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業在構思如何表現「中國風」這個問題上時,往往會不約而同的使用到一個非常經典的紋飾圖樣——雲紋。無論是單獨一朵,還是成片成團,還是和其他圖案組合出現,只要是那種盤旋捲曲的線條式樣,我們都會覺得這很「中國風」。玉雕中尤其偏愛雲紋做裝飾,一團層疊的雲紋就能點綴出玉石的靈性,比大刀闊斧雕刻的玉器還有韻味,既能讓老玩家喜歡,也能取悅現在的年輕人,是永不過時的經典。
如玉人生 | 和田玉白玉祥雲紋平安牌
雲紋的出現非常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那時候它是和雷紋一併被提起的,合稱「雲雷紋」,一直沿用到商周時期。它是古人對於雲這一自然現象最樸素的認知,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認識到雲和雨、雨和萬物生長的緊密關係後,就對雲產生了崇拜和敬畏之感。看著雲的變幻莫測、高高在上,更有了一種主宰天地的感覺。因此,人們用雲雷紋作為動物圖案的底紋,起到襯託的作用,增加裝飾的神秘感。
雲雷紋以單線盤繞的「回」字形構成,其中作捲曲圓形的連續構圖可單稱「雲紋」,作彎折方形的連續構圖可單稱「雷紋」,共同烘託主紋,以顯出主紋氣勢磅礴的樣子來。除雲雷紋之外,還出現了一種勾雲紋,因為形似兩端同向內卷的勾而得名,往往整齊排列或相互穿插勾連在一器之上,很有秩序感。
商代 | 雲雷紋鼎
戰國 | 龍鳳勾雲紋管形玉律
秦漢時期,早期那種刻板的雲紋在工藝的進步之下,開始有了動感和曲線美,演變成了捲雲紋,變得越來越生動,姿態也越來越豐富。漢代還出現了拖著細長雲尾的雲氣紋,將雲的力量感和速度感也描繪了出來,把大漢王朝的雄渾氣魄襯託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漢代求仙問道的思想異常興盛,和神仙、妖獸有關聯的雲紋就愈發流行了,利用雲紋來營造如夢如幻的仙境,更能引人無限遐想。
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隨著佛教的傳入和興盛,為烘託佛像、飛天等紋飾,雲紋的使用更加頻繁,且為了有飄飄欲仙的感覺,這一時期的雲紋更加寫實、豐滿、優美,有了現實中雲朵的輕盈飄逸、柔軟多姿,裝飾意味更加濃鬱。
西漢 | 圓管形雲紋白玉飾
唐代 | 玉飛天
宋元時期,雲紋和如意紋、靈芝紋相結合,寓意和樣式都更加豐富,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和其他圖案組合,賦予新的含義。
明代最具特色的是團雲紋,出現了雙勾等更為細緻入微的處理方式,雲紋越來越精緻複雜、富麗堂皇。清代則出現了層層密密的疊雲紋,既保持著平面化的結構,又巧妙表現出了雲層的「厚度」,立體感非常強,雍容厚重之感溢於言表。
宋代 | 玉飛天
明代 | 剔犀雲紋長盤
清代 | 青玉獸面紋爐
雲紋的出現和演變,和中國藝術一直追求的含蓄美、空靈美、超凡脫俗等理念不無關係,有著高升、如意、吉祥、淡泊、寧靜、生生不息等多種象徵意義,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紋飾。因此就連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的創意靈感都是來源於祥雲圖案,以寓意「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文化理念,可見雲紋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無限的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