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象|日月明還是目月眀:白雲深處的高明講寺

2021-01-09 靜象

接到那個神秘電話的時候,我們正準備離開天台山。

國清寺參訪剛剛結束,上海和龍泉的朋友們組成的「第一梯隊」已經開車下山了,我們幾個還留在旅館裡收拾行李。

正當我往包裡最後的空間奮力塞著羽絨服外套時,桌子上的電話突然開始嗡嗡震動。

奇怪了,大家都聚在一起呢,這會兒誰會打電話過來?

我湊過去看手機上閃爍的名字,居然是我們有幸相識的一位住在山上的長者。

「山上有一個特別神奇的地方,你們一定要上來看看。」電話中說。

「什麼地方呀?」我們面面相覷,「我們訂了明天的車票,今晚一定得趕回杭州。」

「趕緊上來吧,不來一定會後悔的。」

我們望了望窗外雲霧中看不見頂的天台山,看來要一腳油門開進大山裡面了。

卻不知這白雲深處,究竟藏著什麼玄機?

雲霧繚繞的天台山

煙雨古牆邊,走過一位耄耋老僧

半山的公路九曲十八彎,加上忽來忽去流湧的霧氣,坐在車裡感覺仿佛下一秒就能見到騰雲駕霧的神仙了。

就這樣一路走著,直到從山頂又轉而向下,穿過一道牌坊,才到了電話裡說到的地方。

那是一片寺院。看不清有多少建築,只在山林團簇中,半隱半現著一棟棟黃牆灰瓦。

下車的瞬間,我都是一愣。

停車場與山門,隔著一道溪流。

溪對岸的黃色古牆下,一位年紀非常大的僧人師父,正拄著一把紅色拐杖,徐徐行走。

他邁著步子,腳步很穩,整個人沉水般安寧,那種強大的平靜感,如同雪山前千年澄澈的湖水,讓人覺得就算對面山傾海嘯,他也絕不會動一動眉梢。

僧人師父就這樣一步、一步地走著,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山林中,我們才回過神來。從未見過如此高齡的老僧,更未曾感受到如此強大的平靜的力量。頓時就對這座寺院充滿了好奇和嚮往。

師父的步伐透出平靜的力量

「高明講寺。」

廬哥率先邁開腳步,讀出寺院的名字。

康有為先生也寫「錯別字」?

「誒?明是這麼寫嗎?」走到內山門前,看著那高懸的寺名,我們心中有些疑惑。

高明講寺內山門

原來,「高明講寺」四個字中,「明」字並非常見的「日月明」,而是寫作「目月眀」。又見一側「南海康有為書」,方知題寫寺名的人,居然是康有為先生。

於是我們心裡犯嘀咕:康先生提的匾額,怎麼把明多寫了一筆?

師父仿佛看出了我們的疑惑,微笑道:「『明』這個字,古時候造出來就是『目月眀』,『日月明』是咱現在人把它簡化了。

簡化把人和自然分開了、割裂了,古時候造這個字時是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目』是表示心靈,自己的心靈要像日月一樣明,要順應自然規律,遵守自然之道,與自然界和諧相處,這才是最高明的,所以說這叫『眀』。」

跟隨飄飛的經書,智者大師親手在這裡建立道場

說起這座寺院的建立,師父還給我們講了一個十分神奇的故事。

智者大師,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的創始人。他雲遊到天台山時,在山上建起了一座寺廟,為大家講法。

智者大師像·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一天講到了一部叫做《淨名經》的經文時,忽然來了一陣大風,將經頁捲起,漂浮在空中,翩翩不落下,一直往山深處飛去。

寺院黃牆之外,是茂密的竹林

智者大師覺得經頁仿佛要飛去什麼地方,趕忙起身去追。山中無路,大師就拿著錫杖披荊斬棘,一直追了五裡地,才見經頁在幽溪上方緩緩落下。

穿過密林,眼前豁然開朗:只見那書頁下落的地方,是一座山谷,周邊峰巒秀拔,幽林中一條清溪蜿蜒流淌,溪邊還有一片青油油的水稻田。

大師心中頓時感嘆:這是一塊建寺廟的好地方呀,難怪經頁引我到了這裡。

於是大師便和僧眾一起,伐竹編荊,親手建立起「幽溪道場」。

道場內花木靈秀,環境優雅

而道場所處的這座山谷是東西走向,日月長時間照耀著山谷,光明聚而不散,因而唐五代時期又為寺院起名「高明講寺」。

此處近看林茂溪幽,遠觀日月光盛,靈氣匯聚於山谷,實為天造寶地。

相關焦點

  • 識字9《日月明》小學一年級語文,這樣學簡單高效
    《日月明》是統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課文,該文是一篇識字課文,以兒歌的形式學習識字。日+月=明(日月明)有預習過該文的同學會很快回答出來「日月明(míng)」。與學生互動,進而引出會意字「男、尖、塵、眾」等字,讓學生觀察這些字的結構特點,並說出他們觀察到的特點。
  • 白雲禪寺中康熙寫兩個字,知道讀音,知道意思,但在字典裡找不到
    白雲禪寺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大名鼎鼎的順治皇帝正是在白雲禪寺出家當和尚,就此不問世俗之事的。順治皇帝的兒子康熙很想念父親,在白雲禪寺中寫了兩個字,這兩個字的讀音許多人都知道,但是在字典裡卻找不到。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 黃庭堅的「道」——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
    楔子:「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這句詞吟誦出口就有一種得道成仙的 畫面感。為什麼得道才能成仙?道是什麼?好似很玄妙。老子在道德經中將道闡發為萬事萬物運動發展的總規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我對黃庭堅生平做了一些了解,認為他對於道家學說不止是道理上的認同更是情感上的依附。文人士大夫從小受儒家道家百家雜說各種思想薰染。
  • 上虞多寶講寺住持宗宙法師:浴佛有何殊勝功德
    2020年4月30日,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浙江上虞多寶講寺響應中國佛教協會有關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將繼續暫停對外開放。佛誕日,將舉行適應疫情防控要求的寺院內部浴佛祈福儀式。同時倡議信眾將自己供奉、收集、保存的佛像請出來在家裡沐浴清潔,以此功德回向修行的違緣和障礙得以遣除,福慧增上;回向疫情早日消散,世界和平,國泰民安。
  • 一年級《日月明》《升國旗》兩課解析及測試題,題目新穎值得練習
    今天繼續給大家分享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五中的後面兩課—《日月明》和《升國旗》。第九課《日月明》是一篇識字韻文,它通過韻文的形式提示了一些會意字的構字特點與規律。會意字,是指用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獨體漢字,根據各自的含義所組合成的一個新漢字,這種造字法就叫作會意。用會意造字法造出的漢字就是會意字。
  • 5首仙氣飄飄的古詩「願借老僧雙白鶴,碧雲深處共翱翔」無憂生活
    這首詩是李白在某個夏夜,住在幽靜的山寺內,寺內有一座高高的樓。樓有多高呢?李白說:站在樓上面仿佛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都不敢大聲說話,害怕驚嚇到了雲朵裡住的神仙。除了這首詩,李白還寫過一首《短歌行》,非常具有想像力。《短歌行》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
  • 一年級語文《日月明》,原來這叫會意字,家長感慨:漢字博大精深
    《日月明》是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是一篇識字課文。首先,向學生展示他們熟悉的「太陽」、「月亮」、「日出」等圖片,與學生互動,導入新課。「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塵……」通過兒歌中朗朗上口的短句,讓學生了解漢字中會意字的構字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語言文字的熱情。課文節奏明快,用打節拍的方式指導學生朗讀,在讀中感受會意字的構字特點,引導學生理解後兩句的內容,進而聯繫生活實際,體會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課文配有一幅圖片,三個小朋友在合作植樹,三人為眾,暗示團結協作力量大的道理。遠處的小樹形象地勾勒出「多木才成林」的意境。
  • 鄭州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日月明》教案設計
    鄭州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日月明》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本篇韻文節奏明快,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字裡行間揭示了會意字的構字特點,體現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能讓學生感受到識字的樂趣,激發學生的識字熱情。
  • 中國的「寺」和「廟」有什麼區別?歷史上最開始的寺並非指寺院!
    「寺」和「廟」之間的區別,簡單的說,「寺」,主要指佛教的寺院;而「廟」,則指供奉神靈,以及祖先或者歷史人物的廟宇,其中有些也叫「祠」。另外,還包括「觀」,是道教徒的修行場所;「庵」,則是佛教女信徒修行的地方。有時候,古代一些文人也會將自己的草廬、書齋稱呼為「庵」,這個稍微有點怪怪的。
  • 一年級語文上冊:《日月明》了解構字的規律,感受造字的智慧
    一、課文賞析:《日月明》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塵。[分析:太陽和月亮可以發出光芒,日和月在一起就會很「明」亮,田地裡主要的勞動「力」是「男」性。上邊小,下邊大,表示末端及細小或者是物體末端銳利就是「尖」。很小很小的土就是灰塵的「塵」。]
  • 詩歌丨李立:扯一片白雲,猶抱琵琶半遮面
    驢眼/攝我的樓蘭刀槍鏽蝕,戰馬僅剩白骨上空落寞,大地空寂,風沙把粘土和紅柳條夯築的城牆,烽燧,糧倉和蒼茫,一再拉低像羅布泊的水位,被歲月風乾只有地下深處,還傳來水的流淌聲3800歲的「樓蘭美女」,我已聽不懂她的一口純正的吐火羅語族樓蘭方言她使用過的石斧,石刀,石箭鏃,木器,陶器,銅器仿佛還留存著她的餘溫,在這個東西方文明碰撞的絲綢之路,她的一壺煮酒曾經溫暖過許多往返的商賈過客佛塔上的銅鈴常在夢裡響起河裡汲水的姑娘頭頂陶罐,迤邐而來微風吹起她的頭巾,仿佛一朵飄逸的白雲
  • 寺為什麼叫寺,廟為什麼叫廟,他們有何區別?
    這件事之後可不得了,西域僧人按耐不住了,也來到了中國,當時接待這些西域僧人的是「鴻臚寺」,不得不說,待遇還是很不錯的。西域僧人也不是空手來的,他們當時是帶了許多的佛經來到了中國,但是他們可不是徒手帶來的,而是用白馬帶來的,還挺聰明,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些僧人來到中國之後竟然都不想離開了,看來中國果然很有吸引力。
  • 「一人不進寺,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啥意思,道盡人性醜惡
    這種俗語俗話儘管許多 淺顯易懂,但一些使我們絞盡腦汁難以了解透亮,古代人講「一人不進寺,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看起來樸實簡易,實際上蘊含深刻含義,道盡人的本性醜陋,遺憾十人九不知道。「一人不進寺」,古時候社會管理很差,而寺院一般都在偏僻的大山深處當中,不但人跡罕至,還經常出現猛獸及匪盜出現。許多 人覺得寺院是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祈願還願的地方,其實要不然。
  • 茶與佛之緣——盤點以寺名為茶名的茶
    寺廟多建於名山之上,而名山為茶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寺中僧人注重苦修,而種茶也可以作為一種修行。可以說寺廟最具有研究茶葉、提高茶葉品質的條件,因此,流傳下來的眾多名茶中以寺名作為茶名的也不在少數,小編今天就來介紹三款以寺名為茶名的茶。徑山茶徑山茶產於浙江杭州餘杭區長樂鎮徑山村,既有炒青綠茶也有烘青綠茶,色澤綠翠,有獨特的板慄香。
  • 你一定去過很多寺廟,但「寺」和「廟」的本質區別你知道嗎?
    但是在古代,你知道寺和廟完全是兩個地方嗎?和我們今天想像的寺廟相差甚遠。今天我們就一起聊聊到底什麼是寺?什麼是廟?寺的由來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說文解字》:「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寺」就是個地方,管理者在裡面生息。所以在古代,寺其實是用來稱呼官署的。秦朝時期,官員任職的地方,統稱為寺。
  • 寺為何叫寺,廟為何叫廟,寺和廟有什麼區別?作為炎黃子孫要了解
    一說到「寺廟」,咱中國人通常會連著一起說,但其實「寺」和「廟」完全是兩種不一樣的場合,最近有部叫《慶餘年》的劇挺火,主角範閒被安排去了「鴻臚寺」,裡面全是古代的「外交官」,那麼問題來了,「寺」裡不該住著和尚嗎?
  • 寺、廟、祠、塔、觀、庵,有什麼區別?
    寺、廟、祠、塔、觀、庵,這六種建築名稱,大家都很熟悉,但不一定都能分的清楚,今天末學就分別簡單介紹一下。一,寺。寺,在古代本來是一種官署名稱,比如大理寺、太常寺、鴻臚寺等。在東漢明帝時期,皇帝邀請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來中國弘法布教。
  • 日本旅遊必訪景點:世界遺產之一「西本願寺」
    ▋走訪世界遺產「西本願寺」原本只有一個本願寺西本願寺是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的大本山,正式名稱是「龍谷山本願寺」,開山祖師是親鸞聖人。在1994年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親鸞聖人圓寂後,他的女兒覺信尼和其他仰慕聖人的信眾,在東山大谷建立了簡樸的墓所並安置親鸞的影像,這是「本願寺」宗門的根基。
  • 古代有一個機構叫做:鴻臚寺,但是很少人知道他們是幹什麼的
    在古代,有這麼一個政府機構,叫做:鴻臚寺。這個機構很多人大概都聽說過,但是不知道這個部門是負責什麼事務的。其實這個部門挺邊緣化的,既沒有大理寺知名,在影視劇中出現也沒有人給著重介紹,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鴻臚寺的職責。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鴻臚寺是幹嘛的。
  • 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祈福許願求姻緣都很靈驗,就在南京市區內
    唐朝大詩人杜牧曾經有過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叫《江南春》,其中有兩句千古絕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至今讓很多人印象深刻,因為當時的皇帝崇尚佛教,就在當時的京城,現在的南京城裡大建寺院,在如今的南京市區內,有一座千年古剎,它號稱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同樣也是很多南京人經常去的一座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