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思考,多花時間思考真的可以擁有深度思考嗎?」周末與往常一樣,約了好友二哥一起聊天時他這樣問到。一開始我很疑惑,他為何這樣發問。後來才知道,他說老闆交給他一個任務,然後他接到任務之後說:「做這個方案一天就可以搞定了」,然後老闆說,給你兩天的時間,給我做個高質量的方案出來。
但是兩天後他將方案上交過去,卻被領導很批了一頓,說自己沒有上心,花費多一倍的時間並沒有產生高一倍的質量。其實二哥心裡也清楚,真正投入工作的時間也就是第一天的時間,方案成型之後的那一天基本上都沒有怎麼修改,自己也思考了,但是發現絞盡腦汁兒也想不出來更好的優化方法。所以花兩倍的時間,卻沒有收穫倍增的質量,他自己也是很懊惱。
我們很多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好像只要給了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就一定可以獲取更高質量的結果。其實對待工作,問題我們認真思考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花費時間去思考跟深度思考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我們很多人都只是從表現而非本質的去思考問題。比如老闆的定性思維就是我投入了兩倍的時間就應該獲取兩倍的「收益」,員工也在想,我花費了兩倍的時間,我就應該拿出比第一版質量高兩倍的方案出來。
這很顯然就是思維定式給了阻礙了我們的深度思考,這也是我做諮詢師接觸到很多朋友,經常提到的問題。我不是不努力,只是感覺花費了很多時間去思考,好像最後的結果跟不去「認真」的思考也沒差多少,所以就慢慢的放寬了對自己要求,後面也就無所謂了。
接下來呢,我就針對阻礙我們深度思考的一些常見的思維定式做個分類,深度思考對我們作用,深度思考四步驟強化訓練等方面進行闡述,希望大家能夠真真切切的學習到深度思考的方法,在我們職場的下半場不再那麼辛苦。
1、常見的思維定式以及對我們的影響
歌德這樣說過:世上最艱難的工作是什麼?思想。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沒有不是人思考過的;我們必須做的只是試圖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這話說的沒有錯,我們現在很多人也越來越開始注重對思想的提升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總是會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形成的一些思維定式阻礙了我們進行深度思考。說幾種最常見的思維思維定式,希望我們能夠多多去思考我們是如何思考的。
1、因果倒置
這種現象最常見,不梳理現象背後的本質,卻把現象作為原因去回答,因果倒置的思維就是我們最常見的思維定式。因為它簡單,可以讓我們很輕鬆的去思考,也容易得出結論。比如我上面同事的老闆,他說,多給你一倍的時間你就應該給我做出質量高一倍的方案來,但是這種質量的高低如何評判呢?
再比如說,公司的產品銷量一直提不上去,銷售部門的負責人不去思考為何銷售不出去,卻給團隊下死命令,這個月產品的銷量必須要達標。這種就屬於最典型的因果倒置,儘管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要將商品售出,但是僅僅下達讓銷售商品的指標,卻不去思考為何產品滯銷的原因,終究是走不長遠的。
2、依賴框架模型
這一點呢,主要說的是當我們學會了一個框架之後,就很容易將沿用某個框架,但卻僅僅是通過框架對信息進行梳理,讓我們覺得自己思考了,也理解了,到這一步也就停止思考了。
比如常常被我們提到的SWOT框架(S:優勢、W:劣勢、機會、威脅)如果我們僅僅是將這個框架拿出來幫助自己整理信息其實作用並不大,而是要通過框架的使用,可以快速整理好相應的資料。依賴框架的思維定式的危險之處就是:通過整理了信息本身而獲得了成就感,卻忽略了問題的本質。
3、忘卻思考的初衷
這個其實是特別常見,有最不容易被大家察覺的。比如我們做一件事兒之前需要準備大量的工作,但你很多人卻在不知不覺中把整理材料當成了工作的目的,卻忘記了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了搜集信息而搜集,這樣我們只會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但卻忙的不亦樂乎。
還有一種形式就是說話做事兒沒有策略,最後說著說著,自己竟然都不知道想說的重點是什麼了?比如說有些人匯報工作,總是先給別人講原因,然後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這種倒立的金字塔模式,讓人就摸不著頭腦,一旦有人發問你就需要不斷的去解釋,最後反而把問題的原因當成重點去解釋,反而忽略了結論,這種思維定式也是我們工作中時常遇到的。
思維定式小結:其實關於思維定式還有很多中,我們今天列舉出來這三種比較典型的,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發。思考的方法和框架再好用也只是作為我們深度思考的一個輔助工具,既然是工具就應該被我們使用,而不是我們受到它們的束縛。
機械性的讓信息符合工具,是不可能實現深度思考的。那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一下,到底什麼才是深度思考呢?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深度思考?
2、什麼是深度思考
從概念上來講深度思考就是:能夠在複雜的信息社會中,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思考。這也是我們現代為什麼要進行深度思考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我們沒有深度思考能力時,很容易在做事兒的時候抓不住重點,因果倒置,付出了努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
香奈兒前全球CEO莫琳·希凱回首自己從普通職員到職場巔峰的進階之道,為我們逐一揭開在所有領域獲取成功的共通秘笈-《深度思考 不斷逼近問題的本質》,其實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說的這幾句話:遇到複雜的問題時,像剝洋蔥一樣逐層分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從低成長區跨越到高成長區;讓自己冷靜下來後,更容易看清問題的本質;刻意練習深度思維的能力,使之成為習慣。
我將此書推薦給我的朋友,他們卻說這本書讀了之後,沒有太多的感覺,只知道這就是一本關於莫琳·希凱的「逆襲」故事書。
我當然沒有貶低朋友的意思,只是覺得如果我們去讀一本書的時候,抱著一種讀故事書的心態去讀,壓根兒就沒有想著通過看他人的經歷來探尋他人逆襲背後邏輯的話,其實讀書就很難讓我們有大的提高。
就拿看書來講,我們到底是喜歡看純乾貨的書呢,還是喜歡看故事類型的書籍呢?多數人都會說,我喜歡看乾貨類的書,但事實上我們都喜歡看的是故事書。希望能夠通過故事的形式把道理給我們講明白,因為這符合我們接受事物的普遍認知,但是我們都喜歡追求個性化,不喜歡隨大流,更不喜歡被他人認為是一個沒有思想深度的人,所以很多人交流時喜歡談論一些自己都不清楚的概念和書籍。這其實也是一種社交的手段,將「高級」的東西作為談資。
而來自日本的著名作家平井孝志在他的著作《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從模型及動力機制來思考現象 》這樣描述到:深度思考是當下社會讓我們看清本質最重要的一種思考方式。而平川孝志卻提出了通過「模型」及「動力機制」捕捉本質,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鍛鍊我們深度思考的能力。
知乎大V 葉修老師在《深度思維》一書中也這樣提到:面對同一個問題,有些人能夠找到深層原因,有些人只能找到淺層原因,甚至是錯誤的、無用的原因。很多時候,這是深度思考能力的差別,這種差別隨著時間的推移,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也就越來越大,直到整個人生都發生不一樣的變化。
既然深度思考對我們那麼重要,到底我們該怎麼學習它呢?接下來,我們就來到本篇文章的重頭戲,深度思考「四步走」。
3、深度思考「四步走」
這個四步走戰略還有一個高級的名稱: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步驟。本方法是平川孝志以MIT的系統動力學理論為基礎,結合自身的經驗,總結出來的一種對深度思考進行訓練的四步驟。
1、建立模型
之所以第一步要建立模型,就是為了我們更好對所要處理的事情進行一個全面的梳理,讓隱藏在現象背後的模型可視化。被可視化的「思維」更有利於理解和記憶,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傳遞的效能。
這樣做的目的其實還有一個就是梳理我們大腦中的形成的邏輯鏈條,如果僅僅是說我明白了,我清楚了。真的去實施的時候會發現設想與現實還是差距蠻大的。
建模的要點:
1 放入5個構成要素:可以列舉出 5 個應該思考的要素——「輸入源」「輸出點」「競爭關係」「合作關係」「影響者」,其實這個跟波特五力模型有些相像。
2 層次考慮:考慮層次結構的厚度,其實也是為了讓我們加深對本質的理解。比如如果我們參加一項運動比賽,普遍的會思考什麼會影響我比賽的成績呢。比如對手的情況,天氣情況等。但是我們還可以根據層次這一角度來思考,比如跳出「比賽」這一層,從技術層面,是不是可以提前苦練幾種必殺技,又或者從體力的分配上做調整。
這就從上面介紹的5要素中跳到了「比賽-技術-體力」的三層結構上來了。
3 注重因果關係:所謂的因果關係是指兩個事物之間真實存在互為因果的關係,比如我上面提到的例子,老闆給我朋友多一倍的時間,讓他做出質量高一倍的方案出來,他們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再比如,英語能力強辦公能力就強嗎?
2、解讀動力機制
這個前面也說過,因為這個鍛鍊深度思維模型的步驟是根據MIT動力學基礎而得出來的,所以它裡面包含了一些動力學的概念。其實大家不必在意這些名詞的,這裡我給大家拆解一下具體的點兒:
1 分開研究存量和流量:這裡說一個簡單事例,比如說水龍頭往蓄水池裡蓄水,蓄水池下面有個小口,水龍頭流進的水和池子底部流出的水就屬於流量,而在池子中的水就屬於存量。在商界中這個存量、流量應用的特別廣。比如電視機銷售,廠商一般都會根據往年的銷量來預估今年的需求量,這個就是流量,但是為了刺激消費,擴大流量可以採取以舊換新的策略,進一步刺激流量。
2 對事物進行非線性解讀:線性的思維我們很好理解,比如按照某個係數進行線線增長,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線性增長還是非常少見的,多數都屬於非線性增長。其實對於非現象增長大家也不必過於擔心,因為這種現象其實普遍存在的,比如你努力學習,那你的成績會上升,好好工作你的績效會好,但並沒有一個固定的上漲係數。
3 研究作用和反作用:這個作用是指我們一開始採取的行為,而反作用是指周圍人的反饋。比如某人戒菸,戒了一段之後復吸,你會發現他比之前抽的還厲害。有人努力減肥,但是一旦反彈,你會發現他比之前還要胖。這就是生活最常見的作用與反作用的例子。
4 從各要素的視角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我們知道如果看待問題僅僅從一個角度進行思考,很容易產生錯誤的解讀。我們就像下棋一樣的深入思考,推測棋局是以什麼樣的形式開始,又以什麼樣的方式展開。
對於動力機制的解讀其實主要的關鍵就是:在研究問題解決方案的同時理清思考的脈絡,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就像李善友教授在《第二創新曲線》一書中描述的那樣:在找到10倍速變化的單一要素之後,下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便是如何有效擊穿破局點。所謂擊穿,指的是突破「閾值」。破局點也就是拐點。
要想真正地解決問題,思考「拐點會以何種形式出現」,及 「拐點將在何時出現」是必不可少的。
3、尋找改變模型的策略
改變模型才是解決問題的真正方法,想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就必須回歸模型去思考。只要模型不變,無論現象怎樣改變,結果都是相同的。盲目地從現象入手,有時甚至會導致問題進一步惡化。
這段話怎麼理解呢?就是我們上文提到的儘管很多思考模型很有用,但是我們不能被模型束縛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定是把模型當工具,來輔助我們去思考問題的,捕捉到問題的本質,進而解決問題的,而不僅僅是通過模型來分析問題,梳理問題。
4、行動-實踐-反饋
從實踐中得到反饋,從反饋中提高思考深度,然後進一步的輔助我們接下來的實踐。通過深度思考尋找治本療法並不是輕巧快速就能得到的,而是需要縝密的思考以及對模型與動力機制的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的重複1-3步,對我們的思考進行錘鍊,因此這一塊兒對理性的忍耐力要求還是很高的。
事物總是很複雜的,讓我們從複雜的事物中理出頭緒更是很難,但是卻非常必要,所以在進行深度思考能力訓練的時候,一定要耐住性子,根據訓練的方法進行執行。比如工作中如果我們被安排了一項任務,尤其是那種對我們有難度的任務,如果沒有一個截止日期,這個工作就會一直被拖下去。一旦限定了具體的時間,即便是非常困難,我們也會想盡辦法推送任務的開展。這其實就是提高外界的壓力促使我們進一步的深度思考。
就像寫文章也是一樣的,想要輸出,必然是先輸入,也就需要我們不斷的思考。這其實就是提升思考能力的一個基本循環。有人說「沒有經歷何談思考」,也有人斷言人類唯一的成長機會就是從失敗或成功的經歷中學習。可以說反饋就是如此重要。可以看得出,反饋是多麼的重要啊。
將這種深度思考的訓練應用到我們具體的工作中,結合自己的具體業務,思考出模型及動力機制後,通過實際行動來驗證其精確度,並在獲得反饋後對其加以提升,這就是實現深度思考的方法。
4、結語
我們都知道深度思考很重要,但是卻不得其法,甚至在不斷的經過一些不當的訓練之後,竟然喪失了對新事物的判斷力。這就像有些人被騙了一次之後,就選擇以後再也不相信其他任何人,這其實就是一種自我封閉的狀態的,何必用他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呢?受到欺騙也是一種社會給我們的反饋嘛,那我們應該去調整如何在下一次識破騙局,而不是對所有類似的事情都採取「一刀切」的武斷措施。
深度思考的提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結合「四步走」的方法進行訓練。我們接下來簡單的進行回顧下本篇文章中提到的深度思考「四步走」訓練法:
1、建立模型:
1 放入5個構成要素
2 層次考慮
3 注重因果關係
2、解讀動力機制:
1 分開研究存量和流量
2 對事物進行非線性解讀
3 研究作用和反作用
4 從各要素的視角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3、尋找改變模型的策略:
想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就必須回歸模型去思考。永遠記得任何方法和模型都是輔助我們思考的工具,只有不斷的建立模型,調整模型,甚至改變模型,我們才能夠更高的應對變化的市場環境和不確定性的社會。
4、行動-實踐-反饋:
前面的準備都是為了這一步的實操,只有真正落地實施的策略才是好策略,只有在落地、實踐中獲得返回的學習者,才是優秀的深度思考學習者。要進步我們就必須不斷的去行動,還是李笑來老師的那個句話:在行動中去思考,思考後繼續行動。只有形成了這種正向循環,我們的思考深度才會像打井一樣,越來越深。
通過本篇將近6000字的一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對深度思考的訓練有個進一步的了解,也希望大家能夠根據文中提到的方法進行操練,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在文末留言,我會及時回復大家,職場中一起進階,一起加油。
我是@楊子翔B 專注於思維模型的研究和學習,每日分享職場類故事和思維模型的知識,喜歡我的可以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