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閻連科:母親教給我的「女性生命課」

2021-01-20 妮妮小屋

01

時隔10年,作家閻連科直面內心,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她們》。在這樣一部書寫女性的散文集裡,我感受到閻連科說「是母親教給我女性生命課」的那種力量。

他母親本來大字不識一個,但神奇的是,這位農村女性一旦決定開始認字,她的識字能力,竟可以用驚人來形容。

閻連科的二姐這樣總結母親的識字量,「生活需要她認識多少字,她就能認下多少字。」

比如說早年生產隊裡記工分,沒有人教,但母親很快就無師自通,會了阿拉伯數字1—10的寫法和記法。同時,還拿著粉筆在自家院子的牆壁上,記著五角星三角之類的符號,精準的記錄著每年收成。

閻連科早年高中輟學後去當兵,後來在部隊裡提了幹,漸漸專職寫作,成為了職業作家。從兒子開始給家裡寄錢,這位農村女性,很快就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然後拓展到會寫兒子的名字,女兒的名字等等。

為啥她突然開始要寫自己的名字了?原來兒子每個月會給家裡匯款,母親要去郵局取錢。會寫會認自己和兒子的名字,是取款流程的必要技術活。

當然,自己生了幾個兒女,也不能只會小兒子閻連科的名字,其他兒女的名字不認識吧!順藤摸瓜,也就把全家人的名字。

自己生活所在的省市縣,也都得會認吧!老太太尋思,萬一哪天兒子帶著自己出門旅行,自己也總得認識回來車站名字吧!

就這樣,老太太認識的字,就越來越多了,這不就是妥妥用戶需求決定供給端嗎?

比起同齡人,老太太的認字能力已經是很驚人了。但看到兒子出版的厚厚的小說,老太太拿在手裡掂掂重量,然後充滿遺憾的說:

「我老了,不能識字識字了,你寫了這麼多書,我認不下來一句話,早知道你這輩子是幹寫書這事兒,我就該在年輕時多認一些字,也好知道你在書裡都寫了一些啥。」

說完,老太太的眼角就溼潤了,為自己遺憾,為不能欣賞兒子的傑作難過。

我咋覺得這老太太真是個生活導師,輕鬆用自己的話,展現出的狀態。多半會令很多自認為是知識分子的人汗顏,那就是一般人不敢面對的窘境「知道自己不知道」。

不僅如此,這位老太太簡直是個生活的哲學家。她會用「大的和世界一樣」來形容一個東西大,也會用「小的和人心一樣」來形容小,說一個人長得高,她說「頭髮都扎到天上了」,說誰的脾氣壞,則形容:「豬狗見了那人都不敢哼哼。」

這樣精妙的語言,小說家也不一定能想出來。生活本身,就是智者的歷練場。

02

自從閻連科成為作家之後,有一點經濟實力,就總想給母親表點孝心,帶著母親去旅遊。

每次出去旅行,老太太可高興了。

閻連科的父親去世很早,是在閻連科結婚那年走的。父親和母親一向感情深厚,很長時間,閻連科的母親都有點緩不過來。

但母親堅決不離開和父親一起生活過的地方,平時也不願意和其他的子女同住。她似乎對自己和丈夫共同生活過的地方,有一種特別的執念。她總覺得,只要自己在,家就在。老伴就能隨時回來探望,免得找不到門兒。

這種固執,我也曾在5·12地震之後,採訪四川彭州龍門山的重災區見過。

那裡的老太太,面對可能發生的餘震和未知的危險,絲毫不畏懼。問她們為什麼不願意下山,她們回答:「我的家人死在這裡葬在這裡,我怎麼能自己走,把他們撇下?

我從她們的眼神中讀懂了,願把這座山當做自己的人生歸宿。她們與大自然之間,總有著某種密碼連接。那個世界,只有她們,才會懂得。

閻連科寫母親第一次坐飛機時,坐在窗邊看著白雲,說自己種的棉花比白雲還白。遇到氣流,飛機開始顛簸的時候,閻連科有點緊張,馬上扶住母親,母親卻很淡定的對他說:「沒事,坐汽車也經常遇到不好的路。」

當老太太第一次看到大海的時候,驚呆著站在那裡,最後忍不住發出感嘆:「天,水也太多了。」夜深了,老太太一個人站在海邊,望著大海,許久許久。

她問兒子:

「連科,你說這世上真的有神嗎?沒有神世上怎麼會有白天和黑夜、日頭和月亮,大海和高山?可你說有神了,神咋會這麼不公呢?讓這兒的水多得用不完,讓我們那兒吃水澆地都困難……神為什麼不讓缺水的地方多點水?山高的地方多條路?」

那一刻,閻連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他覺得自己的文盲母親,就像是蘇格拉底,而自己不過是一個無知的孩子。

03

閻連科的小姑,當年為自由戀愛付出的代價,是遠嫁到在村裡人看來,一處更為偏僻和貧窮的山區。

她愛上的那個人,是鎮上糧站的會計師,除了讀書認字念報紙,算盤還打的啪啪響。憑這兩點,他已經超越了周圍的凡人,成為閻連科小姑眼中的「神光」。

就這樣,有一天,小姑突然收拾了包裹,從家中消失了。她追隨了自己的愛情,和心愛的人,一起奔向了對方來時的路。

小姑父的才情也許是貧瘠生活的解藥,就連閻連科本人這個名字,也是小姑父給取的。他說:「連科這個名字好,社會主義蘇聯有很多都叫連科。」

閻連科的父親曾經去看過妹妹,這位老實巴交的莊稼漢子,說起第一次去閻連科的小姑家:「遠得跟天邊一模一樣,腳脖子都快走斷了。」

閻連科的大伯說起小姑家:「野草長得好,出門割幾鐮,就能當作苫草蓋房了。」

以至於閻連科的母親一提起小姑,就會感嘆:「都是命,老天安排男人的命,就像安排他親生兒子的命,安排女人的命,就像安排後娘女兒的命。」

其實,這也是閻連科母親,借小姑的人生說自己的人生。

母親17歲就嫁給了閻連科的父親,即使是在當時,這個年齡,也實在太小。

閻連科的母親,一歲的時候就沒了自己的媽,父親再婚後有了新的家人,母親自小就跟著自己的傻子叔叔一起過日子。

這個傻子叔叔,只會種地和吃飯,其他什麼也不會。閻連科的母親,小小年紀就開始學習做飯洗衣服,和自己的傻子叔叔,一起生活。

這對苦命的「父女」,命運多舛。

母親16歲那年,傻子叔叔被村裡伐倒的一棵榆樹砸中,「留下了一地鮮血和沉默,還有17歲不得不出嫁的命運和未知。」

人生是有多少偶然構成?誰說的清。如果沒有這場意外,母親還會是閻連科的母親嗎?

母親終歸算運氣不錯,閻連科的父親除了身體差一點,對妻子很好,父母親的感情很深,讓這個家總是充滿著溫暖與安寧。

一想到自己從小沒了媽,傻子叔叔一死了,自己就像個孤兒。可自己還有親爹在這個世上,閻連科的母親一想起這些往事,就總是很傷心。

為了讓妻子徹底打開心結,閻連科的父親,決定要把孩子們從來沒見過的外公接到家來,讓妻子知道,雖然他的傻子叔叔不在世了,但她還有父親在這個世上,和所有出嫁的女性一樣,是有「娘家」的人了。

果然,原生家庭受過的傷,還需要原生家庭來治癒。至此,閻連科的母親和自己二十多年幾乎沒有往來的父親,重新來往。

那份父女見面時的喜悅,讓閻連科母親心裡「我有娘家,我還有父親」的深層渴望,終於獲得圓滿。這份重新獲得的幸福感,填滿了母親人生曾經落寂的坑。

誰說和解不是一種自我治癒呢?

04

閻連科用10年的功力,講述了自己身邊故土生於斯,長於斯的女性群體,他那充滿情感和憐憫的筆墨,不只是對女性命運的唏噓,更多則是對女性生存狀況的思考。

他說:「在那塊土地上,雖然女人也是人,那塊土地又規劃,她們終歸是女人,她們在那一片屋簷下,在那些院落土地上,在時代的縫隙間,說笑,哭泣,婚嫁,生子並終老,然後她們的女兒又沿著她們走過的路,或者找尋自己,卻也是眾多眾多她人的路。」

波伏娃曾為女性大聲吶喊:「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的社會強加、賦予、造成的。」福克則對波伏娃表現出的女性身份厭惡不敢苟同,她說:「我生而為女人,我接受性別賦予我心理和生理等層次的命運。」,就連生兒育女這樣的女性使命,福克認為「女性對生育之欲望如寒冷虛陽,飢餓要實樣是一種原初根本的創造力」,這就是福克定義的「子宮的欲望。」

而閻連科在這本書裡,則定義了女性為第三性的路徑,認為女性是一種男女中和之外的女性。

他認為佔中國女性主體的人群,更多是生活並依靠土地的這群女性,她們除了在成年之後,需要接受女性縫衣做飯生孩子等「後天」賦予並強加給自己的責任和規範,還需要和男人一樣成為一個社會勞動者。

閻連科的母親在年輕的時候,經常一群女性要到大壩上去勞動,和男人幹一樣的活。來月經的時候,也沒有任何假期,挑沙、砸石頭這樣的重活照樣幹,很多女性,經血就順著褲腳流在褲子和地上。

在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後,那些為了生存意義的女性,要和男人一樣主外,卻也不能免去身為女性的義務。

她們很可能陷入到「付出與犧牲」更多的雙重角色中。

我在讀到這本書的這部分內容時,情緒陷入到一種說不出的酸楚中。閻連科說出的女性生存的真相,到底是有生活閱歷和有特有觀察力的作家。

那些自己不願離開故鄉的女性,鼓勵著自己的兒媳和女兒,到遙遠的南方去打工,這一代的她們和男人一樣在工廠裡拼命,她們本來可以不這樣,但是又總覺得自己不能不這樣。

為此,閻連科發出一個靈魂拷問:「是什麼力量在推動著今天的女性,自覺自愿朝著第三性發展呢?」

原來是錢、是物、是物慾。

發展和文明的附屬品,就是對更多更好「物質」的擁有。

時代不同了,男人能幹的事,女人也能辦得到。

那些在職場上拼殺的女性,那些在商場上戰鬥的女性,還有我們這些下班後依然如同文字民工一樣的女性,誰又不是閻連科所說的:

「她們自覺自愿的去承擔這個新時代勞動力的責任和義務,自覺自愿的把自己的第三性,扔在任何一個可賺錢的男人的勞動場所和場地域。

以至於女性、男性——人生而兩性的事,早就被歷史習慣地置於被有意遺忘、模糊的角落裡。」

那些更加智能的手機電器,更漂亮的衣服包包,更貴更好的教育投資,都像物慾之手推動著我們,像男人一樣去戰鬥。

只是,除了這些,我們還有女性的身份,還有養兒育女那份需要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

這就是真實的女性生存狀況。

而閻連科那近乎於文盲的母親,也早在生活的歷練中,用最質樸的話,表達出比哲學家還通透的無奈洞察:

「女人也是人,是人也還是女人。」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親子教育與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者。

15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相關焦點

  • 《她們》:「瑤溝系列」的女性,生命延宕與變遷耀出的生活真諦
    這是一部閻連科蓄力十年,用散文隨筆的方式,描繪家族及那塊土地上不同女性命運的真實鄉村女性敘事詩,在閻連科的「聊言」中,我們對鄉村的苦難生活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從「她們」生命的延宕與變遷的歲月中,我們看到了整個平凡的生命(特別是女性)面對人生困境時獨有的光輝。
  • 日本的「閻連科時代」 | 星期天文學
    此前獲得過該獎項的作家有美國作家、普立茲獎獲得者朱諾·迪亞斯,法國作家、龔古爾獎獲得者勞倫·比內等。2016年下半年,閻連科的三部著作《我與父輩》《年月日》《炸裂志》相繼由日本不同的出版社推出,在日本媒體和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日本城西國際大學教授、著名的翻譯家、旅日詩人田原說,"日本能在一年之內由不同的出版社、不同的譯者出版中國一位當代作家的三本書實屬罕見。
  • 劉劍梅:我始終通過閱讀跟文學書籍裡偉大的心靈在交流
    自2016年起,閻連科每個春季都會到香港科技大學教一個學期的創意寫作課。在聊天中,在散步時,劉劍梅都會請他介紹一些當代外國小說。她還記得,閻連科介紹給她的第一本小說是法國作家菲利普•福雷斯特的《然而》,讀了以後,她很有感觸,就馬上寫了一篇隨筆。就這樣她常常找機會跟閻連科討論,交流彼此之間的閱讀感想。
  • 夢見母親
    多年前,嵩縣旅遊局局長、新浪微博「紅人」認證用戶@5A嵩縣範小紅因為一場夢,流著淚用手機寫下千餘字的《夢見母親》,寄託對母親的哀思。時隔數年,著名作家、卡夫卡文學獎獲得者閻連科無意間讀到這篇短文,深受觸動,在沒有與範小紅有任何溝通交流的情況下,寫出千字感想《思念之痛》。假如孝有天意,也許就是這樣一種力量,它可以讓毫不相干的兩個人剎那間心意相通,瞬間感動。
  • 歐美女性作家
    那些讓我們對女性作家、黑人作家或同性戀作家產生某種預期的無意識假設常常還和以前一樣。如果你不只是看文章的數量,而是關注一下內容,你會發現白人男性仍然是專家——他們仍然代表著客觀普適的理性之聲。黑人作家經常只寫黑人問題或城市問題或運動或音樂,女性作家經常只寫自己的情感問題或工作/生活的平衡問題或家庭問題,同性戀作家經常寫身份政治或性慾,等等。
  • 母親節我哭了!這個節日,母親給我上了一課
    我和以往一樣,先是電話詢問母親是否有什麼想要的物品,又盤算著如果沒有,就給媽媽包個紅包得了,最是省勁。可是這次卻出了點意外!母親先是說什麼都不缺,不用花那錢,但是聽著我非得給她買,才支支吾吾的說不然你給我報個課吧!課?母親竟然想報課?這真是頭一次,我剛要深入詢問,母親就在那邊開了口,說這邊家裡有急事去忙,等我這周回去再說,就匆匆掛斷了。而我也沒有放在心上,想著說不定過幾天母親就忘了。
  • 作家陳希我:書寫疼痛、冒犯和黑暗
    圖/受訪者提供  作家陳希我:書寫疼痛、冒犯和黑暗  陳希我是中國作家中的異數,他的寫作尖銳、直白、毫不掩飾,他對人們試圖掩蓋和逃避的所有議題發出凌厲拷問,他日復一日地書寫疼痛、冒犯和黑暗,他用這種方式表達對於光明和澄澈的嚮往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毛翊君  陳希我去郵局寄書,書是自己寫的,三本,封面漆黑,側邊標題底色是斑駁的黃
  • 中國男作家如何看待女性?請聽60位中堅作家的回答|張楚|李修文|吳...
    舉個例子說,如果我要以一名母親的身份來講述兒子的故事,那我必然會讓文本中的一言一行儘可能地像個女性,像個母親。就像一向婉約的李清照也寫過「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這種男性氣質彰顯的詞句。所以,我認為創作中的「兩性意識」應該是因地制宜的,是由所創作的作品決定的。我認為文學創作中的兩性關係只局限於文學創作中。
  • 母親,母親,我們最愛的人和最恨的人
    然而鮮少有人知道,在《我的天才女友》之前,這位「匿名作家」的《煩人的愛》和《被遺棄的日子》已經在文壇激起反響。這些作品在國內尚未有譯本問世,但是在近期在國內新出版的《碎片》中,費蘭特和她的編輯與讀者們探討了這兩部作品中的女性身份。
  • 張怡微《散文課》:在散文中理解自己的有限,成為更好的人
    在今年上海書展期間,作家、復旦大學創意寫作MFA專業碩士導師張怡微的新作《散文課》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重點推出。該書基於復旦大學創意寫作散文課的講稿而成,是國內第一本對現代散文進行條分縷析的創意寫作指南。
  • 今年母親節,請送母親一份健康保障!女性「四癌」保險,獻給母親最好的禮物!
    在家裡,您是女兒,是妻子,是母親;在工作中,您是白領,是打工族,是基層幹部……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女性意識的覺醒以及女性職場發展機遇的增多
  • 著名作家張煒:寫作是為了擁有更飽滿的生命
    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張煒先生來到讀書會與文學愛好者交流。「濟南周三讀書會堅持了十年,是平凡而偉大的一個文化事件,文學事件。」在張煒看來,在這樣一個時代,一個讀書會能堅持十年時間,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 閻連科:原來所謂的人生,其實也是一種語言與過程
    應該這樣去描述我母親:生活需要她認識多少字,她就能認下多少字。這個說法是我二姐對我母親的總結和概括,精確得如天旱需要下場雨,天就果然下了一場雨。早年隊裡記工分,幾乎沒有人教過我母親,她就學會了阿拉伯數字從「1」到「10」的寫法和記法。
  • 作家林白:我寫的東西應該是自己感受到的
    1 曾經的「女性主義」代表作家  追溯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文壇現象,「個人化寫作」、「女性主義」等詞彙一一映入眼帘。創造這一現象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便是林白。那時,林白已離開廣西北上京城,接連推出《一個人的戰爭》、《守望空心歲月》、《說吧,房間》和《迴廊之椅》等體現女性主義觀念的小說。尤其是《一個人的戰爭》,引起爆炸性轟動。
  • 霍華德祝母親生日快樂:感謝您給了我生命 母親生他之前曾流產7次
    11月29日消息,今天,76人內線、「魔獸」德懷特-霍華德在社交媒體上祝福自己的母親生日快樂,感謝她賦予了自己生命。 今天,霍華德更新個人社交媒體,曬出了母子合影祝母親生日快樂。
  • 佔星課取消了,還有爬樹課、風水課、哈利波特的遺傳譜系課
    新學期開學,上海一高中取消「佔星」興趣課,網友驚呼,這樣的課也行?其實,各大高校裡類似的奇葩「潮課」不少,比如「攀樹運動」課、「哈利波特與遺傳學」,更何況那些上至探索宇宙邊緣,下至教你給小孩做飯的「慕課」。
  • 馬爾克斯:20歲成天才作家,13年愛情長跑,名利雙收一生只憾無女
    1927年,馬爾克斯出生了,生就不凡,出生的場面驚險,生下就有9磅重,造成母親大出血,還好有經驗的人幫忙才救了母親和他。我只是想藝術地再現我童年時代的世界。我的童年是在一個境況悲慘的大家庭裡度過的。我有一個妹妹, 她整天啃吃泥巴;一個外祖母,酷愛佔卜算命;還有許許多多彼此名字完全相同的親戚,他們從來也搞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幸福。馬爾克斯是一個貪婪的讀者,也是一個見多識廣的遊歷者,他無論身在哪裡,從未沒有放棄過閱讀,他閱讀所有一切經典的文學,豐富的遊歷經歷讓他重新思考審視拉丁美洲。
  • 五年級作文:感謝您我的母親
    今天,我要感謝我的母親,是她給予了我生命,將我帶到了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是她用母乳哺育了我;是她用滿滿的愛陪伴著我成長;是她……記得有一次,我放學回到家時,聞到一股香味,急忙跑進去可我看到的卻是母親捂著手指,閉著眼睛咬著牙。原來,她為我做最喜歡的酸辣土豆絲時,不小心切到了手指。當時,我心想:媽媽對我可真好啊!我非常感動,好想為媽媽做點事情。
  • 《走出前世》:抒寫女性精神生命之流變_中國婦女報<20180306期>第...
    在那個「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雖然女人只能囿於家庭,但是母親家族的「老女人」——「有長年幫傭的李媽及奶媽,親戚中的外婆、姨婆、大姨母、小姨媽,大姑母和做了寡婦的阿姆,都川流不息地住在我家裡,我被許多老女人照顧著長大……」幾代母親用生命之愛的密碼,結成母愛關懷的情感倫理,呵護、滋養、塑造著女兒的身體、心靈與人格。
  • 樋口一葉:並肩紫式部,日本最偉大的女性作家
    一葉從小喜愛讀書,但母親反對其進學。一葉在11歲時被迫退學。此後一葉在家靠閱讀祖父和父親的藏書自修,其父在一葉14歲時送她進私塾「荻之舍」,學習和歌、書法和古典日文。然而好景不長,一葉16歲時長兄因病過世,二哥和全家斷絕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