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路衛星下月飛天 專家詳解「三極遙感星座觀測系統」

2020-11-15 人民網

原標題:冰路衛星下月飛天 專家詳解「三極遙感星座觀測系統」

我國「三極遙感星座觀測系統」首顆試驗衛星——冰路衛星(又名「京師一號」)近日已在深圳包裝入箱,預計今年9月發射升空。通過每天對極地區域的全覆蓋觀測,數據將服務於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研究和北極航道開發。

發展極地專用遙感衛星意義何在?微小衛星有何優劣性?冰路衛星有什麼樣的規劃路徑?記者就此專訪了冰路衛星首席科學家程曉。

我國極地研究高度依賴歐美衛星數據

2014年1月,我國「雪龍」號和俄羅斯「紹卡利斯基」號破冰船被困南極冰海。程曉當時所在的北京師範大學極地遙感團隊提出的脫困方案被採納,並被證明是有效方案。

「可最終支持我們及時拿出方案的是美國衛星數據。」在程曉看來,「這也凸顯了我國現有衛星體系在極地觀測能力上的嚴重不足。」

南北極是全球變化的指示器與放大器。但由於太陽高度角低、冰雪反照率高,兩極也是衛星遙感觀測的難點。

放眼全球,美國、歐洲和加拿大的極地衛星已實現了對極地的大範圍連續觀測,基本實現了千米級解析度的每日重複(如美國MODIS衛星)和10米級解析度的每旬重複。此外,歐洲和美國還分別發展了測高衛星,能實現對極地冰層的釐米級精度的高程變化測量,對理解極地冰川和海冰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極地衛星遙感數據對科學界和公眾開放,已成為國際極地遙感領域的主導性衛星遙感數據。

預計打造由24顆小衛星組成的星座網

但程曉說,雖然上述衛星實現了大範圍連續觀測,但無法捕捉到極地冰—海—氣間強烈且快速的相互作用過程。而這是極地研究的核心和前沿領域。

為提高對極地連續遙感觀測能力,國際上目前有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是發展極地同步衛星,但這種衛星造價極高且需要大推力火箭將衛星推至3萬公裡以上太空;另一種是美國「鴿群」衛星思路,建立低成本的微小型遙感衛星星座。單星重量僅為一些傳統大型衛星的千分之一,成本僅為幾十甚至幾百分之一,但能夠實現衛星系統的快速技術更新。

冰路衛星採用了「鴿群」發展模式,在載荷配置上有獨特設計——超寬幅中解析度相機、高解析度相機和AIS接收機。其中寬幅相機解析度設定為80米,幅寬達800公裡,將是國際通用的千米級和十米級解析度極地衛星數據的重要補充,單星能夠實現5天內對兩極地區全覆蓋,有望提升對冰山漂移、冰架崩解等現象的監測能力,組成星座後則能實現對上述快速變化過程的小時級觀測。此外,該星還集成了星載AIS接收機,可為極區船舶規劃航行線路,做出航道風險評估,支撐北極航道開發。

「冰路衛星是一顆『探路』星,通過它將組建星座打下基礎。」程曉說,按照規劃,星座由24顆小衛星組成,一定程度上可實現全天時觀測。此外還規劃了高軌極地SAR衛星和迷你SAR衛星星座,希望2030年前完成最終部署。

有望在今年南極科考中初試身手

近年來,國內不少高校紛紛「放衛星」。

「總體來說,國際上小衛星技術剛起步,但比照美國、丹麥和日本,我國尚有較大差距。」在程曉看來,我國高校從事微小衛星研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但他同時強調,不能為了放衛星而「放衛星」,比如發展極地遙感小衛星,最終目的是獲取儘可能多的極地遙感觀測數據支持科學研究。

此前,程曉和團隊已通過國際合作,在北極地區部署地面接收站以接收衛星數據。下一步還計劃在南半球高緯地區建設衛星地面接收站,進一步縮短衛星在南極觀測數據的下傳時延。

為提升衛星數據的定量化水平,北京師範大學今年下半年將派出冰路衛星副總設計師劉旭穎博士隨雙「龍」(「雪龍」號、「雪龍」2號)赴南極執行無人機遙感和地面同步調查任務,開展星—機—地同步遙感實驗。這意味著,冰路衛星有望在今年南極考察中初試身手,與雙「龍」共探極地。(科技日報北京8月18日電)

(責編:張帆、吳楠)

相關焦點

  • 冰路衛星下月飛天 有望在今年南極科考中初試身手
    冰路衛星下月飛天 專家詳解「三極遙感星座觀測系統」  我國「三極遙感星座觀測系統」首顆試驗衛星——冰路衛星(又名「京師一號」)近日已在深圳包裝入箱,預計今年9月發射升空。通過每天對極地區域的全覆蓋觀測,數據將服務於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研究和北極航道開發。
  • 專家揭秘海南衛星星座 十顆遙感衛星組成「自拍神器」
    答案是:依靠遙感衛星實時觀測得出的數據進行追蹤。  三亞中科遙感所的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目前接收著國內外20餘顆衛星的觀測數據,「我們接收的大部分數據是衛星觀測其他區域的數據。其中觀測海南區域的數據,無法達到實時、全覆蓋觀測,那麼有關部門就無法利用這些數據對汙染海面進行及時清汙工作。」三亞中科遙感所研究人員、海南衛星星座項目研發負責人李曉明說。
  • 衛星遙感:對地觀測布下「天羅地網」
    衛星遙感是航天遙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人造地球衛星為遙感平臺,主要利用光電、無線電或雷達等技術手段,從太空直接對地表目標實施偵察監視、跟蹤預警,因此也被稱作衛星家族中的「頭號間諜」。目前,衛星遙感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軍事和民用領域,全世界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衛星遙感的「千裡眼」。
  • ...遙感衛星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前景分析衛星遙感應用市場規模快速...
    中國在軌遙感衛星數位居全球第二目前全球共有824顆遙感衛星在軌運行,其中美國遙感衛星數量最多,中國在軌遙感衛星數量全球第2。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UCS)全球在軌衛星資料庫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9月,包括各類軍用遙感衛星以及政府部門和企業所有的民用遙感衛星。
  • 「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首發成功
    >中國經濟網酒泉6月15日電 (記者佘惠敏)「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首批兩顆衛星OVS-1A和OVS-1B搭載CZ-4B/Y31運載火箭,今天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珠海一號」是由多顆視頻微納衛星、高光譜衛星和雷達衛星組合而成的「遙感微納衛星星座」,預計將在未來2~3年內發射部署完成。
  • 全天候對地觀測:"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兩顆首發星即將發射
    資料圖:「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組網示意圖。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C)了解到,「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首發星歐比特視頻衛星-1A和1B(OVS-1A和1B)目前已經進入酒泉航天發射場,將於6月中旬與我國「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HXMT)衛星一起由長徵-4B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 ...衛星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前景分析 衛星遙感應用市場規模快速擴張
    中國在軌遙感衛星數位居全球第二目前全球共有824顆遙感衛星在軌運行,其中美國遙感衛星數量最多,中國在軌遙感衛星數量全球第2。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UCS)全球在軌衛星資料庫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9月,包括各類軍用遙感衛星以及政府部門和企業所有的民用遙感衛星。
  • 「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成功發射
    新華社北京6月15日電(記者姜辰蓉、白國龍)記者15日從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航天新媒體中心獲悉,「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首批兩顆衛星OVS-1A和OVS-1B搭載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15日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與以往的遙感衛星不同,這兩顆衛星均為視頻成像衛星,未來有望提升我國從內陸到沿海地理、生態環境、國土資源變化監測的時效性。
  • 從「零」的突破到組網觀測!18年打造我國首個海洋民用衛星星座
    回顧過去18載,從實現我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到開啟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中國航天人在海洋衛星領域成功打造出以「海洋一號」系列衛星命名的中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五院專家表示,在軌運行期間,海洋一號A衛星獲取了大量水色遙感探測數據,探測範圍覆蓋了全球海域,在我國海洋權益維護、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災害預報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10顆衛星將發射組成「海南衛星星座」,構成一張巨大天網
    ▲資料圖三亞中科院遙感研究所內分布著多個球狀衛星信號接收天線。評審專家團「海南一號」衛星整星技術方案的評審專家團,由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清華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文昌航天發射基地等衛星系統、地面系統和應用系統的20餘位國內專家組成。
  • 中科院院士揭秘海南衛星星座:將實現24小時監控網
    中科院院士揭秘海南衛星星座——  如何打造獨一無二的觀測能力  海南衛星星座有什麼特別之處,它獨一無二的觀測能力將如何體現?在「海南一號」發射項目的啟動儀式上,原科學技術部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遙感應用學專家徐冠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遙感專家郭華東等相關遙感領域的專家都非常認同海南衛星的建設,並和我們一起探索海南衛星星座的設計秘密。
  • 中科遙感SAR新型衛星星座首發星「深圳一號」 正式啟動
    2017年9月12日,中科遙感SAR新型衛星星座首發星「深圳一號」正式啟動會在深圳召開。啟動會上,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吳優、南山區副區長謝炳文、原中國環保部監測司司長羅毅、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分別進行精彩致辭,對中科遙感SAR新型衛星星座首發星「深圳一號」表示充分肯定。工程總指揮王晉年對「深圳一號」衛星星座總體設計及產業發展進行介紹。
  • 齊魯一號、齊魯四號遙感衛星計劃10月發射
    其中,低軌衛星傳輸延時小、發射成本低,非常適合衛星網際網路業務的發展。廣義的衛星網際網路,包括網際網路環境下用於通信、導航和遙感的各種衛星網絡;而狹義衛星網際網路,主要指用於通信功能的衛星星座,尤其是近年來興起的低軌高通量衛星星座。談到衛星網際網路,很多人會想起上世紀90年代的銥星系統。該項目旨在通過66顆衛星,實現任何人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與任何人進行通信。
  • 中國首個民企遙感微納衛星星座「珠海一號」升空
    大公網6月15日訊(記者 劉凝哲)6月15日11時,中國第一個由民營企業投資並運營的高時空解析度遙感微納衛星星座「珠海一號」首批兩顆衛星OVS-1A和OVS-1B,搭乘長徵四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升空。
  • 首個民營高時空解析度遙感微納衛星星座成功發射
    人民網北京6月15日電(趙竹青)我國首個由民營上市企業投資並運營的高時空解析度遙感微納衛星星座「珠海一號」首批兩顆衛星今日成功發射。 本次發射的兩顆衛星由珠海歐比特控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委託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研製,衛星可成像範圍涵蓋了全球主要的城市和85%以上人口,對全球中低緯度地區具有較高的重訪特性,單軌即可實現對我國從西部地區到東部地區的觀測,有利於提升監測我國從內陸到沿海地理、生態環境、國土資源變化等的時效性,增強對地觀測、採集遙感數據的能力。
  • 遙感衛星助力金融保險,「四象愛數科技」發力遙感數據應用服務
    隨著商業航天的發展,遙感衛星影像在近年來得到充分的積累。如何將大量的遙感衛星數據轉化為有效的信息,為更多行業提供服務,是當前遙感應用行業面臨的痛點。成立於2017年的遙感數據應用企業「北京四象愛數科技有限公司」,通過三年時間的研發,在國土資源監測、基礎設施建設、大宗商品產量預測等領域,為政府、金融和保險機構提供了成本低廉的遙感數據應用解決方案。
  • 吉林一號:中國首個商用遙感衛星星座發射成功
    北京時間10月7日12時13分,我國首個商用遙感衛星星座「吉林一號」由長徵二號丁火箭以一箭四星的方式從酒泉發射成功。「吉林一號」由4顆衛星組成,包括一顆光學遙感主星、一顆靈巧成像驗證星、兩顆靈巧成像視頻星,工作軌道均為高約65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個商用遙感衛星星座,開創了我國商業衛星應用的先河。
  • 探秘中國最大商業遙感衛星星座
    中國青年網長春9月24日電 (記者 張瑞玲 實習記者 牟昊琨)9月15日,長徵十一號海遙二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成功將9顆「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吉林一號」衛星星座有什麼用?和老百姓有什麼關係?近日,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跟隨「幸福東北」網絡主題宣傳採訪團來到長春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光衛星)尋找答案。
  • 歐比特"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02組衛星發射成功
    原標題:歐比特"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02組衛星發射成功2018年4月26日12時42分,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02組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五星」方式成功發射,五顆衛星進入既定軌道,與在軌的兩顆「珠海一號」衛星組網
  • 四川木裡森林火災衛星遙感監測圖像公布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31日訊 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公布四川木裡森林火災衛星遙感監測。3月28日,四川省木裡藏族自治縣項腳鄉發生森林火災。火場位於木裡縣東南部,西側距離木裡縣城約5千米,東側距離西昌市約96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