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是中國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中國第一、世界第十大油田大慶油田所在地;是一座以石油、石化為支柱產業的著名工業城市。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出於熱火朝天的建設時期,急需石油資源,為此我國派出以李四光為代表的的地質團隊前往東北地區勘探石油。圖為大慶地區的煉油廠。
1959年位於大慶的松基三井油田出油,隨後附近的另一個油井也出油了,這種情況表明這是一個含油麵積很大的油田。於是1960年2月石油工業部黨組擴大會議決定、經中共中央批准,在大慶開展石油大會戰。圖為來自全國各地石油系統的5萬多名石油人在1960年4月29日,於大慶薩爾圖草原上舉行萬人誓師大會。
1960年的薩爾圖地區,草原密布,人煙稀少。幾萬人的石油會戰隊伍到這片草原上,正處於天寒地凍季節,吃、住都很困難。但艱難的自然條件沒有打倒自信的中國人,大家迎難而上,克服千難萬險。油井地區沒有火車,設備運送不便,石油工人就用肩扛手拉的方式硬生生的拖著幾噸重的器材來到油井旁。圖為石油工人手打地樁。
在一次鑽井中,突然發現井湧跡象,一旦井噴,整部鑽機可能被陷進地層,還會引起火災,燒毀設備。為了防止井噴,急需加大泥漿比重,但現場沒有攪拌設備。在這緊要關頭,王進喜和幾個工人奮不顧身地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經過兩個小時的搏鬥,一場井噴事故避免了,可王進喜和戰友卻累倒在地。從此,「鐵人」的稱號便傳遍了大江南北。圖為攪拌泥漿的王進喜。
儘管大慶地處東北,天氣寒冷,但智慧的採油技術人員和工人創造了「長煙道」、「熱風吹」、「平頂盤管加熱爐」等多種多樣的保溫設施,解決了油井和油、氣集輸管線的保溫問題,對石油的正常輸出作出了重大貢獻。圖為安置石油管道的工人。
1202鑽井隊是全國著名的標杆鑽井隊,他們三月初冒著嚴寒開鑽,當月就新開鑽3口井,完鑽3口井,並在六月份創新開鑽5口井,完鑽6口井的全國記錄。到11月12日,他們已鑽井3萬米,交井27口,又創造了全國最高記錄。但他們沒有停止,在寒潮的洗禮下,他們又成功的鑽出第28口井,用用時共9個月,創造了世界紀錄。圖為鑽井的石油工人。
持續3年多的石油會戰,共探明面積達860多平方公裡的特大油田,建成年產原油500萬噸的生產能力,累計生產原油1166.2萬噸,在1963年全國人大二屆四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向世人宣布:「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這是多麼令人驕傲的時刻啊!
在20世紀60年代初舉世聞名的大慶石油會戰中,一批批先進的石油工人,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為國爭光,鑄成了享譽海外的大慶精神,大慶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小編認為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大慶精神都是激勵人們奮進的動力。 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讓大慶精神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