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十八般武藝2丨貧困山村 「點木成金」

2021-01-15 上遊新聞

鄉鎮檔案

奉節縣平安鄉位於重慶市奉節縣城90公裡外的西北角,海拔近2000米,地處奉節、巫溪、雲陽三縣交界處。

貧困癥結:

總的來看,平安鄉深度貧困體現在「三高一低三差三重」:「三高」即貧困發生率、貧困人口佔比、貧困村佔比高;「一低」即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全縣平均水平;「三差」即基礎設施差、生存環境差、產業帶動差;「三重」即低保五保殘疾人口、因病致貧人口、60歲以上貧困老人佔比大,脫貧任務重。

脫貧武藝:

豆腐柴,學名觀音草,也叫斑鳩樹、腐婢、神仙樹,是奉節當地一種野生植物,《本草綱目》中有記載。豆腐柴的根、莖、葉均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血、潤腸通便等功效。可用於果膠提取,也可作為綠色食品原料,鮮葉和精粉製成的「葉子涼粉」色澤嫩綠、口感滑爽、營養豐富,是一種綠色食品。

△美麗的平安鄉文昌村。

奉節縣平安鄉是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在脫貧攻堅進程中,這裡的黨員幹部與村民一起,演繹出一段「點木成金」的傳奇——他們將當地的一種名為豆腐柴的植物變「廢」為寶,加工成渝東北一帶的特色涼粉,讓當地成千上萬村民成為這一項目的受益者。

2019年,平安鄉的豆腐柴種植擴大到5000多畝,預計2022年將發展到上萬畝,可實現產值5000餘萬元,通過分紅等形式,帶動2000餘戶上萬名村民增收、致富。

產業揭秘

看他們如何在這片葉子上做文章

陽春三月,三峽腹地。

在奉節縣平安鄉,漫山綻放的白色李花一簇簇綴滿枝頭。嶄新的山路蜿蜒盤旋,沿途是灰瓦白牆的農家小屋、綠柳池塘、雞鳴犬吠,笑得滿臉褶子的老奶奶站在門口打招呼,頗有世外桃源之感。

在雙店村的山谷裡,有一大片綠色灌木狀植物,春雨中,嬌嫩的新芽含羞吐露。「它就是我們這兒的特色植物豆腐柴,是大自然送給平安鄉的寶貝!」平安鄉黨委書記鄒遠珍笑著說:「可別小瞧了它們,在村民們眼裡,可謂是名副其實的『金葉子』!」

曾經:牛羊見它繞道走

豆腐柴是當地的叫法,它是一種灌木,根深葉茂,生命力強。在當地村民的記憶裡,它曾普通得不值一提,甚至惹人厭棄:當柴燒不易燃,氣味還有些特別,牛羊見它繞道走,人們也忽視了它的存在,千百年來,任其自生自滅。

曾經無人問津的豆腐柴緣何成了當地的寶貝?鄒遠珍娓娓道來。

由於地理位置偏遠,平安鄉是縣裡和市裡有名的貧困鄉鎮之一。在較長一段時間裡,鄉裡幾乎沒有任何產業,村民的主要收入靠外出務工。

在一組該鄉的經濟匯報中,2000年,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300餘元,比1999年增收20多元。人均增收20多元,被當作重大成績匯報,由此可見,這裡人們的生活水平,曾長期在低水平發展中徘徊。

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出路在哪裡?鄒遠珍說:「我們可謂絞盡了腦汁。」

不得不說,機緣來得不早不晚、不急不緩,正是時候。

奉節縣平安鄉,村民正在採摘豆腐柴葉子。上遊新聞記者 鄒飛 攝

發展:在葉子上做文章

「我們這裡曾經漫山遍野的豆腐柴,其實是個寶貝,發展它,肯定有錢賺。」7年前,有返鄉創業的外出務工人員前來「獻策」,豆腐柴項目很快引起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

「發展產業需因地制宜,同時還得敢試敢闖,力爭『人無我有』,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點。」鄒遠珍說,經過專家反覆考察、調研、論證,發現平安鄉的地理條件、土壤,非常適合種植豆腐柴這一植物,用其作原料生產出的綠色涼粉,口味獨特,營養價值高,很受外地、外國遊客歡迎,具有廣闊市場前景,不失為一個好的扶貧項目。

「就是它,就在這片葉子上做文章!」在市、縣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平安鄉將豆腐柴定為當地發展的三大生態產業之一。

回鄉發展的陳波等人率先展開規模種植,並於2014年建起上千畝豆腐柴種植基地,用豆腐柴的葉子做成的特色涼粉開始批量生產。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產業項目選準了,它就能顯現出極大的承載力,引領著貧困村民向前跑。

如今:帶動1574戶增收

山還是那片山,地還是那片地,變化卻在悄然發生。

現在,陳波創立的重慶雄森實業有限公司,已成當地加工、營銷以豆腐柴為主要原材料的龍頭生態農業企業。2019年,全鄉種植豆腐柴達5000多畝,進入豐產期的4000畝左右,產值達到3000多萬元,共帶動農戶1574戶6846人增收,其中,227戶貧困戶靠此項目增收脫貧,依託豆腐柴葉子增收達5000元以上的貧困人員有300人左右。

鄒遠珍表示,經過科學規劃,平安鄉接下來將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該鄉天台、射淌、詠梧等9個村加快發展豆腐柴,預計兩年內將豆腐柴種植擴大到1萬畝以上。力爭至2022年,可實現產值5000萬元,通過分紅等方式,帶動2000戶上萬農民穩定增收。

在脫貧攻堅中,平安鄉的發展沒有採取過度集中資源的辦法,而是努力做到了與自然資源稟賦相匹配。該鄉幾年前確立的萬畝脆李項目、萬畝高山蔬菜項目等,也正在成為引領當地村民脫貧、增收的重要生態產業。

平安鄉還有著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紅巖革命烈士、江姐的丈夫彭詠梧曾帶領「川東遊擊隊」在這裡戰鬥過。

「平安鄉的好日子還在後頭。」鄒遠珍表示,平安鄉將依託紅色歷史文化、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特色生態產業,發展鄉村旅遊,相信用不了多久,人們再來平安鄉,一定會感受到平安鄉特有的「安逸氣息」。

產業故事

它是承載著夢想的「金葉子」

致富帶頭人陳波。

一種多年來掉在地上都不會有人撿、牛羊也不愛吃的葉子,卻成了鄉裡不少村民脫貧致富的「金葉子」,在許多人看來,無疑像「點石成金」的神話一般傳奇。

這一「神奇」產業創立者之一的陳波,如今幹勁十足。他帶領一幫村民,將公司做到了「千萬級」,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創造現代版的「點木成金」。

2020年,陳波採取「土地入股分紅+金融扶貧+勞務收入+公司保底回收農戶的鮮葉」模式,預計將帶動上千戶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一片小葉子,讓他動了心

現年38歲的陳波是地地道道的「鄉壩子娃兒」。考上大學後走出大山,經過多年奮鬥,成為四川某大型園林公司的高管,薪酬可觀。

自己的日子過好了,陳波心裡卻一直牽掛著家鄉的父老鄉親。

2013年初,陳波回平安鄉休假,發現由於交通閉塞、嚴重缺水,家鄉的變化依然不大。

在黨的富民政策下,神州大地日新月異,而老家不少農民還是依舊耕作著傳統的苞谷、紅苕、洋芋「三大坨」,過著依舊貧困的日子,這讓陳波心裡異常沉重。

一天,陳波在奉節縣城閒逛時,途經一小食店,聽到幾個「老外」對一綠色小吃讚不絕口。帶著幾分好奇,陳波也點了同樣的一份「翡翠涼粉」,滑溜、清爽、入口即化、口感極好。他向店老闆一打聽,「翡翠涼粉」的原料,是當地一種名為豆腐柴的植物的葉子。

店老闆的話讓陳波震動不小:在他兒時的記憶裡,豆腐柴在家鄉可謂漫山遍野都是,這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葉子,竟能做成這麼美味的小吃!

陳波隨後查閱資料,走訪專家,發現這種被忽視的豆腐柴,可作為天然果膠原料,也能加工成綠色食品,具有較高食用、藥用價值。通過市場調查,他發現在渝東北一帶,還有一些古稀老人習慣在夏天用豆腐柴加工涼粉食用,也偶有小店在加工生產這種涼粉,但多是小作坊、夫妻店。

陳波心動了:何不努力將這一綠色食品開發出來回饋家鄉,為貧困中的鄉親們增收?

恰好此時,平安鄉經過論證,準備將豆腐柴當作特色生態產業發展,陳波的創業計劃正合鄉裡的產業規劃。

△豆腐柴製作的翡翠涼粉

賣了3000多萬元的涼粉

多種巧合讓陳波下定決心辭職回鄉,很快,雄森實業有限公司就成立了起來,在豆腐柴葉子上謀發展。

隨後,陳波組織力量,在平安鄉及周邊地區收集了大量野生豆腐柴品種進行選育,同時流轉了1000餘畝土地,開始實現規模化種植。

2015年,全國首條標準化「葉子涼粉」加工生產線建立並投入運營,豆腐柴涼粉開始批量生產。

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陳波很快遭遇當頭一棒:由於太注重傳統做法,沒有注意氣溫、運輸環節等方面的影響,一些產品還沒上市就變了質或成為破損殘次品,結果一年下來虧損了500多萬元。

做產品,就得講科學、重技術、注意質量。針對生產中出現的問題,陳波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跑農科院、跑高校、跑檢測部門,守在試驗室門外,經過上千次實驗,先後攻克了葉綠素留存、降低果膠損耗等難題。

經過努力,公司很快利用熱烘乾技術實現了產品的乾粉化,解決了產品的儲存和規模化發展問題。2017年公司的涼粉產值達1000多萬元,關於陳波「日進10萬元」的創富故事開始在當地流傳。

然而,陳波很快發現,熱烘乾技術對產品的口感、色澤方面有影響,於是在去年,他又邀請西南大學的專家攻關,經過努力,終於成功研究出豆腐柴涼粉專有的冷凍烘乾技術,最大程度還原了原葉的營養成分,口感也接近鮮葉。專家稱,這種把溫度降到零下20多攝氏度再抽真空的方法屬於航空技術,讓葉子涼粉工藝進入了「3.0」時代。

科技助力,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快速打開了本地市場。他又帶著營銷人員跑酒樓、餐館、農貿市場,很快打開了奉節及周邊區縣的市場。去年,他的葉子涼粉產值達到3000多萬元。

如今,陳波的公司還開發出豆腐柴原葉茶、豆腐柴麵條、粉條在內的十多種新產品,目前正在著力研製奶茶類產品、「葉子面膜」等。

貧困戶靠它裝上電視電腦

脫貧產業選對了,當地村民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

平安鄉雙店村一社貧困戶劉長學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要供兩個孩子上學,家裡經濟負擔重。他心裡雖然也著急,但在前幾年缺乏特色產業時,空有一身力氣卻找不到可以致富的門路。

2016年,在陳波等人的鼓勵下,劉長學嘗試著種了一畝豆腐柴,當年春季(一年可採摘4次葉子)他就賣了鮮葉1531斤,收入3062元,一年下來賣了3500斤,增收7000多元。「沒想到啊,這麼一片葉子還能給家裡帶來這麼多收入!」他對曾經不屑一顧的「葉子」刮目相看。

不僅如此,劉長學夫妻倆還被招進陳波公司的豆腐柴葉加工車間打零工,一年下來,至少還增收3萬多元。就在家門口上班,既有穩定收入,又可以照顧家裡老人,劉長學夫妻倆脫貧的勁頭更足了。

以前「落在地上沒人撿,牛羊也不愛吃」的豆腐柴葉,竟成了致富增收的好項目。劉長學家裡很快添置了太陽能熱水器、電視、電腦,還安裝了WiFi,他還學會了打視頻電話,每次和孩子們打電話,都喜滋滋地告訴他們家裡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劉長學家的生活,因為這一片葉子而改變。

到目前為止,像劉長學一樣,227戶曾經的貧困戶靠種植豆腐柴、在陳波公司務工,獲得了穩定的收益,實現了脫貧。

金科小天鵝都盯上了它

平安鄉發展的這片葉子,牽動了太多人的心。在奉節,有十餘個部門視扶持這一特色產業為己任,連當地氣象部門都為其制定了專題服務方案,主動為這一產業的發展提供精準氣象服務。

一些大學、科研機構也在為扶持這一產業盡心盡力。目前,陳波所在的雄森實業公司,已以豆腐柴為主導產業,建成了行業「四中心」(行業科研中心、行業質檢中心、行業標準中心、行業產品交易中心),同時還建起了種苗種植、觀光體驗基地。

去年,金科集團與雄森豆腐柴產業基地達成了920萬元的戰略合作協議,金科旗下所有物業公司、上百萬戶業主都會成為「葉子涼粉」的潛在客戶,在今年,就會進入重慶各小區推廣。

目前,重慶小天鵝集團也正在跟平安鄉談合作,準備將葉子涼粉引進洪崖洞美食街,讓全國各地遊客都能品嘗到。

不僅如此,在市、縣有關部門協調下,中央電視臺連續四年免費為平安鄉的豆腐柴打「廣告」,「致富經」、「每日農經」、「地方美食」這些欄目多次對豆腐柴涼粉進行報導,讓這一綠色美食被更多人知曉。經央視報導後,先後有800多家客商前往洽談合作。

「它是承載著我們夢想的金葉子!」陳波說,經過逐年發展,公司的種植基地面積已有4000畝,鄉裡正在爭取用兩年時間,把全鄉豆腐柴種植面積擴大到1萬畝。

豆腐柴栽種後,一般只要兩三年便可進入豐產期,只要原材料供應得上,陳波完全有信心用三五年時間,將企業打造成一個產值超億元的現代生態農業企業,吸引更多的村民在家門口掙錢、致富。

數說脫貧

11589元

截至目前,平安鄉全鄉貧困人口由2018年底的85戶250人減少為33戶100人,貧困發生率由2018年底的1.18%降至0.48%,已脫貧698戶,脫貧質量持續提升,貧困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1589元,較2018年增加1153元,增長率11.05%。

兩不愁

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實現在家有勞動力的貧困戶產業覆蓋率100%。

引導1237名貧困群眾實現轉移就業,有效拓寬其收入渠道。

為159戶450人無勞動力、弱勞動力貧困戶精準落實低保兜底。

三保障

義務教育保障:

適齡兒童網格化,確保學生零輟學。因殘疾無法上學的兒童,教師每周兩次送教上門,實現義務教育適齡兒童100%入學。全面落實95個貧困家庭學生教育資助、實現義務教育學生資助全覆蓋。同時,為改善辦學條件,新建學生食堂208平方米,新建六大功能室283平方米,新建塑膠操場3600平方米,共計投入資金240多萬元。新建錄播教室3間,推進教育信息現代化發展,完善建設課堂教學自動錄播系統,共享優質資源。新建愛心小屋一間,對學生開展心理疏導,95名貧困學生及留守兒童,教師結對幫扶,關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改善現狀。

為促使教師專業快速成長。2019年,共24名教師參加縣級培訓,12名教師參加市級培訓。58名教師對781名中小學生累計家訪2200餘人次,落實教育資助133.47萬元,全鄉無一名適齡學生因貧輟學。

基本醫療保障:

全鄉731戶2726人貧困對象全部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100%。2019年以來,縣外貧困戶住院88人,總費用144.22萬元,自付金額14.42萬元,自付比例10%,縣內貧困戶住院221人,總費用53.8196萬元,自付5.2307萬元,自付比例9.72%。

住房安全保障:

自2017年8月以來,共計完成C、D級危房改造1496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82戶,建設微型安置點14個,並對全鄉所有農房進行了安全等級鑑定,確保應改盡改、應搬盡搬、一戶不漏,確保貧困對象住房安穩100%。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紀文伶 鄒飛

奉節縣廣播電視臺記者 孫倩文 夔門報記者 田均文

相關焦點

  • 《脫貧攻堅十八般武藝2丨平安鄉的「點木成金」》引發熱烈反響 從...
    昨(7)日,上遊新聞聯動14個區縣融媒體中心聚焦脫貧攻堅大決戰推出第二篇——《脫貧攻堅十八般武藝2:平安鄉的「點木成金」》。稿件以文圖、視頻形式,在上遊新聞、重慶晨報以及奉節縣新聞中心、奉節縣廣播電視臺推出,引發熱烈反響。
  • 脫貧攻堅夏秋決戰|敢教日月換新天——來自六盤水脫貧攻堅一線的報告
    如何徹底撕掉千百年來的貧困「標籤」?六盤水認真「作答」,交出了一份精彩的時代答卷——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3年底的60.37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9.5萬人,累計減貧53萬人,貧困發生率從 23.3 %下降到3.74%,低於全省0.56個百分點。山鄉巨變,令人震撼!因何而變,令人動容!
  • 奮力答好脫貧攻堅收官之卷——2020年全州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州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盡銳出戰,一年接著一年幹,8縣市相繼實現脫貧摘帽,649個貧困村脫貧退出、56.32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歷史性地解
  • 「脫貧攻堅」甘肅省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殘疾人一個不落地實現全面小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困中之困,艱中之艱,難中之難。近年來,在甘肅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堅強領導下,甘肅省各級殘聯以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為主線,以推動助殘脫貧政策落實落細、開展問題排查整改、實施助殘脫貧項目、做好穩定就業工作為重點,精準施策、靶向攻堅,創新模式、完善機制,通過一系列「組合拳」,全省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高質量開展,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
  • 歷經八年,現行標準下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書寫人類反貧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經過8年持續奮鬥,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這一重大勝利,讓貧困地區發生了「當驚世界殊」的滄桑巨變,給貧困群眾帶來了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貧困地區舊貌換新顏。
  • 溫暖的迴響·軍隊助力脫貧攻堅調研行丨仡佬山寨笑聲朗
    作為全村脫貧致富帶頭人,村黨支部書記胡升偉樂開了花: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等軍地多家單位共同幫扶下,全村實現整體脫貧,2020年被播州區評為「鄉村振興示範村」。黨的富民政策好,日子越過越開心山村富了鄉親笑。還沒見到村民潘本喜,他爽朗的笑聲就傳進了記者的耳朵。「這是子弟兵幫扶我們種植的脆紅李,你們一定要嘗嘗。」
  • 「智勇雙全」決勝脫貧攻堅
    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打亂了人民群眾正常的生產生活節奏,更拖累了脫貧攻堅步伐,隨著疫情防控持續向好,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確保如期全面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迫在眉睫、時不我待。疫情防控阻擊戰和脫貧攻堅戰都是重大政治任務,都是要全力以赴的硬仗。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對廣大黨員幹部來說,既是要求,更是職責,「兩手抓,兩手硬」不僅考驗黨員幹部的能力素質,更考驗作風態度。
  • 甘南州脫貧攻堅攝影作品展入展作品公示
    甘南州脫貧攻堅攝影作品展入展作品公示甘南州脫貧攻堅攝影作品展入展作品公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任務。為深入貫徹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指示精神及省、州關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決策部署,全面真實記錄全州廣大幹部群眾決戰決勝、拼搏進取、脫貧攻堅的精神風貌,通過紀實攝影方式全方位生動反映精準脫貧工作的全過程,展現新時期、新常態下全州人民團結一致、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和取得的成效,由州扶貧辦、州文聯主辦,州文化館
  • 日照市嵐山區:做好高質量脫貧攻堅「加減法」
    幾年來,日照市嵐山區各級黨委、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狠下「繡花」功夫,落實精準方略,以「開局即決戰,起步即攻堅」的態勢打響脫貧攻堅戰,交出了一份高質量時代答卷:全區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精準退出。
  • 遼寧岫巖清涼山鎮 「開窗敞門」脫貧攻堅
    遼寧岫巖清涼山鎮 「開窗敞門」脫貧攻堅 作者:汪險峰 楊虹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汪險峰
  • 海外華文教師「十八般武藝」釋放漢語魅力
    受訪者供圖中新網長沙1月9日電 題:海外華文教師「十八般武藝」釋放漢語魅力作者 劉曼 文新庭受疫情影響,泰國春府晚縣興華學校於2020年年末再次放假停課。在該校任教的青年華文教師章舒燕在不能出門的日子忙著備課,她的第二輪線上中文教學將於1月11日正式開啟。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致敬脫貧攻堅最美奮鬥者
    宋小雪指導單位: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主辦單位:陝西省扶貧開發辦公室 華商傳媒集團 陝西廣電融媒體集團推進消費扶貧 助力脫貧攻堅 彰顯工會擔當陝西省總工會:努力構建工農聯盟扶貧長效機制消費扶貧是社會力量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動員社會各界通過消費來自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農產品
  • 廣西脫貧攻堅大事記(1978年12月—2020年12月)
    經過持續奮鬥,我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廣西是我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丨養豬「達人」脫貧記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丨養豬「達人」脫貧記 2020-08-25 17: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益陽答卷|奮力書寫脫貧新答卷 益陽全市38.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益陽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市扶貧辦現場。紅網時刻益陽1月5日訊(記者 鄧雨薇 通訊員 聶曉瑜)2021年1月5日,益陽市扶貧辦召開益陽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就益陽市脫貧攻堅工作進行了總結介紹。
  • 寧夏人大:法治引領決勝脫貧攻堅
    至此,寧夏全區9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標誌著寧夏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歷史性地告別了絕對貧困。從「苦瘠甲天下」到摘掉背負已久的貧困標籤,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到62.4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面貌得以改寫,飽含著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傾注的心血與智慧、各級人大代表的辛勤付出和汗水。
  • 脫貧攻堅丨荔枝蜜、龍眼蜜、鴨腳木蜜……小鎮脫貧的「蜜」訣都在...
    2016年以來,江門著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造血式」產業扶貧為抓手,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幫扶機制,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古勞鎮黨委書記謝文清說:「讓貧困戶參與到產業當中,長期在茶園裡面工作,能達到穩定收入、長期脫貧的效果。」因地制宜發展養蜂產業、引入社會力量振興茶產業……近年來,江門市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走出了一條綠色、高效、優質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之路,成功讓大自然賦予的綠水青山變成助力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
  • 【地評線】金羊網評:脫貧攻堅是中國交給世界的滿意答卷
    在我國脫貧攻堅決戰的決勝之年,羊城晚報評論員在國際消除貧困日前夕來到位於川西高原的甘孜州鄉城縣,在千裡之外的高原上親身感受脫貧攻堅的成果。走訪田野鄉村,採訪扶貧幹部,羊城晚報評論員更加感喟於中國脫貧攻堅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中國的脫貧攻堅具有世界性意義,體現了中國制度的優越性,是廣大扶貧幹部辛勤付出的結果。脫貧攻堅,是中國交給世界的一份滿意答卷。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丨扶貧羊帶來幸福小日子——氈帽峪村發展「五小...
    編者按今年是脫貧攻堅最後一年,本來就有許多硬仗要打,又遭遇疫情影響,使這項工作平添難度。一手抓防控,一手抓脫貧,考驗著我們各級幹部的擔當精神和治理能力。營口新聞傳媒中心開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專欄,向您講述廣大幹部群眾奮戰脫貧攻堅一線,不鬆勁、不懈怠,確保啃下最後的「硬骨頭」,用實際行動書寫責任擔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智慧和力量的營口故事。姜秀麗打掃羊圈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在黨的脫貧攻堅政策指導下,大力發展「五小」工程產業的蓋州市小石棚鄉氈帽峪村一派生機勃勃。
  • 築牢健康防線 助力脫貧攻堅
    築牢健康防線 助力脫貧攻堅 2020-12-22 1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