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簡潔和空白提供無限想像 張嘉佳式「睡前故事」意外爆紅
喚起「前中年」人群的青春懷舊
作家張嘉佳創作的「睡前故事」雖然只有短短幾千字,但在網絡上的轉發總量已經超過150萬人次,匯集了一批「睡前故事」的短篇小說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出版後,暢銷上百萬冊。王家衛、陳國富等「名導」所在的影視公司花重金陸續購買了其中5個故事。
「睡前故事」講述的都是張嘉佳身邊朋友的故事。比如,一對曾經共同經營酒吧的情侶分飛後,各自轉了一圈,放不下對方,又回到了原點(《我希望有個如你一般的人》);一個暗戀畫家的姑娘,仗義地讓婚姻失敗的畫家留宿,還為他拼酒到半夜,回頭卻發現,畫家陪著前妻在馬路邊痛哭(《擺渡人》)。這種看似人人都能口述幾個的「睡前故事」出人意料地受到很多讀者的歡迎。
一種「中間狀態」的青春文學
文學評論家汪政觀察到,張嘉佳式的「睡前故事」既不同於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王朔、石康式的有些誚諷與挑釁意味的都市精英青春文學,也不同於當下以郭敬明、明曉溪式的「賣萌」青春文學,而是一種「中間狀態」的青春文學。「睡前故事」是一種自覺的寫作,其自覺點不在於有清晰的文學觀,恰恰在於首先「清空」自己,使得讀者人群通過「睡前故事」與自己對話。他的目標人群是剛走上社會的人們,也有稍有閱歷的「前中年」,這樣的故事喚起了他們的青春懷舊。糾結、小挫折、小滄桑,張嘉佳以平等的姿態為他們寫作,所以話題是那麼的多,又是那麼的實在,它不勵志,也不頹唐。這樣的人群固然乏善可陳,但也沒有不活下去的理由,這幾乎是張嘉佳所有故事的結局,恰似真實的人生。
在汪政看來,「睡前故事」的爆紅,更深層的原因是這個時代正在擁抱一種新型文學表達樣式。「睡前故事」裡找不到傳統文學的經典法則,講究效率,捨去描寫、議論和抒情,把一切交給敘事。它的節奏是微博的節奏、是輕閱讀的節奏。任意展開,隨時放下,它的語言是對特定群體話語的摹仿,也有對流行話語的借重。
用大眾化利器寫小眾化故事
江蘇省作協主席、作家範小青認真讀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她表示,這本書能夠有這麼好的銷售和這麼大的讀者群,其中的亮點值得思考。
範小青說:「我並不認為《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是當下最優秀的文學作品,但是它很特殊,在傳統文學大量沉悶的敘述中,在網絡小說無節制的「轟炸」下,它用自己的簡潔和空白,給讀者提供了無限想像的空間,這正是傳統文學中最講究的『言外之意』;同時,它所表達的個人哀傷情感,很大程度激起了讀者的共鳴。如同許多人喜歡流行歌曲一樣,因為他們都覺得,流行歌曲的歌詞句句唱出了自己的心聲,這就是文學滿足和滋潤讀者心靈及靈魂的作用。」
「不能簡單地說這本書是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結合的範本,而是張嘉佳用大眾化的利器——微博,寫出了小眾化的故事,又受到了大眾的歡迎。」範小青說,她還想起了曾經看到過的一句話,「在現代社會,文化產品的成功,得有3個方面的因素,創作者的天才想法+製作上的精良+成功的商業操作」。
上海作協創研室青年評論家項靜說,這些年我們身邊有好多按摩青春心靈的人:瓊瑤、村上春樹、王朔、王小波、石康、張小嫻、連嶽、陸琪等,這個名單,包括了被奉為經典的作家到二流段子手,而張嘉佳的「睡前故事」是定製式的綜合體。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