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7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這個是王群海,在南京警衛部隊時是我的營長,抗美援朝時也是……這個是王本賢,生活很樸素,平時有說有笑的......」10月24日,在魚臺縣城區供電局家屬院,91歲的老兵劉傳義拿出珍藏多年的老照片,一一給記者介紹著。照片雖已泛黃,但老人能流利說出每個人的名字和性格特點。老人說,這都是當年出生入死的戰友,每次翻看,炮火連天的歲月就浮現在眼前。
1948年2月,19歲的劉傳義正式參軍,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上海等戰鬥,後入朝作戰,所在的華東軍區坦克二師高炮營擊落敵機30架次。「我過上了好日子,可我的戰友卻一天也沒過上,這可都是用他們的生命換來的。」如今過上幸福生活的劉傳義經常念叨。
不願在村裡受氣,19歲走上革命道路
「你看看,這就是我12歲那年村上地主家孩子砸的。」劉傳義摘下帽子,指著頭頂一處傷疤跟記者說道。1929年,劉傳義出生在魚臺縣清河鎮呂屯村,從小家境貧寒,兄妹三人常年跟父母逃荒。不光吃不好穿不暖,還經常無緣無故受地主家孩子的欺負。性格剛強的他咽不下這口氣,跟村裡地主家的孩子幹了一架,對方二話不說拿著鐵榔頭就朝自己頭上砸。「當時頭上呼呼的出血。」劉傳義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有些來氣。
從小就聽父母說,解放軍戰士是老百姓的救命恩人,19歲那年,劉傳義義無反顧地參了軍。「當時胸帶大紅花,村裡人敲鑼打鼓給自己送行,別提有多光榮了。」劉傳義回憶說,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自己感覺有了莫大的尊嚴。
激戰4小時拿下哨所,俘虜敵人繳獲大批武器
「行軍不行軍,身上不少於40斤。」這句順口溜,道出了當年部隊行軍時的狀態。劉傳義說,自己一開始做通訊員,行軍時每個人身上都背著槍和子彈,還有背包、挎包、水壺等必備物資,每天行軍60多裡地,遇上緊急狀況,一天要走120多裡地,經常累得筋疲力盡。「當時我個子小,力氣不大,俺班長都是拉著我手往前走,生怕我掉隊。」
劉傳義說,雖然行軍難,但自己在其中也學到了不少文化知識。在行軍的過程中,有文化的戰友寫好字貼在前面一個人的背包上,後面的人就能看到前面的字,邊行軍邊大聲讀,「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是當時喊的最多的口號。駐地休息的時候,也在地上用樹枝寫字識字,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劉傳義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
「當時開第一槍的時候,後坐力頂的我胸部生疼。」劉傳義清晰地記得打第一仗時的情景。1948年12月的一天傍晚,當部隊行進至徐州時遇到敵人的一個哨所,雙方展開了激烈的交戰。經過4個小時,成功把這個哨所拿下,俘虜了30名敵人,繳獲了大批武器。「一開始遇到敵人的時候心裡還是有些害怕的,但是第一槍打出來後也就不怕了。」劉傳義說,「當時,就是想著把敵人打死,腦子裡也沒有別的。」
後來,劉傳義陸續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上海等戰鬥,大大小小的仗有一百多場。
戰爭敵我懸殊,和戰友一同擊落30架敵機
1951年3月,劉傳義隨華東軍區坦克二師高炮營入朝作戰。在戰場上,鬥爭異常激烈。敵軍的戰機在空中四處盤旋,丟下一顆顆炸彈,「陣地上到處響起爆炸聲,被炸翻的土四處飛揚,升起的煙霧什麼也看不見。」
劉傳義仍清晰地記得自己和戰友擊落敵軍一架偵查機的情景。「當時這架偵查機就在我們頭頂上飛來飛去,班長一聲令下,數十發炮彈同時射擊,成功擊落。「後經戰友確認,是打中了它的油箱。」面對著敵我懸殊的兵力,劉傳義所在炮兵營成功擊落30架戰機,取得了驕人的戰績。每當和身邊的人聊起抗美援朝,劉傳義都會提及自己的「功勞」。
「戰場上十分激烈,剛才還活生生的一個人,有時候一眨眼就沒了。」劉傳義回憶說。最讓自己心痛的是戰友李明山。當時自己是副班長,李明山結婚不到一年就上了戰場。「當時我就問他,怎麼不給家裡寫封信,李明山說當自己學會寫字的時候親手給家寫。」就在一次突圍的戰鬥中,李明山犧牲了。「我現在很想去那看看他。」劉傳義說,根據自己的記憶,他還能找到埋葬的地點。
劉傳義說,9月27日自己在電視上看到中國兩架護航戰機把第七批117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遺骸運回國內的新聞時,流下了淚水。「我過上了好日子,可我的戰友卻一天也沒過上,現在的生活可都是用他們的生命換來的。」劉傳義動情地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從偉 康巖 通訊員 繆學振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壹點頭條】魚臺縣91歲老兵劉傳義:我們現在的好日子,都是戰友們拿命換來的》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