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在國內的興起發展,可以說是一部十分精彩的劇情。與國外新能源汽車發展主要依靠市場手段調整,以政府干預為輔的形式不同,我國正好相反,前期一直是由政府主導,到了後來才逐漸放權,慢慢交到市場和消費者手中,在這種情形下,新能源車的發展不免會出現一些不可思議的現象,比如騙補。
新能源車在我國由最初的扶持試點企業,到後來,提出「彎道超車」的理念,一時間,車企們一擁而上,幾乎到了一種狂熱的地步,這種極速的市場擴張,雖然在表面上看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但實際上卻是良莠不齊,眾多的新能源車廠家並不是為了生產優秀的車型,而是為了得到政策補貼。
在2014年,國家有關部門下發了針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進行財政支持的徵求意見,這就是新能源補貼,而正式補貼開始於2016年,第一階段為期5年,一直持續到2020年。政策推出後,不少的新能源車企轉向新能源車的研發當中,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騙補這一行業亂象也被接連曝出。
「騙補」事件之後,國家相關部門對新能源車的審查和管控變得更加嚴格起來,但騙補事件的確影響惡劣,不僅影響了那些踏踏實實打造新能源車的車企的積極性,也對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也產生了一定了負面影響。
雖然「騙補」事件影響惡劣,但是國家推行新能源車發展的初衷並沒有改,在新能源補貼後,國家有關部門又開始推行「雙積分」政策,而「雙積分」政策其實也早在2016年就已經出臺,並向全社會徵求意見,但真正實施是在2019年。目前,「雙積分」政策依舊是影響國內新能源行業發展的最主要政策之一。
所謂「雙積分」政策,就是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油消耗量積分(CAFC積分)與新能源汽車積分(NEV積分),這兩個積分中,前者為負,後者為正,兩相抵消,如果是負值,那麼新能源車企就需要通過別的手段來填補這個負積分。如果是正值,那麼這個積分還是可以以商品形式進行出售的。「雙積分」政策的目的簡單,這就是完完全全地偏向於新能源,鼓勵車企發展新能源車。
除了鼓勵新能源的補貼政策以及「雙積分」政策之外,國內一些城市還通過限牌、限行、搖號等限制傳統燃油車的方式提倡新能源車的發展,如今,這些政策依舊在國內不少的城市中實施著。
本文為汽車觀察家原創,如有抄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運營人員:凌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