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言語,它只是獨自美麗著,而一個人能否沐浴在天地萬物中,感受到美無處不在,這關乎於他的內心。
人心複雜多變。《莊子·在宥》中說,人心躁進時熱如焦火,退卻時冷若寒冰;變化速度之快,頃刻間可以往來四海之外;沒事時,安靜如深淵;一發動,遠揚於高天,激蕩驕縱而難以約束。
若是任由身體感官、欲望去牽引,則心成為煩惱的根源、痛苦的淵藪,也就是原來心中含藏的生命光彩被遮蓋了,那麼活著片刻也得不到安寧。
在莊子的著作中,出現過三個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故事,他巧妙地通過這三個的故事「授人以漁」,若能讀懂其中寓意,人生就可以活得愈加豁達、通透,十人看完九人開悟。
一、不亂與人
在莊子的智慧中,人生的第二種境界就是:不為別人的評價所累。
有一天,莊子和惠子路過濠水的橋上。
莊子說:「你看這些儵魚在下面遊得多麼快樂。」
惠子卻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不快樂?」
莊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生活是自己的,與其絞盡腦汁去想著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倒不如努力去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魚的快樂是自由嬉戲在水中,人的快樂是能夠自由生長在世間。一個迎合別人改變自己的人,註定不快樂,邯鄲學步的人生是沒有光的。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你明明與眾不同, 卻總希望和別人一樣。快樂從來都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眼裡的。
二、不困於心
在莊子的智慧中,人生的第三個境界是:找到自我。
一塊池塘幹了,兩條小魚暴露在陸地上。兩條小魚互相吐沫,互相溼潤,勉強維生。
莊子卻說,與其這樣互相熬著,不如放生彼此,去大江大河裡過自己的新生。
天命無常,人如風絮。
不知道哪一天你的水就乾涸了,和你相伴的人總有一天會離場。人與人都是相伴而行的旅者,只有自己才能走完全程。
要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不要成為別人的附庸。
三、不滯於物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每次釣上來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丟回河裡。
別人問他這是為什麼。
他說:「我家的鍋只有尺子這麼長,太大的魚裝不下。」
物質上的需求要尋求一個恰當的尺度,懂得滿足是一種很好的人生境界。
其實人們失意得意,往往都是世俗框架裡,讀莊子,他永遠可以把你帶到更高遠的視界裡,超然物外,遊於逍遙。
莊子的超然雖難以企及,卻從未失傳。陶淵明寫桃花源記,武陵人忘路遠近,尋得落英繽紛。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卻忘了風雨也忘晴。
在我們看來,陶淵明、蘇軾都是失意者,他們官場受挫,抱負沒有實現,然而最後他們清風明月相伴,卻收穫了前所未有的寧靜。讀他們的詩,既樸素,也享受。
莊子思想把人的生命安放到廣大的天地之間去尋找意義,使人的精神與外界宇宙無限地、自由地相聯繫,新結合。
給你推薦的這本《莊子全書》,是一部博大而厚重、奇異而詼諧的思想巨著,一部關於生命哲學的奇書,一部把深刻的哲學思想和美妙的文學意境結合得渾然天成的偉大著作。
該書包括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收錄解說了 逍遙遊、 齊物論、駢拇、馬蹄、 庚桑楚、 徐無鬼等經典名篇。
魯迅先生曾經這樣評論過《莊子》一書:其文則 汪洋闢闔, 儀態萬方,晚周諸子這作,莫能先也。可以說,研究 中國哲學,不能不讀《莊子》;研究 中國文學,也不能不讀《莊子》。
如果你樂得平平常常普普通通,把生活的快樂看得比功名利祿更重要,那麼,我建議你多去讀讀《莊子》。
這本書一共45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你就可以瞻仰前人的風採,領悟古人的智慧,受益終生,是非常不錯的。
喜歡的朋友,請點擊下面的圖片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