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外天壽山腳下:十三陵守陵人繁衍形成13個村落

2020-11-26 365淘房

北京城外的天壽山腳下,有一處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的皇陵建築群:明朝十六帝,昌平十三陵。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今,這裡每座皇陵的旁邊,都有一個以陵命名的村落,裡面居住的都是當年守陵人的後代。除了已經開放的長陵、定陵等景區周邊商鋪林立、車水馬龍,其餘的皇陵多隱於僻靜的叢林之中,由村民充當的守陵人日夜照料著這方圓之間。

守陵人值班室

裝滿電子監控和聲控報警裝置

驅車顛簸過一段僻靜的小路,冬日山間蕭索,遠遠地便看見掩映在樹林之中的紅牆青瓦。沿途看不到任何指示牌或標識,唯有走近了,才看到院落正門外佇立著的一塊石碑:永陵。陪同記者前往的十三陵特區工作人員用力敲門,並大喊:「開門啊!」

過了一會兒,門內傳出窸窸窣窣的腳步聲,一個中年男子的聲音隔著門傳來:「誰啊?」「(十三陵)特區的……」聽到這樣的回答,那緊閉的大門後才有了些許生氣,先是聽到一陣「譁啦啦」的門閂響,接著「吱呀」的一聲,門開了個縫。

「封閉管理不開放!」守陵人齊振福中等個頭,身材瘦削。他衝著記者一笑,邊開門邊解釋,由於陵區採取封閉式管理,沒有特批根本不允許進入。「每逢周末、節假日,來這裡的遊客海了去了。個個都想進來參觀……軟磨硬泡,什麼招兒都使出來了。」齊振福51歲,2009年被十三陵特區招工到永陵工作,「對這樣的遊客,我們的門是絕對不能開的。」

冬日的永陵,門內門外一樣空曠寂靜。靠近大門的一角,有一間僅僅十幾平方米的小房子———這裡,是守陵人的值班室。齊振和、齊振福、齊振祥,三個永陵村的村民組成了守陵員隊伍。

邁進那十幾平方米的守陵人值班室,才發現裡面別有洞天:除了兩張床鋪供守陵人夜裡休息外,整個屋子裡裝滿了電子監控和聲控報警裝置,通過這裡的視頻監視器,能夠清楚地看到陵寢內的情況。

齊振福還順手給記者演示了起來:選定攝像頭、扳動小搖把,推拉搖移,液晶電視上的畫面也跟著變化。「拿永陵來說,裝了20多部監控設備。這些設備很靈敏,陵中的土地稍有震動,或者有人接觸門外的圍欄超過30秒鐘,監測系統就能自動報警。」他笑著說,這裡的每個守陵人都能把每個攝像頭的編號、位置和角度牢記在腦子裡,並根據需要熟練地切換大小畫面。

守陵人的後代

十三陵各村裡都有兩三個大姓

劉立清是泰陵的守陵人。「目前,每個未開放陵寢都分別派駐了3名當地村民進行日常照料。」他解釋說,「可不是什麼人都能來守陵的,那都是經過(十三陵)特區挑選的。」

如今,明十三陵的守陵人,都是數百年前清朝派駐的守陵人所繁衍的後代———明朝滅亡後,守衛十三陵的守護者從軍隊變成了老百姓。出於懷柔漢人的考慮,清朝統治者不但對陵區進行妥善保管,還從北京周邊地區遷來不少人口,撥給田地開荒守陵,並由此形成了一個個以陵寢名稱命名的自然村落。

「如今,十三陵各村裡,都有兩三個大姓。」見到高德忠時,他正和另一個守陵人李德宏一起忙著用枯樹條編背簍。背簍又高又大,「裡面扔兩人都能裝下。」

57歲的高德忠笑著說,「這筐編好了,背著去收拾陵裡面的枯樹葉。」他和李德宏都是茂陵的守陵人,兩人均來自茂陵村,做守陵員有5年多的時間了。「大姓就是高和李。茂陵村最大戶那就是我們老高家。」高德忠說話帶著無比的自豪,「最早祖上就是守陵的,繁衍到我們這一代。」

在慶陵村,三大姓分別為郝、藍、許。守衛慶陵的郝大爺回憶說,聽老輩兒人講,清王朝被推翻,昔日在這裡守護明朝皇陵的守陵人也隨之「下崗」,開始了新的生活。「後來有好長一段時間皇陵沒有專門的人守。我小時候經常到皇陵裡來玩,也沒人管。還有很多城裡人特意到皇陵裡玩兒……」直到後來,新中國成立後,才又陸續招募周圍的村民來守陵。

李德宏說,現在的守陵員都比較年輕,管理也越來越嚴格,「我們到了60歲就得退休。還籤合同、有保險。每天三次巡邏的情況必須嚴格記錄在冊。」

守陵人的生活

枯燥又乏味,夜間也要巡視

永陵的院子裡,積雪在冬日的陽光照射下,泛著白光。有的地方,雪已經化了,露出下面的枯草和石階。齊振福帶著記者在永陵裡慢慢地轉,「看,這陵我們掃得乾淨吧……」按照

常規,入冬前守陵人要除去陵墓周圍雜草,防止火災發生燒毀古建築。以前守陵人用鐮刀割草,院中的草三個人至少要一個月時間才能割完。割下的野草都堆放在遠處的大坑中埋起來。雖然現在有打草機,但是「沒開放的十個陵只有一部打草機,這麼多陵用不過來,還是主要依靠人力」。

院子裡的路,齊振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即使閉上眼睛,他也能順利地摸到他想去的地方。每日在這有限的方圓之內活動,守陵人的生活可謂簡單甚至乏味:上48小時,休24小時。兩人三班倒,一人巡內一人看外,雷打不動。

記者發現,值班室沒有安裝電話,步話機是他們與外界溝通的唯一方式。每個守陵人的身上都帶著一個步話機,可以隨時和值班的安保人員聯繫。

守陵人的小屋內,有兩件寶貝:收音機和電視機。由於平日裡少與外界溝通,所以,這兩樣便成了他們最鍾愛的東西,能夠排解寂寞。「在園裡巡邏一圈是半個小時,沒個說話的人。」康陵的守陵人劉師傅說,在陵裡的48小時過得慢,熬人。於是,有的守陵人索性養起了狗。每天,帶著狗在陵寢裡巡視,一圈又一圈……

齊振福說,守陵人白天要巡視,夜間也要在陵寢裡巡視。「每天晚上,每個人都要走上兩趟。帶上手電……」記者聽著有點後背發涼,「你不害怕嗎?」齊振福聽了笑笑,「剛開始確實有點害怕,慢慢習慣了就好了。」

高德忠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我們的工作很簡單,就是負責打掃皇陵,看著不讓外人進來,最重要的是防火。」老人說,明朝皇帝十分重視綠化。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十三陵的每一個陵園裡,都草木繁茂,甚至一些磚石縫中都是幾百歲的古樹。「遇上風乾氣燥的時節,心裡就特別不踏實。」

齊振福說,尤其過年過節,村裡人喜歡放鞭炮。這時候,他們需要提起一百二十個精神頭:小心有煙火落入院中引起火災。

相關焦點

  • 明十三陵為何選在北京?除了風水,有一事竟和朱棣內心秘密有關
    大家好,我是我愛旅行看世界,今天和大家聊一下明十三陵,這是一個皇家的帝陵,規模非常的大,是明朝皇帝的陵墓群,但是明十三陵為什麼會被定在北京呢?朱棣的陵墓為什麼會是規模最大的呢?其實和朱棣內心的秘密有關。
  • 65年前,郭沫若堅持挖掘十三陵,在施工現場卻來了一位古怪的老者
    然而事情到這裡卻沒有結束,事後,和發掘定陵相關的人,許多都遭遇了離奇死亡,一切還要從65年前的考古發掘說起…… 1955年10月,郭沫若等人順利獲得了發掘明十三陵的許可,其實一開始,他的目標是發掘明長陵,也就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十三陵中規模最大的存在,然而因為其他考古學家的強烈反對
  • 明代不止十三陵,盤點那些葬於天壽山外的朱家子孫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昌平天壽山下,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墓葬群,第一次體現了中國皇家陵寢建築群的整體性。從明成祖朱棣,到明思宗朱由檢,貫穿了整個明代歷史。明代正統一共十六帝,除十三陵內的十三帝外,明太祖朱元璋葬於南京孝陵,明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明代宗朱祁鈺葬於北京玉泉山,所以明代十六帝應當有十五座陵寢。
  • 北京周邊「最火的且免費,花最多的地方」十三陵水庫七孔橋花海!
    大壩外坡上有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十三陵水庫」五個大字,用漢白玉石塊鑲砌於紫色的安山巖護坡上,十分壯觀。水庫中上遊,兩岸有大片臺地、坡地,水面平穩,水深變化較小。水面受開闊度、水深和不同環境色彩影響,顯現出不同景觀效果。如在大壩附近,山高水深,水面倒映山影。而水庫上遊,水面寬闊、岸坡平緩,視野開闊,在夕陽映照下,遠山連綿,近水蕩漾。
  • 北京地鐵古城站耳熟能詳,但其實這裡曾是座村……
    長安街西延長線北邊的古城村,隸屬於北京市石景山區,是永定河東岸一座古老的村落。我在東廟街居住時,古城村已經沒有廟了。但過去有,而且有八座,簡直是一個寺廟群落。1995年,在古城村以西出土了兩座唐代古墓,歷史學家考證認為,早在1300多年前的盛唐時期這裡就形成了村落。世世代代以種地經商和拉駱駝運煤為生的村民們,在石景山腳下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明。起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秉心聖會,下轄十檔花會,俗稱「花十檔」。
  • 安徽這處被深藏的古村落,與故宮票價相同,自然形成太極圖奇觀
    去安徽旅行,故鄉是無論如何都要去的觀光景點,安徽的古村以明清的古老建築群為主,融入了獨具特色的徽派文化,春夏秋冬各有其獨特的魅力,說起安徽的古老村落,當然以西達宏村為首,還有很多其他有名的半開發狀態的古老村落,以前的筆者在徽州杭古道上走的時候,偶然發現了它,因為日程也來不及了,所以和朋友一起去了
  • 教你學會鑑別壽山石的方法 林石雅集解讀
    關注壽山石方面資訊的朋友不難發現,當自己有意向購買一款壽山石印章的時候,往往會發現有很多仿品,尤其是寮國石,和壽山石有著非常高的相似度。如果自己沒有提前學會鑑別方法的話,極有可能買到用寮國石印章。如何區分寮國石和壽山石,也是很多藏友們需要提前學習的知識。看看這兩款石頭的質地。
  • 德化這個傳統村落厲害了!何以獲此青睞?許多人不知道了
    村子位於德化縣城南隅,面積5.14平方公裡,人口近4000人。 村落形成於夏商時期,早在3700年前就有人類的活動。唐末鄭昭祖到此開基,宋代屬歸德鄉歸化裡,清代屬在坊裡碩傑社,民國為三班聯保碩傑保,解放後屬三班大隊,1985年撤銷大隊建立三班村民委員會至今。 村子清代前稱「碩傑」。只因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先祖取「碩彥俊傑」意命名。
  • 截止2021年1月北京八家AAAAA景區,你打卡了幾家?
    故宮博物院在北京的位置5、北京市明十三陵景區(2011年)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門票:135元地址:北京昌平區十三陵鎮天壽山下十三陵景區在北京的位置6、北京市奧林匹克公園(2012年)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地處北京城中軸線北端,北至清河南岸,南至北土城路,東至安立路和北辰東路,西至林翠路和北辰西路,總佔地面積11.59
  • 發生在十三陵的靈異事件,有人說是詛咒,至今真相不明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發生在北京十三陵的靈異事件。在十三陵中,有這麼一座特殊的皇陵,它墓主人生前非常神秘,曾經30年不上朝,很多大臣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頂頭上司長什麼模樣。在他死後,他的陵墓成為了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座由國家主動發掘的帝王陵,沒錯,這就是定陵。
  • 北京連續13天0新增 2020疫情醫藥股票一覽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對於北京近段時間疫情的情況大家都有在關注,大家都希望一疫情能夠早點結束的,據最新的消息稱北京連續13天0新增,那麼在股市中哪些股票值得關注呢?2020疫情醫藥股票,我們一起來看看!2020疫情醫藥股票據了解,7月18日0時至24時,北京無新增報告本地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治癒出院病例13例;無新增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北京連續13天0新增。
  • 太平山,青島最早的村落之一,是青島人的根
    太平山,青島最早的村落之一,是青島人的根太平山原稱會山,海拔150餘米,是青島市區第一高峰,德佔時期稱其伊爾梯斯山,建有炮臺,日佔後被改稱為了旭山,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定名為太平山。在它還被稱為會山以前,那時候的村落稱為會前村,是青島最早的村落之一,是青島人的根,後來德國人在此發現了優質的泉水,建立起了中外聞名的汽水廠,遠銷歐美,成為了上世紀初青島名啤飲料的象徵。這個富有詩意的名字暗含泉水交匯的意思,至今匯泉體育場、匯泉廣場仍然存在,太平山以前為什麼會叫會山呢?原因是在淺海周邊太平山的海拔最高,以前面對黃海之濱,人們在大海的遠處能隱約可見此山,因此而得名會山。
  • 英國一出生13天嬰兒死於新冠、北京34個地區被列為中風險,今日疫情...
    英國一名出生13天的嬰兒死於新冠肺炎據英國媒體報導,當地時間18日,一名出生13天的嬰兒死於新冠肺炎,該嬰兒並沒有潛在疾病,目前醫生尚未能確定該嬰兒是如何被感染的。據報導,該名嬰兒為目前英國已知新冠肺炎死亡患者中年齡最小的一位。
  • 名說北京第23期——二月二 一起來逛龍頭井街和抬頭巷
    其中每個季節都有七個星鬥出現,為一個「象」,其中春天的七個星鬥組成一個龍形,因此叫「東方蒼龍象」。同樣的道理,夏、秋、冬則分別對應「西方白虎象」、「南方朱雀象」、「北方玄武象」。《水經注》中北京城區高梁河河道示意圖相關資料顯示,唐代時龍頭井街附近為幽州城外高粱河的古河道。古人認為江河中必有龍居住。根據這兩點,有人大膽推測,也許正是因為這裡是高粱河的古河道,由此這裡被當時的人稱為「龍道」。
  • 畫說北京丨春遊踏青好去處,北京水庫大全
    北京是個缺水的城市,所以北京人把河、湖、水庫看得彌足珍貴,為了解決水源問題,周邊建了很多水庫,這些水庫也孕育了秀美的風景。小編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北京市內的19座大、中型水庫,不失為2019年春遊踏青的好去處。
  • 三水區地方志辦公室公布全區自然村落名單 三水共有789個自然村
    原標題:三水區地方志辦公室公布全區自然村落名單 三水共有789個自然村佛山日報訊 記者 賓水林報導:你知道三水有多少個自然村嗎?哪個鎮的自然村最多呢?哪個行政村的自然村數量第一呢?近日,三水區地方志辦公室公布了全區自然村落名單,三水共有自然村789個,其中樂平自然村最多,達158個。
  • ...瞭望》怒揭北京1日遊黑幕:1萬多買的玉貔貅居然「層層脫落」...
    隨後,記者一行4人換乘了一輛白色大巴車。記者在車上查看合同發現,之前承諾的景點從8個變成了4個,即「八達嶺長城、十三陵花海、石牌坊文化展、鳥巢水立方」,之前的「純玩無購物」,也變成了包含一個購物環節,店鋪叫「天壽翠雅玉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