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萬達集團
來源 | 混沌大學(ID:hundun-university)
作者 | 成甲 ,《好好學習》、《好好思考》作者
編輯 | 欣欣 、JY.Yang
疫情期間,我在家看到一條讓我非常有感觸的朋友圈。
我的一個朋友說,每天被困在家裡遠程辦公。他媽媽看到他在上班就開始問,
「
你們公司還發得起工資嗎?你是不是快失業了?早跟你說了要當公務員,公務員旱澇保收,現在也不用擔心會不會失業了。
」
他在朋友圈說,
「
簡直太崩潰了。
」
有意思的是,我另一個朋友在下面留言,
「
當公務員有什麼好。第一時間被派到疫情一線,過年回不來家,你確定你媽想讓你做這樣的工作?
」
你會發現,疫情之下,不同人的反饋天差地別。但是讓我感觸最深的不單單是這條朋友圈本身,而是我想起來,今年三月我在混沌參加過的一場辯論賽。
這個辯論賽的題目叫做「危機時刻,創業公司是堅持使命重要,還是活下去更重要?」
一場疫情,無疑把我們當中的很多人,都重新置在了這個辯題當中。
各行各業的危機之下,作為一個個人,你是會堅持自己的事業,頑強求生,還是換到一個穩定的公司,選擇一個高枕無憂的生活?
波動之中,何以為家?
我記得當時辯論賽的時候,我們組抽到的辯題是——堅持使命更重要。當時我們組隊友都覺得完了完了,公司都死了還要什麼使命?
但幸運的是,我們組最後辯論贏了。打贏的一個關鍵論點是:如果今天一個團隊因為沒錢就解散了,想來這個團隊以後大概率是啥也做不成。但是如果這個團隊願意為了使命一博,沒錢也要跪著熬下去,他們才可能在慘烈的創業戰場有一線生機。
然而,當時這只是一個虛擬的辯論。可今天疫情當下,沒有錢團隊還能不能會下去,就成了擺在很多創業團隊眼前迫在眉睫的問題。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團隊凝聚力的問題,本質上是生活在拷問你,你的企業究竟為什麼而存在?支撐你走下去的究竟是什麼?
對於很多人來說,創業開公司、找工作就是要賺很多錢,如果公司賺不到錢,那員工自然如鳥獸散。
但是這個世界上活得明白的人和公司,他們對自己為什麼存在的理由,一定賺了多少錢,而是你想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麼?
疫情初期,我看到一個新聞,一位80多歲的女醫生要上一線。記者問她,這麼危險的地方你為什麼要去,那不是既沒錢,又要命的地方嗎?
她說,醫生死在救死扶傷的一線,是死得其所。
這位奶奶級醫生的話,深深觸動了我。我們每個人在危機之下,都會下意識地逃避,我們動搖著,害怕著,怕工資發不出來,怕失業,怕公司倒閉,。
然而,如果我們從更長久的時間想想,在今天烏卡時代,我們未來的人生其實非常有可能遇到比這次疫情更大的危機,在這個波動和不確定性越來越大的時代,我們究竟該靠什麼力量去支撐自己度過這些的困境?
如何找到內心篤定的力量?
作為一個大夫,在疫情期間什麼事情是正確的?作為我自己,在人生的危機當中,做什麼事情是最正確的?
這讓我想到了稻盛和夫經常問自己的一句話:「生為人,何為正確?」我們怎樣才能找到自己認為正確的那件事情,以及矢志不渝地堅持它?
今年5月份,我去參加伯克希爾的股東年會,非常有幸和芒格先生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交流。
面對芒格先生,我問出了我內心長期以來的一個疑問——在這麼長的歷史周期中做投資,是什麼力量讓你們跨越中間的戰爭、波動,如果只有一點的話,這個力量是什麼?
我覺得這個事情很值得研究,因為我們自己從來沒有想到過一個人怎麼可以在一輩子中堅定自己篤定的事情,不再受到其他聲音的左右?
芒格說,「Intellectual Honesty」(對知識的誠實)。
什麼是對知識的誠實?
本質上就是你擁有自己的能力圈。而你的能力圈應該建立在一些堅實的基石之上,而不僅僅是所謂的「專業知識」上。而這種堅實的知識基石,就是芒格說的普適智慧,用這些普世智慧可以應對和解決你生活中的各種波折。
比如,芒格曾經回答過「人們應該找一份什麼樣的工作?」這樣的問題。一般我們回答這樣的問題,往往會從:看行業發展趨勢,如何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等等考慮。
但是芒格的答案卻非常樸實而又普適:
第一個不要賣自己都不想買的東西;
第二個不要跟你不尊重和不喜歡的人在一起工作;
第三個只和你喜歡的人在一起工作。
聽起來是很簡單的常識,但常識才是最有力量的。
如果你真的遵循了這幾個簡單的常識,你可能大概率會更有信心和勇氣與團隊一起面對危機。
其實世界上並沒有危機,只有變化。
所謂的危機,都是幻想的破滅。
而常識,能夠讓你從幻想中回到現實。
所以,我們面對危機的力量,來自對自己做的事情真的懂。
由於真的懂,就不會對未來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能更好的應對變化。
然而,做到理性地「對知識的誠實」,其實是一個很高要求。
理性,勇氣的另一面
為什麼人們很難保持理性呢?
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兩點我感觸非常深。
第一個是情緒扭曲。
什麼是情緒扭曲?我們會在處理問題時,會帶著自己的情緒,而情緒會扭曲自己的思考,也就是說,我們會被自己的情緒綁架。
心理學裡面有一個概念叫做「人生腳本」。意思是說,我們每有時會身處一個循環的腳本中而不自知。比如我們的父母,經常會在同一個模式下吵架。包括你和歷屆女朋友吵架,最後分手的原因都是一樣。
人生的場景總是在不斷變化,而我們卻在變化中被自己情緒扭曲到每次都重複著一些模式。
因此,人要走出自己的逆境,第一步要建立的理性,要和自己的情緒和平相處。
怎麼和情緒和平相處呢?當我們處於生氣和悲傷的狀態時,我們很難讓自己安寧下來。但是科學發現,我們大腦當中有兩個部分,我們可以理解為情緒腦和理性腦。但有意思的是,我們的兩個腦不能同時工作,換句話說,我們在情緒當中,很難調動理性。但是當你強迫自己調用理性,你的情緒就會被壓下去。
所以比如我們在生氣的時候,強迫自己算一個乘法17×233,你會發現我們的情緒就慢慢走下去了,因為我們的大腦無法一邊理性思考一邊生氣。
通過平靜下來,審視自己的行為,這是建立我們理性的第一步。
因此正如我在《好好學習》中推薦給大家的方法:堅持寫反思日記是一個很有用的方法。如果你不去審視生命當中刻在自己骨子裡的偏見和扭曲的話,你是看不見自己的問題,也就無法建立起理性的力量,所以蘇格拉底才會說的「未經反思的人生不值得活」。
除了情緒扭曲,建立理性,還要面的第二個問題——狹隘。
什麼是狹隘?就是單一視角和我們看不見的東西。芒格說,當你拿著錘子的時候,全世界都是釘子,因為我們看不到其他的東西。當我們有專業知識之後,我們的專業知識會變成我們的壁壘,擋住我們看到專業領域之外的東西。
怎麼打破這種認知壁壘?核心方法便是掌握多元思維模型。
很多人喜歡看《奇葩說》,因為辯論本身是一個很好的讓你有多個視角理解世界的方法。
再比如,搜狗輸入法的產品經理馬佔凱曾經和我聊起過,說人怎麼才會進步快呢?他提到一個「雙子星進步法」。什麼是「雙子星進步法」?你找一個和你領域不同,但是認知相近的人。互相定期討論,這樣兩個人相互啟發和碰撞是最快的。這本質上也是找了一個隊友提供自己一個不同的思考視角。
當然這些都是術的層面。
真正幫助我們打開視角最底層的東西,最關鍵的是我們的好奇心。好奇心會帶領我們去不同領域尋找答案。
最後總結一下:
1. 在我們人生漫長的波動中,除去疫情,未來一定還會遇到更大更多的波動。在這種波動裡何以為家?我們需要獲得超越當下的勇氣。
2. 這種勇氣,既來自於感性力量的相信,也有很大程度來自於理性之光的注入,來自於敢于堅守常識。
3. 自省力和好奇心。當你真的在做自己熱愛、真的懂的事情,你就會明白,什麼打得垮你,什麼打不垮你。
擁有愛心,堅持理性,你便會在各種疫情和危機之下充滿堅定走下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