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臨終前的絕筆,寫的是什麼,慈禧為什麼會「震悼失次」

2021-01-08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鴻章一生奉行「外須和戎,以夷制夷」的外交方針,代表清政府同各國列強共籤訂了達30多個不平等條約。這些條約,絕大多數都是以賠款、割地、開放通商口岸為主要內容。也因此,引發了國人的一致聲討:「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李鴻章畫像)

李鴻章最後一次籤訂的條約是《辛丑條約》。在此之前,李鴻章出任兩廣總督。1900年6月,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大清政府宣布進入戰爭狀態。但在列強的堅船利炮下,清軍節節敗退,根本無法抵擋列強訓練有素,火器先進的進攻。

8月15日,北京淪陷,慈禧帶著一幫皇室成員倉皇西竄。臨行之前,清廷催促李鴻章北上的電報,像雪片一樣飛往廣州。慈禧任命他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要求他務必馬上回京和各國列強議和。

1900年7月中旬,李鴻章從廣州登船,向北京進發。經過近3個月的車馬勞頓,他終於抵達京師。此時的北京城,已被八國聯軍蹂躪成一片廢墟。除宮殿外,幾乎無一倖免。只有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的臨時住所賢良寺,還掌控在清政府手中。

李鴻章一到北京後就身染感冒,神情睏倦。尤其是在會晤了英、德公使後,他的病情愈發沉重。寒熱間作,痰咳不止,飲食不進,竟至一病不起。

(李鴻章舊照)

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議和大綱」上簽字。此後,他的病情進一步惡化,到了大便失禁,經常嘔血的地步。

經醫生診斷,李鴻章是胃血管破裂,每天只能依靠雞湯、牛奶、參湯等流質補充體能,必須靜臥修養。

8月1日,李鴻章接到慈禧諭旨,賞假20天,著其安心靜養。

這段時間,八國聯軍也陸續從北京撤離,慈禧也準備從西安返回。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的李鴻章,希望儘快結束談判。在多次和列強拖延周旋後,終於確定了最終的賠款金額為4億5千萬兩白銀。

這是一個令國人屈辱的數字,它意味著每個大清子民都將承擔一兩白銀的賠款。用洋人的話來說,這叫做「人均一兩,以示侮辱」。

而慈禧在接到李鴻章的奏摺後,卻長舒了一口氣,抑制不住內心的高興,只回復了區區幾個字:「應準照辦。」

1901年9月7日,李鴻章終於和列強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在籤完字回到住所後,李鴻章再一次大口吐血,「紫黑色,有大塊」,而且水米不進,咳痰不止。晚晴第一重臣李鴻章,此時已到了油盡燈枯的境地。

(慈禧畫像)

背負著沉重心理負擔的李鴻章,在病榻上給慈禧寫了最後一份奏摺:「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促,創深痛巨,薄海驚心。今議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

顯然,李鴻章希望的「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的境況,在腐朽、昏庸的清政府手中,終究註定是無法實現的。

他不知道的是,此時的慈禧,正忙不迭地諭令盛宣懷為她的返京,採辦各種物資。包括她在途中的各種精美吃食,以及外國進口的各色餐具和豪華的床上用品等。

接到李鴻章奏報的慈禧回電,誇獎他「為國宣勞,憂勤致疾」,希望他能「早日痊癒,榮膺懋賞」。但李鴻章最終沒能等到慈禧的「懋賞」。這位毀譽參半的晚晴大臣,在1901年11月7日,永遠閉上了雙眼。

去世前的最後一刻,俄國公使還站在他的病榻前,希望他在最後一刻能籤字畫押。

(影視中的慈禧和李鴻章)

李鴻章最後留給世人的是一首絕命詩,詩是這樣寫的: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裡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遠在回京途中的慈禧,聽聞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後,「震悼失次。隨扈人員,乃至宮監衛士,無不相顧錯愕,如梁傾棟折,驟失倚侍者。」。

隨後,慈禧發布諭令,賜李鴻章諡號「文忠」,追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入祀賢良祠。

(參考資料:《李鴻章傳》《清史稿》等)

相關焦點

  • 清朝東南互保是什麼意思?張之洞推舉李鴻章為領袖?慈禧答應嗎
    在這種情況下,滿清八旗的戰鬥力又顯得不堪一擊,所以慈禧太后在萬般無奈的時候,選擇將練兵權交給了漢人曾國藩。這是在滿清歷史上,第一次將招募士兵的權力,交給一個漢人來掌管。曾國藩回到湖南已經,開始招募鄉勇,訓練出了一支足以跟太平天國相抗衡的湘軍。這幫人當然也不代表正義,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為什麼會這樣呢?
  • 慈禧太后身穿一件新做的壽袍,為什麼李鴻章評價是「有點大」?
    在此情況下,李鴻章一方面少量派兵增援朝鮮,一方面又寄希望於西方列強進行調停,同時也祈禱日本國會不會通過如此愚蠢的決定,唯獨沒有積極備戰。畢竟李鴻章的慈禧太后的人,當然要諮詢太后的意見,那麼在國際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他去見太后,為什麼卻扯上了一件壽袍呢?
  • 慈禧太后和李鴻章都不贊同出戰,光緒帝為什麼還執意打甲午戰爭?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3期:當然,決定甲午戰爭打與不打,並非光緒帝說的算,也不是慈禧太后或者李鴻章,甚至整個大清朝的人說的算,而是日本人說的算。自從1887年,日本人小川又次大佐寫了《徵討清國之策略》之後,日本的「大陸政策」就已經開始了,而且是百年大計。
  • 甲午戰爭、庚子國難都能挺過來,為什麼慈禧一去世,大清就亡了?
    也就是在這一年起,慈禧太后通過辛酉政變,正式踏上了政壇,開始在政治上大展宏圖。 由此開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掌權生涯,直到1908年11月份,在熬死了三任皇帝之後,慈禧太后終於撐不住了,撒手人寰。 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 「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
  • 弘一大師:臨終絕筆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什麼意思?
    快樂在滿足中尋求,有些人天天尋找快樂,但是找不到快樂,於是天天憂傷,為什麼這樣,因為他不滿足。如果每個人都能心中滿足 「我夠用了、我夠穿了、我夠吃了……」人間的物質看淡一點,什麼也不要掛在心上,那麼你的煩惱就不會多。心中無缺便是「富」。
  • 庚子國難之後,慈禧為何再也調不動李鴻章、張之洞這些人
    慈禧不僅調不動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這些封疆大吏還整了個東南互保協議,跟慈禧的中央劃清界限,宣稱慈禧的與11國宣戰書是偽詔,概不奉命。慈禧想殺李鴻章也未必容易,太平天國以後,南方的地方上,權力已經是漢人實力派掌控了,滿清中央對南方地方絕對的控制已經瓦解了。 東南互保,張李這些漢人軍頭大佬是有絕對底氣的。
  • 光緒帝臨終遺言說了這幾句話,李蓮英大驚失色,慈禧得知痛下殺手
    各國列強紛紛要求清政府清剿義和團保護僑民和領事館安全,但慈禧置若罔聞。 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並徹底洗劫了圓明園。慈禧太后震恐不已,立即攜帶光緒等滿清貴族大臣西逃避難。 臨行前,慈禧下詔清剿義和團,並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等人為清廷的全權代表負責與洋人議和。
  • 袁世凱辦完母親的喪事,得知李鴻章替慈禧背黑鍋,帶病與洋人周旋
    聲明:吳學華講歷史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上一節說到袁世凱大清的社稷、黎民百姓的長治久安,不願和慈禧瞎胡鬧,緊急關頭加入了東南諸省封疆大吏們的「東南互保」陣營,沒有捲入慈禧和西方諸國的紛爭,使山東保持安定。
  • 「紅頂商人」胡雪巖臨終前告誡子孫:勿近白虎,「白虎」是啥?
    秦檜本人是書法家,一手字寫得漂亮,但因為他為人讓人不齒,所以很少有人願意用他的字,當時胡雪巖選擇這三個字也有很多人反對,但胡雪巖一意孤行,堅持選這三個字。
  • 慈禧臨終前,立下三條遺囑,第二個讓人發笑,另外2個又是什麼?
    從1884年到1908年的24年裡,慈禧太后是晚清最大的統治者,不管是她的親兒子同治帝,還是光緒帝,都只是慈禧太后掌握權勢路上的一枚棋子,除了權,慈禧太后還喜好奢華,據清朝最後一任太監總管小德張透露,慈禧太后一天要花四萬兩白銀。
  • 孫海英飾李鴻章 呂麗萍演慈禧
    片方透露孫海英將在片中飾演李鴻章,呂麗萍飾演慈禧太后。但是對於影片男主角鄧世昌的人選則採取了保密態度。鄧世昌生於封建末世,從小熟習英文,曾在香港經商,立志學習海軍以救中國。他精讀天文地理,知識博古通今。導演馮小寧表示,「當年李默然和陳寶國在飾演鄧世昌時都是三十五、六歲,而現在一批觀眾熟悉的影壇小帥哥們都已步入成熟男人的年齡,我們會用最好的男演員來演繹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男人。」
  • 李鴻章逢人就愛問的三個怪問題是什麼?
    一,甲午戰爭前,河南省巡撫曾經在德國訂做了一座一丈多高的李鴻章銅像,本來準備做好後安放在威海衛或者旅順的北洋艦隊軍港內,但等到銅像做好後,日軍已經佔領了這兩處軍港,本想把這銅像運回北京或者天津,李鴻章當時又因為打敗了仗權力根基動搖。結果這銅像一直丟在德國。
  • 1958年,李鴻章的屍骨被挖出後,被掛在拖拉機後面遊街示眾
    李鴻章臨終前,氣若遊絲。家人問:「您還有什麼事要交代?」 李鴻章一語不發,但見兩行濁淚,慢慢地從他緊閉的眼睛裡流了出來。 李鴻章去世了!噩耗傳來,慈禧太后一怔,眼淚流下來:「他怎麼死了啊?
  • 甲午戰爭最大的民族罪人,不是李鴻章,而是這個經常用香蕉的女人
    慈禧不信任漢人;但是他的實力最強,也最懂洋務,慈禧又必須依靠他。這樣一來,對於慈禧來說,李鴻章的力量太強是不行的,危及到自己的寶座、地位和權利;而過度削弱李鴻章也不妥,這是嚴重降低清朝的戰鬥力。而此時李鴻章察覺到日本正在大力發展海軍,準備與北洋水師決戰。
  • 馬忠文:甲午至庚子時期的榮祿與李鴻章
    不過,1894年甲午戰爭前李鴻章的功勳和聲望居督撫之首,以大學士總督直隸,掌控外交決策,地位遠遠超越資歷淺顯的榮祿。以後租項,諒可年清年款,不至仍前拖延」。事竣,李鴻章專門致函禮王詳述原委。沒有榮 、李之間的溝通,便不會有如此結果。 不過,對於受到御史參劾、處境被動的榮祿,李鴻章仍是公事公辦,並不徇私。
  • 李鴻章死後 得一特殊賞賜 整個清朝僅一漢臣獲此殊榮
    在戰爭失敗後,李鴻章被革除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職,後來雖轉入內閣辦事,但只是個投閒置散的虛銜,失去了實際權力。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再度垂簾後,李鴻章作為慈禧的實力班底被起復,外放為兩廣總督。李鴻章就任兩廣總督期間,中國遭遇了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又緊急調李鴻章北上與聯軍議和。
  • 誰是李鴻章的朋友?張愛玲的奶奶,怒罵盛宣懷乃小人
    她得到了一條重要消息,因此寫信告知李鴻章,信中說:香(張之洞,字香濤,時任湖廣總督)、杏(盛宣懷,字杏孫,時任電報局總辦)均有微詞(對李鴻章的各項主張)。張之洞還曾密電在西安的慈禧,目前尚不知他說了什麼。據內線人告知,主要是劉坤一、張之洞、盛宣懷三人與列強面議,和議才能成功。
  • 「白虎」是什麼?晚清首富胡雪巖,臨死前告誡子孫:勿近白虎
    然而,就是這麼一位戰神,卻被晚清首富胡雪巖「嫌棄」,他臨死前告誡子孫:勿近白虎,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戰神白虎小編一直聽說過,「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說法,但一直沒有見過。直到前幾天,在小鎮的新年禮盒中,我第一次看到他們的畫像和介紹。
  • 慈禧西逃問喬家借10萬兩銀子,慈禧:要何賞賜?喬家:只求4個字
    起初,慈禧、慈安和恭親王是一夥的,他們一起發動了政變。只不過,雖說最後成功了,但她卻沒有什麼主導權,畢竟恭親王乃是一個極具國際視野的人傑,有他掌控清廷,遠比慈禧要強的多。
  • 李鴻章在甲午戰爭前二十年就建議清廷加強海防建設,為何還是輸?
    2019-04-13 14:06:00 來源: 融金所理財 舉報   為什麼我會說李鴻章在甲午戰爭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