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傢伙的手作—非遺項目(風箏)傳承

2021-01-15 這傢伙的手作

每個城市區域都有自己的文脈,它不僅是區分彼此的重要標誌,更是居於此的人們精神上共同的根與魂。

一:風箏文化

風箏文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傳統手工業的典範,文化積澱深厚。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既是齊魯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又有自己的特色,早在明清兩代就以「二百支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名揚天下,素有「南蘇州北濰縣」的美譽。2006年5月,濰坊風箏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際風箏聯合會」的會議總部也設定在了濰坊。現在濰坊成為世界風箏文化交流的中心,被世界各國人民稱為風箏的故鄉。風箏,古名「紙鳶」,又名「鷂子」,是普及於山東各地的一種玩具,尤以濰坊為盛,

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像墨翟製作第一隻「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到清朝中葉,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製作的民間藝人。相傳有位姓陳的啞巴藝人扎得風箏新穎好看,放得又高又穩,遠近聞名。這時,清明節前後競放風箏也成了當地的踏春風俗。凌空紙鳶,高入雲端。紙鳶其制不一,於鶴、燕、蝶、蟬各類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維妙維肖,奇巧百出。大詩人兼書畫家鄭板橋曾寫過這樣的詩來描寫風箏:「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把風箏特點和放風箏的風俗描寫的淋漓盡致。「一百四日小寒食,冶遊步上白浪河,紙鳶兒子鞦韆女,亂草新來春燕多」,這是詩人郭麟對他家鄉清明放風箏的真實描寫。到近代,有首《竹枝詞》是這樣描寫當時風箏盛況的:「風箏市在東城牆,購選遊人來去忙,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

風箏,作為一項古老的的民間體育活動,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一直融入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風正逐步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尤其是與中國的風俗,節日,文化融合使風箏的內容更加豐富,最終形成具有濃鬱東方文化色彩的中國風箏文化。

二:風箏製作

個性是藝術成功的標誌。風箏的獨特個性是通過「扎、繪、糊、放」的四藝來具體表現的。

扎風箏的骨架一般用竹材紮成,扎骨架的工序有:選竹材、破竹材、削竹條(有「抽削」、「推削」諸法)、修竹條、彎竹條、扎結竹條等。風箏架子多種多樣,扎法各有千秋,一般說掌握了硬翅風箏、軟翅風箏和拍子風箏架子的基本扎法後,就可以自由變化,扎制各種風箏了。前輩藝人們在扎風箏中總結了豐富的經驗,有的還編成了歌訣。例如扎硬翅胖沙燕的口訣是:胖燕四四法最新,一頭一腹一尾根。上條平直須堅硬,下條扁軟勢隨形。七段等分論條架,兩膀對扎半圓形,中腹應按雙分計,尾竹上端中線尋。下端長短如何定,橫設架子首尾千.託紙中間方四塊,兩膀各四必相亭。頭部迎風腹為主竹要軟好瀉風。襠肥紙闊單面軟,迎風不會左右慨。

糊風箏用紙,用礬絹,用薄綢等,可依風箏形式確定。倒如,糊蜻蜒風箏用絹,因為絹比紙的透明度好,更象活蜻蜒的翅膀,糊龍青魚尾部用綢,放飛時迎風抖動肖似魚尾,糊鷹不能用絹,因為絹受風后抖動就不象在空中打旋的鷹了,必定要用皮紙或託裱了的防風紙。糊風箏時,先比著架子剪紙,紙比架子大些,邊緣部分剪開一些口子,在邊緣塗漿糊後,依次把剪開的邊緣糊在紙條上。糊法有兩種;一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四個面上,此法叫「包邊兒」,二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兩個面上,待漿糊幹了之後,用刀把多餘的紙裁下來,這種方法叫「裁邊兒」。這種方法是要露出一部分削修加工的竹條,以顯示藝人的製作技巧。風箏可以先糊後繪,也可以先繪後糊。因為風箏的彩繪圖案多是對稱的,為了使圖案對稱一致,藝人們一般是先繪後糊。先把各部分的紙剪好,彩繪、陰乾,熨乎,再糊到架子上。彩繪時,各部分銜接處圖案不畫全,留出一些空白,糊好後再把銜接處的圖案補畫整齊。各種風箏的具體糊法也各有不同,倒如:沙燕風箏先糊兩膀,再糊兩腿。最後糊頭、腹,米字風箏也是先糊兩膀,拍子風箏用平貼法糊紙等等。

繪風箏的繪畫構圖與設色最能體現地方特色。濰坊的風箏吸取了濰縣木版年畫的技法,又博採京津畫風箏之長,線條粗獷,色彩以紅、黃、蘭三顏色為基礎色,重筆濃抹,色調明快,渾樸,在對稱中達到強烈的美的視角效果。如濰坊的龍頭蜈蚣風箏,胡敬珠派造型以群青色為主,便以濃豔著色,直觀效果對比強烈;康萬香派則以普蘭為主,代表海水,同時以紅或桔紅的暖色,使整個畫面形象鮮明,風箏騰空之後,與蔚蘭的天空產生和諧又鮮明的視角效果。西方藝術大師說過:「要懂得用最少的顏色,如果該用七個顏色,你卻用二個表現時,那你的本事就更大了。」濰坊的風箏藝人對風箏的構圖和彩繪,正是這樣做的。他們儘量少用色,以塊色為主,非常鮮明地突出了民間藝術色彩單純而濃鬱的特點。

放風箏的工具有線、繞線工具和供遊戲用的各種附加物。放風箏的線有「縫衣線」(適合放小風箏)、「小線」(三股棉線,民間最常用的風箏線)、「衣線」(真絲線,細的叫「絲線」,粗的叫「絲繩」)、「麻線」(從前民間用此線放大風箏)等等,繞線工具最普遍的是「線桄子」,這是一種穿在軸柄上的六角線線軸,可以自由地旋轉著放線。收線時,一手拉線,一手打輪,十分方便,樣子也玲瓏可愛,本身就是一件惹人喜愛的玩具;還有一種「簡易桄子」,軸柄上穿著一種扁框,用起來也很方便。如果放大風箏,則要用「線拐子」;放更大的要用「絞車」。風箏的附加物,是放風箏時作遊戲用的,種類很多,主要有:「風琴」、「鑼鼓」、「送飯兒的」等。

風箏的種類很多,按形象分有鳥形風箏(如鷹、燕、仙鶴)、蟲形風箏(如蜻蜒、知了、蝴蝶)、水族風箏(如金魚、蛙、蟹)、人物風箏(如孫悟空、胖娃娃、老壽星)、字形風箏(如「雙喜」、「福」字、「壽」字風箏)、器物風箏(如扇子、鍾、宮燈)、變形和幾何圖形風箏(如瓦片、八卦、五星),按風箏的構造分有硬翅風箏、軟翅風箏、拍子風箏、平桃風箏、軟風箏、桶形風箏等;按風箏的功能分有玩具風箏、觀賞風箏、特技風箏等等。按大小又可分為巨型風箏與微型風箏。如 「鯉魚跳龍門」風箏,兩層樓高,面積為174平方米,扎風箏的藝人是站在樓上紮成的。巨型立體蜈蚣風箏,龍頭狀的頭和數十節的身,共100多米長。小型的蜈蚣風箏一樣首尾齊全,卻小到可以整個藏在火柴盒中。

風箏同中國許多民間藝術形式一樣,產生於人們的娛樂活動,是寄託著人們的理想和願望,與人們的生活有密節聯繫的娛樂品。風箏的造型模仿的自然事物、社會生活以及神話傳說中的形象,都寄託著「吉祥」和「吉慶」,興趣和理想。那絢麗多彩的顏色,與其說是所模仿事物的標誌,毋寧說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放風箏,則是易做、經濟、老少鹹宜的娛樂,健身活動。

相關焦點

  • 第二屆「匠心之美」非遺手作展 多項互動項目免費玩
    為弘揚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展示昆明市豐富的民族民間工藝,第二屆「匠心之美」非物質文化遺產手作展邀請本地知名非遺傳承人,以創新創意的形式展示刺繡、銅藝、影雕等傳統非遺作品,特設竹藤生活體驗區、非遺手作體驗區等,通過現場互動、現場教學、現場製作等,讓市民身臨其境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 非遺傳承 路在何方?
    原標題:非遺傳承路在何方? 本世紀以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逐步開展,今年是國務院設立「文化遺產日」的第十個年頭。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1372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各省公布了11042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 木葉盞裝滿「非遺傳承扶貧夢」
    木葉盞·楊樹葉  木葉盞,這項源於宋代的「黑科技」,是中國陶瓷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是我國亟待保護傳承的非遺技藝,也是屠金歌「非遺傳承扶貧夢在母校南開大學和她所在的旅遊與服務學院的支持下,屠金歌和同學們一起在學院樓裡辦起了集讀書會、觀影會、真人圖書館、創意手作等功能於一體的「靜象文化空間」。
  • 探索非遺傳承 廣州舉措領先
    這是廣州市頒布的第五批市級非遺傳承人,至此,廣州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達到151名。他們涉及了9大門類的30個非遺項目,既有「20後」的前輩,也有「80後」的後生。廣州層次合理而穩態的非遺傳承隊伍逐漸成型。可以說,廣州經過十年探索、建設,在非遺保護的「傳承」這一關鍵問題上,逐漸找到了一條既有自己特色,又有實際效果的路子。
  • 傳承非遺文化 品味「和合」魅力
    (覃馨儀攝)     地處邕城繁華地段,毗鄰新會書院,「十三五」期間,南寧市解放路小學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條件,不斷完善學校特色發展規劃,積極打造「和合文化」教育品牌,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學校特色品牌,梳理出「積極推動邕劇、南寧民謠、剪紙、醒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發展主脈絡,全方位、多元化開展和傳承美育活動。如今,這座有著80多年歷史的老學校正煥發出新光彩。
  • 非遺項目「舞春牛」走進安德學校
    紅網時刻1月7日訊(楊風)近日,冷水江市非遺項目「舞春牛」走進安德學校,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爭做新時代非遺傳承人。2007年8月,「舞春牛」被公布為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1年5月被婁底市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Get非遺傳承新玩法,太極拳化身行走的表情包標題
    據了解,發源於河南省溫縣的太極拳,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是極具中國傳統民族特色的重要文化形態,深受海內外人士青睞,在世界範圍內的習練者達數億人,早在2006年就被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今年11月,雙方攜手啟動了「老家河南·黃河之禮」主題活動,通過豐富多元的數字科技,以及小程序、線上數字館等創新手段,促進河南省境內黃河沿線溫縣太極拳、開封汴繡、孟津唐三彩等九大重點非遺的廣泛傳播,幫助社會大眾深入了解黃河流域非遺背後的歷史、文化、價值等,積極主動參與到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 皮影醒獅手作活動等你來參加
    皮影醒獅手作活動等你來參加 2021-01-14 19: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許氏瓷塑220周年非遺傳承展暨「百福」作品首發式舉行
    中國當代藝術網訊,10月14日,許氏瓷塑220周年非遺傳承展暨「百福」作品首發式在德化縣城市規劃館舉行。  德化縣委副書記林祖傳致辭許氏瓷塑自1800年起,迄今傳承220周年。許氏瓷塑是我縣陶瓷輝煌發展歷程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每一代傳人都對德化瓷塑藝術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箏樂傳承·共譜華章—2019非遺華夏大型箏樂盛典啟動儀式在京舉辦
    箏樂傳承·共譜華章——2019非遺華夏大型民族箏樂盛典啟動儀式在京成功舉辦5月23日下午,由中國國際文化藝術中心主辦、盛世華影影視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承辦的「首屆『箏樂傳承·共譜華章』非遺華夏大型民族箏樂盛典」啟動儀式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成功舉行,主辦單位領導、來自社會各界的支持嘉賓
  • 非遺尋訪2︱剛硬易碎的海派水晶雕刻,如何才能真正傳承
    非遺尋訪2︱剛硬易碎的海派水晶雕刻,如何才能真正傳承 澎湃新聞記者 陸林漢 2017-11-29 09:18 來源:澎湃新聞
  • 非遺傳承——李氏樹皮筆畫
    非遺傳承——李氏樹皮筆畫 2020-06-19 05: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成都非遺文化產業園發展中心運營負責人宋佳音:非遺是打造世界級...
    ;愛馬仕在100多年前是製造馬具的……這其實就是從傳統非遺技藝成長為世界品牌的經典案例。」成都在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上已經走入世界前列,截至目前,世界矚目的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已經在成都成功舉辦六屆,吸引了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和各類文化團體的參與。
  • 全市首個社區殘疾人文化體驗工坊成立 展示精品手作 教授手作技能
    1月6日,在新城區西一路街道西三路社區殘疾人文化體驗工坊,肢體障礙者、非遺西安剪紙項目傳承人肖瑛正在為大家講解剪紙創作過程。近日,西三路社區創新基層黨建工作,聯合西安市和義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創建起全市首個社區殘疾人文化體驗工坊。這裡展示的作品都是殘疾朋友自己創作的,他們都經過專業培訓,創作經驗豐富,很多人都能獨立完成作品。
  • 翼天文旅集團|婺源籍非遺傳承人齊聚「夢裡老家」,共謀非遺發展
    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揭凌峰、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施傑平,以及徽劇、儺舞、菠蘿漆器、烙畫、板凳龍、燈彩、山臘梅、甲路紙傘、抬閣、古法釀酒、歙硯、三雕、棕編、山茶油傳統提煉等非遺領域的傳承基地代表和傳承人參與座談,共謀「非遺+旅遊」的融合發展之路。
  • 「非遺」傳承活動 為祖國獻祝福
    長假期間,我市舉辦了非遺文創集市、手工藝精品展、漢服展示展演、非遺親子互動體驗以及非遺中醫藥義診等多元化展演、展示、展銷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與。 活動現場,舞龍舞獅、面部彩繪、臉譜塗鴉等非遺活動,動靜結合驚爆眼球。30多位省市級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展演了剪紙、捏糖人、燙畫等非遺項目。
  • 「福印永年」林旭平篆刻作品展舉辦 非遺文化走進中南大學
    林旭平講課現場  作為本次展覽系列活動之一,在「中國篆刻手作體驗工作坊」,林旭平現場為中南大學的學生講解中國篆刻的悠久歷史和精巧技藝,以及中華福文化金石篆刻藝術,林旭平現場指導學生們篆刻製作林旭平指導學生們篆刻  來自中南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的一位學生表示,中國篆刻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高校能夠讓大家直觀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當代大學生的熱情,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
  • 驚豔了時光、溫潤了流年 婺城非遺踩著新時代的節拍款款而來
    非遺文化承載著地方的歷史,維繫著文化的傳承。婺城擁有130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國家級非遺1項、省級非遺6項。如今,它們活力猶在,婺城不僅保留了這些非遺文化本真的面貌,更賦予了他們新時代的內涵。非遺小鎮,文化「滋養地」安地鎮依託早期發達的水路和陸路交通,實現了山貨與外來商品之間的頻繁貿易,為文化傳播和技藝傳承提供了優質的載體。這些或流傳於口頭、或傳承在指尖的生存智慧,在當代人尋尋覓覓的目光裡,經由相關恢復與保護,重新活躍在安地鎮的村舍間。為此,安地鎮也獲評「金華市非遺主題小鎮」。在安地鎮渡船頭,有一處婺州窯古窯址,這裡世代有人以燒窯制瓷為生。
  • 非遺與動漫 跨越千年相見恨晚
    現場照片非遺與動漫有哪些可以融合的點呢?周廣明認為,非遺最根本的特點,是活態傳承。非遺是以人為核心,以生活為載體的活態傳承實踐,非遺的生命在於生活,非遺是傳統文化在當代生活中的活態呈現,並在傳承中不斷被賦予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非遺在很多方面都適合於動漫的融合。有很多非遺的項目本身就是動漫的雛形,比如皮影、剪紙、面具、壁畫、年畫等。
  • 非遺共傳承 成都邛崍市2020年南寶山羌歷新年慶祝活動啟動
    為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創建工作,發揮好邛崍市羌族文化資源優勢,提高人民群眾非遺保護、傳承意識,2020年11月21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和邛崍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邛崍市委宣傳部、邛崍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邛崍市南寶山人民政府承辦的2020年南寶山羌歷新年慶祝活動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