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點頭條】魚臺縣91歲老兵劉傳義:我們現在的好日子,都是戰友們...

2021-01-10 澎湃新聞
【壹點頭條】魚臺縣91歲老兵劉傳義:我們現在的好日子,都是戰友們拿命換來的

2020-10-27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這個是王群海,在南京警衛部隊時是我的營長,抗美援朝時也是……這個是王本賢,生活很樸素,平時有說有笑的......」10月24日,在魚臺縣城區供電局家屬院,91歲的老兵劉傳義拿出珍藏多年的老照片,一一給記者介紹著。照片雖已泛黃,但老人能流利說出每個人的名字和性格特點。老人說,這都是當年出生入死的戰友,每次翻看,炮火連天的歲月就浮現在眼前。

1948年2月,19歲的劉傳義正式參軍,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上海等戰鬥,後入朝作戰,所在的華東軍區坦克二師高炮營擊落敵機30架次。「我過上了好日子,可我的戰友卻一天也沒過上,這可都是用他們的生命換來的。」如今過上幸福生活的劉傳義經常念叨。

不願在村裡受氣,19歲走上革命道路

「你看看,這就是我12歲那年村上地主家孩子砸的。」劉傳義摘下帽子,指著頭頂一處傷疤跟記者說道。1929年,劉傳義出生在魚臺縣清河鎮呂屯村,從小家境貧寒,兄妹三人常年跟父母逃荒。不光吃不好穿不暖,還經常無緣無故受地主家孩子的欺負。性格剛強的他咽不下這口氣,跟村裡地主家的孩子幹了一架,對方二話不說拿著鐵榔頭就朝自己頭上砸。「當時頭上呼呼的出血。」劉傳義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有些來氣。

從小就聽父母說,解放軍戰士是老百姓的救命恩人,19歲那年,劉傳義義無反顧地參了軍。「當時胸帶大紅花,村裡人敲鑼打鼓給自己送行,別提有多光榮了。」劉傳義回憶說,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自己感覺有了莫大的尊嚴。

激戰4小時拿下哨所,俘虜敵人繳獲大批武器

「行軍不行軍,身上不少於40斤。」這句順口溜,道出了當年部隊行軍時的狀態。劉傳義說,自己一開始做通訊員,行軍時每個人身上都背著槍和子彈,還有背包、挎包、水壺等必備物資,每天行軍60多裡地,遇上緊急狀況,一天要走120多裡地,經常累得筋疲力盡。「當時我個子小,力氣不大,俺班長都是拉著我手往前走,生怕我掉隊。」

劉傳義說,雖然行軍難,但自己在其中也學到了不少文化知識。在行軍的過程中,有文化的戰友寫好字貼在前面一個人的背包上,後面的人就能看到前面的字,邊行軍邊大聲讀,「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是當時喊的最多的口號。駐地休息的時候,也在地上用樹枝寫字識字,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劉傳義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

「當時開第一槍的時候,後坐力頂的我胸部生疼。」劉傳義清晰地記得打第一仗時的情景。1948年12月的一天傍晚,當部隊行進至徐州時遇到敵人的一個哨所,雙方展開了激烈的交戰。經過4個小時,成功把這個哨所拿下,俘虜了30名敵人,繳獲了大批武器。「一開始遇到敵人的時候心裡還是有些害怕的,但是第一槍打出來後也就不怕了。」劉傳義說,「當時,就是想著把敵人打死,腦子裡也沒有別的。」

後來,劉傳義陸續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上海等戰鬥,大大小小的仗有一百多場。

戰爭敵我懸殊,和戰友一同擊落30架敵機

1951年3月,劉傳義隨華東軍區坦克二師高炮營入朝作戰。在戰場上,鬥爭異常激烈。敵軍的戰機在空中四處盤旋,丟下一顆顆炸彈,「陣地上到處響起爆炸聲,被炸翻的土四處飛揚,升起的煙霧什麼也看不見。」

劉傳義仍清晰地記得自己和戰友擊落敵軍一架偵查機的情景。「當時這架偵查機就在我們頭頂上飛來飛去,班長一聲令下,數十發炮彈同時射擊,成功擊落。「後經戰友確認,是打中了它的油箱。」面對著敵我懸殊的兵力,劉傳義所在炮兵營成功擊落30架戰機,取得了驕人的戰績。每當和身邊的人聊起抗美援朝,劉傳義都會提及自己的「功勞」。

「戰場上十分激烈,剛才還活生生的一個人,有時候一眨眼就沒了。」劉傳義回憶說。最讓自己心痛的是戰友李明山。當時自己是副班長,李明山結婚不到一年就上了戰場。「當時我就問他,怎麼不給家裡寫封信,李明山說當自己學會寫字的時候親手給家寫。」就在一次突圍的戰鬥中,李明山犧牲了。「我現在很想去那看看他。」劉傳義說,根據自己的記憶,他還能找到埋葬的地點。

劉傳義說,9月27日自己在電視上看到中國兩架護航戰機把第七批117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遺骸運回國內的新聞時,流下了淚水。「我過上了好日子,可我的戰友卻一天也沒過上,現在的生活可都是用他們的生命換來的。」劉傳義動情地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從偉 康巖 通訊員 繆學振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壹點頭條】魚臺縣91歲老兵劉傳義:我們現在的好日子,都是戰友們拿命換來的》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89歲抗戰老兵做夢都在想戰友
    1941年,17歲的他被抓壯丁後,改名叫李連,「我一共用過三個名字,從小叫李文軒,被抓壯丁後改叫李連,投誠起義後改回原名李文軒,回鄉後改名李文峰,每個名字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到湖北老河口後,李連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92軍142師特務連,1943年,部隊開往湖南前線,準備抗日。
  • 91歲老兵深藏功名幾十年,曾被子彈穿頸而過……
    91歲老兵深藏功名幾十年,曾被子彈穿頸而過……
  • 湘潭抗戰老兵盧慶炎9月3日乘車受閱:「為了這一刻,付出再多都值得」
    (記者 歐陽天 攝)□ 湘潭抗戰老兵代表盧慶炎9月3日乘車接受檢閱□ 他說,這份榮耀不僅是他個人的,還屬於那些犧牲了的戰友們湘潭在線9月7日訊(湘潭晚報記者 範彭軍)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
  • 92歲老兵梁玉琳多年來尋找犧牲戰友的家人忘不了那位「最可愛的人」
    前些日子,遼寧省軍區瀋陽第九離職幹部休養所政委褚耀全告訴我一件感人的事。幹休所92歲老幹部梁玉琳向他講起一件未了的心願:60多年過去,他一直在尋找犧牲在朝鮮戰場的初戀女友馮世德(上圖)的家人。去年11月,褚耀全看望梁玉琳時聊起他在朝鮮戰場的經歷。梁玉琳拿出幾張照片,指著照片上的一位年輕姑娘喃喃說道:「她也是最可愛的人啊!我怕我是最後一個記得她的人了。」梁玉琳口中的「她」,就是他的初戀女友馮世德。
  • 兩位94歲抗戰老兵74年後聚首:活到現在是命大(圖)
    因為抗戰,江蘇人馬繼平和陝西人竇希仁在1940年成為戰友。他們同為1921年生人,認識時都是不滿20歲的小夥子。  馬繼平到了竇希仁家院子,是兩位老兵在1941年分別後第一次見面。「還有以前的模樣,咱倆都是1921年生人,」馬繼平看著竇希仁說,「1940年到一個部隊的時候,我剛滿20歲,你才19歲。我3月6號生日,你7月12號生日,我比你大4個月,我記得對不?」  「都對著呢,沒想到74年後咱們還能再見面,我還記得你用凡士林抹頭的樣子。」竇希仁也對74年前記憶猶新。
  • 英雄讚歌丨參加過上甘嶺的「王團長」 現在有一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
    所以上甘嶺,一直是英勇頑強的代名詞,也一直是88歲老兵王昌元的「心結」。 「我是11月4日進入陣地,11月5日深夜撤下來。」王昌元所在的中國人民志願軍12軍31師91團2營5連堅守的是上甘嶺597.9高地。「597.9高地是特別重要的,所以敵人反撲得很厲害。戰鬥從凌晨開始,一天下來,我們擊退了敵人30多次進攻。」
  • 91歲老兵「憶崢嶸歲月 守初心使命」——一場特殊的主題黨日活動
    本微訊 6月25日,91歲高齡的離休革命老戰士舒世瑞,應邀走進國家稅務總局甘肅省稅務局,為該局機關各支部和蘭州市委組織部等10多個聯建單位的黨員講述革命戰爭經歷,回顧黨的創業歷史、奮鬥歷史,傳承黨的光榮傳統、優良作風。
  • 立下四次大功的老兵,「隱姓埋名」供電公司57年
    1948年初,鞍山剛剛解放,23歲的張貴斌毅然選擇了參加解放軍。剛參軍,他就經歷了一場艱苦的戰役——塔山阻擊戰。「7天6夜,一直守在壕溝裡戰鬥,陣地一步也沒後退。戰友受傷了、倒下了,我們就玩命背回來。一仗下來,全連就剩3個戰友了。」張貴斌回憶。塔山阻擊戰是遼瀋戰役最慘烈的一戰。
  • 86歲老兵回憶崢嶸歲月講述抗美援朝故事
    86歲老兵回憶崢嶸歲月講述抗美援朝故事 2020-11-09 11: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91歲老人隱藏身份60年!連妻兒都不知道,他竟然是……
    原來,英雄一直隱藏在我們身邊。今年91歲的老人張文魁,在湖北十堰生活了60年,是一名退役軍人。去年,社區組織填寫退役軍人信息採集表,在「是否榮獲軍功」一欄中,只有一個字:「無」。這張表是張文魁兒子代填的,他不知道父親有什麼軍功,幾十年來從沒聽父親提到過。
  • 82歲老兵開博憶抗美援朝 曾手寫25萬字銘記歷史
    82歲老兵開博客憶抗美援朝  曾用10年手寫25萬字銘記那段歷史  2006年,一次在兒子家,劉萬鎂看到了電腦,他立即對這個新鮮事物產生了興趣。於是,他買了一個筆記本電腦,80歲開始學習打字。14年前和老首長的一次邂逅,讓他得知許多老戰友都已經相繼離開,唏噓之餘,他萌生了用文字去書寫志願兵歷史的想法。10年,25萬字,劉萬鎂一字一字手寫下來。這是老兵的精神。  笑對生死  採訪時,劉萬鎂讓記者更多關注那些犧牲的戰友,他們的英雄事跡更值得讚許。而對自己的經歷總是輕描淡寫。在記者的追問之下,他才透露了一次生死經歷。
  • 父子找了幾十年,如今壹點助力終於有了眉目
    我二伯就是那時候犧牲的」,近日,在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尋訪淮海戰役烈士後人」報導發布後,有不少讀者發來情報求助,想找到自己烈士親人遺骨的安葬地。濟南市民蘇軍就是其中一位,「我想找到二伯的安葬地,一家人都想知道他現在葬在哪」。蘇軍的二伯名叫蘇啟蘭,據他介紹,二伯當時是野戰陸軍,也是在淮海戰役那時犧牲的,「當時還給老家寄回過烈士通知」。
  • 43秒丨滕州86歲抗美援朝老兵憶崢嶸歲月 寄語年輕人勿忘使命初心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5日訊 家住棗莊滕州市濱湖鎮的盧繼勝,是一名抗美援朝老戰士,今年86歲的他耳聰目明、精神矍鑠。1951年,17歲的盧繼勝應徵入伍,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同年三月,盧繼勝隨部隊奔赴朝鮮戰場前線,回憶起戰火硝煙的歲月,盧繼勝依舊豪情萬丈。 「連長說你怕死嗎,我說我不怕死,『不怕死給你機槍,你別害怕』,我就端著機槍打,下著雪,冬天黑地的還覺得熱,把帽子一扔,就跟敵人打!」抗美援朝老兵盧繼勝說。入朝作戰的日子裡,盧繼勝與戰友們每天都要經受敵機空襲和物資短缺等嚴峻考驗。
  • 84歲老兵每天上知乎:收穫6萬多贊 也被罵"腦殘"(圖)
    尹吉先大半輩子都在遭罪。  15歲懵懵懂懂參了軍,他沒來得及學一點作戰技能,便趕上了一個又一個炮火紛飛的戰場。他每天想的唯一的事情是「活下來」。  他常常看著身邊的戰友瞬間就沒了。山地作戰,他身旁的戰友看天猜測炮彈路線,挑揀隱蔽方位。蹲下,炮彈飛來,戰友炸死了。他善於刨坑,因為打著腳死不了,腦袋衝洞裡一紮,擋住了頭和肩,就減了一半的死亡概率。
  • 湖南108歲老兵體內遺留5顆子彈,77年未取出,如今身體發生新變化
    但是到了今天,那些曾經保衛了這些國家的抗戰老兵,卻在慢慢凋零。也在慢慢的被遺忘。為了不讓這些英雄抱憾離世,一些關注那些歷史的志願者,媒體,文化界人士,慈善界人士自發集結起來,為這些老兵們養老送終,為現代這些生在和平的人還債。這是生命的一筆巨債啊。曾經的滇緬遠徵軍王禮倉,如今已經是95歲高齡。他的伴侶逝世已經十二年,家中僅有一女,卻自顧不暇。
  • 安徽6位健在抗美援朝老兵回憶崢嶸歲月
    據悉,老兵們將陸續收到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名義頒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 周年」紀念章。記者從安徽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獲悉,我省也將陸續推進紀念章發放工作。今天,讓我們走進安徽參與抗美援朝老兵的記憶,透過散去的硝煙,一同去感受這段炮火紛飛的崢嶸歲月。
  • 十羊九不全,91年屬羊的女孩們現在都怎麼樣了
    電視上給兒女相親的大爺大媽們在橫幅海報上打著「不找屬羊女」幾個大字一下就擊中我 了,正是91年屬羊大齡已婚女青年。雖是已婚,卻也曾經敗給過「十羊九不全」這樣荒謬的說法。01前幾年,爸媽成天沒事做就想著把我嫁出去。
  • 87歲志願軍老兵:上了戰場才明白「西北望,射天狼」的含義
    「只要祖國還需要我,我現在仍然可以奉獻我的一切。」滿頭銀髮的吳洵竇回憶起那段難忘歲月,心情格外激動,透著一股「匹夫不可奪志」的剛毅。他參加過上甘嶺戰役,對那槍林彈雨的戰場仍然記憶猶新。他說「敵人的炮彈很猛烈,整整打了一天一夜,我們一個班的戰友全部隱蔽在山洞裡。我們沒見過這麼猛的炮擊,平時我們師一年也打不了這麼多炮彈啊!」
  • 臺灣85歲老兵70年後終圓尋親夢 高郵鄉音仍難改
    臺灣85歲老兵70年後終圓尋親夢 高郵鄉音仍難改 2018年04月23日 10:2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4月23日揚州訊 在新聞媒體、臺辦系統、當地政府部門以及高郵姓氏文化研究會持續關心和幫助下,4月20日晚,臺灣85歲老兵金貴發在夫人以及大兒子、大兒媳一行的陪同下,終於踏上了70年的尋家路,來到高郵市菱塘回族鄉省親。市、縣兩級臺辦分別派人赴南京祿口機場接機和到團聚現場看望慰問。
  • 1981年收復法卡山,二等功臣花300萬堅持為154名犧牲戰友掃墓30年
    但戰鬥遠沒有就此結束,越軍慘敗後並不善罷甘休,他們繼續越界襲擾,並侵佔了邊境諸多騎線點,如老山、者陰山、法卡山、扣林山等地。隨後邊防部隊展開了收復之戰,每一戰都是盪氣迴腸,其中老山、者陰山最為激烈,但法卡山收復戰亦激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