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的高考時節。今年的高考有點不尋常,中國的新冠疫情已經得到了控制,但在這個過程中,學子們的複習受到了較大的影響,考試的日期也較往年延後了一個月。而在考前的一個月,又曝出多起涉及高考的輿情事件,一時間成為網絡最熱門的話題。這個熱度,實際上恰恰就是高考的熱度。
然而,什麼也不能阻擋高考的順利進行。高考推遲一個月,也意味著更安全的考試環境,考生們更充分的準備。
其實高考推遲一個月真的不算什麼大事,在21世紀之前,高考本來就是7月7日開考的。最後一次在7月7日參加高考的學生,現在已經到了奔四的年齡,大多數人都成為各個領域的中堅力量,生活固然可能還充滿著壓力,但伴隨著壓力的也大概率是穩定和幸福。而涉及高考的輿情事件,有關部門也迅速做出了回應,回應速度之快,處罰力度之大,處罰範圍之廣,也為以前所不見。這也告訴大家,高考作為一種制度並非盡善盡美,也會時不時地出現一些引發公眾關於公平焦慮的問題,但有關部門的回應也告訴大家,高考的公平性還是值得信賴的。
由此可以看出,圍繞著2020年高考出現的一些小風波背後公眾的關注,仍然是兩個老的話題:命運和公平。對於中國絕大多數人來講,高考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改變命運的機會,這個事實已經被無數個通過高考走進大學校園,進而又走向社會的莘莘學子的無數個故事所驗證。當然,時至今日,社會日益開放,高考已經不是改變命運的獨木橋。很多高考落榜生,甚至是無緣參加高考的人,都以他們的奮鬥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和命運,這令人欽佩。但是比起高考改變命運,事實同樣證明,那是一條更為狹窄、艱辛的路。因此,這更加讓絕大多數家庭堅信,要改變命運,高考是那麼多充滿不確定的選擇當中,最具有確定性的那一個。
對於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來說,高考改變命運,還有另外一層意義,那就是通過自己辛勤的實踐,明白了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奮鬥改變命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雖然有例外,但大體上來說,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校門的,是更加具有奮鬥精神的那群人。大學的學習只有短短數年,但是為了進入大學而努力拼搏形成的奮鬥精神將陪伴學子們的終身。其實我們認真地考察一下能夠考上大學的學生,就會發現不如意者仍有七八。有的人沒考上心儀的學校,有的人沒讀到心儀的專業,也有的人沒去成心儀的地區,有的沒有能夠去陪伴心儀的人。但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能夠迅速調整,繼續奮鬥,這才是改變命運最根本的東西,這是高考送給他們最好的禮物,比錄取通知書都要珍貴。
也正是因為高考寄託了中國幾乎所有普通家庭改變命運的希望,高考的公平性就尤為重要。我們曾經抱怨過、批評過高考的諸多弊端,但是當我們對外部世界的了解更加深入之後,發現中國社會相比起外部世界,甚至相比起一些發達國家,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特別是基層社會向上層社會的流動,渠道仍然是比較暢通的,這是令人欣慰的一件事,也是民生之福。其中關鍵的因素,就是因為中國的高考是比較公平的。當然,現存的高考制度並非盡善盡美,受人詬病之處確實存在。高考需要改革,而改革的目標正是讓高考更加公平,不能允許以任何名義進行的改革損害高考公平。
(金羊網文/羊城晚報評論員周雲)
(作者是華南理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