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當「人肉攪拌機」的王進喜:寧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2021-01-10 甄比比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1959年9月26日,在松嫩平原上一個叫高臺子的地方發生了一件大事。

一口名為松基三井的石油鑽探井,突然噴射出了黑色油流。

從此,一個世界級的大油田由此發現;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就此改寫。

因為當時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0 周年,人們都說,這口油田是獻給共和國一份生日厚禮。

從此,這裡被人們稱為大慶油田,這座城市也被人稱為大慶市。

從那時起,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石油人湧入大慶油田。

這其中,有個不要命的「鐵人」王進喜。

王進喜出生在1923年的甘肅玉門赤金區巷口子村,他家裡的條件特別不好,才長到6歲就領著父親一起在街邊要飯了。

長到10歲的時候成了放牛娃,等再長大一些就進了油礦做了臨時工。

到了1950年,王進喜27歲了,他終於通過層層的操作考核,擺脫了臨時工的帽子,成為中國第一代的鑽井工人。

在油田工作,這個從前吃不飽飯的小夥子使出了全身的力氣,為了完成任務,他把飯帶到了鑽井旁,把床鋪也搬到泥漿槽裡、電機房邊上,這樣他就可以隨時掌握鑽機運轉的情況。

在這種日夜的守候下,王進喜在油田創造了一個奇蹟:13天打井1191米,提前實現了「月上千」的目標。

並且在當月還達到了鑽井進尺5009米,創造了全國最高、世界少有的鑽井紀錄。

也在那一年,王進喜成為了全國勞動模範,參加了建國10周年大慶的國慶觀禮。

在北京,王進喜聽說了一件大事情:東北發現大油田了!!

這一聽,王進喜來了精氣神,便立即向上打申請:參加大慶石油會戰!

說走就走!1960年3月,王進喜率領1205鑽井隊從玉門趕奔到了大慶。

那時的大慶大風呼號著,冷的恨不得滴水成冰,關鍵是還一片荒涼。

「一無房二無床,三無鍋灶四無糧。」

成為了大慶當時最真實的寫照,可王進喜知道,只要自己踏上大慶的那一刻起,他的戰鬥就已經開始了。

王進喜到達鑽井地點後,開始詢問各個數據指標的情況,以最快的速度加入到工作中去。

當時,鑽機從玉門千裡迢迢的運到了大慶,可這個60多噸重卻面臨是無法卸車搬運的難題。

沒有器械可借力,那就用人力。

於是,王進喜就帶著整隊的人把鑽機拆卸下來,一點點的運到了薩55井附近。

「咱們37個人,每個人就是一部小吊車。」

為了把這個大傢伙搬運、組裝好,全隊37人整整用了三天三夜。

王進喜更是沒怎麼好好休息過,他說:「咱們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當時的鑽井工人回憶說:「那個時候沒有人說來了是苦啊累啊的,根本就沒有想過累。來了就是為了要打井,我們是工人,工人就是要為國家打井!」

設備有了,開始準備鑽井了。

可鑽井需要的水管線卻沒有接好,並且一個機器所需要的水量每天就要達到40多噸。

為了趕工期,王進喜和老鄉們想到了最原始的方法,用人當輸水管道。

就這樣,1205鑽井隊的全體隊員加上老鄉們一起帶著鍋碗瓢盆砸冰取水,並且一個接一個組成了人工的傳水帶。

就這樣,他們硬是用臉盆、水桶傳送了整整50噸水。

1960年4月14日,大慶油田上的第一架鑽機開鑽。

5天後,王進喜就帶領1205隊成功打出了第一口油井。

就在大家沉浸在歡喜之中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5月1日,一根幾百斤重的鑽杆滾了下來,正好碰到了王進喜的腿。

當時,王進喜就疼暈過去了。

這一下,所有的工人都暫停了工作圍了過來,緊急進行處置,並給他送到了醫院。

沒過多久,王進喜醒來了,他看到自己在醫院躺著,便埋怨隊友因為他耽誤了工期。

於是,他不聽任何人勸說,一瘸一拐的離開了醫院,到達了現場。

王進喜之所以這麼著急,是因為他知道現在幹的這個新井位處於高壓區,如果一不小心就會發生井噴。

如果出事了,那後果不堪設想。

但井噴還是來了。

當鑽機到700多米時,突然遇到地下高壓氣層,這意味著井噴發生了!

那一瞬間,高壓液柱衝出井口飛上幾十米的高空。

眼看著就要發生一個大事故,工人們馬上把水泥倒進去遏制井噴,但上水管的蓮蓬頭被水泥糊住。

攪拌機!!攪拌機!!

現場急需要一臺攪拌機,但現場卻沒有!

情急之下,王進喜突然跳進了泥漿裡,在泥漿池裡奮力地晃動自己的身體,用自己的身體當做攪拌機,把水泥攪上來。

看著隊長跳進去了,旁邊的幾個隊員也緊跟著跳了進去。

就這樣,經過了三個小時的奮戰,井噴消失了,鑽機保住了!

當時,王進喜的房東大娘看到王進喜整天沒日沒夜的幹活,一直感慨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吶!」

就這樣,「鐵人」成為了王進喜當時的代號。

而王進喜則說:「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1960年6月1日,大慶運出了第一批原油,共計600噸。

3年後,大慶油田已累計打井1178口,當年生產原油439.3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67.8%。

1963年12月4日,周總理宣布:

「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絕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

1970年11月15日23時42分,那個喊著「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的王進喜去世了。

2019年9月25日,王進喜被評選為「最美奮鬥者」。

他曾說:「我從小放過牛,知道牛的脾氣,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實實地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

相關焦點

  • 「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請銘記鐵人王進喜!
    身穿皮襖,手握剎把,目光剛毅,巍然挺立——這是王進喜留給世界的一幅「鐵漢寫真」。從1960年4月14日大慶油田上的第一架鑽機開鑽,到4月19日,王進喜帶領1205隊成功的打出了第一口油井,這也是整個大慶油田在歷史上的第一口井,噴出第一股油流,而且質量達到全優。這在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記錄。
  • 鐵人王進喜:「寧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起初僅為一棟磚平房,約有500平方米,目前的規模是1989年在原「鐵人事跡陳列館」的基礎上擴建的,1991年11月15日在鐵人逝世21周年之際建成開館的,整個建築象徵鐵人王進喜鋼鐵般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榮獲了99年全國建築優秀設計獎。王進喜原是甘肅省玉門人,1949年進玉門油礦,1959年9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 「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為何吼出這鋼鐵誓言
    60年前,1959年9月,王進喜去北京參加群英會。當時的中國被外國專家判定為「貧油國家」,北京大街上的公共汽車因為沒有汽油,車頂上背著一個煤氣包做燃料。這個景象深深地刺痛了他。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三井喜噴工業油流為標誌,勘探發現了大慶油田。王進喜聽到這個消息,欣喜若狂。1960年,王進喜率領他的鑽井隊奔赴現場,參加了規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
  • 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時代需要鐵人精神!
    「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看了這一期的跑男才知道,原來1959年的09月26日,是發現大慶油田的日子。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小到每個人的衣食住行,大到國家的工業、農業、交通、國防,都離不開石油。
  • 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拿下大油田——老照片中60年的大慶
    大慶是中國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中國第一、世界第十大油田大慶油田所在地;是一座以石油、石化為支柱產業的著名工業城市。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出於熱火朝天的建設時期,急需石油資源,為此我國派出以李四光為代表的的地質團隊前往東北地區勘探石油。圖為大慶地區的煉油廠。
  • 風雲激蕩一甲子,大慶油田正青春(12)
    新華社照片,大慶(黑龍江),2019年9月29日風雲激蕩一甲子,大慶油田正青春大慶油田第一採油廠的職工在對動態工藝流程進行監測記錄(9月28日攝)。2019年9月26日是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的日子。60年來,大慶油田曾連續27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奇蹟。目前,大慶油田在四次採油技術、頁巖油、天然氣等勘探開發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進一步夯實了油田高質量發展基礎。
  • 鐵人王進喜︰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新華社哈爾濱1月15日電(記者董寶森)「頭頂藍天、腳踏荒原,滿懷愛國豪情,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創造了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奇跡。」
  • 王進喜被稱為「鐵人」,卻47歲就英年早逝,臨終前留下遺憾
    在新中國的石油工業史上,「鐵人」王進喜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幹工作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要經得起子孫萬代的檢驗!」這些豪言壯語,就是出自王進喜之口,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 六十甲子,大慶油田一路走來!
    >青天一頂 荒原一片會戰誓師大會動員力量鼓舞士氣石油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誓師大會上選出了會戰中第一個標兵——鐵人王進喜英雄雖然已經離去數十載但他留下的故事並不會被時間淹埋
  • 「鐵人」王進喜享年47歲,留下2子3女,如今現狀如何了?
    「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這一句詩出自於我國石油工人王進喜,說到王進喜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由於他工作時不要命的幹勁,他被工友們親切地稱為「鐵人」。作為中國最著名的石油工人之一,王進喜這名「鐵人」的故事也是屢見不鮮。
  • [歷史上的今天]1959年9月26日大慶油田開始產油
    ,1959年9月26日,隨著名為「松基三井 」的油井噴射出黑色的油流,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因「大慶油田」開始改寫。  軍事史專家、國防大學徐焰少將為您送上歷史上的今天:  徐焰:今天是9月26日,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三井噴出工業油流為標誌,我國在黑龍江松遼平原發現了一個大油田,當時正值國慶十周年,所以這個油田以大慶來命名,大慶油田的名字不久後響徹了中華大地,成為一代中國人學習的榜樣,同時大慶油田的發現,在當時打破了中國是貧油國的論調。
  • 今天|9月26日,60年前,「黑色黃金」驚天一噴,發現大慶油田
    月26日發現大慶油田1959年9月26日,對於新中國的石油工業來說,是個值得銘記的日子。60年前的這一天,松遼盆地沉睡千萬年的「黑色黃金」驚天一噴,大慶油田從此誕生。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和使用石油較早的國家之一。然而,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在石油勘探與開發上遠遠落伍。直到1959年大慶油田的發現,才讓共和國的石油工業挺起了脊梁,讓新中國一舉甩掉了「貧油」的帽子。60年來,大慶油田累計生產了近24億噸原油,創造了連續27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的奇蹟。
  • 1975年中國登山隊9人登頂珠峰,為何合影裡只有8人
    電影《攀登者》以1960年、1975年中國登山隊兩次從北坡登頂珠峰,測量珠峰的「中國高度」為題材,塑造了感人的「攀登者」群像。讓任仲倫印象很深的是另一番評論,「這部影片沒有配角,人物戲份有多有少,但每個演員都奉獻了最好的表演力量,讓角色綻放光芒」。2019年這個「最強」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影片拿下票房逾65億元,業內評價「拍活了主旋律」。何謂「拍活」,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影評人石川看來,關鍵在於能否樹起讓觀眾信服的人物。
  • 媒體稱吉林油田系中石油反腐風暴重地
    即便是在石油行業裡,這家公司也少有人知。但這家不起眼的公司,2006年後從中石油相繼拿到山西、吉林和新疆三個區塊項目的合作開發權。其中兩個項目,包裝成港資公司身份後,直接籤下了限量特供外資的對外合作項目,轉手即在香港借殼上市。僅僅新疆一個項目,其天然氣勘探儲量就價值數百億元。
  • 共和國65年:從開國大典到改革開放(1949—1978)
    大慶油田(1960)       鐵人王進喜一句「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壯語,感動、激勵了幾代人。當我們年輕的共和國經濟建設急需石油的時候,以王進喜為代表大慶石油人憑藉著「大慶精神」開發建設了當時全中國最大的油田。
  • 人肉是什麼味道?且聽這些「大人物」如是說!
    這個混世魔王不僅所到之處實行三光政策,而且在沒有物資可略、軍糧缺乏的情況下,公然教士兵烹煮婦女、嬰兒吃,並且恬不知恥的說肉類裡面沒有什麼比人肉更香的,只要在別的地方還有人存在,我們還擔心受餓嗎?(粲無可復掠,軍中乏食,乃教士卒烹婦人、嬰兒啖之,曰:「肉之美者無過於人,但使他國有人,何憂於餒!」
  • 哈爾濱山東倒傘表面曝氣機,槳葉式攪拌機與框式攪拌機的區別
    哈爾濱山東倒傘表面曝氣機,槳葉式攪拌機與框式攪拌機的區別 ,「rv8uaij」  【中藍水處理】山東倒傘表面曝氣機,槳葉式攪拌機與框式攪拌機的區別專業生產廠家是一家集科研、設計、製造、銷售、服務於一體的生產山東倒傘表面曝氣機,槳葉式攪拌機與框式攪拌機的區別、潛水推進器、潛水推流器等產品的南京環保企業。
  • 解放軍專家進原子彈爆心收集數據 寧肯少活20年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王德文和他的科研團隊依然奮戰在軍事病理學的「無形戰場」,為共和國軍事醫學防護事業熔鑄一枚枚不朽的勳章……■勳章,銘刻著鐵血軍魂——「就是少活20年,也要為國家填補這項空白」「10、9、8……3、2、1,起爆!」
  • 回顧四川大饑荒「人吃人」 活人肉每斤賣一千二
    地裡的玉米  燒成一片大火  造成這人間慘劇的元兇,是從1930年起開始蔓延、至1936年進入高潮的川甘大饑荒。僅就四川地區而言,除成都盆地各縣外都是災區,受災人口約3700餘萬。  有人說,1927年北伐成功到1937年日軍侵華這十年間,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而真實的情況卻與「黃金十年」的美譽截然相反。美國前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說過,1949年以前,中國平均每年有300-700萬人死於飢餓。更有人大膽推斷,民國時代,累計餓死的人口突破兩億大關!而爆發於1936-1937年,導致3700萬人受災的川甘大饑荒,僅是民國災荒歲月的一個悽慘片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