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橋、活捉飛行員——聽這位90歲老兵講抗美援朝那些事兒之(二)

2021-01-09 網易

  「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下開紅花呀!中朝人民團結緊呀!打敗美國回老家呀!……」

  

  毋庸置疑,這小調已經印刻到王林生老人的腦海裡,甚至融化到血液中了,而折射的是那個時代和如煙往事。

  老兵親歷

  (1) 炸橋、活捉飛行員

  「F84戰鬥機也叫野馬、佩刀士、油挑子,」王林生老人兩手握緊拐杖指向天空,仿佛手中拐杖瞬間變成了機槍,變成了高射炮,快速地瞄準敵機,「不把它打下來就別想安生」。

  老人的情緒莫名地激動。直到數日後看了管虎導演拍攝的《金剛(參數丨圖片)川》影片才恍然明白了怎麼回事兒。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為了遏制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補給物資跨江入朝,對所有通往朝鮮的江橋進行嚴密封鎖,投入F84、F86、B25、B29等各種戰鬥機、轟炸機對其狂轟濫炸,時刻監視,只要發現江橋恢復通行,立即再炸,不舍晝夜。而我們的鐵道兵、工程兵,不避失石,不畏寒暑,不怕犧牲,一往無前,與敵人殊死拼搏,一座橋梁修了炸,炸了再修,反反覆覆,無絕期角力。

  在當時,凡是鐵道兵只要看到美國F84、F86戰鬥機無不恨得牙根發癢。所以當老人提起「油挑子」戰鬥機顯得尤為激動。

  牛命勝我

  「你那糧催來沒有啊?」小編的一句問話將王林生老人又拉回了朝鮮老大爺家裡。

  「後來給送去了!」老人點燃了一根香菸,深吸一口,緩緩地吐出,細煙薄霧,瞬間飄散,「當晚我怎麼也睡不著」。

  王林生和中隊長李永輝趕了一天的路,晚上入住到朝鮮居民委同志家裡,受到了朝鮮老大爺一家熱烈歡迎。當得知糧食暫時無法籌齊,內心非常焦急。

  「糧食沒拿到手不是白來了嗎?」王林生躺在炕上無法入睡,輕聲地對中隊長說。

  「我不著急嗎?」中隊長壓低聲音吼道,「像紅軍長徵那樣我們也啃樹皮、吃野草……」

  我們的竊竊私議還是驚動了朝鮮老鄉。

  第二天, 朝鮮居民委的同志抓緊時間籌糧,並表示籌好後給部隊送過去。我們也就無需再等。到了晚上,我們準備趁著夜晚返回大同江,朝鮮老鄉聽說後非要用牛車送我們回去,中隊長說什麼也不同意。

  「這離大同江步行要200多裡,天黑你們路又不熟,」朝鮮老鄉急了,「再出點什麼事就麻煩了。」

  最後,我們只得答應讓朝鮮老鄉送一程。當車輛來到便橋附近時,我們下了車,讓朝鮮老鄉調轉車頭回去,可是老鄉仍然堅持要繼續。中隊長也急了,不容分說,強行將牛車調轉迴路,把朝鮮老鄉「攆走」,看著、聽著牛車漸行漸遠。

  「馬上就要進入敵機掃射區了,如果把牛給打死,來年開春沒有牛怎麼種地啊!」中隊長這才長出一口氣。

  流血歸隊

  當老鄉和牛車消失在冷冷的夜色後,我們轉身朝著便橋的方向走去,剛到便橋敵機就飛過來了,先是投了幾枚照明彈,我志願軍的地面高炮(八五炮)對著天空不停地打,整塊夜空像放煙花似的,天空一片漆黑,以阻止敵機轟炸。

  「F84這種飛機,機翼上有兩個副油箱,在緊急逃竄時可以把這兩個油箱拋掉,」王林生老人回憶當時情況,一般情況下,敵機是先俯衝下來掃射,再拉升起來時投放兩顆輕型炸彈。由於我軍的高射炮將天空能見度打得很低,這一波兒空襲敵機沒能炸毀便橋。

  

  當我們走到便橋中間,守橋志願軍阻止我們不讓再往前走了,還有200多米,很危險,敵機馬上又來轟炸。橋兩側有繩子,讓我們抓緊爬下去。我們將繩子一頭栓在腰上往下爬,由於天黑中隊長的繩子被橋支架卡住了,上不去下不來,我急忙 去解救中隊長,我們終於爬下了便橋,這時敵機又發起一波大肆轟炸,我和中隊長在冰面上猛跑,由於冰面太滑不知摔了多少跤,頭也被敵機炸飛的冰塊砸破,中隊長臥在冰面上爬不起來了,腰部被冰塊子扎傷。我也顧不上自己哪疼了,背起中隊長拼命地朝前跑,等到跑到對岸褲腿都溼了、冰涼,用手一摸全是血,也不知是誰的?

  中隊長讓我拿出急救包,替我包紮,我也簡單地替中隊長處理了一下受傷部位,隨後我們相互背扶、一瘸一拐地趕路,計劃在天亮前一定要趕到大同。因為白天走有敵機掃射太危險。

  

  我們走著走著,突然聽到了汽車的聲音,原來是志願軍汽車運輸團正前往大同給我們送給養的,於是,我們搭車回到了大同。天還沒有亮,中隊長讓我抓緊時間睡一會去。

  「王林生,你趕快起來,咱們的江橋被敵機炸了,」我剛合上眼,就聽到炸彈的爆炸轟鳴聲,噼噼啪啪,棚上的泥土被震落下來,屋內頓時一片煙塵,窗戶紙也裂開了,中隊長正拿起電話喊「喂喂!喂喂……」電話怎麼也打不通,我一軲轆起身緊跟中隊長跑向工地。

  「副中隊長犧牲了,」教導員急急忙忙地迎了上來,對中隊長說,「辛辛苦苦十天的搶修全被敵機給炸毀了,」我一看橋上空無一人,只剩下七扭八斜的木排架已不成型,我們仨沿著被炸爛的江橋上下搜尋,找尋副隊長的屍身,可是一直沒有找到。

  「中隊長、教導員快看,」在搜尋過程中我發現了被冰塊壓著的一條腿露出的球鞋,「這肯定是李副中隊長的,」我對他們說,49年5月我跟李副中隊長搶修廣西全縣白河橋時發的。

  順著球鞋往上看,只有這多半條左腿被死死地壓在冰塊下,其他什麼也沒有。

  「這條腿是他革命一生的象徵,一定要保存好啊!」教導員眼含熱淚聲音低沉。

  敵機過後大同江江橋被毀,志願軍掩體全部塌陷,死傷遍地,只有少數山坡隱蔽人員倖存下來。

  活捉敵機飛行員

  敵機轟炸江橋時炸毀了一切設施,電話線也被炸斷。衛生隊的電話也打不通,通訊員已跑去通知。

  正說著,衛生隊長帶領全體隊員趕到了工地,他們聽到了敵機的轟炸,就已做好了搶救的準備。組織搶救、給傷員上藥包紮,然後用擔架抬走轉移到衛生隊。我們在轉移過程中又遇到敵機掃射,衛生隊護衛配備了兩挺輕機槍,當敵機F84俯衝下來掃射時,志願軍護衛隊冒死還擊,兩挺機槍同時捕捉一架敵機拼命射擊,終於擊落了這架F84,並活捉了該機的飛行員。而我們也為此付出流血犧牲,傷員死傷了38人,衛生隊人員死傷12人。

  第二天,衛生隊把被俘美軍飛行員送到了戰俘營。

  

  教導員說這次大同江橋轟炸敵機是B29高空投彈,飛行高度一萬米,我志願軍地面高射炮射程九千米,無法阻擊敵機轟炸,而且此次B29投的還是重型炸彈,所以這次我們損失很嚴重,共造成三百多名傷員。

  經過衛生隊的搶救、治療,不久這三百九十多名傷員轉運回國治療了。

  此後的戰爭停停打打,打打停停,我們知道這是政治需要、談判需要,直至53年7月27日,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以敵人被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而告結束。

  

  我也在1953年8月回國,76年轉業到地方。如今過著平靜的生活。

  當從新聞看的一批批抗美援朝志願軍遺骸回國時、當聽到「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歌聲時、當夢到那些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戰友時,總是心潮澎湃,難以抑制。

  今年我已經90歲了,在女兒文君的陪同下,我又去了瀋陽北陵抗美援朝紀念館祭拜,去了遼寧省檔案館參觀敬仰「抗美援朝70周年」展覽,只要我能走動,我是還要去的。

  願抗美援朝老兵們生者幸福,逝者安息,和平永存!

  

  結語

  「失去了左手,右手更顯得光榮」塞萬提斯一語道出了自強不息、拼搏向上的可貴精神。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帝國主義再也不敢作出武力進犯新中國的嘗試,新中國真正站穩了腳跟。我們國家領導人對這一戰的高屋建瓴論述。

  這一戰無法避免;這一戰非打不可;這一戰打出國威;這一戰揚名立萬;這一戰永世和平……

  致敬,最可愛的人!

  最可愛的人,致敬!!

  (2021年1月2日 果園寫於瀋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82歲老兵開博憶抗美援朝 曾手寫25萬字銘記歷史
    82歲老兵開博客憶抗美援朝  曾用10年手寫25萬字銘記那段歷史  2006年,一次在兒子家,劉萬鎂看到了電腦,他立即對這個新鮮事物產生了興趣。於是,他買了一個筆記本電腦,80歲開始學習打字。  「打來電話的都是年輕人,他們的爺爺那一輩,參加過抗美援朝,是替老人要。 」劉萬鎂說,因此,凡是有人索取,他都給郵過去,不要一分錢。  84歲的劉萬鎂目光久久盯著檯曆上的10月25日,60年前的這一天,中國人民志願軍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槍。他,就是其中的一員。如何去銘記那段刻骨銘心的經歷?
  • 抗美援朝的空軍機械師:用身體保護飛行員
    【解說】今年84歲的張沛,是抗美援朝老兵,從朝鮮戰場凱旋後,為建設新中國,毅然支援邊疆紮根廣西,與一家機械廠共同成長,見證由弱到強,直至公司成為廣西首家上市企業。【解說】一個略顯陳舊的立功證明書,因為一段特殊的歷史,被張沛一直珍藏至今。這是他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後所獲得的紀念品。1934年生的張沛是江蘇南通人。
  • 用複雜時間序列講一個簡單的故事,《金剛川》的感動來自它的平凡
    和以往的影片有所不同,《金剛川》的影片評論下,不少網友都講起了自己的祖父輩,那些從抗美援朝戰場上回來的老人的故事。觀影時眼眶裡蓄起的情感共鳴,在翻閱那些點評時持續發酵,久久不能平復。其實電影一上映我就搶了第一場的票,意外地發現觀眾中有大量中老年人,就是衝著緬懷前往觀影的。而三位導演別出心裁的配合,也帶給了我莫大的驚喜。
  • 這群孩子聽93歲抗美援朝老兵講述崢嶸歲月
    當天,七萬通錦校區為高2020級同學舉辦了一場特別的主題班會——聽該校退休英語老師、抗美援朝老兵劉瓊康講述抗美援朝故事。「good afternoon,boys and girls,my name is……」,雖然已經93歲高齡,但劉瓊康老說冒著嚴寒來到會場,並以一口流利的英語驚豔開場。作為一名英語老師,她向在場同學展示了其英文課的魅力,並帶領大家重溫抗美援朝歷史。
  • 棗莊市中區垎塔埠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走訪抗美援朝老兵共憶崢嶸歲
    10月26日下午,棗莊市中區垎塔埠街道走訪抗美援朝老兵,向老同志們致以崇高敬意和誠摯問候。89歲的朱德祥老兵,20歲報名參軍,21歲隨66軍196師587團炮兵營偵察班電話兵021部隊4分隊參加抗美援朝戰役。「感謝黨和政府沒有忘記我們。」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人員、志願者與老英雄拉著家常、回憶往事。雖然老戰士年事已高、聽力減退,但仍然精神抖擻、聲音洪亮。
  • 86歲老兵回憶崢嶸歲月講述抗美援朝故事
    86歲老兵回憶崢嶸歲月講述抗美援朝故事 2020-11-09 11: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安徽6位健在抗美援朝老兵回憶崢嶸歲月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 周年。據悉,老兵們將陸續收到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名義頒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 周年」紀念章。記者從安徽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獲悉,我省也將陸續推進紀念章發放工作。今天,讓我們走進安徽參與抗美援朝老兵的記憶,透過散去的硝煙,一同去感受這段炮火紛飛的崢嶸歲月。
  • 91歲老兵深藏功名幾十年,曾被子彈穿頸而過……
    91歲老兵深藏功名幾十年,曾被子彈穿頸而過……
  • 原來《金剛川》正是抗美援朝志願軍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中的
    1953年7月13日,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後階段,志願軍在金城發動最後一場大型戰役。 金剛川,位於源於北漢江(韓語: ,Bukhangang*)是漢江的兩條主要支流之一,起源於江原道北部的金剛山,所以在朝鮮的部分又叫金剛川。
  • 【壹點頭條】魚臺縣91歲老兵劉傳義:我們現在的好日子,都是戰友們...
    【壹點頭條】魚臺縣91歲老兵劉傳義:我們現在的好日子,都是戰友們拿命換來的 2020-10-27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申請紀念章遇困的洛陽87歲抗美援朝老兵,新年前夕順利收到紀念章...
    回顧 洛陽87歲抗美援朝老兵,申請紀念章遇困 2020年11月27日,本報以《洛陽87歲抗美援朝老兵申請紀念章遇困境,家人隱瞞實情不敢說:怕他難受》為題,連續多次報導了姚女士為父親申請紀念章遇困的事情。
  • 抗美援朝老兵王洪來追憶崢嶸歲月
    抗美援朝老兵王洪來追憶崢嶸歲月 我叫王洪來,今年90歲。我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擔任過通信班班長。現在回想起70年前的往事,依然覺得心潮澎湃。 光榮參軍 我1930年出生於冀縣(現冀州區)周村鎮後新寨村,十幾歲到山西太原一個食品店當學徒。1948年太原解放,那一年我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63軍188師563團2營4連電話班的一名戰士。
  • 兩位抗美援朝老戰士70年後相見,他們還有一個未了心願
    網友評論延伸閱讀時隔70年 90歲抗美援朝老兵跨越1200公裡「相見」2020年是「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齊振榮有一個心願,想再見見當年一起奮戰過的戰友,這個心願我們幫他實現了。「老排長,你好啊」去年年底,齊振榮和趙國珍兩位老兵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故事相繼被媒體報導。
  • 抗美援朝的那些震撼場面:尊嚴在勇者的劍鋒之上
    抗美援朝的那些震撼場面:尊嚴在勇者的劍鋒之上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值得無數作品去描述、去反思的戰爭,因為它對於我們民族的現代化進程有著太重要的意義。據說,在西方有三萬多種著作從不同的角度記敘韓戰和中國人在那場戰爭中令整個西方世界為之震顫的壯舉。
  • 口述|抗美援朝志願軍老兵鍾一:在後勤處的春夏秋冬
    口述:鍾一(浙江籍抗美援朝老兵) 採訪:田武雄、楊潤雪、石芯於 整理:楊潤雪、石芯於 時間:2019年8月6日
  • 43秒丨滕州86歲抗美援朝老兵憶崢嶸歲月 寄語年輕人勿忘使命初心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5日訊 家住棗莊滕州市濱湖鎮的盧繼勝,是一名抗美援朝老戰士,今年86歲的他耳聰目明、精神矍鑠。1951年,17歲的盧繼勝應徵入伍,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同年三月,盧繼勝隨部隊奔赴朝鮮戰場前線,回憶起戰火硝煙的歲月,盧繼勝依舊豪情萬丈。 「連長說你怕死嗎,我說我不怕死,『不怕死給你機槍,你別害怕』,我就端著機槍打,下著雪,冬天黑地的還覺得熱,把帽子一扔,就跟敵人打!」抗美援朝老兵盧繼勝說。入朝作戰的日子裡,盧繼勝與戰友們每天都要經受敵機空襲和物資短缺等嚴峻考驗。
  • 新田縣66名老兵獲「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新田新聞網( 通訊員 危顯平 周利文)1月11-13日,新田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組成五個慰問團,為抗美援朝志願兵們送去新田縣第二批獲得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截至目前,全縣共有66名老兵符合發放條件,其中健在的老兵62人。
  • 抗日老兵在外73年,拒絕加入緬甸國籍,90歲才持民國護照回國
    每一次成功必然離不開背後的艱辛,今天的中國能夠傲然屹立於世界之林,每一個中國人能夠享受到如此美好和諧的生活,凡此種種都離不開在曾經那個腥風血雨的年代,每一個革命前輩為我們付出的血和淚。楊劍達是我國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名老兵,與祖國分離70多載,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的等待,回到這邊生他養他的熱土,得到了全中國人民的擁戴。楊劍達出生於廣東省,自幼與家人經商,來往與馬來西亞,印度,緬甸等地做皮草生意。然而,當日本的鐵蹄踏入中國,並試圖通過佔領緬甸來達到中威脅中國的目的。面對威脅,中國人毫不畏懼,組織華僑自衛團與日軍斡旋,滿腹熱血楊劍達便是華僑自衛團的一員。
  • 《金剛川》背後的水門橋戰役,志願軍戰士用生命譜寫抗美援朝的讚歌
    一個月前,抗美援朝巨片《金剛川》震撼登場,再加上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其實,《金剛川》反映的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中志願軍東線的「長津湖戰役」中的一次戰鬥,稱為「水門橋戰鬥」或「水門橋阻擊戰」。 無獨有偶,在西線戰役中,志願軍38軍的一個由321人組成的偵查特遣隊成功穿插到德川,炸毀了聯合國軍撤退必須經過的武陵裡大橋,那次炸橋的戰鬥也被搬上了銀幕,電影的名字叫《奇襲》。
  • 70年前捨身炸坦克,溫籍軍旅作家吳東峰發文尋找最可愛的人
    這個故事是四年前定居英國倫敦的一位美軍特遣營老兵的訪談回憶。他親眼目睹了「中國英雄」捨身炸坦克的真實情景。 兩年前,兩位中國老兵、前解放軍報資深記者在杭州對二十軍老兵的訪談中,佐證了美國老兵回憶的「中國英雄」的壯舉。而且他們還證實了「中國英雄」當時沒有犧牲,受了重傷,戰鬥結束後有人還去看望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