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各界送別於藍 田華再喚摯友——「夢中見」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7月5日電 題:社會各界送別於藍 田華再喚摯友——「夢中見」

中新社記者 高凱

7月5日,「永遠的江姐」、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於藍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大禮堂舉行。

當日於藍的遺體靜靜地躺在禮堂正中,身上披著一面鮮紅的黨旗,四周擺滿了社會各界敬獻的花圈、輓聯。

居中的大幅黑白照片中,銀髮於藍微笑中帶著那種特別屬於她的溫和與堅定,其後的背景,是遠山如黛,禮堂中循環播放的樂聲出自於藍之子田壯壯的紀錄電影《德拉姆》,淡然、清寂而又頗具永恆之韻……

7月5日上午,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於藍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大禮堂舉行。圖為遺體告別儀式現場。 韓凱 攝

因疫情原因,現場要求前來弔唁的親友及各界人士佩戴口罩、測量體溫、有序排隊、保持一米間隔。

臨近10時,告別儀式正式開始。包括著名表演藝術家田華、中國文聯主席鐵凝、演員李雪健、葛優等在內的於藍親友及社會各界人士,依次有序進入禮堂,向於藍遺體三鞠躬,與這位將畢生精力獻與中國電影事業的藝術家作別。

當日田華以92歲的高齡執意前來送別摯友,談及從抗日戰爭開始與於藍共同經歷的一切,這位老藝術家悲從中來,「於藍是我最親最親的、無話不說的、無話不談的、我最好最好的大姐、老師、同窗、戰友。」「無論如何我得要送她一程。於藍啊,我知道人都有這一天,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她的走,我的心啊,好疼啊好疼啊。」

圖為田華(右二)和李雪健(左一)交談。 韓凱 攝

田華慨嘆稱,「(於藍)你沒走,你的《白衣戰士》、你的《翠崗紅旗》、你的『江姐』、你的《革命家庭》、你的《龍鬚溝》。你在周總理關懷下創建了兒童電影製片廠,為兒童電影製片廠作了那麼多貢獻,這些都沒有走。於藍,夢中見吧。」

如田華所言,於藍的一生與電影相伴。出生於1921年的她17歲來到延安成為了一名話劇演員,1949年主演個人首部電影《白衣戰士》,此後的一系列大銀幕角色成為這位藝術家最好的人生註腳,這其中,《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更是在無數觀眾心目中留下了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形象。

於藍晚年投身中國兒童電影事業,1981年,已經60歲的她受命組建北京兒童電影製片廠(即後來的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成為首任廠長,並於其後創立了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創設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為兒童電影的研究和國際交流鋪平了道路。

圖為田新新、田壯壯等向母親告別。 韓凱 攝

電影導演王好為在當日送別儀式上回憶起當年與於藍一起工作的過往,「我在兒影拍片時對她最深的印象就是她非常有毅力,永不言敗,什麼時候都竭盡全力地去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於藍之子田壯壯被認為是中國「第五代」電影代表人物,這位電影導演在此前曾這樣回憶自己的母親,「電影行業有很多很優秀的人,但是能夠長久地為電影付出而且真心愛電影的人,其實並不是那麼多。我覺得,我母親是其中一個,她真的是熱愛這個事業、熱愛電影,而且她會對她所能做的任何有關電影的事情都不遺餘力地支持。」(完)

相關焦點

  • 於藍遺體告別儀式舉行 92歲田華現身送別:我們夢中見
    【解說】6月27日晚21時07分,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於藍在北京去世,享年99歲。7月5日上午,於藍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大禮堂舉行,田華、葛優等前往悼念。  【解說】記者在現場注意到,於藍遺體靜靜躺在禮堂中央,身上披著一面鮮紅的黨旗,四周擺滿了社會各界敬獻的花圈、輓聯,正廳上方寫有「為於藍同志送行」的橫幅,禮堂內循環播放著於藍之子田壯壯指導的紀錄片《德拉姆》選曲。  【解說】10時許,告別儀式正式開始,人們依次走進告別大廳,向於藍鞠躬、獻花。
  • 金庸喪禮昨低調舉行 馬雲到場送別
    金庸喪禮昨低調舉行,馬雲到場送別,浙大杭四中送花籃錢報特派記者敬獻輓聯:人間曾記風清揚,天堂自此任我行最後一別,鄉情不絕  本報記者  莊小蕾 攝  昨天,香港殯儀館。  武俠小說泰鬥查良鏞(筆名金庸)的私人喪禮在莊重肅穆的氛圍下舉行。
  • 社會各界職位英文名稱大全(二十)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社會各界職位英文名稱大全(二十) 2007-05-10 16:10 來源:中青網 作者:
  • 如何在睡眠中念佛,夢中見佛?
    弟子某甲,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  發願已,正念而寢,不得雜語,不得雜想。或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睡夢中得見,此法系善導大師所立。
  • 「老戲骨」田華,92歲穿花外套沒有「違和感」,皺紋藏不住內在美
    看看老藝人田華的衣服,看透她衣服的本質,就能穿出你個性的花裡胡哨的衣服。不要認為老年人「老土」,他們時髦的時候比任何人都好看。自然老去的田華,近百歲了還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白髮和皺紋掩蓋不了它的好氣質。田華精神旺盛,穿起來更有魅力。年輕人的潮流感融入了近百歲的人,但一點也不矛盾。看起來很可愛,很時尚。
  • 鄒碧華追悼會在上海龍華殯儀館舉行,數千市民前往送別
    鄒碧華追悼會在上海龍華殯儀館舉行,數千市民前往送別 澎湃新聞記者 李燕 2014-12-14 20:33 來源:澎湃新聞
  • 忠誠踐行初心使命 燃盡芳華奉獻擔當 邱軍事跡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忠誠踐行初心使命 燃盡芳華奉獻擔當邱軍事跡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每日甘肅網1月15日訊據隴東報報導(記者範亮)連日來,來自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掛職華池縣副縣長的扶貧幹部邱軍,忠誠踐行初心使命、甘當戰貧孺子牛、燃盡生命獻老區的感人事跡在隴原大地迅速傳播,受到廣大幹部群眾和網民的廣泛關注
  • 香港各界發聲:不必將港媒列為「境外媒體」,見外!
    港媒融合呼聲高1月4日,時事評論員陳雲生在港媒「東網」刊文稱,港澳媒體過去一直被內地列為「境外媒體」,這種說法顯得「格外見外」。這種稱呼在傳媒生態和民心所向上都是不健康的,希望內地從社會民心角度出發,改變這種稱呼使港澳民眾感到和祖國真正的融合。香港法學教授傅健慈也提出港澳由於身為特區,所以被稱為「境外媒體」。
  • 呼「朋」喚「友」,引香港各界抨擊
    黎智英的行為,引起香港各界人士不滿黎智英這種種行為,引來了香港社會的廣泛關注。對此,全國政協主席、香港前特首梁正英在社交網站上表態稱,黎智英及其支持者擔心被遣回內地進行審訊,而他在臺灣擁有極強政治關係,再加上他本人有著豐厚資金支持,這些很可能會促使他伺機潛逃。
  • 王維一首送別詩基調明快,原本愁苦一掃而光,第2句2個字不多見
    古典詩詞當中,送別古詩佔了非常大一部分內容。畢竟詩人基本上是那個時代的天之驕子,他們很少都是一個人的孤單,而是更多地採取抱團的方式。而他們最有可能面對的就是離別。每個人的路不同,每個人的命運不同,每個人的機遇不同。也就會造成他們比一般人有更多離別的機會。
  • 省第三屆(邢臺)園博會引起社會各界讚譽
    魅力盛會 精彩紛呈 ——省第三屆(邢臺)園博會引起社會各界讚譽本報記者謝霄凌8月28日,省第三屆園林博覽會暨第二屆河北國際城市規劃大賽在邢臺開幕本屆園博會品種之全、規模之大、活動之豐獲得社會各界的高度讚譽。同濟大學高新建築技術設計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張健表示:「把園博園建設與採煤塌陷區綜合治理同步規劃、同步開發、同步建設,邢臺園博園的建設十分成功。」
  • 我去夢中見你,卻找不到方向
    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作者 / [南朝] 沈約而詩人現已年老,不知還剩下多少日子,不敢輕談改日再聚。所以,他很珍視這次相逢,不要再說一樽酒太少,分離後就很難把酒言歡了。人們常覺得,萬裡相隔,若能夢到,也是暫時的慰藉。詩人在最後一句用了典故,《韓非子》裡講到:「六國時,張敏與高惠二人為友。每相思不能得見。敏便於夢中往尋。但行至半道,即迷,不知路,遂回。如此者三。」
  • 長亭更短亭——長亭,送別
    從前人送別有三怕,一怕路遠路途險,二怕此生難再見,三怕日久人心變。所以離別相送總是看的那般珍貴。送別時一步一步走到了五裡,還是不願離去,不知不覺又送了五裡,來到長亭最後道別。亭者,停也。迎歸,相送。「送君十裡長亭,折支灞橋垂柳」。
  • 樸樹唱《送別》為什麼哭了 《送別》歌詞及故事來源
    最近,樸樹在錄音棚開唱《送別》,當音樂緩緩響起,樸樹唱著唱著突然失控大哭,一度哽咽失聲。  樸樹那麼灑脫,那麼酷,仿佛早已看透一切。他平和,也炙熱。他是不曾改變的少年,永遠不會打敗。樸樹,你怎麼了?  樸樹說:一生能寫出這樣的歌詞,死而無憾。  《送別》是一首怎樣的歌呢?
  • 夢中見佛,手繪佛像後往生 | 往生紀實
    往  生  紀  實 夢中見佛,手繪佛像後往生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三輩往生第二十四關於夢中見佛的經文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 東鳳分別兩百年之28-白滾滾喚白鳳九為「九九」的由來
    那婦人右手上提著一籃子東西,左手還拿著一瓶什麼,見小姑娘撒嬌,皺了皺眉,但最終還是將左手拿著的那瓶,貌似是醋放入右手的籃子裡,左手將小姑娘抱起。見那對母女離開後,小白跟滾滾說:「滾滾,方才你看到的,那個叫芸兒的小孩跟滾滾不一樣,她是姑娘,而滾滾是男子。方才那個在芸兒身邊,最終將芸兒抱起的是小姑娘的娘親。」
  • 舞蹈表演藝術家陳愛蓮遺體告別儀式舉行,各界人士前來悼念
    陳愛蓮生前的親友、學生等從各地趕來,送別大師最後一程。陳愛蓮告別會上各界群眾前來送別。本報記者 方非攝早上九點,禮堂前,潔白的花圈在晨光微風中依次排開。人們各自手持一束白玫瑰排起了長隊,安靜地等待入場。烏魯木齊米東舞協副主席李燕等候在第一批走進禮堂的隊伍中,儘管隔著口罩,依然能看出她神情的沉痛。
  • 天壽陵園生命教育館為社會各界提供服務
    它是做為各界人士及大中小學生主題活動園地,長期招待各種團隊機構開展生命教育主題活動生命針對每一個人都僅有一次,世界最珍貴的是生命。北京市天壽園在開園之初,便以「敬畏生命,倡揚翠綠色,傳承文化」為服務宗旨,科學研究地開展整體規劃和基本建設,六年的基本建設和運營使其在完成自然環境園林化、商品形象化、管理創新的另外,還使產業園區匯集了很多展現華夏文化,反映人文情懷與生命教學理念的園林景觀。
  • 王勃《江亭夜月送別》: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
    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送別詩便因為此種人生的小別離狀態,而成為詩歌圈子中獨特的一道風景線。「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悲傷,「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涼,「莫愁前途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勸勉,交織成一幅人生中途上的錦繡畫圖,使人在欣賞流連之餘又嘆息不已。
  • 梅豔芳生命餘暉下的悲情往事,一別十七年,世間再無女人花
    紅磡(kan)一別17年,世間再無女人花,梅姑,你還好嗎?歲月匆匆,一晃眼張國榮和梅豔芳已經離開我們十七年了。兩位天之驕子,既是巨星又是摯友,不知是緣分使然,還是命運捉弄,兩人又在同一年離開人世。2003年發生了太多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