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伏羲陵
羲皇子孫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的聖地!
來源:《天下伏羲》
作者:杜 欣 郭 坤 金月全 朱海龍
時間:2014年10月22日
地址:甘肅省甘谷縣
甘谷始稱冀縣,又叫伏羌,設立於公元前668年,是中國最早的縣級建制,迄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有「華夏第一縣」之稱,是古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也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石作蜀、蜀漢大將軍姜維等名人先賢故裡。
離開秦安,我們的採訪車在盤山公路上迂迴顛簸了一個多小時後,終於駛入甘谷境內。在當地鄉民心中,位於縣城西南白家灣鄉的古風臺是一處聖地,廣為流傳的說法是伏羲出生在此處,就連遠在千裡之外的淮陽縣太昊陵在追根問祖時,仍以朱圉(yǔ)山脈的古風臺為伏羲的出生地。如今,古風臺周圍仍保留有伏羲洞、「伏羲手臂」、「伏羲筆」和太昊山。
1.伏羲出生聖地——古風臺
伏羲因其在中華文明史的巨大貢獻,千百年來被尊稱為「三皇之首」 「百王之先」。甘肅省天水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出生地。天水素有「羲皇故裡」「龍城天水」之稱,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古風臺,這個被人們稱之為「古今第一臺」的聖地,就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在這個臺上,伏羲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遠取諸物,近取諸身,開天明道,創立八卦,興婚姻嫁娶之禮制,開漁獵畜牧之先河。古風臺屬朱圉山脈,淮陽伏羲陵有楹聯,言伏羲生朱圉,言之鑿鑿。「後天地而生,朱圉猶堪尋聖跡;立帝王之極,白雲常此護靈宮。」由此可見,遠在淮陽的伏羲陵在追根問祖時,仍以甘谷朱圉為其伏羲的出生地。
當天,我們從甘谷縣城出發,沿一段盤山公路上坡,繞土山一周後再下坡,採訪車終在白家灣鄉蔣家灣村的一個平臺上停下。在我們的右手邊有一座廟宇,推門進去發現是一座伏羲廟。甘谷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裴亮亮說,此地就是古風臺,伏羲廟就建在其上,伏羲廟所倚的山是太昊山。
伏羲廟與其他廟宇的建造風格一樣,坐北朝南。廟前,東西兩側分別是石質八卦圖和一塊相傳為女媧補天留下的補天石。我們滿懷恭敬,拾階而上到達伏羲廟正殿,只見伏羲正堂端坐,身旁的小童盡心侍奉。
這是我們尋訪全國40多處伏羲文化遺存、遺蹟中見到的唯一一尊伏羲青年時期的塑像。正殿東邊供奉的是一尊伏羲晚年時期的石質雕像,西邊牆上除繪製有伏羲畫八卦、養牲犧、教民漁獵等功績壁畫外,還有炎帝和女媧的塑像。
伏羲廟後面是華胥廟。推門進廟,我們眼前一亮,廟宇正堂上,華胥氏端坐其中,其膝上坐著幼年時期的伏羲。在太昊山前,華胥氏於雷澤「履大人跡,而生伏羲」等題材的壁畫分布左右。
看護伏羲廟11年的汪老漢說,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伏羲廟都會舉行祭祀活動,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其盛況一年勝似一年。此外,每月的農曆初一、十五,也時有香客前來焚香祭祀。
《甘肅古蹟名勝辭典》一書有「甘谷羲皇故裡條」曰:「古風臺鄉民至今還沿用八卦形的鍋臺和雞罩。」當地鄉民把編織八卦形雞罩作為尋根追念的習俗。據說,這種八卦形雞罩的編織技巧還在一代一代單傳。此外,當地鄉民的鍋臺還有八卦形的,這表示他們不忘祖宗的追遠遺風。
古風臺現有傳說中伏羲畫卦的太昊山,山下四面有九個泉水,名叫「九龍眼」。古風臺附近還有伏羲洞,傳說伏羲洞幽深無人敢進,後因山體滑坡導致洞口被封住。洞前有天然巨石叫「伏羲手臂」(因酷似手掌得名),伏羲洞上有「伏羲筆」(一塊像削尖的鉛筆的巨石)。
2.大象山上的太昊宮
除古風臺建有伏羲廟外,後人在朱圉山脈還建有多座太昊宮,以祀伏羲先祖。
據《甘肅人文地理圖志》載:「……(伏羲)生長於朱圉山脈之大象山山溝之內,明萬曆年間於大象山麓建廟以祀之。」可見,位於大象山麓的太昊宮也是為紀念伏羲而建。
據大象山景區導遊介紹,大象山也稱作大像山,這兩個名稱皆有來歷。據說,大象山從遠處看頗像一個大象頭,所以,稱作大象山;而山上又有遠近聞名的大佛像,所以得名大像山。後來有人考證說,山上的佛像是釋迦牟尼佛,有「乘象入胎」的傳說,所以,大象山的命名更有寓意。
大象山海拔不高,但它的一個側面整個就是一壁垂直的懸崖,而建築群則順著山勢建在山脊上,有的建築旁邊就是懸崖,給人一種搖搖欲墜的感覺。建築和山勢結合在一起,更加凸顯了山的險峻。
大象山景區的山門是一座具有傳統特色的大牌坊,上書「大像山」。入得山門,但見一隻贔屓(bì xì)馱著一塊石碑,上面寫著「羲皇故裡」。當地流傳的說法是,伏羲是從甘谷走出去,在天水卦臺山演八卦,在中原聞名於天下。很明顯,大象山上肯定會有與伏羲有關的廟。
大象山的伏羲廟叫太昊宮,是明萬曆年間修建的,1994年重修。明《伏羌縣誌》說:「邑人以本邑乃伏羲篤生故地,於萬曆四十八年重建於大像山之西。」原廟於同治二年(1863年)毀於兵燹(xiǎn),至光緒十年(1884年)重建。
太昊宮宮門及正殿坐南朝北,廟址總佔地面積480平方米,殿宇巍峨,坐負蒼巖,南倚大像山,北瞰渭河流水;宮門建於重階之上,磚木結構,牌樓式,懸山頂,鬥拱層迭,額題「太昊宮」楷書大字,作者是清代優貢李維屏。
太昊宮大殿前的石階上,有一個非常醒目的用鵝卵石排列而成的陰陽魚圖案,較之其他伏羲廟的八卦圖案,陰陽魚圖案顯得更為原始和直觀。太昊宮供奉的伏羲身披桑衣、手託八卦,儀表威嚴;龍馬在側,從水中做魚躍之勢,栩栩如生。殿上匾額上書「人文初祖」,殿門外立柱上的對聯「紹皇開泰運,劂後有石子訪道,伯約懷忠,問化育根源,發蒙在炎黃顓嚳而上;望古動幽情,其下則煙火成鄰,桑榆布蔭,幸邃初風景,復睹於金戈瓦礫之餘。」寥寥幾句,將甘谷幾千年的歷史滄桑、世事變遷描繪在遊客眼前。太昊宮雖然規模不大,但院落幽靜,幾棵蒼松翠柏靜靜肅立,地面乾淨整潔。即便現在變成了旅遊勝地,但來來往往的遊人也遮掩不住其昔日的幽美。
·END·
太昊伏羲陵
編輯:秋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