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近幾年越來越常見,很多家長朋友在面對自己的孩子出現感冒發燒或者積食等情況都會選擇帶著孩子去進行相關的小兒推拿,以此來緩解孩子的身體狀況。但是也有人說,小兒推拿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嘗試的,本期節目,我們邀請松江區方塔中醫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王開萍做客廣播直播間,與市民朋友一起科普小兒推拿!
本期節目主講嘉賓:
松江區方塔中醫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 王開萍
門診時間:周一至周五
主治方向:小兒斜頸、腹瀉、厭食、易感保健。
什麼是小兒推拿?
小兒推拿又名小兒按摩,是指運用特定手法作用於小兒特定部位,以調整小兒臟腑、氣血、經絡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一種外治法。
小兒推拿的療法對象一般是6歲以下的小兒,尤其適用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小兒推拿常用於肌性斜頸、感冒、發熱、咳嗽、鼻炎、哮喘的緩解期,反覆呼吸道感染,腹痛,腹瀉,嘔吐,便秘,厭食,疳積等以及小兒保健與預防。
小兒推拿有沒有相關禁忌?
雖然小兒推拿操作安全、運用廣泛,但也有一些不宜推拿的,應予注意。
1、各種皮膚病患處,以及皮膚有破損(發生燒傷,燙傷,擦傷等)、皮膚炎症、疔癰瘡癤、不明腫塊以及有傷口疤痕等。
2、有明顯的感染性疾病或傳染性疾病,如水痘、猩紅熱、結核。
3、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
4、嚴重的心、肺、肝、腎等臟器疾病。
5、有嚴重症狀而診斷不明者慎推。
寶寶出現斜頸該怎麼進行推拿?
小兒肌性斜頸是指頭向患側歪斜,前傾,顏面旋向健側,頸部活動受限的臨床常見病。
臨床上,除極個別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頸,視力障礙的代償姿勢性斜頸和頸部肌麻痺導致的神經性斜頸,一般指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造成的肌性斜頸。
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有較好的療效,是本病的首選治療方法。在治療過程中,對局部肌肉尤其是經筋結節點充分放鬆十分重要。此外,對該肌肉起始點的治療及被動運動也是重要的治療方法。治療本病時年齡越小,治療效果越好。一般小兒出生10天後即可進行治療,但早期不宜過早過多使用牽伸及頸部旋轉手法,以免造成新的損傷。手法治療的最佳時機是出生3個月內,3至6個月的患兒仍可以獲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病程太長如超過1年且胸鎖乳突肌攣縮嚴重,甚至纖維化,或推拿治療半年無效應考慮手術治療。術後還要繼續推拿,最大限度恢復該肌的彈性。斜頸重度會面部及頭顱不對稱,患側腮及眼裂變小,甚至胸椎代償性側凸。
家長注意培養小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儘量採取與斜頸方向相反的動作和姿勢。
寶寶腹瀉該如何推拿?
腹瀉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用推拿手法治療小兒腹瀉,尤其是小兒的非感染性腹瀉、秋季腹瀉和小兒使用抗生素後導致菌群失調引起的腹瀉療效較好。治療一般每日1次,較重時每日2次。脫水患兒採用液體療法。輕度、中度脫水可採用口服補液鹽,中度以上脫水或吐瀉重或腹脹的患兒應當靜脈補液。
治療上有:
1、傷食瀉
證見洩瀉前傷食病史,大便量多,氣味酸臭,常夾不消化食物殘渣,伴口臭、腹脹。
推拿清補脾經,清大腸,揉板門、中脘,天樞。
2、寒溼瀉
證見大便稀薄多沫,甚如水樣,色淡臭味小,苔白膩或薄白,伴惡寒發熱,鼻塞流涕。
推拿脾經,大腸均用補法,推三關,揉外勞宮。
3、溼熱瀉
證見大便水樣或蛋花樣,瀉下急迫,大便臭穢,量多次頻,或夾粘液,伴發熱,煩躁口渴。推脾經、大腸經,小腸經用瀉法,退六腑,揉天樞。
4、脾虛瀉
證見洩瀉日久不愈,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夾不消化食物殘渣,多於食後作瀉,伴形體消瘦、乏力。推脾經、大腸經,均用補法。加推三關,捏脊,按揉足三裡。
5、脾腎陽虛瀉
證見洩瀉日久不愈,或五更洩瀉明顯,伴畏寒肢冷等陽虛表現,多為脾腎陽虛瀉。推脾經及推大腸均用補法。加揉二馬,補腎經。
小兒疾病的病理特點決定了小兒發病容易、傳變迅速,治療不當或不及時會影響疾病的愈後轉歸,故推拿療法應由專業醫師執行,且必要時需配合內治法協同治療,不建議家長自行操作。
詳細節目內容,請點擊音頻進行收聽吧!
如果市民朋友有任何有關健康方面的問題想要了解或諮詢,歡迎您關注松江廣播FM100.9兆赫《健康智慧屋》節目,節目的播出時間是每周一到周五中午11點到12點直播,歡迎撥打直播熱線電話37683768,與松江地區各大醫院名醫進行現場對話!
文字、圖片、音頻:劉竑籲昱
主編:王虹
原標題:《小兒腹瀉、厭食、頸部歪斜怎麼辦?松江兒科醫生為你支招》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