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正面寫梅花的詩,是南北朝何遜的,驚時是早梅
「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
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
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臺。
朝灑長門泣,夕駐臨邛杯。
應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南北朝]何遜《揚州法曹梅花盛開》
翻看歷代的梅花詩,發現梅花愛和「水部」兩個字聯繫在一起。比如宋朝曹勳的梅花「雪後疏香一兩枝,已聞水部神仙語」。宋朝周密梅花「萬雪千霜,禁持不過,玉雪生光,水部情多。」還有龔自珍的「不容水部賦清愁。」
梅花和水部聯繫在一起,讓人容易聯想水邊梅花的優雅仙姿,難道說梅花屬於水或者近水的神仙管轄?這麼多詩人將梅花和水部聯繫在一起,是什麼緣故呢?
水部不是一個虛的範疇,水部是指國家掌管水利的部門和官僚。三國的時侯專門設立水部郎中,而在兩晉南北朝時,尚書下有專門的水部郎,水部郎中,水部侍郎等官銜。南朝梁朝詩人官至尚書水部郎,他的梅花詩正面描寫了梅花的精神和風貌,為傳世名篇,故而後世用典,梅花水部,不是梅花開在水邊,而是指何遜和他的梅花詩。
梅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就和人類共存,但最初的梅,人們對於果實的重視是大於花的。梅果是作為食品和調味品為大家接受。栽種梅花的目的肯定是為了果實。
詩經裡「摽有梅」,是指梅花掉落正在結果,梅子成熟可以採摘,這個季節正好是春暮,可以嫁娶,後世也用「摽梅之期」,來說明女孩已經到了出嫁的年齡。比起桃花來講,梅花不夠豔麗,所以詩經裡沒有讚美梅花的句子。
但是漢朝以後,因為梅花可以結果又可以觀賞,所以開始用作園林種植。但是梅花的審美並沒有突出出來。
到了南北朝時期,梅花的審美價值才被發掘。那麼梅花有哪些美呢,豔麗,迎春,但是它容易凋零,並不如竹子常青樹那樣持久。所以這一時期的梅花詩,有很多是惋惜梅花飄落的。比如南北朝鮑照的《梅花落》,「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風飆,徒有霜華無霜質」,有人硬要拗成這裡的比對不是說梅花,那麼題目就是梅花落,如何能翻轉成別的?鮑照另「梅花一時豔,竹葉千年色」,來比喻梅花豔麗短暫,還有其他的樂府詩詞相照應,證明那個時期的主流審美,在於梅花的豔和短暫,而不在它的凌寒傲雪。
但是何遜的這首梅花,是第一首正面表達梅花之美的詩,且細膩傳神,主要強調的就是它的耐寒和品格,是迎春之花。
「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
兔園是漢朝梁孝王的園林名稱,在這裡是指揚州的園林。最應冬天季節而開放的最是梅花!
「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
你看她花朵含著霜,在路邊就發花芽,你看她在雪裡向寒而開。這寫出了梅花不畏寒冷的風姿。這是寫梅花主動的狀態,至少在之前的詩歌中是沒有這樣深情正面的讚美的。
「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臺。
朝灑長門泣,夕駐臨邛杯。」
那麼這是寫梅花的繁盛。在冬天裡,繁花可以遮蔽月亮,整個花枝沐浴在月光底,而花朵是在寒風裡開放。
「應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
那麼這句同樣應和當時梅花的審美,說梅花容易早謝,但何遜卻正面讚揚,正是因為花期短暫,所以才在最初的春天絢爛開放,引領春天。
因為在當時,梅花並不是如後世代表一種正面抗擊風雪的形象,反而認為梅花短暫,有著讓人感嘆華年不永的悲哀。但是何遜這首詩可以說在當時是標新立異的。管他什麼大家都說梅花落,我看到的是梅花無怨無悔開放在寒冬裡,盛放自己的生命!
這種審美具有先行作用,隋唐之後,梅花的觀賞價值進一步提升,又不斷融合了清傲的人文審美,梅花冰清玉潔傲雪凌霜的歌頌在宋朝達到鼎盛,回過頭來看,幾百年前的何遜,是最先發現讚美梅花這種美的。所以何遜被稱為理解梅花精神的最早詩人。
於是大家在吟詠梅花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何遜。所以梅花和何水部也就成為一個著名的典故,這是向何遜致意,是他開啟了梅花的正面審美。
在漢朝和南北朝時期,有一段時間,也有過梅花落這樣的審美,大家在紛紛揚揚的梅花下感嘆年華,仿佛日本的櫻花之謝。但最終這種審美被正面的梅花和各種有生命力的花開所取代,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梅花審美,凌寒開放,生生不息,落花是另一種成熟的開始,綠葉成蔭子滿枝,花謝花會再開!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