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民國時期,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應該就是蔣介石了。
他逆歷史長河,想要重新登上帝位,卻沒過幾個月就被趕下臺來,他妻妾成群,兒女無數,最後卻大多流落他鄉。
而他手下有一群人,他們由蔣介石一手提拔而上,最後都成為了軍統之中大有名氣的存在。
他們,就是蔣介石手下的八大金剛,今天就一起來盤點一下他們是誰,他們在蔣介石死後,又有一個怎麼樣的結局?
第一位金剛:第一位是何應欽於1890年出生於貴州,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早年曾在日本留學了一段時間,後開國內爆發革命,便回國參軍。
但是後來革命失敗,便又重新回到日本深造。於1916年回國,在1924年擔任了黃埔軍校的總教官兼第一團軍長、師長、旅長、團長等職位。
何應欽的能力絕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和蔣介石的關係卻一直都不怎麼樣。
年輕的時候,蔣介石與何應欽誰都不服對方,但後來蔣介石也是為了測試一下何應欽的能力有多大,便把他介紹到了廣州的黃埔軍校,在那裡做了教官,這一介紹使得兩人的關係變的還算不錯。
隨著時間的推移,蔣介石對何應欽的能力越來越中意,兩人也是在四一二時間之後,關係變得要好了很多。
但當時在白崇禧,李宗仁,馮玉祥以及閻錫山的逼迫之下,蔣介石無奈只好下野,而此時也因為何應欽暗中在幫助李宗仁而讓兩人的關係徹底破裂。
蔣介石發現之後,便撤銷了何應欽的職位。
後來兩人的關係雖然沒有到鬧僵的一步,但是何應欽在蔣介石的心目中已經是不可信任的一人了。
後來隨著蔣介石一起赴臺,雖然沒有得到蔣介石的重用,但是在臺的時候何應欽卻意外展現出了自己的經濟學才華,幫助當地擴大發展,後來在臺病逝,享年98歲。
第二位是劉峙,於1892年出生在江西吉安。是保定軍校的畢業生,後也是來到了黃埔軍校做教官。
後來也參加了中原戰爭和北伐等各大戰役,蔣介石當時也是十分賞識他,覺得他是個可造之材。
但是後來與日軍交戰的時候,不知道是太過自滿還是能力不足,導致大敗於日軍,從此被譏笑為「長腿將軍」。
抗戰勝利之後,他又重新被蔣介石起用,參加了剿共作戰,當時還被任命為徐州剿共總司令,但是還是被解放軍擊敗了。
1950年時劉峙來到了印尼,並在那裡度過了三年的時光,在1954年赴臺定居。
在臺期間,他過著非常平靜寡淡的生活,平日裡就寫寫日記,看看書,回憶回憶往事,後來也是出版了一本名叫《我的回憶》的書。
1965年,在落魄時期陪伴他的妻子黃佩芬過世,他終日鬱鬱寡歡,最後在1971年逝世,享年79歲。
第三位是顧祝同,於1893年出生於江蘇漣水縣,也是保定軍校的畢業生,後來在1920年的直皖戰爭中認識了蔣介石,當知道是自己師兄的時候,他便有種見到親人的感覺。
後來蔣介石也是沒有少提拔他,他也是為了感謝蔣介石的知遇之恩,便幫助蔣介石一起做事,鞍前馬後,義不容辭。
在1939年,正值抗戰的巔峰時期,此時蔣介石卻確定了防共的事宜,並命顧祝同為這一事件的執行官,這就是當時震驚全國的「皖南事件」。
晚年的時候也是赴臺生活,雖然已經60多歲高齡,但還是被授予了各種職位。
1985年的時候,由於突患腦血管疾病,便從此臥床不起,病魔纏身,最後也是與1987年病逝於臺醫院,享年94歲。
第四位是蔣鼎文,於1895年出生於浙江諸暨,是浙江陸軍講武堂的畢業生。
曾經也是參加過不少戰役,其中不乏就有北伐、蔣桂,蔣馮閻等戰爭。
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的時候,蔣鼎文放下自己之前的官位,來到黃埔軍校做了學生區隊長,多次與蔣介石有過照面,後也給蔣介石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並在一次野外演習時得到蔣介石的賞識,於是後來也是隨著蔣介石一起做事。
由於擅長機動作戰並且行事迅速,後也被稱為「飛將軍」。
然而抗戰勝利之後,他便沒有再隨他們一起徵戰沙場,而是選擇退出來到上海經商。
然而天不由人,1949年的時候,因為蔣介石的權力面臨土崩瓦解,於是他便又一次受受到啟用,當時主要是編制檢查撤退的軍隊,可以使其繼續作戰。
最後於1974年病逝於臺,由於生前貢獻巨大,後被追封為一級陸軍上將。
第五位是張治中,於1890年出生於安徽,也是保定軍校的畢業生,後來也是機緣巧合之下,他便跟隨著蔣介石一起做事。
但是他天生主張和平相處,所以與蔣介石等人的「剿共」思想完全無法想討論。
而他也天生就是一個敢言的人,他經常會上書給蔣介石,對經濟,戰略等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
雖然在初期的時候他一直在幫助蔣介石建立政權,但是後來由於一直主張與共和平相處,所以後來也被當做「叛徒」。
後來共黨勝利之後,鑑於他對共黨的貢獻,便稱他為「和平將軍」,最後於1969年在北京病逝。
第六位是陳繼承,於1893年出生於江蘇,也是保定軍校的畢業生。
於1924年被聘請為黃埔軍校的教官,可以說是一生都在從事「教育事業」,不管是剛開始黃埔教官,還是到後來訓練部隊中的士兵,可以說他在教導方面確實有一手。
抗戰勝利之後,先後獲得了忠勤,勝利等勳章,後來於1950年赴臺擔任總統府的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
於1952年10月正式退役,1971年病逝於臺,享年78歲。
鑑於生前的功績,蔣介石還親自在他墓碑上題寫。
第七位是錢大鈞,於1893年出生於江蘇,早期也是在黃埔軍校當教官,後來在軍閥大亂鬥的時候為蔣介石效力。
後來也是因為自身能力受到蔣介石的賞識,擔任了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的主任。
此人一心向佛,且謀略極高,連蔣介石都對他的作戰計謀讚賞有加,所以蔣介石一直非常重用他,也對他客客氣氣,以禮相待。
抗戰勝利之後,赴臺定居,也是擔任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後於1982年在三軍總醫院病逝,享年90歲。
最後一位是陳誠,於1898年出生於浙江青田,是蔣介石身邊最信任的人之一。
在北伐和軍閥混戰時期也是參加過各種大戰,也幫蔣介石贏得了無數戰役的勝利。
後來在圍剿共黨是時候也是出了不少力,作為棋子來說,他非常的敬職敬責,可以說是指哪打哪,蔣介石當時對他也是十分賞識。
後來便提拔他做民黨的副總裁,抗戰勝利之後也是赴臺定居,但當時由於蔣介石連任「總統」的事情,兩個人鬧的很僵,關係也是大不如前。
後來也是因為「重回大陸」的計劃與蔣介石的關係徹底惡化,後來在1965年因肝癌病逝,享年68歲。
結語
雖然大家當時參戰的初心都是為了建立美好家園,可是後來各為其主,也都有著不同的境遇。有人堅持和平,有人積極作戰。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雖然最後都是一個死字,但是輕重卻有著本質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