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十大經典名言,帶你體驗道家超然於物外的絕世逍遙!

2021-01-09 經典漫談

1、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莊子

解析:人生在世,就像白色的駿馬跑過一條細小的縫隙,忽然之間就過去了。幾千年前的莊子用他的智慧告訴我們一個對待人生的態度:人生和天地、宇宙相比不過是短短一瞬間,又有什麼特別值得眷念的呢?所以該珍惜的要珍惜,該放棄的要放棄,不要太執著或者拘泥於一定的事物之上。

2、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莊子

解析:哪怕天底下的人都來讚譽我,我也不會因此而特別努力;即便全世界的人都來責備我,我也不會因此變得沮喪。莊子在這裡提出了一種超塵拔俗的人格,即寵辱不驚,毀譽無意,對世間萬事萬物都等閒視之,只有達到了這樣的人格,那才是真正的逍遙人生!當然,古今中外都很難有人達到這樣的人格。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

莊子名言

解析: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一定會弄得疲累不堪。莊子是一個追求清淨無為、一切順其自然的灑脫人物。他認為人吃飯飽了就行,不必追求奢侈,穿衣別凍著就行,不需要跟人攀比。同樣做學問也是如此,學到一定地步夠用也就行了,不必窮年累月孜孜以求,畢竟一個人用功再勤、知識再博,也不可能囊盡這世間所有學問,再厲害的人也不可能比大自然還強。

4、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相忘於江湖

解析:泉水乾涸,魚兒依偎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濡溼對方以求得生存,此時此境,這些魚兒還不如互不相干,各自在江河湖泊裡暢遊。對於人來說,相濡以沫,有時是出於生存的必要或是無奈。「相濡以沫」,或許令人感動;而「相忘於江湖」更是一種境界,更需要坦蕩、淡泊的心境。能夠忘記過往的感情,能夠放下執著,也是一種胸懷。

5、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

莊子

解析:喜歡叫的狗不一定是好狗,能說會道的人不一定就是賢人。這句話言辭雖淺,道理卻深,正如老子所說「智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有智慧的賢人,不會整天說個沒完,那些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往往不是賢人。莊子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說話要順其自然,要恰到好處,有時候即使沉默不言也難能可貴,又何必追求能言善辯滔滔不絕呢?

6、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

莊子夢蝶

解析:對於井底之蛙,不能和它談論大海,因為它被狹小的生活空間所局限;對於夏日之蟲,不能和它談論冰雪,因為四時不同,它無法體驗。這句話告訴我們,很多時候,你並不需要把那些大道理跟所有人都講清楚,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既然如此,一切順其自然就行,又何必大費口舌、對牛彈琴呢?

7、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莊子名言

解析:莊子用這句話描述他心中理想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耕自種,自給自足,生活有規律卻又無拘無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那份逍遙、快意不可言喻!

8、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莊子名言

解析:大自然給我形體,用生使我操勞,用老使我清閒,用死使我安息。所以如果活著是一件值得稱善的事,那麼死亡同樣值得稱善。人們一般悅生而惡死,然而,莊子卻一反常人的見識,提出了一番與眾不同的見解,認為生死本是自然現象,生不必喜,死亦無需悲,超越於生死之外而不動心,人才能夠做到真正的逍遙自在。 9、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送賷。吾葬具豈不備邪?

天人合一

解析:我把天地當作棺材,把日月當做連璧,把星辰當作珠璣,萬物都可以成為我的陪葬品。我陪葬的東西難道還不完備嗎?莊子對死亡的態度是非常坦蕩的,能從較大的視野和思維空間思考生死的問題,他對順應自然的理解非常深刻,真正達到了他自己提出來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10、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解析: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能夠做到忘我,精神超然物外的神人能放棄功利,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聖人完全不在乎名望。至人、神人、聖人是莊子理想中的修養最高的人物,「無己、無功、無名」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不貪戀功名利祿,隨遇而安,做到順乎自然,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視如無物,無所依賴、無所寄託,也就達到了超然於世外的逍遙遊了!

相關焦點

  • 莊子:五大人生境界,讓你看透生死,走向逍遙之境
    在這句詩中,暗藏著一個浪漫的故事:有一天,莊子做了一個美夢,他夢到自己化作了一隻蝴蝶。在這個夢中他忘記了人間的煩惱,拍打著美麗的翅膀,自由自在的飛翔著。在他醒來之後,竟不知是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自己。莊子傾其一生都在追求逍遙的境界,只可惜,古往今來,沒有多少人真正品嘗過逍遙自在的滋味。
  • 莊子《逍遙遊》智慧的現代意義:超然物外,灑脫豁達
    莊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在中國古代美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以極富超越性的審美眼光,透視了人的生命歷程,不難看出,自由自在的人生即審美的人生和獨立的人格是他永恆的追求。這在《逍遙遊》裡體現得尤為突出。
  • 這與莊子的道家哲學思想有關嗎?
    這與莊子的道家哲學思想有關嗎?莊周約生活於東周戰國中期,著名思想家和哲學家,其撰寫的名篇《逍遙遊》與《齊物論》,一直流傳至今並備受世人所推崇。作為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不僅與「道聖」老子並稱為「老莊」。而且還因其對道家學派,哲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被後人譽為最忠實的老子思想信徒。莊周約出生於公元前369年,此時正處於周烈王七年。
  • 《莊子》中被後人曲解的3個成語,原來也隱藏著虛舟逍遙的智慧!
    閱讀國學經典,增長人生智慧,歡迎來到國學悅讀!莊周夢中的一隻彩蝶,不知讓多少人為之沉醉;莊周書中的那條大魚,不知讓多少人為之讚嘆。莊周,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段子手」,將他的人生智慧融入國學經典《莊子》(又名《南華真經》)之中。
  • 道家莊子一語道破天機,頓悟者前途無量
    今天繼續說莊子,談古人智慧,明人生真諦。下面分四部分,分別為中國古代三大智慧、私慾和智慧、中庸思想、人生逍遙之道。莊子認為,古人的智慧發展,伴隨著人類社會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叫做初始階段。這個階段的智慧,叫做終極智慧,從萬物沒有開始之前那個初始的智慧。那個最初,道家稱之為「無極」,佛家稱之為「空」。莊子認為,中國古人,知道天地萬物最初是「空」,而宇宙萬物,是從「真空」中生出的「妙有」。
  • 道教是道家嗎?除了煉丹、迷信、採陰補陽外它還有啥正面價值?
    三家早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儒只有家沒教,佛一般叫佛教,道卻有道家跟道教。不過,很多人會把道家與道教混為一談,其他他們之間的區別還是蠻大的。總的一句說來:道家是老子創立的,莊子繼承與發揚的,大體是屬於哲學範疇的。道教是若干人等借用老子的名義,融合借鑑了很多佛教的東西,也有儒家的精神而創造的一種中國本土宗教。
  • 道家經典名言五十句,看完離得道不遠
    《莊子•逍遙遊》 大意:舉世讚譽也不感到得意,舉世非議也不感到沮喪。 3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莊子•應帝王》 大意:極致之人的內心就像一面明鏡,對於外物來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實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擺脫外物牽累而不損心勞神。 36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 莊子:按照道家思想,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可以參照這2句話
    那麼,「道家」眼中的君子和小人,又是什麼樣子呢?老子和莊子都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人稱「老莊」,但老子眼中是沒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但是,我們讀一讀《莊子》就會明白,莊子對於君子和小人有2條判別標準。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臺灣學者傅佩榮:30歲讀儒家,40歲讀道家,50歲讀《易經》
    從40開始一定要學道家,因為到那個時候你已對人間冷暖、人性善惡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應該用道家的智慧將人生看成一個整體,要逍遙一些。50歲左右則要讀《易經》,學會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遺憾的是,在當前的國學熱中,亂象迭出:不懂裝懂的偽國學大師屢見不鮮,淺嘗輒止的「皮毛」國學普遍存在,各種版本的國學著作也是良莠不齊……讓人不知從何讀起!
  • 莊子是人生的清醒劑,讓我們活得更通透!
    如果說老子構建了道家哲學的地基的話,那麼莊子則構建了道家哲學的大廈的宏大的體系;如果說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其實是尋找一種治國理政的道路,並側重於政治哲學的話,那麼莊子則將「道法自然」的思想拓展到了人生哲學、社會哲學、自然哲學和政治哲學,因此,莊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10句有關心胸寬廣的經典名言!心胸寬闊,人生逍遙!
    10句有關心胸寬廣的經典名言!心胸寬闊,人生逍遙。1. 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唐·孟郊《贈裴樞端公》不極:無邊。君子心胸廣闊無邊,心胸可以容納百川。這句話形容君子心胸的寬廣。只是說明你自己不自量力罷了。這句話從側面說出了,做人應當要有氣度和胸懷。一味苦悶、抱怨,或採取極端行動,都是弱者的表現。6. 度量放寬宏,見識休侷促。——清·王世貞《正家箴》要有寬宏的度量和胸懷,要有高瞻遠矚的見識。7. 借問蜉蝣輩,寧知龜鶴年!——晉·郭璞《遊仙詩》。
  • 出自莊子的成語有哪些 跟莊子有關的典故來自莊子的成語及解釋
    《莊子》中的成語典故  莊子(約前369-前286),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漢族,宋國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
  • 莊子:寧願窮困潦倒的自由,也不要腦滿腸肥的束縛!
    莊子提出了逍遙遊的人生理想,但他的一生並非是逍遙自在,更並非實現了人身、財務和時間的自由,事實上,莊子也許是古代哲學家中最為窮困潦倒的一個。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在先秦諸子百家的哲學家中,哪一位的財務狀況最好。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
  • 《莊子》:不爭辯,不計較,是一個人變強大的徵兆
    我們讀《莊子》,不是要成為莊子,而是學習莊子的精神,逍遙、灑脫、物我兩忘,成為更好的自己。每次讀《莊子》,都感到心曠神怡,今日感悟如下:不爭辯,不計較,是一個人變強大的徵兆。一、不爭辯,定靜生智慧。古時修道人言:「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功寒。」一個人整天叨叨說個不停,意念不斷生起,胡思亂想,這是精氣神的消耗和外散。
  • 論《莊子·逍遙遊》中藐姑射山神人的出場方式
    ·逍遙遊》作為「寓言十九」的文本充滿了隱喻意味,對之的解讀高度困難。而只有從聞知之世顯現古之道術的困境出發,才能理解《莊子》的這種以多重人格化視角來顯現寓言化的神人,進而以神人顯示道體的獨特進路。   藐姑射山神人代表了《莊子·逍遙遊》的最高逍遙主體,它意味著自由的終極之境。這已經是學界的共識。但《逍遙遊》的歷代詮釋者始終沒有追問的是:對於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為什麼《逍遙遊》沒有直接描述它,而是要通過肩吾與連叔的對話來呈現神人呢?並且這樣一則對話也發生在間接轉述接輿之言的基礎上。
  • 是莊子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子?
    原標題:是莊子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子?  2300多年前的某一個拂曉,天色將明未明。
  • 《莊子》最經典的三則小故事:十人看完九人開悟,說盡人生天機
    在莊子的著作中,出現過三個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故事,他巧妙地通過這三個的故事「授人以漁」,若能讀懂其中寓意,人生就可以活得愈加豁達、通透,十人看完九人開悟。一、不亂與人在莊子的智慧中,人生的第二種境界就是:不為別人的評價所累。有一天,莊子和惠子路過濠水的橋上。莊子說:「你看這些儵魚在下面遊得多麼快樂。」
  • 莊子:你富貴,你焦慮,我貧窮,但我窮快活啊!
    而道家的老子與莊子,與諸子百家的思想將完全不同,儒墨法等思想家很熱情,道家的老子和莊子很冷漠;儒墨法思想家救世,而道家則避世。最終老子在看透了世事之後,騎著青牛出函谷關不知所蹤,而莊子仍然活在人間,但他卻以一個人間隱者的身份,編草鞋、穿破衣固守貧窮,垂釣濠梁之上逍遙於蝴蝶夢中追求精神自足自樂,雖然物質貧乏,但精神上擺脫疲累,實現了自得其樂。老子和莊子是生活中的隱者,精神上的逍遙派。
  • 莊子夢到的為何是蝶而不是其它動物?以榮格心理學理論釋莊周夢蝶
    「人們為什麼對榮格心理學和道家哲學同時萌發興趣呢,我認為正是由於他們觸及到了我們心靈的危機以及我們的意義」,這是心理分析學家戴維·羅森在論及榮格和道家關係時說的一句話。在《榮格之道:整合之路》中,羅森還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論述:榮格心理學在本質上與道家的自我完善是一致的,兩者都放棄對於意識自我的固執,而回歸自性與道。
  • 解讀《莊子·大宗師》,好友四人的奇葩生死觀,也是莊子的生死觀
    《莊子·大宗師》裡有一段好友之間關於生死問題的對話,引人深思。這四位好友看待生命、死亡的觀念,竟然出奇地一致。他們的觀點在當時就已經算標新立異,哪怕時至今日,都足以刷新我們的認知了。《莊子·大宗師》提到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個人是好朋友。很多時候,交朋友是尋找共同愛好,或者是類似的志向品格。這四人的確有共同的興趣,也志向類似,非常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