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種理性的精神,使人類的思維得以運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克萊茵(美國數學家)
正如美國數學家克萊茵所說,數學的核心就是理性的思考,並在思考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課堂懂,講解會,獨自分析卻做錯。下面這道植樹問題中的題目,學生在事隔3周後又一次出錯了。
這道題目中,學生在不到3分鐘的時間裡做完,自信滿滿地拿給老師評改,結果老師只用了一秒鐘時間就給了個大紅叉,要求學生想仔細一點。學生下去後還是沒怎麼想明白。
學生這樣思考:12米要分成3米一小段,就用除法求出分成了幾段,一段要5分鐘4段,一共要20分鐘完成。
老師下來又給學生仔細講解一遍:
第一步,先求出12米分成3米一段,一共分了幾段,用12÷3=4(段)。
第二步,求出這4段工人鋸了幾次,通過畫圖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要鋸4段,兩段是不用鋸的,只需要在中間鋸。鋸的次數是3次,比段數少了1。所以,式子要這樣列出來:4-1=3(次)
第三步,求出一共鋸了多少時間,5×3=15(分鐘)
網上朋友們看了老師的這個分析,覺得還可以這樣算:
要分成4段,可以先在中間鋸一次,再將分開的兩段放到一起,再從中間鋸一次,就將一個12米的圓鋼分成了4段。因此,總共需要5×2=10(分鐘)。
果然,還是網友們的智慧比較高。現實中確實可以做到這樣的分割方法,但也要考慮到操作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當然,如果學生真的如此思考,同樣是可以判斷為正確的。
雖然學生看了聽了老師的分析,並告訴老師聽懂了,但老師心裡總是很忐忑:究竟是真懂了,還是假懂了。所以,又將植樹問題中的相關題目整理出來,準備給學生做後續練習,鞏固學習內容。
數學思維需要反覆訓練
雖然有些孩子思維能力不錯,理解的快,但其他大部分孩子在理解同樣的內容時,除了老師的講解,還需要下來反覆練習。學習不可能一蹴而就,沒有訓練就沒有成長,勤能補拙是提升孩子數學思維的基本方法。
但反覆訓練,也需要有針對性地練習,如果孩子已經真實掌握,就可以讓孩子換個內容學習和理解。
如果我們只是讓孩子學習完基本課程,那不需要對孩子花費太多的時間,跟著學校的學習就可以慢慢掌握。但想要孩子有更多的發展,那真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付出更多的努力,當然還需要孩子自己有著濃厚的興趣。
結束語
數學是一咱理性的思維,可以充分鍛鍊孩子的思維邏輯,也非常考驗孩子的分析判斷能力。孩子的數學思維雖然需要鍛鍊,但也希望能夠勞逸結合,真正從數學中找到樂趣才會發現更多不同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