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一生奉行「外須和戎,以夷制夷」的外交方針,代表清政府同各國列強共籤訂了達30多個不平等條約。這些條約,絕大多數都是以賠款、割地、開放通商口岸為主要內容。也因此,引發了國人的一致聲討:「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李鴻章最後一次籤訂的條約是《辛丑條約》。在此之前,李鴻章出任兩廣總督。1900年6月,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大清政府宣布進入戰爭狀態。但在列強的堅船利炮下,清軍節節敗退,根本無法抵擋列強訓練有素,火器先進的進攻。
8月15日,北京淪陷,慈禧帶著一幫皇室成員倉皇西竄。臨行之前,清廷催促李鴻章北上的電報,像雪片一樣飛往廣州。慈禧任命他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要求他務必馬上回京和各國列強議和。
1900年7月中旬,李鴻章從廣州登船,向北京進發。經過近3個月的車馬勞頓,他終於抵達京師。此時的北京城,已被八國聯軍蹂躪成一片廢墟。除宮殿外,幾乎無一倖免。只有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的臨時住所賢良寺,還掌控在清政府手中。
李鴻章一到北京後就身染感冒,神情睏倦。尤其是在會晤了英、德公使後,他的病情愈發沉重。寒熱間作,痰咳不止,飲食不進,竟至一病不起。
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議和大綱」上簽字。此後,他的病情進一步惡化,到了大便失禁,經常嘔血的地步。
經醫生診斷,李鴻章是胃血管破裂,每天只能依靠雞湯、牛奶、參湯等流質補充體能,必須靜臥修養。
8月1日,李鴻章接到慈禧諭旨,賞假20天,著其安心靜養。
這段時間,八國聯軍也陸續從北京撤離,慈禧也準備從西安返回。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的李鴻章,希望儘快結束談判。在多次和列強拖延周旋後,終於確定了最終的賠款金額為4億5千萬兩白銀。
這是一個令國人屈辱的數字,它意味著每個大清子民都將承擔一兩白銀的賠款。用洋人的話來說,這叫做「人均一兩,以示侮辱」。
而慈禧在接到李鴻章的奏摺後,卻長舒了一口氣,抑制不住內心的高興,只回復了區區幾個字:「應準照辦。」
1901年9月7日,李鴻章終於和列強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在籤完字回到住所後,李鴻章再一次大口吐血,「紫黑色,有大塊」,而且水米不進,咳痰不止。晚晴第一重臣李鴻章,此時已到了油盡燈枯的境地。
背負著沉重心理負擔的李鴻章,在病榻上給慈禧寫了最後一份奏摺:「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促,創深痛巨,薄海驚心。今議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
顯然,李鴻章希望的「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的境況,在腐朽、昏庸的清政府手中,終究註定是無法實現的。
他不知道的是,此時的慈禧,正忙不迭地諭令盛宣懷為她的返京,採辦各種物資。包括她在途中的各種精美吃食,以及外國進口的各色餐具和豪華的床上用品等。
接到李鴻章奏報的慈禧回電,誇獎他「為國宣勞,憂勤致疾」,希望他能「早日痊癒,榮膺懋賞」。但李鴻章最終沒能等到慈禧的「懋賞」。這位毀譽參半的晚晴大臣,在1901年11月7日,永遠閉上了雙眼。
去世前的最後一刻,俄國公使還站在他的病榻前,希望他在最後一刻能籤字畫押。
李鴻章最後留給世人的是一首絕命詩,詩是這樣寫的: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裡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遠在回京途中的慈禧,聽聞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後,「震悼失次。隨扈人員,乃至宮監衛士,無不相顧錯愕,如梁傾棟折,驟失倚侍者。」。
隨後,慈禧發布諭令,賜李鴻章諡號「文忠」,追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入祀賢良祠。
(參考資料:《李鴻章傳》《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