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請銘記鐵人王進喜!

2021-01-10 石家莊網警巡查執法

1970年11月15日,年僅47歲的「鐵人」王進喜因身患胃癌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鐵人精神「,將永遠激勵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勇向前。

他是吃苦耐勞的實幹家,他以「識字搬山」的意志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難,率領1205鑽井隊艱苦創業,打下了大慶油田第一口油井,並創造了年進10萬米的世界鑽井記錄,為我國石油功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他留下的「鐵人精神」,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寶貴財富。

讓我們再次走進這些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身穿皮襖,手握剎把,目光剛毅,巍然挺立——這是王進喜留給世界的一幅「鐵漢寫真」。

從1960年4月14日大慶油田上的第一架鑽機開鑽,到4月19日,王進喜帶領1205隊成功的打出了第一口油井,這也是整個大慶油田在歷史上的第一口井,噴出第一股油流,而且質量達到全優。這在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記錄。

大慶油田出油照片

1960年4月29日,在五·一萬人誓師大會上,王進喜披紅戴花,騎著大馬進了會場。參加石油會戰的萬名隊員向「鐵人」學習、向「鐵人」致敬。但是,誰也沒想到,就在兩天後,一場意外卻突然發生。

1960年5月1日,天剛蒙蒙亮,當王進喜指揮工人放井架的時候。突然一根幾百斤重的鑽杆滾了下來,正好砸傷了他的腿,等旁邊的隊員圍了上來,發現王進喜已經昏了過去。

王進喜講話

過了好一會,王進喜終於醒過來了,當他醒過來,看見所有的隊員正圍著他搶救,井架還是沒有放下來,王進喜一下就火了,他一把推開身邊的隊員說:「我又不是泥捏的。」說完又站起來舉起雙手,開始指揮大家放井架。細心的隊員發現,王進喜的褲子和鞋子慢慢地被血浸紅了,可誰都不敢再說什麼,只是加快腳步,趕緊幹活。他們了解隊長的急性子,要是活沒幹完,他是肯定不會去醫院的。

王進喜在操作鑽機

等活都幹完了,王進喜才同意去醫院,可他在醫院沒待多久,腿剛包紮好,就杵著拐杖,深一腳淺一腳地從醫院回到了鑽井隊。他這麼著急回來,是因為他的心裡正想著一件要緊的事。

這個新的井位處於一個高壓區,特別危險,很容易發生井噴,井噴是指地下氣體液體被高壓快速壓出地面,接觸到高溫或易燃品,十分容易爆炸。所以王進喜擔心出事。但事與願違,當鑽機鑽至700多米時,突然遇到地下高壓氣層,井噴發生了。

如果不趕快將進口壓住,後果不堪設想。就在千鈞一髮的時候,王進喜突然跳進了泥漿裡。在泥漿池裡奮力地晃動自己的身體,用自己的身體當做攪拌機,把泥漿池底的水泥攪上來,制止井噴。

王進喜跳入泥漿中用身體阻擋井噴

看到隊長不顧腿傷跳下泥漿池,旁邊的幾個隊員,都緊隨隊長跳了下去。3個小時後,幾個英勇的漢子終於把井噴制服了,井架和鑽機保住了。這是王進喜與隊友們在大慶油田上創造的又一個奇蹟。

1960年6月1日,大慶油田首次原油外運,第一輛載滿原油600噸的列車,在眾人夾道歡呼中緩緩駛出,到1963年底,大慶油田已累計打井1178口,當年生產原油439.3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67.8%。12月4日,周恩來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絕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

王進喜在大慶油田井架上工作

1969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王進喜和陳永貴一起分別作為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代表當選為中央委員。王進喜成為了那個時代的英雄。

1970年,王進喜被確診為胃癌,病情急速惡化,醫生們無法挽回「鐵人」的生命,1970年11月15日的夜晚,王進喜終因胃癌病逝,年僅47歲。在去世前,王進喜叫來弟弟說:「衛生間有雙工鞋,裡面有300塊錢,我可能見不著咱媽了,也不能為咱媽做什麼了,你拿回去,給她買點奶粉吧。」這是一個「鐵人」表現出的,最溫情的一刻。

王進喜與家人在一起

王進喜與他身後的一批又一批「鐵人」終於在1959年建成了我國的大慶油田。

「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為了新中國,王進喜少活了幾個20年。50多年過去了,大慶油田產油量突破20億噸。如今,王進喜帶領的1205隊在大慶油田打下的第一口油井到現在依然還在噴油。

大慶油田第一批隊員們留下的老照片

「鐵人」王進喜的事跡與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他被中共中央組織部譽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優秀代表」,成為了中華兒女不怕困難,勤於勞動,勇於拼搏的表率。也成為了全國人民學習的一根標杆、一面旗幟。直到現在,我們緬懷「鐵人」,重講王進喜的故事,依然能從中獲取極大的正能量。

相關焦點

  • 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時代需要鐵人精神!
    「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看了這一期的跑男才知道,原來1959年的09月26日,是發現大慶油田的日子。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小到每個人的衣食住行,大到國家的工業、農業、交通、國防,都離不開石油。
  • 鐵人王進喜:「寧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位於大慶市紅崗區解放二街8號。1971年7月1日首次對外開放,目前規模是1989年在原「鐵人王進喜英雄事跡陳列室」的基礎上擴建的。全館佔地面積5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950平方米,展覽面積2500平方米。
  • 甘當「人肉攪拌機」的王進喜:寧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1959年9月26日,在松嫩平原上一個叫高臺子的地方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口名為松基三井的石油鑽探井,突然噴射出了黑色油流。從此,一個世界級的大油田由此發現;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就此改寫。因為當時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0 周年,人們都說,這口油田是獻給共和國一份生日厚禮。從此,這裡被人們稱為大慶油田,這座城市也被人稱為大慶市。
  • 「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為何吼出這鋼鐵誓言
    60年前,1959年9月,王進喜去北京參加群英會。當時的中國被外國專家判定為「貧油國家」,北京大街上的公共汽車因為沒有汽油,車頂上背著一個煤氣包做燃料。這個景象深深地刺痛了他。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三井喜噴工業油流為標誌,勘探發現了大慶油田。王進喜聽到這個消息,欣喜若狂。1960年,王進喜率領他的鑽井隊奔赴現場,參加了規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
  • 王進喜被稱為「鐵人」,卻47歲就英年早逝,臨終前留下遺憾
    在新中國的石油工業史上,「鐵人」王進喜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幹工作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要經得起子孫萬代的檢驗!」這些豪言壯語,就是出自王進喜之口,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 「鐵人」王進喜享年47歲,留下2子3女,如今現狀如何了?
    「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這一句詩出自於我國石油工人王進喜,說到王進喜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由於他工作時不要命的幹勁,他被工友們親切地稱為「鐵人」。作為中國最著名的石油工人之一,王進喜這名「鐵人」的故事也是屢見不鮮。
  • 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拿下大油田——老照片中60年的大慶
    大慶是中國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中國第一、世界第十大油田大慶油田所在地;是一座以石油、石化為支柱產業的著名工業城市。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出於熱火朝天的建設時期,急需石油資源,為此我國派出以李四光為代表的的地質團隊前往東北地區勘探石油。圖為大慶地區的煉油廠。
  • 風雲激蕩一甲子,大慶油田正青春(12)
    新華社照片,大慶(黑龍江),2019年9月29日風雲激蕩一甲子,大慶油田正青春大慶油田第一採油廠的職工在對動態工藝流程進行監測記錄(9月28日攝)。2019年9月26日是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的日子。60年來,大慶油田曾連續27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奇蹟。目前,大慶油田在四次採油技術、頁巖油、天然氣等勘探開發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進一步夯實了油田高質量發展基礎。
  • 鐵人王進喜︰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新華社哈爾濱1月15日電(記者董寶森)「頭頂藍天、腳踏荒原,滿懷愛國豪情,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創造了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奇跡。」
  • 六十甲子,大慶油田一路走來!
    >青天一頂 荒原一片會戰誓師大會動員力量鼓舞士氣石油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誓師大會上選出了會戰中第一個標兵——鐵人王進喜英雄雖然已經離去數十載但他留下的故事並不會被時間淹埋
  • [歷史上的今天]1959年9月26日大慶油田開始產油
    ,1959年9月26日,隨著名為「松基三井 」的油井噴射出黑色的油流,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因「大慶油田」開始改寫。  軍事史專家、國防大學徐焰少將為您送上歷史上的今天:  徐焰:今天是9月26日,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三井噴出工業油流為標誌,我國在黑龍江松遼平原發現了一個大油田,當時正值國慶十周年,所以這個油田以大慶來命名,大慶油田的名字不久後響徹了中華大地,成為一代中國人學習的榜樣,同時大慶油田的發現,在當時打破了中國是貧油國的論調。
  • 1975年中國登山隊9人登頂珠峰,為何合影裡只有8人
    電影《攀登者》以1960年、1975年中國登山隊兩次從北坡登頂珠峰,測量珠峰的「中國高度」為題材,塑造了感人的「攀登者」群像。讓任仲倫印象很深的是另一番評論,「這部影片沒有配角,人物戲份有多有少,但每個演員都奉獻了最好的表演力量,讓角色綻放光芒」。2019年這個「最強」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影片拿下票房逾65億元,業內評價「拍活了主旋律」。何謂「拍活」,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影評人石川看來,關鍵在於能否樹起讓觀眾信服的人物。
  • 今天|9月26日,60年前,「黑色黃金」驚天一噴,發現大慶油田
    月26日發現大慶油田1959年9月26日,對於新中國的石油工業來說,是個值得銘記的日子。60年前的這一天,松遼盆地沉睡千萬年的「黑色黃金」驚天一噴,大慶油田從此誕生。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和使用石油較早的國家之一。然而,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在石油勘探與開發上遠遠落伍。直到1959年大慶油田的發現,才讓共和國的石油工業挺起了脊梁,讓新中國一舉甩掉了「貧油」的帽子。60年來,大慶油田累計生產了近24億噸原油,創造了連續27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的奇蹟。
  • 「鐵人」故裡日子甜
    富民村也是移民村,村民大都是搬遷移民。今年50歲的高厚峰一家1998年從會寧邊遠山區搬遷過來,屬於較早一批移民。「剛搬過來時大家都不會種植大棚,後來慢慢學著種。現在我家有6個拱棚,一個日光溫室。」從開始學著種植,到2013年開始種植鋼拱架大棚,再到2017年種植日光溫室,高厚峰種植技術已經非常嫻熟。
  • 大慶改革開放四十年大事推選
    25、全國掀起學大慶熱潮  1990年4月27日,時任全國總工會主席倪志福代表全國總工會,在首都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集會上,號召廣大職工掀起「學大慶、學鐵人,比貢獻、創一流」的熱潮。  26、哈大公路一期工程通車  1991年11月1日,哈大公路一期工程——長81千米的肇東至大慶段竣工通車。
  • 「寧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無權」,最直白的諷刺權欲薰心者的元曲
    天淨沙嚴忠濟寧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無權,大丈夫時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隨人願,賽田文養客三千。這首小令意思是說:寧可少活十年,也不可一日沒有權。大丈夫時運不順,命途多艱。有朝一日如果天隨人願,一定要賽過田文養客三千。
  • 這首元曲寫的太直白了,開篇就是「寧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無權」
    寧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無權,大丈夫時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隨人願,賽田文養客三千。這首元曲的題目是《天淨沙·寧可少活十年》,作者是元代文學家嚴忠濟。這個作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算很高,留下的作品也很少,但是卻以直白的口吻指出:有了權,便有了一切。「寧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無權」,開篇作者就擺出了自己的觀點,相信在今天依然能夠取得很多人的共鳴。
  • 40年,「德州元素」標註時代風範
    改革開放40年來,一大批感人事跡、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伴隨著時代大潮在德州大地湧現。王為民,生前曾在中國石油化工股份公司勝利油田分公司臨盤採油廠採油一礦任副礦長。他以「鐵人」王進喜為榜樣,以雷鋒精神為標杆,用30多項科研成果,為油田創造效益上千萬元,以捐款、義務修自行車等善行義舉,詮釋著愛民、奉獻的品格。
  • 「鐵人」故裡日子甜——玉門市紮實開展脫貧攻堅發展多元產業紀實
    富民村也是移民村,村民大都是搬遷移民。今年50歲的高厚峰一家1998年從會寧邊遠山區搬遷過來,屬於較早一批移民。  「剛搬過來時大家都不會種植大棚,後來慢慢學著種。現在我家有6個拱棚,一個日光溫室。」從開始學著種植,到2013年開始種植鋼拱架大棚,再到2017年種植日光溫室,高厚峰的種植技術已經非常嫻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