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那個神秘電話的時候,我們正準備離開天台山。
國清寺參訪剛剛結束,上海和龍泉的朋友們組成的「第一梯隊」已經開車下山了,我們幾個還留在旅館裡收拾行李。
正當我往包裡最後的空間奮力塞著羽絨服外套時,桌子上的電話突然開始嗡嗡震動。
奇怪了,大家都聚在一起呢,這會兒誰會打電話過來?
我湊過去看手機上閃爍的名字,居然是我們有幸相識的一位住在山上的長者。
「山上有一個特別神奇的地方,你們一定要上來看看。」電話中說。
「什麼地方呀?」我們面面相覷,「我們訂了明天的車票,今晚一定得趕回杭州。」
「趕緊上來吧,不來一定會後悔的。」
我們望了望窗外雲霧中看不見頂的天台山,看來要一腳油門開進大山裡面了。
卻不知這白雲深處,究竟藏著什麼玄機?
煙雨古牆邊,走過一位耄耋老僧
半山的公路九曲十八彎,加上忽來忽去流湧的霧氣,坐在車裡感覺仿佛下一秒就能見到騰雲駕霧的神仙了。
就這樣一路走著,直到從山頂又轉而向下,穿過一道牌坊,才到了電話裡說到的地方。
那是一片寺院。看不清有多少建築,只在山林團簇中,半隱半現著一棟棟黃牆灰瓦。
下車的瞬間,我都是一愣。
停車場與山門,隔著一道溪流。
溪對岸的黃色古牆下,一位年紀非常大的僧人師父,正拄著一把紅色拐杖,徐徐行走。
他邁著步子,腳步很穩,整個人沉水般安寧,那種強大的平靜感,如同雪山前千年澄澈的湖水,讓人覺得就算對面山傾海嘯,他也絕不會動一動眉梢。
僧人師父就這樣一步、一步地走著,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山林中,我們才回過神來。從未見過如此高齡的老僧,更未曾感受到如此強大的平靜的力量。頓時就對這座寺院充滿了好奇和嚮往。
「高明講寺。」
廬哥率先邁開腳步,讀出寺院的名字。
康有為先生也寫「錯別字」?
「誒?明是這麼寫嗎?」走到內山門前,看著那高懸的寺名,我們心中有些疑惑。
原來,「高明講寺」四個字中,「明」字並非常見的「日月明」,而是寫作「目月眀」。又見一側「南海康有為書」,方知題寫寺名的人,居然是康有為先生。
於是我們心裡犯嘀咕:康先生提的匾額,怎麼把明多寫了一筆?
師父仿佛看出了我們的疑惑,微笑道:「『明』這個字,古時候造出來就是『目月眀』,『日月明』是咱現在人把它簡化了。
簡化把人和自然分開了、割裂了,古時候造這個字時是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目』是表示心靈,自己的心靈要像日月一樣明,要順應自然規律,遵守自然之道,與自然界和諧相處,這才是最高明的,所以說這叫『眀』。」
跟隨飄飛的經書,智者大師親手在這裡建立道場
說起這座寺院的建立,師父還給我們講了一個十分神奇的故事。
智者大師,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的創始人。他雲遊到天台山時,在山上建起了一座寺廟,為大家講法。
有一天講到了一部叫做《淨名經》的經文時,忽然來了一陣大風,將經頁捲起,漂浮在空中,翩翩不落下,一直往山深處飛去。
智者大師覺得經頁仿佛要飛去什麼地方,趕忙起身去追。山中無路,大師就拿著錫杖披荊斬棘,一直追了五裡地,才見經頁在幽溪上方緩緩落下。
穿過密林,眼前豁然開朗:只見那書頁下落的地方,是一座山谷,周邊峰巒秀拔,幽林中一條清溪蜿蜒流淌,溪邊還有一片青油油的水稻田。
大師心中頓時感嘆:這是一塊建寺廟的好地方呀,難怪經頁引我到了這裡。
於是大師便和僧眾一起,伐竹編荊,親手建立起「幽溪道場」。
而道場所處的這座山谷是東西走向,日月長時間照耀著山谷,光明聚而不散,因而唐五代時期又為寺院起名「高明講寺」。
此處近看林茂溪幽,遠觀日月光盛,靈氣匯聚於山谷,實為天造寶地。