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外的天壽山腳下,有一處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的皇陵建築群:明朝十六帝,昌平十三陵。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今,這裡每座皇陵的旁邊,都有一個以陵命名的村落,裡面居住的都是當年守陵人的後代。除了已經開放的長陵、定陵等景區周邊商鋪林立、車水馬龍,其餘的皇陵多隱於僻靜的叢林之中,由村民充當的守陵人日夜照料著這方圓之間。
守陵人值班室
裝滿電子監控和聲控報警裝置
驅車顛簸過一段僻靜的小路,冬日山間蕭索,遠遠地便看見掩映在樹林之中的紅牆青瓦。沿途看不到任何指示牌或標識,唯有走近了,才看到院落正門外佇立著的一塊石碑:永陵。陪同記者前往的十三陵特區工作人員用力敲門,並大喊:「開門啊!」
過了一會兒,門內傳出窸窸窣窣的腳步聲,一個中年男子的聲音隔著門傳來:「誰啊?」「(十三陵)特區的……」聽到這樣的回答,那緊閉的大門後才有了些許生氣,先是聽到一陣「譁啦啦」的門閂響,接著「吱呀」的一聲,門開了個縫。
「封閉管理不開放!」守陵人齊振福中等個頭,身材瘦削。他衝著記者一笑,邊開門邊解釋,由於陵區採取封閉式管理,沒有特批根本不允許進入。「每逢周末、節假日,來這裡的遊客海了去了。個個都想進來參觀……軟磨硬泡,什麼招兒都使出來了。」齊振福51歲,2009年被十三陵特區招工到永陵工作,「對這樣的遊客,我們的門是絕對不能開的。」
冬日的永陵,門內門外一樣空曠寂靜。靠近大門的一角,有一間僅僅十幾平方米的小房子———這裡,是守陵人的值班室。齊振和、齊振福、齊振祥,三個永陵村的村民組成了守陵員隊伍。邁進那十幾平方米的守陵人值班室,才發現裡面別有洞天:除了兩張床鋪供守陵人夜裡休息外,整個屋子裡裝滿了電子監控和聲控報警裝置,通過這裡的視頻監視器,能夠清楚地看到陵寢內的情況。
齊振福還順手給記者演示了起來:選定攝像頭、扳動小搖把,推拉搖移,液晶電視上的畫面也跟著變化。「拿永陵來說,裝了20多部監控設備。這些設備很靈敏,陵中的土地稍有震動,或者有人接觸門外的圍欄超過30秒鐘,監測系統就能自動報警。」他笑著說,這裡的每個守陵人都能把每個攝像頭的編號、位置和角度牢記在腦子裡,並根據需要熟練地切換大小畫面。
守陵人的後代
十三陵各村裡都有兩三個大姓
劉立清是泰陵的守陵人。「目前,每個未開放陵寢都分別派駐了3名當地村民進行日常照料。」他解釋說,「可不是什麼人都能來守陵的,那都是經過(十三陵)特區挑選的。」
如今,明十三陵的守陵人,都是數百年前清朝派駐的守陵人所繁衍的後代———明朝滅亡後,守衛十三陵的守護者從軍隊變成了老百姓。出於懷柔漢人的考慮,清朝統治者不但對陵區進行妥善保管,還從北京周邊地區遷來不少人口,撥給田地開荒守陵,並由此形成了一個個以陵寢名稱命名的自然村落。
「如今,十三陵各村裡,都有兩三個大姓。」見到高德忠時,他正和另一個守陵人李德宏一起忙著用枯樹條編背簍。背簍又高又大,「裡面扔兩人都能裝下。」
57歲的高德忠笑著說,「這筐編好了,背著去收拾陵裡面的枯樹葉。」他和李德宏都是茂陵的守陵人,兩人均來自茂陵村,做守陵員有5年多的時間了。「大姓就是高和李。茂陵村最大戶那就是我們老高家。」高德忠說話帶著無比的自豪,「最早祖上就是守陵的,繁衍到我們這一代。」
在慶陵村,三大姓分別為郝、藍、許。守衛慶陵的郝大爺回憶說,聽老輩兒人講,清王朝被推翻,昔日在這裡守護明朝皇陵的守陵人也隨之「下崗」,開始了新的生活。「後來有好長一段時間皇陵沒有專門的人守。我小時候經常到皇陵裡來玩,也沒人管。還有很多城裡人特意到皇陵裡玩兒……」直到後來,新中國成立後,才又陸續招募周圍的村民來守陵。
李德宏說,現在的守陵員都比較年輕,管理也越來越嚴格,「我們到了60歲就得退休。還籤合同、有保險。每天三次巡邏的情況必須嚴格記錄在冊。」
守陵人的生活
枯燥又乏味,夜間也要巡視
永陵的院子裡,積雪在冬日的陽光照射下,泛著白光。有的地方,雪已經化了,露出下面的枯草和石階。齊振福帶著記者在永陵裡慢慢地轉,「看,這陵我們掃得乾淨吧……」按照
常規,入冬前守陵人要除去陵墓周圍雜草,防止火災發生燒毀古建築。以前守陵人用鐮刀割草,院中的草三個人至少要一個月時間才能割完。割下的野草都堆放在遠處的大坑中埋起來。雖然現在有打草機,但是「沒開放的十個陵只有一部打草機,這麼多陵用不過來,還是主要依靠人力」。
院子裡的路,齊振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即使閉上眼睛,他也能順利地摸到他想去的地方。每日在這有限的方圓之內活動,守陵人的生活可謂簡單甚至乏味:上48小時,休24小時。兩人三班倒,一人巡內一人看外,雷打不動。
記者發現,值班室沒有安裝電話,步話機是他們與外界溝通的唯一方式。每個守陵人的身上都帶著一個步話機,可以隨時和值班的安保人員聯繫。
守陵人的小屋內,有兩件寶貝:收音機和電視機。由於平日裡少與外界溝通,所以,這兩樣便成了他們最鍾愛的東西,能夠排解寂寞。「在園裡巡邏一圈是半個小時,沒個說話的人。」康陵的守陵人劉師傅說,在陵裡的48小時過得慢,熬人。於是,有的守陵人索性養起了狗。每天,帶著狗在陵寢裡巡視,一圈又一圈……
齊振福說,守陵人白天要巡視,夜間也要在陵寢裡巡視。「每天晚上,每個人都要走上兩趟。帶上手電……」記者聽著有點後背發涼,「你不害怕嗎?」齊振福聽了笑笑,「剛開始確實有點害怕,慢慢習慣了就好了。」
高德忠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我們的工作很簡單,就是負責打掃皇陵,看著不讓外人進來,最重要的是防火。」老人說,明朝皇帝十分重視綠化。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十三陵的每一個陵園裡,都草木繁茂,甚至一些磚石縫中都是幾百歲的古樹。「遇上風乾氣燥的時節,心裡就特別不踏實。」
齊振福說,尤其過年過節,村裡人喜歡放鞭炮。這時候,他們需要提起一百二十個精神頭:小心有煙火落入院中引起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