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花令·喜
一番過雨來幽徑,無數新禽有喜聲。
——宋·楊萬裡《春晴懷故園海棠·其二》
圖:選自繪本《下大雨了》,[澳]卡特裡娜·哲美茵/文,[澳]布朗溫·班克羅夫特/圖,李堯/譯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朝:劉基
風驅急雨灑高城,
雲壓輕雷殷地聲。
雨過不知龍去處,
一池草色萬蛙鳴。
作者簡介
劉基(1311年-1375年),字伯溫,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勳,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又稱劉誠意),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創作背景
夏日突發雷陣雨之時,烏雲密布,暴雨傾盆,詩人抓住夏天雷陣雨的特點,並由自然界的風雨想到了人生的哲理,創作出這首詩。具體時間不詳。
譯文
疾風驅使著驟雨瞬間灑落高城,烏雲密布,雷聲滾滾,大地仿佛都在震動。
一會興雲作雨的龍挾著雷電烏雲離去,池塘水滿,青草滴翠,萬蛙齊鳴。
注釋
驅:驅使。急雨:驟雨。云:這裡指烏雲。殷(yǐn):震動,形容雷聲大。池:池塘。
鑑賞
這首七絕寫了大雨前後的景象。前兩句風雨雷電,氣象磅礴;後兩句雨住風停,清新恬靜,一前一後對比鮮明。詩人通過對自然風雨的描寫,借景抒情,抒發了一定的人生哲理:風雨過後,景色會格外美麗;遇到挫折,戰勝挫折後,會覺得人生更美麗。
前兩句已把大雨寫得十分暢滿,極力描述大雨的氣勢。黑雲壓城,風急雨驟,電閃雷鳴,大雨傾盆。「急」、「驅」、「灑」三字形象地表現出夏雨的驟猛。雲是「壓」的,雷是「殷」的,又說明黑雲、雷電的迅疾。後兩句描述雨過天晴的景象:雷雨過後,草色更青,池塘水漲,蛙聲一片,詩人匠心獨運,在震耳欲聾的雷聲雨聲後,仍寫蛙鳴聲,而兩種聲音,收到的是一鬧一靜的不同效果。雨後恬靜平和的景象,與前兩句磅礴威猛的雨景形成鮮明的對照。
此詩寫的是雨來到和雨止的景象。詩的前半句寫出雷雨交作,氣勢雄峻;後半句寫雨過天晴,平淡恬淡。前雷聲,後蛙鳴,兩兩對照,逸趣橫生。詩人通過寫大自然的景況,告訴讀者大風大雨雖然猛烈,但時間不會長久,當人遇到困難時,要堅持、要勇敢頑強,與之鬥爭,難關是會度過的。
這首詩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陣雨前後的自然景象,開門見山,展現了大雨奇觀。詩人站在城樓上,眼見疾風驅使著大雨,頓時大雨磅礴。然而夏天的陣雨來得快,去得疾。不一會兒雨過天晴,只留下一片蛙鳴。詩人通過自然界的風雨,感悟到了人生哲理。劉基是詩人,更是政治家。政治家的胸懷往往與大自然的景況相融合,喜歡通過自然景觀抒發人生的哲理,使天籟中賦有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