平且必然的:一是每個人經歷的每天都有且只有24小時;二是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終究要死。於是千百年來,隨著社會或好,或壞的發展,人們不斷地去努力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但對於「生於死」的極致追求是不變的。
  • 生門:一部關於生育的紀錄片
    我偶然觀看了一部關於生育的紀錄片,上映於2016年,名叫——《生門》。今日想將他分享給大家。整部片子肅穆大於歡樂。新生的喜悅伴隨著母親們的傷痛而來,那是一種有形又無形的痛。因為這種痛,母親,從她成為母親那一刻,便成為偉大的同義詞。生門,著眼於生,生的喜悅是春日的一抹綠色。生,經歷懷胎十月的風霜,才具備了它的力量。
  • 《生門》女醫生:生孩子後更能體會病人疼痛
    紀錄片《生門》裡,婦產科醫生毛豔紅在自己生產時頻爆金句,被網友戲稱為用自己「悲催」的產子經歷,承包了這部「史上最疼紀錄片」所有的笑點。北京青年報記者對話毛豔紅醫生,聽她講述了婦產科醫生的生產經歷。  紀錄片《生門》用前後兩年時間在武漢中南醫院婦產科跟蹤拍攝,用真實鏡頭語言記錄了生命誕生的現場,撕心裂肺的疼痛、生死關頭的選擇、生命降臨的喜悅讓這部紀錄片被譽為「史上最疼紀錄片」,賺取觀眾眼淚的同時也收穫大量好評。近日,有觀眾發現,在這部紀錄片的第10集裡,婦產科醫生毛豔紅以一己之力承擔了這部紀錄片所有的笑點。
  • 生門——生死之門
    《生門》算是這幾年比較好的記錄醫院故事和醫患關係的紀實紀錄片了,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主創團隊花了2年時間,蹲守在武漢中南醫院產科,記錄了一個又一個感人而發人深省的故事。武漢中南醫院產科可以說是整個湖北省最好的,甚至在全國也是排的上名次的,主任李家福則是第一把刀,很多產婦都是奔著李家福的名頭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