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微信公眾號《USA另一面》原創首發,作者狼媽,分子醫學博士,轉載請在後臺留言聯繫作者)
2018年我家狼寶在美國出生。在這舉目無親的地方,對於沒有老人在身邊的我們這新手爸媽來說,慌亂可想而知。好在我們還略有準備,提前學習了一點兒育兒知識,參加了美國這邊相關公益機構系統的育兒培訓,並且從國內準備了大量的應急藥品。
狼寶生下來很乖,很爭氣,身體一直都不錯,很少生病。在一周歲之前,他除了打疫苗發過一次短暫的低燒外,只生了兩回病。這篇文章講第一回——感冒發燒。
美國的每個寶寶在出生時,都可以由父母指定或請醫院分配一個專屬的兒科醫生。兒科醫生的職責是負責寶寶的定期體檢和疾病的初級診治,對寶寶的成長進行全程監控。
當寶寶生病的時候,你不能直接去醫院,必須先和兒科醫生預約。在狼寶發燒的當天,我跟他的兒科醫生預約了第二天過去看病。
第二天我們如約來到診所。診所人不多,但看上去很繁忙,要見到醫生需要等比較長的時間。
比如預約時間是早上8:0點,你可能在1:0點左右才能排上號去做正式看醫生前的體檢,比如量身高、體重、頭圍什麼的。這些「規定動作」都是由護士來做。做完後進入單獨的診室繼續等待,直到醫生到來。
狼寶的兒科醫生是一位墨西哥裔美國人,說話語速非常快,做事也很麻利。她問了一下狼寶的症狀,聽了聽肺音,查看了一下寶寶的發育記錄,量了一下體溫,然後就告訴我不用擔心,可能只是感冒了。
她給寶寶開了些退燒藥,囑咐我多給寶寶喝水,如果寶寶發燒超過了38攝氏度,就給寶寶吃退燒藥(美國嬰兒退燒藥僅推薦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
她還讓我離開前帶寶寶去趟診所的實驗室,抽點兒血留下檢測。如果寶寶持續高燒三天不退,再預約回來複查。醫生的整個診治過程大概15分鐘。
美國的這種預約機制讓看病過程變得很漫長,而真正治療的時間卻很短,讓人覺得醫生有點兒漫不經心。然而在這一年與狼寶醫生交流的過程中,我原有的認知被顛覆了很多很多。
在國內,當冬天來臨,流感進入高峰期的時候,醫院、診所的輸液大廳裡總是人滿為患。很多孩子一感冒發燒,父母就到醫院給孩子輸液退燒,門診輸液率高達70%,但其實至少有一半是沒有必要的。
這種過度輸液的現象有一部分是因為國內事實上存在的「以藥養醫」制度,另一部分則是因為有些家長過度迷信輸液的療效,拍桌子摔凳子地要求醫生給孩子輸液。殊不知輸液對治療感冒發燒的作用微乎其微,反而大大增加了感染風險。很多兒童病例輸液後死亡的新聞頻頻見諸媒體。另外,長期輸液的給藥方式也降低了孩子的免疫力。
在美國,當你的孩子感冒發燒後,醫生最常告訴你的就是多休息多喝水多觀察。如果家中備有退燒藥,他們常常不會開任何藥物給你。
如果孩子感冒發燒持續不好,或者變得很嚴重,你可以複診或者去急診。
如果僅僅因為感冒發燒就想輸液,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為美國的普通門診沒有給病人輸液的權限,只有在急診或者住院的時候才可以輸液,而且負責輸液的護士需要有靜脈輸液專職護士資格證。
這一管制措施十分有效,美國的門診輸液率不到10%。
美國的兒科醫生會告訴家長,寶寶發燒對於寶寶的成長來說是一件好事情。一項發表在《過敏與臨床免疫學》雜誌上的研究發現,發過燒的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對各種東西產生過敏反應的可能性比較小。
通常我們總是很擔心孩子發燒,覺得如果不及時退燒會不會燒壞寶寶的腦子。
但其實發燒僅僅是疾病的症狀,並不是疾病本身。
發燒通常意味著孩子的免疫系統正在抵抗外界感染,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在打了疫苗以後會發燒的緣故。當孩子感冒發燒的時候,不要著急去醫院輸液,因為一般的感冒發燒並不需要靜脈輸液。
只有在孩子嚴重脫水、進食困難或有嚴重感染的時候才需要輸液,但這時的輸液通常也與治療發燒無關。
發燒本身並不危險,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發燒的同時孩子是否有其他部位的繼發感染,這些可能存在的感染才是有害的。
這些感染有可能是細菌或者病毒引起的,單純的退燒不會使感染消失。
孩子感冒發燒38度以下時,父母可以先通過各種物理措施提高孩子的舒適度,並密切觀察孩子的症狀。
至於我們經常聽到的發燒燒壞腦子的傳說,這種病例很罕見。一般都是孩子燒到了41度以上才偶有發生,或者孩子有繼發的腦膜炎等嚴重感染時才會導致腦損傷。
在5歲以下的孩子中,有2%-5%的孩子發燒可能引起「高熱驚厥」(寶寶身體抽搐、不停抖動、眼球上翻,短時間內似乎失去意識)。這時候最大的風險其實是孩子可能跌倒引起頭部撞傷或類似的傷害,而不是腦損傷或智力損傷。
當然如果長時間的驚厥,會增加孩子得癲癇的風險。如果孩子高熱驚厥15分鐘以上,並且出現呼吸困難,需要果斷看急診。
我們這個時代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狂轟亂炸」的信息讓很多年輕的父母變得非常的緊張和焦慮。微信的發達也造就了各種各樣的育兒群、媽媽群,廣告長期的洗腦和各種植入,讓很多年輕的父母難以判斷信息的真假以及科學的育兒方式。
在孩子出生後,有些家長給孩子的奶瓶消毒,衣服消毒,空氣消毒,竭力追求寶寶生活在一個乾淨無菌的環境中。殊不知這樣的環境對於孩子免疫系統的建立並不是好事,這跟溫室裡的花朵經不住摧殘是一樣的道理。
狼寶出生後,他的兒科醫生經常叮囑我,給嬰兒洗澡不要用任何沐浴露和洗髮水,只可以用溫水,我十分贊同這個觀點。
除了考慮沐浴露和洗髮水中含有的化學物質外,根據「衛生假說」,嬰兒清潔得越是乾淨,他們越有可能出現腸道和肺部的各種不良問題。
很多科學研究都支持這一假設。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一項研究表明,與非無菌的環境中飼養的小鼠相比,無菌環境中飼養的小鼠更容易患哮喘和腸易激綜合症。
如果你覺得這些科學術語難以理解,那麼記住一句話就好了:適量地接觸微生物會增強你孩子的免疫能力。
所以當你的孩子想要玩泥巴、玩沙土的時候,請放輕鬆。當你的孩子想要洗碟子洗碗的時候,盡情地鼓勵。
撒貝寧在一檔節目中說,他與妻子李白會經常因為育兒觀念的不同發生爭執。因為妻子在面對孩子拿著地上的拖鞋啃的時候,態度十分淡定,他受不了。
我並不鼓勵孩子去啃拖鞋,但可以推定的是,歐美父母的這種淡定與他們長期接受的另一種「育兒經」不無關係。
在這種真假難辨的信息轟炸時代,作為父母的我們,只能努力擦亮眼睛,豐富學識,爭取不讓少數無良的醫生坑了自己的孩子,不讓自己的無知害了自己的孩子。願每個孩子都可以健康長大。
以下分享美國兒科學會給發燒寶寶家長的一些建議:
1.一般來說,寶寶直腸溫度高於38度,口腔溫度高於37.2度,可以判定為發燒。
2.新生兒或3個月以下的嬰兒,如果發燒,請立即去急診室。
3.避免在嬰兒熟睡時叫醒他給他服用退燒藥。嬰兒年齡在3個月到2歲之間時,服用退燒藥需先向兒科醫生諮詢。需要注意的是,布洛芬這樣的退燒藥只適用於6個月以上的寶寶。如果寶寶發燒同時伴有脫水或嘔吐,不能服用布洛芬。嬰兒的體重決定劑量,所以必須按照醫囑服用。
4.監控嬰兒的活動水平和整體舒適度。發燒38度以下,看起來快樂、活潑、舒適的嬰兒可能不需要治療。
5.確保嬰兒保持水分充足。發燒會增加脫水的風險,需要適當護理或給予配方奶。大一點的嬰兒應該喝大量的水。在某些情況下,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可能建議使用電解質飲料來防止脫水。監控嬰兒是否有脫水跡象,包括不像平常那樣排尿,眼睛凹陷,嘴唇乾裂,皮膚非常乾燥等。
6.給嬰兒,特別是生病的嬰兒服用新藥之前,要先打電話諮詢醫生。
7.不要將生病的嬰兒送去託兒所等容易感染其他嬰兒的地方。
8.如果嬰兒發燒並且出現以下情況之一,請致電醫生或尋求醫療護理:
——嬰兒情緒低落,嗜睡不醒;
——2歲以下的嬰兒發燒持續超過24小時,但沒有其他任何症狀;
——發燒升至40度以上;
——服用退燒藥後沒有任何改善;
——嬰兒正在服用抗生素,但吃藥一兩天後症狀沒有好轉;
——嬰兒有脫水跡象,包括嘴唇乾燥或頭頂凹陷。
9.如果寶寶發燒時處於以下情況,請立即去急診室:
——嬰兒首次高熱驚厥發作;
——嬰兒的高熱驚厥發作持續時間超過15分鐘;
——嬰兒的體溫升至41°C或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