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育是地方發展值的最好表現。其實說的也就是發達地方的教育事業發展條件好,比如錢多可以建更多更好的學校,可以吸引更優秀的老師,從而保證有更多的學位與更好的教育質量。
比如深圳東莞,雖然建市時間不長,但大學數量及質量的增長都很快超過了惠州。
惠州作為東江流域中心城市,一直以來是政治文化教育中心,教育事業比很多城市底子都厚。
比如惠州學院,前身為1946年創辦的廣東省立惠州師範學校,1978年升格為惠陽師範專科學校,1993年與西北紡織工學院惠州分院、惠州教育學院合併成立專科層次的惠州大學,2000年升格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在珠三角城市中算是比較早的了。
2008年底惠州學院正式從西湖搬遷到演達大道後,辦學規模繼續擴大。
但獨木不成林。
惠州這十年做了好多努力,想引進一些大學,想借潼湖生態智慧區建設機會辦一個大學城。
按道理,惠州地多,距離深莞又近,辦大學條件挺好的,但非常可惜,目前幾個項目籤約後均沒有進展。具體原因不好分析。
2017年10月,惠州市政府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籤約,共建哈工大國際教育科研基地,以培養人才、推動科技創新、服務惠州產業發展。學校落戶潼湖生態智慧區,佔地約2200畝,主要包括國際教育學院、科技園以及智慧社區三部分。國際教育學院包括國際機器人學院、國際大數據學院、國際人工智慧學院、國際微電子學院、國際商學院、國際環境生態學院、國際生命科學學院、國際航天學院等約10個國際學院,並將同步建設同類國際研究院,進行科研人才培養。學院建設將根據發展目標分期實施,最終於2030年達到1萬名師生的規模,包括全日制本科生及研究生、博士生、留學生、實習生。
但是,2019年7月23日,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管委會對外表示,該項目目前暫緩推進,後續推進工作待校地雙方進一步協商。
2018年2月6日,惠州市人民政府與香港城市大學在惠州籤署合作備忘錄,香港城市大學惠州校園項目落戶規劃建設的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校園面積將達到1000畝。
但一年後傳來香港城市大學落戶東莞的消息。也就是說,惠州項目涼了。
甚至潼湖的開發也跟著好久都沒看到什麼消息了。
最近,香港城市大學松山湖校區的設計方案通過評審,很快就開工建設了。正式落戶不到半年就進入開工環節,這樣的速度真的不是惠州能比擬的。
中職新城位於惠城區三棟鎮福長嶺,現在已應該改名高職新城了。
它以惠州衛校升級的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和惠州外貿學校、惠州旅遊學校、惠州商業學校合併升級而成的惠州城市職業學院(惠州商貿旅遊高級職業技術學校)兩個校區為核心,2010年9月29日同時動工,兩個項目分別於2011年底及2012年7月建成交付使用。
現在兩個學校都達上萬學生的規模。
2009年省人社廳和惠州市人民政府決定以"省市共建"的形式,聯手共同建設惠州市技師學院。2010年9月10日舉行了揭牌儀式並向社會招收首屆學生300人。學院一期工程於2011年9月全面完工。
2011年初,惠州技師學院與高級技工學校進行整合辦學,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統一管理"的模式。2013年整體搬遷至金雞新校區。
與此同時,惠州農業學校先更名為惠州工程技術學校,又於2016年底升級為惠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這十年,惠州花了大力氣發展高中教育。尤其是市直一級高中,接連新建了幾所。
2012年,利用原惠州商業學校改建的惠州市東江高級中學開始招生。這是一所公辦高級中學。
2013年,惠州市綜合高級中學建成開學。這是一所高起點、全寄宿的完全中學,是市直民辦學校。2017年9月,惠州市綜合高級中學開辦初中部。
2018年,惠州中學建成招生,這是一所公辦重點高中。
此外,這幾年民辦教育也進入高速發展期。
不少外地教育集團進入惠州辦學,同時,本地的著名學校也接連開辦分校。
比如2014年,惠州市光正實驗學校(小學、初中、高中)建成招生和惠州一中實驗學校開辦。
在這期間,還發生一個重要變化,那就是2017年惠城區的高中全部停止招生,改為市一級高中吸納生源。
據教育局公布的資料,惠州的高中數量並不多,重點高中的數量更是少之又少,惠城區僅一所省級示範高中。
除此之外,由於目前惠城區三中、四中、惠港中學、田家炳中學、小金口中學等現有5所高中的規模均不達標,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低下,且間接佔用了義務教育辦學資源,所以,有人大代表建議惠城區的幾所中學停止招收高中學生,新建一所市直高中學校(惠州中學)。
這個決策的對與錯真的不好評說。
但高中學位緊缺馬上立竿見影。
其中在2019年正好遇到東莞與惠州高中考試發榜的時間差,導致東莞大量生源跑到惠州搶民辦學校的高中學位,本地生源卻搶不到學位。
2020年,民辦高中學位嚴禁錄取外地生源,並開始搞抽籤錄取,學費更是水漲船高。
這一年惠州的普高錄取率為33421/58178=57.44%;公辦普通高中招生26605人,公辦錄取率=26605/58178=45.73%
前些天有報導說,惠州教育局調研提出要想盡辦法增加學位。
截至2020年7月底,全市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80.2%,提前完成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0%的任務。
2018~2022年,全市規劃新增幼兒園270所,新增幼兒園學位9萬多個;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225所,新增義務教育學位近22萬個。修訂積分入讀公辦學校政策,落實「兩為主」政策。科學調整普職比例,多措並舉增加普通高中學位供給,2020年新增普通高中一年級學位近6000個。
到今年年底,全市將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40所,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2.5萬個。同時,全市將新建、改擴建38所公辦性質幼兒園,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達50%左右,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數佔比達80%以上,學前教育學位增加2萬個以上。
在這期間還發生了一中託管九中後的學位搖號事件。
醞釀已久的一中託管九中改革在2020年11月21日塵埃落定。這一天,惠州市第一中學下埔校區揭牌,這也意味著原惠州市第九中學正式成為惠州市第一中學教育集團的一員。
這個改革叫集團化辦學,即藉助優質學校的管理和教育資源,拉普通學校一把,共同提高教育質量。
九中的在校生笑逐顏開,畢竟進來之前是普通學校,一畢業就是名校畢業生了。
但隨後的將南壇下埔片區的學區生源進行搖號確定具體是到南湖校區還是下埔校區上學,就引發了不小風波。
這也是沒法子的事,惠城區南壇、下埔片區生源一直很尷尬。按地理位置劃分,其實惠州一中離家更近。但是一中學區小,教學口碑好,一街之隔,靠近一中的屬於一中學區,而靠近濱江公園的,則屬於九中學區。
這次為進一步拓展義務教育優質資源,促進均衡發展,惠州市教育局開始探索新模式,即「市區共育、校際託管」辦學新機制,惠城區政府將所屬惠州市第九中學委託給惠州市教育局所屬惠州市第一中學管理,建設惠州市第一中學下埔校區。
首期託管年限暫定為六年,託管期內,惠州市第九中學對內繼續保持現有隸屬關係、財政保障渠道不變,對外稱「惠州市第一中學下埔校區」並加掛校牌。現惠州市第一中學初中部對外稱「惠州一中南湖校區」。惠州一中幫助九中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有利於惠城區增加初中優質學位資源供給,促進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而對於市民關注的惠州市第一中學南湖校區和惠州市第一中學下埔校區的學位分布情況,惠州市教育局和惠城區探索將兩個校區作為同一校區,劃大學區制,同步進行招生,生源通過聽證等程序,來探索多校劃區,搖號定校的招生模式,確保兩校的學位都是優質學位。
雖然出發點是好的:發揮惠州優質教育品牌的示範輻射作用」,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倍增,達到「1+1>2」的效果。但實際上,肯定是有一些本來可以上一中南湖校區的,卻因為搖號而去了下埔校區了。於是,首先是更靠近南湖校區的學生家長們不滿了。不僅僅是上學的距離遠了,更主要的是本來高價買來的南湖校區學位房失去了價值。
所以,最終,惠州市教育局推動這項改革不到一個月,又宣布暫緩進行。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教育集團化的改革,由優質學校牽頭成立教育集團,均衡教育資源,已成為常態。在廣州,集團化辦學模式已非常成熟,廣東廣雅中學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從成立開始高優率逐年攀升。
惠州一中教育集團化改革其實早在10年前就已經進行了,至今為止已有10所學校,涵蓋全市五個縣區。所以,大家都對託管九中其實並沒有多大的意見,但關鍵是將兩個校區同步招生及搖號決定生源歸屬,這才是矛盾的源頭。
集團化改革我不好評價,但託管九中後進行的搖號以及民辦學位生源的開放與禁止,引發爭議,我認為主要是教育局缺乏事先調研、預判和輿情應對。
在進行決策時,按理應該充分認識到生源變動牽扯的並不是生源本身,它涉及的利益太多了,我們必須對此有充足的考慮及應對準備。
在新媒體時代,輿情的變化太大了,如果對此認識不足,缺乏事先的輿情預判及應對準備,稍有不慎,就會嚴重影響了改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