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歐佩克成立
1960年9月,中東4個主要產油國伊拉克、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特,以及拉丁美洲產油國委內瑞拉5個國家的石油部長在伊拉克巴格達,宣布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
從成立之初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歐佩克主要致力於從「石油七姐妹」手中奪得對石油市場的控制權,1974年取得成功。
2
主要產油國石油工業國有化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世界主要產油國(主要是歐佩克成員國)形成了石油工業收歸國有化浪潮。首先是阿爾及利亞,隨後伊拉克、伊朗、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聯、奈及利亞、委內瑞拉紛紛通過立法、提高參股比例、取消租讓制等方式從國際壟斷石油公司手中收回石油主權。1978年前後均實現了石油工業國有化。
3
國際卡特爾壟斷油價時代終結
歐佩克成員國團結一致,經過十幾年的鬥爭,借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契機,於1974年(即第一次石油危機)結束了長期以來國際卡特爾單方面決定國際油價的局面,原油定價權轉移至歐佩克手中。自此,歐佩克取代「石油七姐妹」成為世界石油市場新的壟斷勢力。
4
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歐佩克藉機大幅提高油價,以糾正長期以來被「石油七姐妹」壓低的油價。1974年1月1日,國際原油價格由每桶3美元左右上漲到11.65美元,標誌著「廉價石油時代」的終結。油價的大幅提升導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大發展開始消退,接著經歷了1974年至197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
5
國際能源署成立
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嚴重打擊了石油消費國的經濟。為應對歐佩克對石油市場的強力控制,同時維護石油消費國自身利益,1974年11月,經合組織(OECD)開會討論,決定成立國際能源署(IEA),旨在通過成員國之間的合作來應對全球能源局勢各方面問題。
6
蘇聯石油工業大發展
20世紀60年代,蘇聯在西西伯利亞發現了一批大型及特大型油田。這些油田於60年代末和70年代陸續投入開採和生產。西西伯利亞地區原油產量1975年突破1億噸大關,1980年突破3億噸大關。1980年,蘇聯原油總產量佔全世界的21.1%。
7
中東石油生產和出口量達到高峰
長期以來,中東原油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2/3,20世紀70年代原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0%以上。1974年,出口量首次突破10億噸。進入80年代,中東的原油產量和出口量均大幅下降,主要是歐佩克當時犧牲市場、減產保價的措施。
8
美國、蘇聯、沙特合計石油產量佔世界近一半
20世紀60年代及以前,世界原油產量的一半來自美國,是第一產油大國。進入70年代,蘇聯石油工業大發展,此時形成了蘇聯、美國、沙特三大產油國,1978年合計產量佔世界的近一半。
9
北海油田海上油氣勘探開發進入「豐收期」
1959年,北海上的油氣勘探活動陸續展開,10年間無重大突破,直到1969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發現埃科菲斯克油田,成為北海油氣勘探開發的轉折點。1970年至1975年,北海陸續發現了27個油氣田。1975年,英國布倫特、阿蓋爾兩個油田投入開採,標誌著北海油田進入「豐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