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榮光:中國為何不能失去西域?

2021-01-08 最愛歷史

大唐貞觀年間,玄奘從長安出發,穿越河西走廊,一路西行。

歷史上,玄奘西行求法明顯帶有「偷渡」的性質。他「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到河西一帶時,就被當地官員攔下,並迫令東歸。但玄奘堅定不移,之後晝伏夜行,繞過了戒備森嚴的玉門關和五座烽火臺,又在沙漠中陷入斷糧絕水的危機,歷經九死一生,才到達西域。

唐代西域佛教盛行,敦煌文書中就有玄奘所作的《題西天舍眼塔》、《題尼蓮河七言》、《題半偈捨身山》等描繪唐初西域佛跡的詩歌。唐朝人真是把寫詩的天賦點滿了,玄奘在艱難的旅程中也不忘賦詩打卡。

高昌國國君麴[qū]文泰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得知高僧玄奘到來,激動不已,命人將他專程護送到了高昌城(在今新疆吐魯番),還盛情邀請玄奘留在高昌。玄奘當然不同意,執意西行。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

麴文泰留不住玄奘,只好請他多住一個月講經弘法,並和他結為兄弟。據史料記載,玄奘即將動身離開時,麴文泰依依不捨,剃度了幾個小沙彌做他的侍從,還送玄奘黃金、絹、馬匹等作為旅行經費,並給沿途的西域各國寫了介紹信。

這個劇情看著是不是有些眼熟?是的,《西遊記》將這個故事的主角換成了玄奘與唐太宗。

高昌王對玄奘這麼仗義,後來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講述西行之旅卻是以離開高昌作為起點。這是因為,玄奘回到大唐時,高昌已經滅亡了,當年給他留下美好回憶的高昌國都,成了大唐西州的高昌縣。

我們今天講大唐西域,就從高昌這個小國說起。

1

唐代的「西域」,廣義上指的是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乃至今中亞、西亞、北非、東歐等地區;狹義上則是指東起玉門關、陽關,西到波斯(今伊朗),北抵阿爾泰山,南至克什米爾的廣大地區,有時特指今新疆及其周邊地區。在古代,中、西亞的伊斯蘭教徒曾將中國人稱為「唐家子」,足見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

早在漢代,張騫鑿空西域,霍去病打通河西,漢武帝置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域三十六國就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交融,通過陸上絲綢之路與漢民族血脈相連。魏晉南北朝時,中原戰亂不休,歷代政權依舊與西域保持聯繫。

到了隋朝統一,中原王朝再度經營西域。隋煬帝曾親自西巡河西,召集西域各國使臣,展示華服、車馬,一顯中原之繁榮,舉辦了一個盛況空前的隋朝版「萬國博覽會」,並於次年在伊吾(今新疆哈密)設郡,加強對西域的統治。隋末天下大亂,各國見老大哥要垮臺了,趕緊趁機恢復故地,西域又成了一盤散沙。

至唐初,西域諸國林立,活躍於此的少數民族有羌、突厥、吐蕃、吐谷渾、回鶻、鐵勒、葛邏祿、吐火羅等,他們或臣服於唐朝,或對唐朝陽奉陰違,甚至與唐朝為敵。他們體貌各異,習俗不同,如岑參在詩中所說的,「蕃書文字別,胡俗語音殊」。

唐朝對西域的統一過程,始於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34年)徵伐高昌。當時的高昌王不是別人,正是玄奘的老朋友麴文泰。麴文泰在政治上可不如對宗教那麼專一,史載,他經常扣留從西域前往中原的使者和商人。

唐太宗知道這小國不老實,就下詔要求麴文泰進京覲見。麴文泰不答應,還寫了封信給李世民,說:「您是天上的老鷹,我就是蒿草間的公雞,您是堂上的貓,我就是穴中的鼠。咱們各得其所,你別來管我。」

唐太宗生氣了,後果很嚴重,他以麴文泰「不軌」為由,派侯君集率領大軍討伐高昌。唐軍才到城下,麴文泰就被嚇死了。之後,高昌被滅。侯君集這一仗不僅打得漂亮,還為文藝愛好者唐太宗帶回了高昌樂。唐初依照隋制,宮廷宴會原本演奏九部樂,其中不少為胡樂,伐高昌後,增為十部樂。高昌的特產葡萄酒也傳到了長安,唐太宗將其賞賜給群臣,「京中始識其味」。從此,西域的葡萄酒在唐詩中煥發生機,成為詩人的心頭好,如王翰所寫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

當然,最重要的是,唐滅高昌後,唐太宗將其地盤劃為西州(今新疆吐魯番),並在此設立了唐朝第一個駐守西域的行政機構——安西都護府,管理西域軍政要務。唐朝在西域實行與中原相同的州縣制外,還實行羈縻州制度。羈縻府州與都護府並存,用於安置歸降的少數民族部落,不改其當地舊俗,通過冊封酋長「以夷治夷」,由其首領進行管理,可謂恩威並施。高宗時期,唐朝所設羈縻府州已遠至蔥嶺以西,波斯以東及印度河以北。

到了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大唐的精兵強將先後擊敗了西突厥、焉耆與龜[qiū]茲[cí]等對手,之後將安西都護府的治所由西州移至龜茲(今新疆庫車),設龜茲、疏勒(今新疆喀什)、焉耆(今新疆焉耆)、于闐(今新疆和田)四鎮,史稱「安西四鎮」。其中,龜茲位於西域中心的十字路口,成為唐朝在西域最大的屯田基地,作為安西都護府的治所管理西域達百年之久。與此同時,唐朝的軍防輻射到西域各地,遍布天山南北的軍、鎮、守捉等駐守在絲綢之路要道,默默地保衛著大唐的西北邊疆。

胡人前往中原朝見、經商,漢人來到西域戍邊、赴任,沿路密布的烽火臺與驛站成為詩人對西域的最初印象,一如岑參在詩中說:「曾到交河城,風土斷人腸。寒驛遠如點,邊烽互相望。」

絲綢古道的聲聲駝鈴,成為西域安定和平的象徵,一如張籍在詩中說:「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大唐的西域故事到此就大團圓結局了?遺憾的是,這只是開始。

2

唐朝西部邊疆有一個虎視眈眈的強鄰——吐蕃。雙方時戰時和,在西域、河隴甚至近到關中,爆發了多場邊境戰爭。

唐蕃也有過短暫的蜜月期,比如貞觀年間的文成公主和親。但這段甜蜜的時光只有十幾年,唐太宗和松贊幹布相繼去世後,唐蕃重燃戰火。吐蕃不斷蠶食其北方的吐谷渾,並將觸手伸向西域,唐高宗也不是吃素的,立馬就與吐蕃兵戎相向。

唐朝派出兩路大軍,一路由薛仁貴率領,向青藏高原行軍,劍鋒直指吐蕃都城邏娑(今西藏拉薩);另一路由突厥貴族阿史那忠率領,旨在收復失地,安撫受吐蕃威脅的西域各部。前往西域的這一路軍中有一個特別的人物,那便是以奉禮郎身份隨軍出徵的駱賓王,他因此次西行成為唐詩史上較早親歷西域,並留下相關作品的大詩人。

駱賓王出塞後,隨唐軍前往陌生的西域,一路上他既驚嘆西域異於中原的景象,又感慨塞外行軍的艱難,「溪月明關隴,戎雲聚塞垣。山川殊物候,風壤異涼暄。」他因思念故鄉而輾轉反側,「鄉夢隨魂斷,邊聲入聽喧。」也為奔赴前線而躊躇滿志,「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場戰爭並未給駱賓王建功立業的機會。

鹹亨元年(670年),由名將薛仁貴率領的主力部隊,在大非川(在今青海中部)遭遇出乎意料的大敗,全軍被迫撤退。這場失敗不能全怪薛仁貴,他原本制定的計劃是由輜重部隊留守後方,自己率領輕銳部隊奇襲吐蕃軍。但副將郭待封不聽老將之言,輕敵冒進,最終盡失糧草軍械,遭受吐蕃大軍圍攻,薛仁貴不得不退兵。

得知主線戰場情況急轉直下,心憂國事的駱賓王無疑遭受沉重打擊。他在營地中遙望夕陽,悲愁湧上心頭,寫下這首《夕次蒲類津》:

二庭歸望斷,萬裡客心愁。

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

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

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

龍庭但苦戰,燕頷會封侯。

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

大非川之敗後,唐朝為避吐蕃之鋒芒,不得不放棄西進,這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吐蕃在攻陷西域十八州後,又趁機佔據了安西四鎮,迫使唐朝將安西都護府遷回西州。這一時期,蕃強唐弱,唐軍被迫轉入守勢,西域岌岌可危。

別看唐高宗暫時打不過吐蕃,他可還有個能幹的老婆。武則天時期,朝中針對是否收復安西四鎮展開了討論。大臣崔融上書闡明利弊,力主收復安西四鎮:

四鎮無守,則狂胡益贍,必兵加西域,諸蕃氣羸,恐不能當長蛇之口。西域既動,自然威臨南羌,南羌樂禍,必以封豕助虐。蛇豕交連,則河西危,河西危,則不得救。

崔融認為,安西四鎮要是收不回來,吐蕃在西域更加氣焰囂張,打完西域他再打河西。河西要是丟了,他們還不得跑到家門口來撒野。

武則天一聽,認為崔融言之有理。正好當時吐蕃陷入內亂,她果斷髮兵,於長壽元年(692年)進軍西域,再戰吐蕃。此戰,武威軍總管王孝傑等率領軍隊在西域大破吐蕃,收復了龜茲、于闐等安西四鎮,並留下3萬唐軍駐守。

之後,武則天還有另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將天山北麓的金山都護府改置為北庭都護府,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從此,安西與北庭南北相望,猶如屹立於西北絕域的旗幟,當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踏上這片土地,他們也就來到了大唐。

這裡,就是大唐。

3

唐玄宗時期,無論是國力,還是詩歌,都洋溢著盛唐氣象。唐朝對西域的經營,也隨著開元盛世達到頂峰。此時,唐軍的對手不只是吐蕃,還有幅員遼闊的大食(阿拉伯帝國)、捲土重來的突厥等。唐玄宗要建立的,是橫跨亞洲的霸權。

這一時期的邊塞詩,也是氣吞萬裡之勢,如王維在《少年行》中所寫: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七絕聖手」王昌齡也懷著對西北戍邊將士的致敬,唱出了盛唐西域的英雄史詩: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天寶六年(747年),來自高句麗的唐朝名將高仙芝,率唐軍攻打曾受吐蕃控制的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迫使其國王歸降,由此打通了唐朝前往吐火羅(今阿富汗北部)的道路,他因此次戰功升任安西節度使,也將唐朝對西域的控制推向了頂峰。

唐王朝在西域的擴張,驚動了中亞河中地區各國,尤其是天寶十載(751年),高仙芝西進至石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採取的殘暴政策,造成反唐情緒在中亞蔓延。

《資治通鑑》記載,高仙芝攻打石國,「偽與石國約和,引兵襲之,虜其王及部眾以歸,悉殺其老弱。仙芝性貪,掠得瑟瑟十餘斛,黃金五六橐駝,其餘口馬雜貨稱是,皆入其家」。高仙芝在石國劫掠一番後,又將石國國王獻於朝廷斬首,嚇得石國王子出逃,向中亞各國控訴高仙芝的暴行,引發了眾怒。於是他們聯合大食,與唐軍在怛羅斯(在今哈薩克斯坦)展開一場大戰。

詩人岑參一生兩度赴西域,此時正在高仙芝幕府。出於某些原因,他並沒有到前線參加怛羅斯之戰,而是目送同僚劉單隨高仙芝大軍西徵,並為他寫下了送別詩:「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

磧西行軍,即高仙芝的安西行營。詩中的火山,就是今新疆吐魯番的火焰山。

岑參劇照

怛羅斯之戰中,高仙芝帶兵數萬孤軍深入700裡,與大食聯軍相持數日,但由於唐軍中的葛羅祿部眾臨陣倒戈,高仙芝軍陣腳大亂,最終還是敗於大食聯軍。這是盛唐經營西域遭遇的一場慘敗。後世史家認為,高仙芝「七萬眾盡沒」,大敗而歸。

實際上,怛羅斯之戰並未讓大唐元氣大傷,僅僅兩年後,高仙芝的好戰友封常清升任安西節度使後,繼續向西攻略,兵鋒直指大勃律,「大破之,受降而還」。

大唐西域,依舊堅挺。

岑參作為西域軍政幕府中的重要幕僚,先後給高仙芝、封常清兩任老闆打工。他的詩,成為大唐西域鼎盛時期的最好寫照。

他寫西域的將士:「甲兵二百萬,錯落黃金光。揚旗拂崑崙,伐鼓振蒲昌。」

他寫西域的冰雪:「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他寫西域的風沙:「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泰極生否,巔峰之後,往往是衰落。

徹底改變大唐西域格局的確實是一場戰爭,但不是怛羅斯之戰,而是安史之亂。

4

盛唐詩壇獨領風騷的詩仙李白,從小就與西域結下不解之緣,也對這片土地充滿了由衷的嚮往,可他的西域詩卻充滿了反戰意識,如這首《戰城南》:

去年戰桑乾源,今年戰蔥河道。

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裡長徵戰,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唯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築城避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然……

兵者,兇器也。唐朝無休止的邊境戰爭,耗費了多少財力,吞噬了多少生命。李白凝視著戰爭的深淵,心中滿是憂慮。李白當時也沒想到,災難並非來自西北邊疆,而是來自東北。

天寶十四載(755年),「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祿山、史思明當頭一棒,將大唐從盛世恨恨地敲落。在大唐由盛轉衰之後,西域成為中晚唐詩人筆下那一曲肝腸寸斷的悲歌。

安史之亂中,唐肅宗靈武(在今寧夏)即位,調集西北邊兵勤王平叛。安史之亂歷時八年,隨著大量邊兵內調,大唐西域的軍事防禦迅速衰退,給了吐蕃可趁之機。

吐蕃人很狡猾,他們不直接出兵侵佔西域,而是先從河西走廊下手,切斷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繫。安史之亂的數年間,河西、隴右數十州盡皆失陷,吐蕃 「盡盜河湟,薄王畿為東境,犯京師,掠近輔,殘馘[guó]華人」,也就是一路打到了長安。這才有了白居易在詩中所言「平時安西萬裡疆,今日邊防在鳳翔」的局面。

安西、北庭還未失守,卻失聯了,變成真正的「孤懸絕域」。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名將郭子儀的侄子郭昕臨危受命,前往安西都護府協助西域唐軍,後來成為末任安西都護。不曾想,這一出塞,從此就回不去了。

安西、北庭都護府相互呼應,「扼吐蕃之背以護蕭關」,與朝廷的聯繫愈發困難,到後來,甚至完全不知朝中皇帝是哪位。通古孜巴什古城遺址出土的兩張借契,揭示了這個令人心酸的史實。其中一張借糧契,上面日期寫為「大曆十五年」。另一張《楊三娘借錢契約》更為完整,落款時間為「大曆十六年」。

大曆,是唐代宗的年號,但是這個年號只用了14年。所謂的「大曆十五年」,是建中元年(780年),「大曆十六年」則是建中二年(781年)。此時的皇帝,已經是唐德宗。

建中二年(781年),郭昕派出的使臣終於與朝廷取得聯繫,唐德宗得知安西、北庭竟然還有大唐將士駐守,大為震驚,當即下詔稱讚其功:

二庭四鎮,統任西域五十七蕃、十姓部落,國朝以來,相奉率職。自關、隴失守,東西阻絕,忠義之徒,泣血相守,慎固封略,奉遵禮教,皆侯伯守將交修共理之所致也。

西域將士得到的只是口頭獎勵,這不跟發好人卡一樣嘛。

實際上,唐德宗在對西域的態度上顯得模稜兩可。建中四年,他先是在清水會盟承認吐蕃對河西走廊的侵佔,同年又趕上了涇原兵變,憤怒的涇原鎮士兵攻陷長安,把唐德宗趕出了京城。倉皇出逃的唐德宗為了保命,甚至還向吐蕃示好,表示願意割讓安西、北庭之地,換取吐蕃出兵援助。

老臣李泌極力反對,毫不客氣地懟唐德宗,說:「兩鎮之人,勢孤地遠,盡忠竭力,為國家固守近二十年,誠可哀憐,一旦棄之以與戎狄,彼其心必深怨中國,它日吐蕃入寇,如報私仇矣。」您要是把安西、北庭讓給了敵人,以後誰幫忙防著吐蕃?唐德宗這才作罷。

西域唐軍依舊孤立無援,在漫漫黃沙中,面對山呼海嘯般湧來的異族軍隊獨自堅守。到了貞元六年(790年),吐蕃發動三十萬大軍進攻北庭,末任北庭都護楊襲古所部寡不敵眾,壯烈殉國。北庭都護府,至此淪陷。

北庭失守之後,吐蕃大軍趁勝追擊,繼續攻打安西都護府。安西都護府的淪陷時間存在爭議,一說是北庭淪陷的次年,即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也有學者考證,安西最終陷落的時間,應該是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的一個冬夜,而其中的依據,就包括元稹的一首敘事詩《縛戎人》。這是一篇安西都護府老兵的「口述歷史」。

自安西四鎮淪陷後,常有邊將捕獲從西域來投唐的漢人充當吐蕃俘虜,邀功請賞。其中一個從吐蕃人手中逃回的唐軍老兵,也被當作俘虜押解回中原,機緣巧合下與詩人元稹相遇。元稹耐心地聽他講述一路的遭遇,並寫下了《縛戎人》。這位所謂的「戎人」,根本就是漢人。

萬裡虛勞肉食費,連頭盡被氈裘暍。

華裀重席臥腥臊,病犬愁鴣聲咽嗢。

中有一人能漢語,自言家本長城窟。

少年隨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沒。

這個老兵先是向元稹訴苦,說自己的老家本來長城腳下,從小隨父親戍邊,一口流利的鄉音未改,在安西陷落後,他又是如何顛沛流離,才回到中原。

半夜城摧鵝雁鳴,妻啼子叫曾不歇。

陰森神廟未敢依,脆薄河冰安可越。

這四句說的是,苦守多年的安西將士及其家屬,在一個冬夜遭到吐蕃大軍突襲,走投無路,四處逃散。據學者薛宗正考證,此處的「陰森神廟」應是庫木土拉千佛洞,「脆薄河冰」則是渭幹河,這兩個地方正是地處當時的安西都護府。

五六十年消息絕,中間盟會又猖獗。

眼穿東日望堯雲,腸斷正朝梳漢發。

近年如此思漢者,半為老病半埋骨。

常教孫子學鄉音,猶話平時好城闕。

自安史之亂後,西域與中原多次失聯,唐朝和吐蕃幾度交涉。戰至最後,安西都護府的士卒,有的垂垂老矣,青絲熬成白髮,有的早已離世,屍骨埋在異鄉。可老人還不忘教孫子們學家鄉話,念念不忘故鄉的好風光。

安史之亂後,中央朝廷已經基本放棄了對西域的控制,以郭昕、楊襲古等為代表的成千上萬名大唐將士,卻在絕境中堅守了數十年,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捍衛著大唐西域最後的一絲榮光。

5

從貞觀十四年唐太宗滅高昌開始,到安西都護府陷落結束,唐朝對西域的經略共經過了一個半世紀左右。

大唐失去了西域,可西域早已印刻在大唐的記憶中。

安西、北庭如擎天之柱傲立於天山南北,羈縻州府如點點繁星分布在蔥嶺東西。

侯君集、高仙芝、封常清、郭昕、楊襲古,那是鎮守西域邊陲的名臣戰將,他們統領著千軍萬馬,縱橫捭闔,紅旗漫捲入夢來。

駱賓王、李白、岑參、王昌齡、王翰,那是書寫大唐情懷的遷客騷人,他們讚頌著山川關隘、胡樂胡姬,飲酒賦詩踏歌行。

季羨林先生認為:「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西域地區,再沒有第二個。」

有人說,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那麼暫時的分別,一定是為了更好的相逢。

盛唐夢已遠,西域今仍在。

我們一定不可辜負,每一個時代的英雄對西域的守護。

參考文獻: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年

俞平伯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商務印書館,2015年

石墨林編:《唐安西都護府史事編年》,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

海濱:《唐詩與西域文化》,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姚春梅:《唐代西域詩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相關焦點

  • 中興之主卻死於非命,唐憲宗如何失去了恢復大唐榮光的最後機會
    唐朝歷史以安史之亂為分水嶺,前期讓人熱血沸騰、豪氣沖天,各類英明帝王、文臣名將閃亮登場,共同締造了中國古代最為輝煌的一頁,但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大唐帝國迅速走向了長達150年的衰亡,最終在分崩離析中碎成了五代十國。
  • 安史之亂後,唐朝幾代皇帝以為西域失守,誰想他們卻堅守了幾十年
    安史之亂持續約8年,好在大唐命不該絕,最終平復了安史之亂,延續了李唐政權。然而,這場百萬軍人規模的全國性內戰,調動了西域等邊疆地區的大規模軍事力量,使得西域和整個河西走廊陷入了兵力的真空期,元氣大損的唐朝無法再有力控制這片地區。正因如此,吐蕃順勢佔領了較為富裕的河西走廊,割離了西域與唐朝的聯繫,使得西域成為一塊「無主之地」,並逐漸成為四周的吐蕃、回鶻、大食都覬覦的待宰羔羊。
  • (西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後,開啟了一場空前的僧人留學運動
    西域或印度僧侶到中國傳教的時間大約在漢武帝派遣張騫通西域後(西元前138年)。從東漢到東晉,來華僧人逐漸增加,但其中,主要來自月氏、于闐、龜茲等國,直接來自印度者並不多。根據史料的記載,佛教傳入中國較為明確的時間點,應是西漢末年(西元前二年前後)。當時佛教只能依附於黃老之術與祭祀中,佛被視為與天神一般,是同樣可保護中國皇權長治久安的神祇。
  • 一支守護邊疆53年的軍隊,死前士兵最大的願望:能夠集體回到中國
    公元781年,長期與唐王朝失去聯繫的郭昕終於打聽到了消息,根據消息,他知道唐王朝依舊存在。於是,郭昕派出自己最為信得過的士兵,讓他們帶著自己的口信前往唐王朝,告訴皇帝:「他們這些人還存在,並沒有戰死和投降。」
  • 黃沙烽燧衛漢疆,焉耆鎮遺址如何昭示大唐統治西域的嚴密
    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尉犁縣的孔雀河烽燧群,早在1896年便被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Sven Anders Hedin,1865─1952年)發現,但這11座綿延長達150公裡的烽燧群至今仍未悉數踏勘徹底。
  • 大唐長安:傳播中華文明的國際大都市
    「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從唐初到玄宗開元年間,經過上百年的發展,長安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大都市,文化多元,建築壯麗,人口眾多,生活豐富多彩,集中展示了唐王朝的強盛、繁榮與開放,成為中華文明向世界傳播的中心。
  • 【名人百科】「鑿空」西域,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張騫
    【名人簡歷】張騫(約前164—前114年),漢族,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張騫奉詔出使西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走出國門,開展外交活動的外交活動家。
  • 19年,忠誠與榮光
    中國人民警察節:  您好!  在這個屬於我們自己的節日裡,我向您致敬,也因您自豪。從警19年,一路酸甜苦辣,有很多感慨向您表白。師傅說:「想成為單位筆桿子,十年磨一劍,就看你能不能堅持。」帶著這份「堅持」,我幹了16年。16年不長,但對於一個人的人生來說,也不算短。從警以來,我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辦公室度過的,爬格子、看文件、做檔案……很長一段時間裡,我每天都是深夜11點多才回到家,如果哪個晚上沒有加班早一點回家,老婆孩子會覺得很驚訝。
  • 漢武帝劉徹打通西域,讓哪一種猛獸走入中華民族的視線?
    作者:陳二虎一、獅子何時傳入中國當你行走在神州大地,遊覽名勝古蹟,你會發現一對對神態各異的石獅子或立或蹲,或雄踞門口,或把守要津,姿態威風凜凜,氣勢宏偉壯麗。這石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雄武氣魄,凝聚了古代藝術家的智慧與心血,不愧為古代藝術的瑰寶。
  • 大唐啟示錄之盛衰由天:天氣由溫轉冷,國力由強轉弱
    大唐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朝代,然而對它為什麼能保持強盛,歷史學家眾說紛紜。很多人把原因歸結為唐朝的統治者如唐太宗及其手下大臣,也有人把它歸因於唐朝開創性制度,如科舉制度等。但是,我們要跳出傳統的框架,以更加宏觀的視野來觀察大唐的興衰。唐朝建於公元618年,滅亡於907年,歷經大約300年。這個漫長的時期內,唐朝並不是一如既往地保持強大。在公元755年開始的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國力就再也沒有恢復到初唐的繁榮程度。安史之亂成為唐朝興衰的分水嶺。為什麼一場叛亂就成為國運的轉折點呢?後來的唐朝統治者為什麼不能恢復呢?
  • 中國大唐發布《2019年社會責任報告》
    7月27日,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面向社會公開發布《2019年社會責任報告》。這是中國大唐自2007年以來發布的第14份報告。2019年是中國大唐全面開啟建設世界一流能源企業新徵程的一年。報告把握時代特點和要求,從追求價值創造、築牢安全之基、致力綠色發展、激活創新動力、強化國際合作、創造美好生活六個方面,多角度展現中國大唐深入貫徹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履責實踐和履責成效。報告設置了「主題教育」「脫貧攻堅」和「抗擊疫情」三個專題,集中呈現中國大唐加強黨的建設,持續推進脫貧攻堅,全力以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積極作為。
  • 絲綢之路開始於西漢的張騫通西域,結束於哪個朝代呢?
    尤其是大宗的絲織物品傳到西方,從西漢時期的漢武帝命張騫通西域開始的。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為聯繫西域大月氏共同抵抗匈奴而首次出使西域。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又奉漢武帝之命再次率領了龐大的使團第二次出使西域。他們帶了大量的絲綢等財物,作為饋贈各國的禮物。
  • 中國大唐集團資本控股有限公司2020年社會招聘公告
    中國大唐集團資本控股有限公司2020年社會招聘公告2020-11-17 16 : 26 來源: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大唐集團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資本控股公司」或「公司」)成立於2011年11月30日,是中國大唐集團公司按照國資委有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指導精神以及集團公司「十二五」規劃中有關金融產業管理要求,結合國內外大型集團企業的經驗以及監管現狀,重組設立的子公司,註冊資本金20億元。
  • 一圖解讀《中國大唐2019年社會責任報告》
    一圖解讀《中國大唐2019年社會責任報告》文章來源: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7-28 7月27日,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面向社會公開發布《2019年社會責任報告》。
  • 歷史上才貌雙全的文成公主,為何晚年要靠裝瘋活命?實情令人唏噓
    從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開始,到最後清朝亡國,中國歷史上出現過數十個封建王朝。這些王朝之中,除去秦朝、明朝因一些原因,無和親歷史之外。其他的王朝,哪怕強大如漢唐也不免送出和親公主,對於這些和親公主。人們最熟悉的應當是唐朝的文成公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她的結局,尤其是丈夫去世之後。
  • 中國古代西域的那些國王們是多大的官?網友們驚呼:鄉長、村長!
    中國古代對於投降或者歸附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的安置,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這個事兒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少數民族政策,在當時也是一個讓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今天,學界公認的李世民創立的羈縻府州制度是開創了中國少數民族制度之先河的,即是把歸附唐朝的少數民族降戶在其原居地設置督府,對其民眾實施管理,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領擔任,可以世襲,唐朝只派數量極少的駐軍。這就是當時的羈縻府州制度,羈縻這兩個字是很好理解的,《史記·司馬相如傳·索隱》解釋說:「羈,馬絡頭也;縻,牛靷也」,引申為籠絡控制。
  • [公告]16大唐02: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主體與相關債項2018年度跟蹤...
    2017年10月27日,經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中國大唐集團公司改制有關事項的批覆》(國資改革【2017】1129號),中國大唐集團公司由全民所有制企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改制後名稱變更為「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務院國資委」)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改制基準日為2016年12
  • 群英薈萃聚深圳 共享大唐財富大唐盛宴
    從南海之濱的小漁村,到如今高樓林立的國際化大都市,深圳作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正以日新月異的變化書寫高歌猛進的城市發展史。近期,大唐財富大唐盛宴華南站走進深圳,群英薈萃,共享財富盛宴。圖注1:群英薈萃聚深圳 共享大唐財富大唐盛宴大唐財富進入華南已經三年。
  • 中國唐刀「水龍劍」,被日本收藏後,為何成日本天皇的佩刀?
    我國古代有一位知名的鑄劍大師歐冶子,傳聞他所鑄的劍,不僅色澤光亮,還削鐵如泥,純鈞和湛盧均出自於他之手,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這十大名劍,均失去下落,目前有跡可循的最出名的,當屬水龍劍,不過這種劍也只是在唐朝,興盛一時,此後也在歷史長河中銷聲匿跡了。
  • 中國大唐集團財務有限公司2020年度社會招聘啟事
    中國大唐集團財務有限公司2020年度社會招聘啟事2020-11-13 22 : 06 來源: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大唐集團財務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末,是中國銀監會批准成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由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控股,註冊資本金48.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