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像如夢初醒,心裡在嘆一聲,是我不該用錯情」,一曲歌詞道出網戀受害者的心聲,近年不少居民誤墮網戀陷阱,令社會關注。究竟為何居民容易上當?受害者多為女性?騙徒有何新招?去片,司警為你一一解答。
情感脆弱易墮網戀陷阱
「曾為某些人,曾為某些情,曾做某些草率決定;我像如夢初醒,是我不該用錯情」,一曲歌詞足以道出網戀受害者的心聲。近年不少居民誤墮網戀陷阱,令社會關注。司警局稱已成立項目調查組,並和銀行合作建立「可疑匯款勸退措施」,對打擊網戀詐騙起到顯著成效,又呼籲居民網上交友要謹慎,勿隨意匯款給「網上情人」。
去年騙案升近一倍
不少居民墮「網戀陷阱」 ,匯錢給騙徒。
初則噓寒問暖、關懷備至,繼而表白愛意,最終開口要錢,公式般的「套路」是詐騙集團的慣用伎倆,理應容易識破,惟仍有不少人上當受騙。司法警察局資訊罪案調查處長蘇兆強表示,在2017年至2019年間,網戀騙案數字一直上升,2017年司警接獲21宗報案,2018年接獲33宗報案,2019更接獲62宗網戀騙案,升幅近一倍;今年首7個月則接獲20宗報案。回顧過去多宗案件,大多數受害人均為女性,且受害人年齡層橫跨13歳至70歲。
蘇兆強
蘇兆強指出,網絡詐騙早於10年前已出現,並不是新型或高科技犯罪,但近年犯罪分子的手法層出不窮,包括推薦受害人玩「穩贏」的賭博網站、教受害人投資股票及虛擬貨幣等,先給受害人一點「甜頭」,當他們投資巨額時,騙徒便會如殺豬般劏受害人「一頸血」,俗稱「殺豬盤」騙案。
上當原因不可思議
騙徒多看準人性情感脆弱 ,以「博同情」伎倆騙錢。
至於為何女性更容易上當?蘇兆強表示,經過司警分析及研究,犯罪分子主要是看準了人性情感的脆弱,或是貪婪之心;加上在網絡世界,居民的防罪意識相當薄弱,犯罪分子便會包裝自己為「外國工程師」、甚至「王子」等完美形象,物色一些在感情生活或社交生活有缺失的人士作為目標,當受害女士遇到是憧憬的人物、或夢想的愛情生活,便會投入其中,容易受騙。
司警接報後一般會與受害人多聊天,了解他們為何會上當受騙,但答案往往令人不可思議。蘇兆強分享令其印象深刻的案件,2018年某宗騙案中,事主損失金額接近1,500萬澳門元,金額相當巨大,且根據事主透露,大部分金錢是向親戚朋友借回來的。事主與騙徒維持「網上情侶」關係長達4年,期間曾200多次匯款至騙徒戶口;最後一次匯款時,全靠銀行職員費盡唇舌勸阻及解釋,才「點醒」事主停止交易及報案。
他續指出,這些案件只是冰山一角,司警曾接獲不同受害人家屬求助,指受害人「執迷不悟」,請求司警登門協助勸導,結果有人「如夢初醒」,亦有人堅持不報案。很多事主墮入網戀騙案後,一種是自己完全無法察覺,另一種是察覺後覺得羞恥選擇不報案。
司警組項目組調查
蘇兆強表示,警方認為網絡詐騙隱蔽性高,對社會侵害性大,面對多為跨境集團式的網絡詐騙手法,司警已組織項目組負責調查,同時加強與香港、內地及外地警方交流情報,聯合打擊網絡詐騙團夥。此外,司警局亦於去年7月與銀行合作,建立了「可疑匯款勸退措施」,當銀行職員發現可疑匯款交易,會立刻勸退事主。由2019年至今,已成功勸退17名被害人,共挽回70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
蘇兆強呼籲居民,於網絡世界應抱有懷疑的態度,未經求證的訊息視為假消息;交友亦要謹慎,遇到任何懷疑騙案,應立即報警求助。
疫下殺豬盤騙案大增
疫情期間,居民社交聚會活動與外遊減少,上網時間增加,令網上犯罪分子有機可乘。司警表示,內地流行的「殺豬盤」詐騙案件在本澳大幅增加,呼籲居民謹慎交友,不要盡信網絡資訊,也不要相信有穩贏穩賺的投資平臺和網站,以免受騙。
網戀騙案微降
司警局資訊罪案調查處長蘇兆強表示,「殺豬盤」詐騙自去年七月在本澳興起,其手法與網戀詐騙類似。當成功騙取被害人信任後,騙徒會無意間透露指有可靠消息,訛稱某賭博平臺出現漏洞,穩贏穩賺,遊說被害人「落沓」。當被害人獲得少許投資回報後,再進一步遊說投資更大金額,犯罪團夥收到款後,隨即收網收割,將被害人「拉黑」。
疫情期間「殺豬盤」詐騙案件較去年大增,今年首7月約有37宗,涉及金額近1,000萬元,被害人多為25至72歲的單身或失婚人士,其中女性佔八成。網戀騙案方面,當局今年已接獲約20宗網戀詐騙案件,較去年同期微降。蘇兆強稱,去年7月與本地銀行合作推出「可疑匯款勸退措施」,至今成功勸退17宗個案,阻截近700多萬元。
司警局經濟罪案調查處長陳楚民稱,電話詐騙近年利用如居住證、新冠肺炎等時下話題,更改多個不同版本,但基本上換湯不換藥,詐騙手法千篇一律,最終都是被害人身份資料被人盜號等,轉線到公安局與檢察院等機構,要求被害人將錢轉入安全帳戶,藉以騙取事主匯款。他表示,詐騙後期劇本基本上完全一致,只是開始時利用假速遞、郵電局、甚至出入境人員等,混淆視聽。
電騙同比下降
陳楚民表示,本澳2020年至今約有13宗電騙案,同比有下降,大多涉及假冒政府機關和「猜猜我是誰」,其中6宗被害人年齡為24歲或以下。
另外,局方近年針對電話騙案亦進行大量工作,包括設立防詐騙查詢熱線,以及與銀行公會合作的止付機制,去年成功止付176萬元的懷疑騙款。
他重申,任何地區的警察部門均不會透過電話要求居民將款項匯至安全帳戶,進行資金審查。騙案手法萬變不離其宗,居民要注意的是,不論甚麼理由,騙徒的最終目的必然會牽涉到被害人的金錢。
部分圖片來源:澳門司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