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成林
「十三五」期間,中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整體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我國北方沙塵暴天氣較「十二五」期間減少29%。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生態問題。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始終高度重視和全力推進防沙治沙事業,幾代人在與沙化的鬥爭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沙退人進」的歷史性轉變,沙洲植綠、沙海播綠行動開展如火如荼,經濟林果、沙漠旅遊等沙區特色產業蓬勃興起,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荒漠生態系統治理和民生改善相結合的治沙路徑,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人民是中國治沙歷史的創造者。防沙治沙的根本目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防沙治沙成就的取得靠的也是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塞罕壩林場、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還林、阿克蘇荒漠綠化……中國防沙治沙事業始終堅持依靠人民,湧現出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治沙群體等動人事跡。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鬥,無數治沙英雄默默付出,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治沙成果,在荒漠變綠洲的傳奇故事裡鑄造了堅韌不拔、久久為功的精神豐碑。
尊重自然、尊重科學是治沙法寶。防沙治沙既要保持「人定勝天」的精神品質,更要尊重自然規律、尊重科學規律。從過去習慣以大密度造林的方式治沙,到現在通過低覆蓋度治沙技術治沙,治沙的理念和方式更加科學,中國治沙從粗放式逐步走向精細化。《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全國防沙治沙規劃》等頂層設計不斷完善,支撐起防沙治沙的工程建設體系、科研與技術推廣體系、監測預警體系。數十年來,中國全面準確掌握沙地荒漠化的基本信息,持續加強環境技術創新,把現代技術、科學理念、法治思維等全面融入治沙事業,為防沙治沙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支撐。
變沙為寶開闢治沙新境界。沙區生態環境惡劣,自然承載力低下,人們不但要遏制荒漠化進程,更要想方設法變沙為寶,以治沙帶致富、以開發促保護,念好防沙治沙中的「致富經」。目前我國沙產業內容正在豐富,涉及農業、藥材、礦物質提純及旅遊等各個領域,一些地區通過大力引進社會資本,發展沙區特色產業,調動了企業、農戶等各方面積極性,促進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與此同時,國家也開始探索沙漠公園建設,利用沙地資源開展公共休閒、科學文化、宣傳教育等活動,讓全社會更加知曉防沙治沙之不易,更加珍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
我國沙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危害重,防治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秉持生態文明理念,不斷總結和創新中國防沙治沙的經驗和思路,充分依靠和廣泛發動人民群眾的力量,眾志成城、接續奮鬥,我們一定能不斷推動防沙治沙事業取得新成就,讓生命之色在黃沙中浸染,讓人與自然在綠色中和諧。(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