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田技術奠基人王德民獲小行星命名

2021-01-15 環球網

(原標題:來自星星的石油院士:中國油田技術奠基人王德民獲小行星命名)

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五十多年紮根大慶油田,一門心思攻克採油難題,使得大慶油田的平均採油率高出世界水平40%。這一奇蹟的幕後英雄,便是中國油田分層開採和化學驅油技術的奠基人王德民。近日,這位80歲高齡、年輕時酷似吳彥祖、被稱為「史上顏值最高學霸」的石油院士,獲得了小行星國際命名,國際編號為21023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王德民星」。

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崇高榮譽,史上曾獲此榮譽的名人,包括達文西、牛頓、居裡夫人等。一位石油界院士憑什麼獲此榮譽?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之初,時年57歲的王德民以大慶油田採油高級工程師的身份成為首批院士。論學業他沒有留洋深造的履歷,論資格也夠不上石油界的泰鬥,又緣何捷足先登?

世界平均採油率只有30%多,但大慶油田卻達到了70%,王德民,正是這一奇蹟的幕後英雄。王德民在大慶油田工作的數十年,恰與中國石油產量節節攀升的歷史軌跡相吻合。

攻克被世界否定的三次採油技術,「再創」儲量上億噸級的新油田

如何更多地將地下的石油採上來,是王德民研究了大半輩子的問題。

1937年2月,王德民出生在河北唐山一個中西合璧的家庭,留學美國的父親是林西煤礦醫院的醫生,來自瑞士的母親相夫教子操持家務。1955年高中畢業,王德民考入北京石油學院鑽採系採油專業。1960年畢業時,正值中國石油工業開始大轉折,發現特大型油田的喜訊傳來,王德民放棄了留校任教的機會,選擇投身到艱難困苦的大慶石油會戰之中。

然而,揮之不去的「海外關係」給王德民澆下一盆冷水。品學兼優的他本以為會被分配到科研單位一顯身手,結果落腳的地方卻是採油指揮部的測試隊。

滿腔熱情並未受到影響。在大慶油田開發初期,留心尋找研究項目的王德民很快發現使用「赫諾法」計算的油層壓力值普遍誤差偏高的問題。儘管王德民英語水平出類拔萃,但由於當時可供參閱的技術資料多為俄文版,他開始廢寢忘食全身心投入自學俄語,連吃飯都在默背單詞。突破了閱讀關,他開始借閱能夠搜集到所有的參考資料。

連續奮戰100多天後,王德民終於推導出符合大慶油田實情的油井壓力計算公式。經過鑑定,新的計算方法被認定為「松遼法」,並很快在全油田應用推廣。實踐證明,「松遼法」比「赫諾法」精確兩倍。接著他又搞出二、三、四種測算方法。「松遼法」一直到現在運用了100多萬次。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王德民提出的三次採油技術。中國的人均石油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左右。對於儲量大的油田而言,如果採收率(即採出的原油佔地下儲量的比率)不高,產量也很難提高,因此,採收率是採油人最關心的指標。

當時,大慶油田的採收率是40%,也就是說,有60%的油採不出來。這是因為,在大慶油田開發之初,由於地下壓力大,石油是自己噴出來的。這是第一次採油。後來地下壓力不夠,就要往油井裡注水,藉助水的力量把油帶出來,這叫二次採油。注水驅油的後期,油田地下含水量增高,採出的石油減少,最嚴重的情況,甚至達到採出的100噸原油其中有95噸是水,石油的採出量只有5%。

王德民經常打比方說,洗衣服的時候如果清水洗不乾淨就要用洗滌劑。他研究的三次採油課題,就是如何加這個洗滌劑。

當時,三次採油不僅在大慶是個冷門技術,在世界也是個冷門。上世紀80年代,美國否定了這一技術,美國一否定,全世界其他油田也不選擇使用三次採油。「但是我們要是不用,那60噸油採不出來,所以還是往這兒攻關來解決。」面對外界對該技術的否定,王德民還是堅持攻關,首次提出粘彈性可以提高採收率的驅油機理。

由於大慶石油含蠟高,遇冷容易凝固。曾有外國專家說,只有把大慶油田搬到赤道上,三次採油才能成功。經過無數次試驗,王德民的三次採油技術終於可以實際應用了。1993年,投資十幾個億的廠房建了起來,產量也寫入了生產計劃。歡欣鼓舞之際,問題又來了,比麥芽糖還粘稠的聚合物往地下注入時注不下去。

很多人心目中,原油在地下就像一條流淌的河。實際上,原油存在於地下非常微小的孔道中,孔道尺寸只有幾微米,相當於人頭髮的1/10。為此,王德民從理論與實踐上解決了注聚合物後出現的地面流程不適應和井下管柱嚴重偏磨的若干難題,建成了世界上應用聚合物驅油規模最大、效益最好、工藝最先進的三次採油生產基地,使大慶油田5000萬噸年產量連續穩產了27年,創出了世界同類型油田長期高產穩產的奇蹟。

聚合物驅油技術的成功,相當於又找到了一個儲量上億噸級的新油田。

4月12日上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何梁何利基金、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聯合舉辦的「王德民星」命名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大慶油田隆重舉行。

小行星的名字由永久編號和一個名字兩部分組成,小行星的命名權現在一般屬於發現者,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一般根據發現者的提議而進行命名。

2014年7月,何梁何利基金委員會與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籤訂合作協議,由該基金評審委員會評選推薦,由紫金山天文臺向國際小行星中心申報,以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獲得者命名國際小行星。

何梁何利基金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和「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每年評獎一次,「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獎勵長期致力於推進國家科技進步,貢獻卓著,並取得國際高水平科技成就者;「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獎勵在自然科學的某一領域取得重大發明、發現和科技成果者。

2015年11月25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給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獲得者王德民院士命名的小行星國際永久編號。

命名儀式上發表命名感言時,已80歲高齡的王德民激動地說,我是一名石油科技工作者,在大慶油田工作的50多個年頭,我同廣大石油科技人員一道,為油田開發建設做了一些應該做的工作,盡了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但組織卻給予我這麼高的榮譽,這令我既感到無尚光榮,內心也頗多感觸。我深知,這份榮譽的獲得是各級組織長期關心支持的結果,這份榮譽不只屬於我個人,而屬於中國石油廣大科技人員,這份榮譽既意味著鮮花與掌聲,更意味著使命和責任。雖然我年事已高,但在未來的日子裡,仍將心系石油、立足油田,堅持不懈地獻身祖國石油事業,勇攀石油科技高峰。

相關焦點

  • 中國院士獲小行星命名 長相酷似吳彥祖(圖)
    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五十多年紮根大慶油田,一門心思攻克採油難題,使得大慶油田的平均採油率高出世界水平40%。這一奇蹟的幕後英雄,便是中國油田分層開採和化學驅油技術的奠基人王德民。近日,這位80歲高齡、年輕時酷似吳彥祖、被稱為「史上顏值最高學霸」的石油院士,獲得了小行星國際命名,國際編號為21023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王德民星」。
  • 「最帥院士」王德民,除了顏值在石油領域更牛,有顆行星以他命名
    ▲王德民 命運不公我不怕 如今王德民在北京石油大學任教,並且成為了中國的一名院士王德民父親是一個醫生,在美國的時候和瑞典姑娘相愛,並順利的結為夫妻。王德民小的時候一直都和母親在一起,因此王德民只會說英文,很多小朋友都不喜歡和他玩。 但是王德民並不孤單,沒有人和他玩,他就自己的一個人在房間裡讀書、畫畫,這樣的生活環境使王德民學會了如何自己一個人生活。因此在後來的生活中,王德民面對苦難時,有更加飽滿的心態。
  • 為什麼小行星能以他們的名字命名?
    為表彰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一任主任、原吉林大學校長唐敖慶在教育和科學研究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於2007年5月19日發現、國際編號為218914號的小行星,近日正式被命名為「唐敖慶星」。
  • 為何小行星能以他們的名字命名?
    為表彰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一任主任、原吉林大學校長唐敖慶在教育和科學研究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於2007年5月19日發現、國際編號為218914號的小行星,近日正式被命名為「唐敖慶星」。
  • 中科院發現的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彭桓武星」
    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五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一九九七年發現的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為第四八七九八號小行星,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准,被正式以中國理論物理事業第一人的名字永久命名為「彭桓武星」。
  • 天上有30多顆星星與浙江有關 給小行星命名有啥規則
    【摘要】昨天,NASA公布了新一期的小行星命名。香港業餘天文學家楊光宇在2000年12月28日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姚貝娜」星。據不完全統計,以浙江地名、人名或其他事件命名的星星有30多個。  其實在此之前,楊光宇已經送出了幾個小行星命名給浙江籍的人士,比如紹興籍香港律師胡鴻烈、寧波籍香港商人施永青等,都是他送出的小行星命名。而到目前為止,他一共命名了39顆小行星。  而浙江省內最近的小行星命名,是「浙江大學」星和「竺可楨」星的命名,它倆都是由浙大建築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2008屆校友鄭存懷提出的。
  • 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胡喆)記者近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
  • 漸老秋鵑猶自勉 漫天歌雨墨花飛——走進著名山水畫家王德民……
    在王德民先生的書房兼工作室裡,一股濃濃的墨香撲鼻而來,猶如來到五彩斑斕的書畫世界。滿屋是書、是紙。地上、牆上,沙發上等滿目皆是書和畫,幾乎把人淹在紙堆裡。王德民先生就在這樣的環境裡沒日沒夜地讀書、揮毫。書架上《十三經註疏》《全宋詩》《全唐詩》《中國美術史》《中國繪畫史》《中國畫論類編》《二十四史》《中國美術全集》《西方哲學史》《藝術心理學》,可謂書可幾車,畫幾塞屋,醫學書籍他也讀。
  • 浩瀚太空中,多了一顆以四川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浩瀚的太空上,不僅新添了一顆以中國航天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更是繼1999年命名「巴金星」,2004年命名「落下閎星」之後,又多了一顆以四川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40餘年不懈奮鬥,他一路成長為我國航天測控通信與工程總體技術著名專家、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是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和戰略科學家。在探月工程中,吳偉仁團隊實現了國際首次月球背面著陸探測,使無人月球探測從跟跑、並跑邁向領跑,帶動了中國空間科學跨越發展。
  • 中科院院士閔乃本去世 有小行星以其命名
    △ 圖片來源:南京大學△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楊戟向閔乃本院士(右)贈送"閔乃本星"命名證書和命名銅匾佘治駿攝付出大半生,200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上世紀50年代末,閔院士在著名物理學家1982-1984 在美國猶他大學物理系任訪問副教授,1987 年獲日本東北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91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 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著名晶體物理學家閔乃本先生去世 有小行星以其名字命名
    這位在中國物理學界「宵衣旰食二十載,吹盡狂沙始到金」的材料大家離我們而去。 1984年8月特批為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1986-1987年在日本東北大學作訪問教授並獲榮譽博士學位。1987年10月起任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1990年9月起任南京大學材料科學研究所所長。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是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創始人和首屆系主任。
  • 背景:第17606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吳孟超星"
    2010年7月26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公報通知國際社會,把4顆由中國國家天文臺新發現的小行星,分別以黃昆、吳孟超、李振生、閔恩澤等4位在學術上造詣精深、貢獻巨大的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
  • 昨夜他走了,以他命名的那顆小行星將永遠閃耀蒼穹
    ◎ 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蒼茫宇宙中,一顆國際編號為187709的小行星以「馮端」的名字命名。我國晶體缺陷研究的先驅之一馮端院士1923年7月23日出生於江蘇蘇州,1942至1946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現為南京大學)物理系,1946年畢業獲學士學位,並以成績優異留校任教。
  • 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這位寧波人是新中國首個在內地投資外商
    1985年5月,他排除港英當局重重阻擾,第一個以華人身份創立港龍航空公司,並於同年7月獲牌首飛馬來西亞,打破香港航空業由英資財團壟斷的歷史。人們給予刮目相看,肅然銘記。經過不斷努力,「港龍」不僅擁有了飛往中國內地的空運牌照,還取得飛往泰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際航線的牌照。
  • 太陽系最大未命名天體等待命名 中國神話人物成候選
    參考消息網4月15日報導 臺媒稱,天文學家在2007年發現距離地球64億公裡的「柯伊伯帶」有一顆小行星2007 OR10,它擁有水冰並可能含有甲烷,具有研究價值。但它多年來都只有一個冷冰冰的代號,沒有正式名稱。
  • 用自己名字命名一顆星要多努力?「吳偉仁星」來了,湖南天文協會...
    如今,浩瀚太空又多了一顆弘揚熱愛祖國、敢於擔當的科學家精神,見證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行穩致遠的「吳偉仁星」。9月8日,「吳偉仁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瀟湘晨報記者聯繫湖南天文協會相關專家,了解行星命名的一些故事。中國航天六十餘年來,已有以錢學森、孫家棟、欒恩傑等老一輩科學家為代表的多位功勳航天人榮獲小行星命名。如今,浩瀚太空又多了一顆「吳偉仁星」。
  • ...專家警告說,一顆以混沌之神「阿波菲斯」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外媒:48年後小行星可能撞地球】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0月27日報導,專家警告說,一顆以混沌之神「阿波菲斯」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正在加速前行,有可能在48年後撞上地球。據報導,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證實,體積較大的「阿波菲斯」小行星在非均勻輻射的影響下提高了飛行速度,如同被裝上了小型助推器。
  • 逆行小行星被天文學家命名為「星行小」 網友:好隨意
    微博博主@小龍哈勃 說:「天文學家發現一顆逆向行駛的小行星之後,決定把它命名為星行小。。。」 「小行星」與「星行小」,「孫行者」與「行者孫」,你們天文學家起名真是隨意…… 「星行小」早在1999年就已經被發現,因為它的軌道頗為特別,其公轉方向與大型行星相反,因此天文學家便把它命名為
  • 太空採礦時代已開啟,小行星帶是目標,小行星帶的相關事實
    2020年7月,中國「天問一號」駛向火星,主要任務是對火星進行地質勘探和地理測繪,同時研究火星的磁場演變。同年,阿聯的「希望號」起飛,目標火星的氣候研究;美國的「毅力號」發射,目標尋找火星生命,為未來火星移民做準備;2020年11-12月,嫦娥5號月球採樣成功;2020年12月,日本「隼鳥2號」攜帶小行星樣本成功返回……毫無疑問,未來的日子,人類太空資源競爭會來越激烈。
  • ...新冠疫苗臨床試驗,中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一顆小行星正...
    低成本、高性能鈉離子電池技術獲進展11月6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科研團隊與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法國波爾多大學等合作,提出了一種簡單的預測鈉離子層狀氧化物構型的方法,並在實驗上證實了該方法的有效性,為低成本、高性能鈉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的設計製備提供了理論指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